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深静脉血栓预防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7694855发布日期:2021-12-01 07:58阅读:149来源:国知局
一种深静脉血栓预防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领域,特别是一种深静脉血栓预防装置。


背景技术:

2.深静脉血栓是指血液非正常地在深静脉内凝结,属于下肢静脉回流障碍性疾病。血栓形成大都发生于制动状态(尤其是骨科大手术)。致病因素有血流缓慢、静脉壁损伤和高凝状态三大因素。血栓形成后,除少数能自行消融或局限于发生部位外,大部分会扩散至整个肢体的深静脉主干,若不能及时诊断和处理,多数会演变为血栓形成后遗症,长时间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还有一些病人可能并发肺栓塞,造成极为严重的后果。在临床上,病人通过踝泵运动以及下肢间歇性加压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深静脉血栓的发生概率。现有问题在于,部分病人下肢不便导致踝泵运动不能自行完成,需要医护人员辅助,加大了医护人员的工作强度且难以做到按时按次完成。


技术实现要素:

3.鉴于上述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深静脉血栓预防装置,能够辅助病人特别是下肢运动不便的病人进行踝泵运动,进而起到预防深静脉血栓发生的效果。
4.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为:
5.一种深静脉血栓预防装置,包括
6.下肢加压护套机构,用于对病人的下肢进行间歇性加压;
7.踝泵运动助力机构,套设于下肢加压护套机构上以驱动置于下肢加压套中的下肢做踝泵运动;
8.控制机构,与下肢加压护套机构电连接以控制对病人下肢的加压频率,与踝泵运动助力机构电连接以控制病人踝泵运动的幅度与频率。
9.进一步地,所述下肢加压护套机构包括一双下肢充气套以及与下肢充气套通过导管气相联通的充气泵,所述充气泵与所述控制机构电连接。
10.进一步地,所述下肢充气套包括腿套、脚套,所述腿套与脚套气相联通,所述腿套对开设置且在对开处设置能够使腿套拼合的拉链。
11.进一步地,所述下肢充气套上开设两个减阻孔,所述的两个减阻孔分别位于腿套、脚套连接处的上部和下部。
12.进一步地,所述踝泵运动助力机构包括底板,底板上方自由设置可套设于脚套上的环套组件,所述环套组件连接四根呈十字型分布的牵引线,每根牵引线远离环套组件的一端分别卷绕于转辊上,所述转辊传动连接驱动其转动的电机,所述电机电连接控制机构,通过控制机构控制四台电机协同运作以牵动环套组件做符合踝泵运动的运动轨迹。
13.进一步地,所述环套组件包括两个相对设置的套环,套环之间设置长度可调的伸缩杆。
14.进一步地,所述环套包括束缚带,束缚带的内侧面上设置第一魔术贴,束缚带外侧
面的一端设置于所述第一魔术贴适配的第二魔术贴。
15.进一步地,所述脚套的外表面上设置第三魔术贴,所述第三魔术贴与第一魔术贴可拆卸粘连。
16.进一步地,所述底板的上表面设置第四魔术贴,所述脚套底部设置与第四魔术贴适配的第五魔术贴,所述腿套的底部设置与第四魔术贴适配的第六魔术贴。
17.工作原理:当病人存在深静脉血栓发生风险时,医护人员将下肢加压护套机构穿套于病人的下肢上,随后通过控制机构实现对病人下肢(即腿部、脚部)的间隙性加压,从而促进血液循环。于此同时,控制机构还驱动踝泵运动助力机构动作,带动下肢加压护套机构做出符合踝泵运动的运动轨迹以达到驱动病人脚部做踝泵运动的目的。
18.有益效果:通过本实用新型无需医护人员人工操作即可实现对病人下肢的间歇性加压并辅助病人完成踝泵运动。极大的降低了病人深静脉血栓的发生概率以及医护人员的工作强度。
附图说明
19.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20.图2是本实用新型去除一个下肢充气套后的结构示意图;
21.图3是下肢充气套的结构示意图;
22.图4是下肢充气套的仰视图;
23.图5是套环打开后的示意图。
24.附图标记:100.下肢加压护套机构110.下肢充气套111.腿套112.脚套113.拉链114.减阻孔115.第三魔术贴116.第五魔术贴117.第六魔术贴120.充气泵200.踝泵运动助力机构210.底板220.环套组件221.
25.环套221a.束缚带221b.第一魔术贴221c.第二魔术贴222.伸缩杆
26.230.牵引线240.转辊250.电机260.第四魔术贴300.控制机构。
具体实施方式
27.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28.如图1~5所示的一种深静脉血栓预防装置,包括下肢加压护套机构100、踝泵运动助力机构200以及控制机构300。其中,下肢加压护套机构可实现间歇性充放气,以实现对穿设该机构的下肢的间歇性加压,从而提升下肢的血液循环。而踝泵运动助力机构则套设在下肢加压护套机构上,能够驱动下肢加压护套机构做出环形绕圈动作,进而带动下肢加压护套机构中的脚部做出踝泵运动。而控制机构则分别与下肢加压护套机构100以及踝泵运动助力机构200电信号连接。具体的,控制机构由控制面板以及控制芯片组成,其中控制芯片可以采用单片机、plc集成电路、cpu等物理单元。在控制芯片中预设控制程序,从而实现控制下肢加压护套机构加压频率以及控制踝泵运动助力机构做踝泵运动的幅度与频率的功能。而作为优选的,控制机构还具备设置下肢加压护套机构、踝泵运动助力机构工作时长
以及在下肢加压护套机构、踝泵运动助力机构工作结束后发出提示声的功能以及工作时长的设定功能。
29.作为上述实施方式的进一步改进,下肢加压护套机构100包括一双能够供病人下肢穿入的下肢充气套110,该下肢充气套通过管道与一台充气泵120气相联通。需要说明的是,该充气泵与控制机构电信号连接。通过控制机构能够预设充气泵向下肢充气套中充放气的频率。而作为优选的,管道与下肢充气套之间为可拆卸连接,以便于后期不用时的存放。
30.作为上述实施方式的进一步改进,为了方便病人穿套下肢充气套110,下肢充放气套具体由气相联通的腿套111和脚套112组成。需要说明的是,腿套为对开结构,且沿着腿套的对开线设置有一条拉链113,通过该拉链能够实现对开腿套的拼合。
31.作为上述实施方式的进一步改进,在下肢充气套充气期间,为了不影响病人踝泵运动的进行,在下肢充气套上开设有两个减阻孔114。具体的,减阻孔分别位于腿套、脚套连接处的上部和下部。
32.在具体实施例中能够驱动下肢加压护套机构做踝泵运动的踝泵运动助力机构可以采用多种方式。而作为优选的,踝泵运动助力机构200具体包括底板210,底板的上方自由的设置有工作时套设在脚套112上的环套组件220,该环套组件连接有四根呈十字型分布的牵引线230。而每根牵引线远离环套组件的一端均卷染在一根转辊240上,该转辊与能够驱动其转动的电机250传动连接。同时,电机与控制机构电信号连接。通过控制结构的协同调节,使得四根牵引线被各自所连接的转辊协同卷绕、放卷,进而带动环套组件进行空间环向运动,而环套组件的空间环向运动则能够带动脚套中的脚部做出踝泵运动。
33.作为上述实施方式的进一步改进,为了能够更好的适应不同病人的跨距要求,环套组件220包括两个相对设置的环套221以及设置在两根环套之间的伸缩杆222。具体的,伸缩杆的两端分别与两个环套连接,调节伸缩缸的长度即可实现本实用新型工作时两个下肢充气套间距的调节。另外,需要说明的是,四根十字型分布的牵引线分别连接在伸缩杆以及环套上。
34.作为上述实施方式的进一步改进,在具体使用时,因为病人的脚的大小不等,导致环套与脚套之间的套设位置不可控,最终可能导致踝泵运动不到位或者过度。而为了对此情况做出改善,环套221包括一根可以打开的束缚带221a,在束缚带的内侧面上设置有第一魔术贴221b,在束缚带的外侧面的一端则设置有能够与第一魔术贴适配粘连的第二魔术贴221c。需要将环套固定在脚套上时,将束缚带绕设在脚套上的合适位置,然后是第一魔术贴与第二魔术贴贴合即可。
35.作为上述实施方式的进一步改进,为了提升环套与脚套之间连接的牢固性,在脚套的外表面上设置有第三魔术贴115。需要说明的是,该第三魔术贴与第一魔术贴二者彼此适配且可拆卸粘连。
36.作为上述实施方式的进一步改进,为了防止病人在做踝泵运动时出现下肢移动的情况,在底板的上表面上设置有第四魔术贴260。于此同时,在脚套的底部则设置有能够与第四魔术贴粘连的第五魔术贴116,在腿套的底部则设置有能够与第四魔术贴粘连的第六魔术贴117。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