
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按摩仪器,具体说是一种人体穴位仿生自动按摩仪。
背景技术:2.中医穴位按摩的历史悠久,按摩师在患者身体的特定部位或某个穴位通过按揉等手法技巧做功,从面缓解患者的病情,这种功也可以转换成各种能量,渗透到人体,改变系统机能,达到治疗保健效果。但是,现有的按摩仪大多只能对身体某一部位笼统地按摩,做不到专门针对某个穴位,达不到保健治疗的效果。专利号201711329907.2的专利提供了一种人体穴位仿生自动按摩仪,但是这种按摩仪存在多处缺点:通过舌簧片与横向定位槽的配合调节按摩强度,结构复杂,调节不方便;转换点揉和滚揉按摩方式时,需要将仪器拆开,使用非常不方便;仪器震动剧烈,噪音大,患者使用不舒适。
技术实现要素:3.为了克服现有的穴位按摩仪结构复杂、使用不方便、噪音大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人体穴位仿生自动按摩仪,该人体穴位仿生自动按摩仪按摩强度调节方便,便于转换按摩方式,噪音小、震动小。
4.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一种人体穴位仿生自动按摩仪,包括下壳体,所述下壳体上部设有外筒,外筒内部螺纹连接有内筒,内筒内部设有转筒,所述内筒和转筒上分别开有若干个纵向卡槽,转筒内部设有按摩杆轨道,按摩杆轨道底部开有至少一个倒v形豁口;所述下壳体内部设有旋转驱动皮带轮,旋转驱动皮带轮上的按摩杆调节槽内穿过有按摩杆,按摩杆下部开有竖直方向的牵引绳调节孔,旋转驱动皮带轮上部按摩杆的两侧分别固定有夹持轮,旋转驱动皮带轮上部固定有支撑圆盘,支撑圆盘上连接有两个限位销,两个限位销分别连接牵引绳的两端,且牵引绳穿过牵引绳调节孔。
5.所述倒v形豁口的数量为2个。
6.所述旋转驱动皮带轮上部设有皮带轮盘,其中旋转驱动皮带轮与电机大皮带轮相连,皮带轮盘分别与电机小皮带轮相连;所述皮带轮盘上部外侧通过卡扣连接外筒。
7.所述牵引绳上设有可滑动的调节杆,调节杆穿过牵引绳调节孔,牵引绳绕过调节杆后两端分别连接在两个限位销上。
8.所述按摩杆底部连接有柔性的按摩头,且按摩头与按摩杆之间设有磁片。
9.所述下壳体底部通过卡扣连接定位座,定位座两端连接有长度可调的绑带。
10.所述按摩杆顶部连接有滚轮,滚轮沿按摩杆轨道表面滚动。
11.所述电机大皮带轮、电机小皮带轮均连接在电机输出轴上,所述电机为正反转电机,且电机与控制器相连。
12.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由于采取上述方案,该按摩仪通过拔出插销即可调节按摩强度,结构简单,调节方便;调整按摩方式时,不需要拆机,只需向下拉动牵引绳的同时左右扳动按摩杆即可;并且该按摩仪为皮带轮传动,震动轻,噪音小,使用更舒适。
附图说明
13.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主视图;
14.图2是沿图1中a
‑
a的剖视图;
15.图3是按摩杆的左视图;
16.图4是图3中i处的放大图;
17.图5是转筒的立体图;
18.图6是按摩杆不同位置的示意图。
19.图中1
‑
控制器,2
‑
电机大皮带轮,3
‑
电机小皮带轮,4
‑
旋转驱动皮带轮,5
‑
皮带轮盘,6
‑
限位销,7
‑
按摩杆,8
‑
滚轮,9
‑
外筒,10
‑
内筒,11
‑
转筒,12
‑
大螺母,13
‑
螺母,14
‑
夹持轮,15
‑
压盘,16
‑
支撑圆盘,17
‑
下壳体,18
‑
定位座,19
‑
绑带,20
‑
转筒卡槽,21
‑
内筒卡槽,22
‑
牵引绳调节孔,23
‑
调节杆,24
‑
倒v形豁口,25
‑
磁片,26
‑
按摩头,27
‑
按摩杆调节槽,28
‑
按摩杆轨道,29
‑
牵引绳,30
‑
插销。
具体实施方式
20.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21.由图1至图6所示,一种人体穴位仿生自动按摩仪,包括下壳体17,所述下壳体17上部内侧设有凸台,凸台上设有旋转驱动皮带轮4,且凸台上平面与旋转驱动皮带轮4下平面之间设有若干个滚珠,使得旋转驱动皮带轮4可自由转动。旋转驱动皮带轮4上部设有皮带轮盘5,二者之间同样设有滚珠,其中旋转驱动皮带轮4与电机大皮带轮2相连,皮带轮盘5分别与电机小皮带轮3相连;电机大皮带轮2、电机小皮带轮3均连接在电机输出轴上,所述电机为正反转电机,且电机与控制器1相连,通过电机带动旋转驱动皮带轮4和皮带轮盘5转动。
22.所述皮带轮盘5上部外侧设有压盘15,压盘15上部设有外筒9,外筒9通过卡扣与皮带轮盘5相连。所述外筒9内部螺纹连接有内筒10,内筒10内部设有转筒11,转筒11上部穿过内筒10,转筒11上端外部螺纹连接大螺母12和螺母13,避免转筒11与内筒10之间上下左右窜动,同时使得转筒11与内筒10之间可自由转动。所述内筒10上开有若干个纵向的内筒卡槽21,转筒11上开有若干个纵向的转筒卡槽20。外筒9上连接有插销30,插销30可以插入内筒卡槽21及转筒卡槽20内,将转筒11、内筒10与外筒9连接为一体;当插销30拔出时,转筒11、内筒10与外筒9脱开,此时向上或向下拧内筒10,就可以调节转筒11位置的高低,从而调节按摩杆7的按摩强度。内筒10外表面标有档位刻度,外筒9上沿对准不同刻度,即对应按摩杆的不同按摩强度。
23.所述转筒11内部设有与转筒外圈同心的按摩杆轨道28,按摩杆轨道28底部开有至少一个倒v形豁口24,倒v形豁口24的数量也可以为2个,沿圆周方向均布。
24.所述旋转驱动皮带轮4上开有按摩杆调节槽27,按摩杆调节槽27内穿过有按摩杆7,按摩杆7顶部连接有滚轮8,滚轮8沿按摩杆轨道28表面滚动,由于按摩杆轨道28底部开有倒v形豁口24,使得按摩杆7在转动的同时上下移动,当滚轮8位于倒v形豁口24中时,为按摩间歇期,当滚轮8由倒v形豁口24沿按摩杆轨道28向外移动,开始按摩。按摩杆7底部连接有柔性的按摩头26,且按摩头26与按摩杆7之间设有磁片25,磁片25可以起到磁疗作用,增强治疗效果,同时方便按摩头26与按摩杆7连接。按摩杆7的横截面为长方形,下部侧壁上开有
竖直方向的牵引绳调节孔22,旋转驱动皮带轮4上部按摩杆7的两侧分别固定有夹持轮14,两个夹持轮14分别位于按摩杆7长方形边的两个短边侧,而牵引绳调节孔22位于长边上。所述旋转驱动皮带轮4上部固定有支撑圆盘16,支撑圆盘16位于夹持轮14上部且与夹持轮不接触,支撑圆盘16上通过固定座连接有两个限位销6,两个限位销6分别连接牵引绳29的两端,且牵引绳29穿过牵引绳调节孔22。所述牵引绳29上设有可滑动的调节杆23,调节杆23穿过牵引绳调节孔22,牵引绳29绕过调节杆23后两端分别连接在两个限位销6上。两个限位销6在弹簧的弹力作用下向按摩杆一侧弹出,从而挡在按摩杆的一侧。向下拉动调节杆23可以通过牵引绳29带动两个限位销6缩回,将按摩杆位位置让开,从而使按摩杆可以来回摆动,调整其位置。所述按摩杆7的上端连接有上限位绳,上限位绳下端固定在支撑圆盘16上,可以限制按摩杆7的上限位置。
25.所述下壳体17底部通过卡扣连接定位座18,定位座18两端连接有长度可调的绑带19,绑带19根据需要可以绑在手臂、腿部、腰部等身体的任一位置。
26.在进行按摩时,首先找准穴位,尽量使定位座18的圆心对准穴位,将绑带19绑好;将下壳体17连接在定位座18上,按下控制器1上的按钮启动电机,电机通过两个皮带轮分别带动旋转驱动皮带轮4和皮带轮盘5转动,旋转驱动皮带轮4带动按摩杆7转动,按摩杆7上端的滚轮沿按摩杆轨道28表面移动,使按摩杆7沿圆周方向摆动的同时上下移动,实现对穴位的点揉(此时按摩杆位置如图2)。
27.按摩强度的强弱,是由内筒在外筒内壁螺纹上旋转进出距离决定的,外筒内壁如果是正扣,则外筒顺时针旋转时调整为弱,反之为强。若需要调整按摩强度时,在按摩仪处于按摩间歇期时,关闭电机,拔出插销30后再启动电机;用手扶住内筒10上端外侧,避免内筒10随外筒9一同转动,此时按摩杆上端滚轮8正处在转筒11的倒v形豁口24中,按摩杆7的转动带动转筒11同步旋转,同时,外筒9旋转,内筒10与转筒11、外筒9相对转动,即相当于向上拧出或向下拧入内筒10,当内筒10被拧到所需按摩强度所示的表面刻度时,插入插销30,插销30插入内筒卡槽21及转筒卡槽20内,将外筒9、内筒10、转筒11连成一体进行工作,从而达到了调节按摩强度的目的。
28.若将按摩方式由改点按为滚揉,可以拉动牵引绳上的调节杆23,使限位销6缩回,同时将按摩杆7向外侧限位销方向移动,然后松开调节杆23,限位销6弹出,将按摩杆7限定在按摩杆调节槽27的外侧(如图6中的状态),此时启动电机,即为滚揉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