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机械领域,更具体地说,本实用涉及一种胸腔闭式引流瓶。
背景技术:2.胸腔闭式引流是将引流管一端放入胸腔内,而另一端接入比其位置更低的水封瓶,以便排出气体或收集胸腔内的液体,使得肺组织重新张开而恢复功能。作为一种治疗手段广泛地应用于血胸、气胸、脓胸的引流及开胸术后,对于疾病的治疗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3.现有技术中在引流的过程中,会使得液体进到瓶中,这时会需要工作人员反复更换水瓶,且无法快速让液体进行排放,使用不方便。
技术实现要素:4.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一种胸腔闭式引流瓶,通过设有密封板与引导板,可以加速液体的排放,无需反复更换胸腔负压水封瓶。
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6.一种胸腔闭式引流瓶,包括胸腔负压水封瓶,所述胸腔负压水封瓶的顶端设置有引流管,所述引流管的底端延伸至胸腔负压水封瓶的内部,所述胸腔负压水封瓶的顶端一侧设置有固定板,所述固定板的底部设置有运动板,所述运动板的一侧表面设置有凸块,所述凸块的一侧与胸腔负压水封瓶相接触,以及凸块的另一侧与运动板固定连接。
7.所述胸腔负压水封瓶的底端一侧设置有出水口,所述出水口的横截面形状为半圆形,所述运动板的底端一侧设置有连接块,所述连接块的一侧设置有密封板,所述密封板与出水口相适配,所述密封板通过连接块与运动板固定连接,所述密封板的一侧设置有横杆,所述横杆的一端设置有直杆,所述直杆的两端均设置有圆块,所述圆块与直杆固定连接,所述胸腔负压水封瓶的另一端内壁设置有凹槽,所述凹槽的内部设置有引导板,所述引导板宽度与胸腔负压水封瓶的内壁宽度相等。
8.在一个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引流管的顶端外侧设置有圆环,所述圆环与引流管固定连接,所述圆环的一侧设置有粘扣。
9.在一个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粘扣与圆环固定连接,所述引流管的底端与胸腔负压水封瓶的顶端内壁为水平共线设置。
10.在一个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运动板的顶部设置有螺纹杆,所述螺纹杆与固定板螺纹连接,所述螺纹杆贯穿固定板。
11.在一个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运动板的顶端一侧设置有套筒,所述套筒贯穿胸腔负压水封瓶并沿着至内部,所述胸腔负压水封瓶与套筒活动连接。
12.在一个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套筒的一侧设置有加固杆,所述加固杆的一端与胸腔负压水封瓶的内壁固定连接,以及加固杆的另一端延伸至套筒的内部,且与套筒活动连接。
13.在一个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运动板的顶端设置有槽洞,所述槽洞与螺纹杆相适配,所述凹槽的顶端内部设置有旋转杆,所述旋转杆与胸腔负压水封瓶的内壁活动连接,且旋转杆与引导板的顶端活动连接。
14.在一个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引导板的一侧设置有矩形板,所述矩形板的数量为两个,所述矩形板与圆块活动连接。
15.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效果和优点:
16.1、本实用新型通过设有密封板与引导板,通过运动板的运动可以让让密封板与出水口分开,将出水口打开以排放液体;且通过密封板的运动可以让引导板底端向一侧运动,使得旋转杆向下运动,将引导板由竖直状态变成倾斜状态,由于引导板宽度与胸腔负压水封瓶的内壁宽度相等,防止液体发生泄漏,可以加速液体的排放,提高工作的效率,这样液体排放就无需反复更换胸腔负压水封瓶;
17.2、本实用新型通过设有粘扣与圆环,可以将引流管的顶端与人体相接触,并将粘扣与人体贴合,可以防止引流管发生掉落;且圆环位于引流管的外侧,通过圆环可以减少对引流管的压缩,防止引流管发生形变,保证后续液体的排放。
附图说明
18.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剖视图。
19.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胸腔负压水封瓶与引流管主视图。
20.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胸腔负压水封瓶俯视图。
21.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图1中的a部放大图。
22.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密封板与横杆俯视图。
23.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套筒与加固杆立体图。
24.附图标记为:1胸腔负压水封瓶、2引流管、3固定板、4运动板、5凸块、6出水口、7连接块、8密封板、9横杆、10直杆、11圆块、12凹槽、 13引导板、14圆环、15粘扣、16螺纹杆、17套筒、18加固杆、19旋转杆、 20矩形板。
具体实施方式
25.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26.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胸腔闭式引流瓶,包括胸腔负压水封瓶,所述胸腔负压水封瓶1的顶端设置有引流管2,对液体进行输送,所述引流管2的底端延伸至胸腔负压水封瓶1的内部,所述胸腔负压水封瓶1的顶端一侧设置有固定板3,所述固定板3的底部设置有运动板4,所述运动板4的一侧表面设置有凸块5,可以让槽洞与螺纹杆16上下位置对齐,所述凸块5的一侧与胸腔负压水封瓶1相接触,以及凸块5的另一侧与运动板4固定连接,提高连接的稳定性。
27.参照说明书附图1
‑
6,该实施例的胸腔闭式引流瓶的胸腔负压水封瓶1 的底端一侧设置有出水口6,所述出水口6的横截面形状为半圆形,加速液体的排放,所述运动板4的
底端一侧设置有连接块7,所述连接块7的一侧设置有密封板8,将出水口6堵上,所述密封板8与出水口6相适配,所述密封板8通过连接块7与运动板4固定连接,所述密封板8的一侧设置有横杆9,所述横杆9的一端设置有直杆10,所述直杆10的两端均设置有圆块 11,所述圆块11与直杆10固定连接,便于后续的操作,所述胸腔负压水封瓶1的另一端内壁设置有凹槽12,所述凹槽12的内部设置有引导板13,所述引导板13宽度与胸腔负压水封瓶1的内壁宽度相等,防止液体发生泄漏。
28.进一步的,所述引流管2的顶端外侧设置有圆环14,所述圆环14与引流管2固定连接,所述圆环14的一侧设置有粘扣15,将粘扣15与人体贴合,可以防止引流管2发生掉落。
29.进一步的,所述粘扣15与圆环14固定连接,所述引流管2的底端与胸腔负压水封瓶1的顶端内壁为水平共线设置,减少表面的凸起。
30.进一步的,所述运动板4的顶部设置有螺纹杆16,所述螺纹杆16与固定板3螺纹连接,所述螺纹杆16贯穿固定板3,可以让旋转的螺纹杆16向下运动。
31.进一步的,所述运动板4的顶端一侧设置有套筒17,所述套筒17贯穿胸腔负压水封瓶1并沿着至内部,所述胸腔负压水封瓶1与套筒17活动连接,让套筒17向一侧运动。
32.进一步的,所述套筒17的一侧设置有加固杆18,所述加固杆18的一端与胸腔负压水封瓶1的内壁固定连接,以及加固杆18的另一端延伸至套筒 17的内部,且与套筒17活动连接,让套筒17沿着加固杆18进行运动,对套筒17起到了引导作用。
33.进一步的,所述运动板4的顶端设置有槽洞,所述槽洞与螺纹杆16相适配,所述凹槽12的顶端内部设置有旋转杆19,所述旋转杆19与胸腔负压水封瓶1的内壁活动连接,且旋转杆19与引导板13的顶端活动连接,保证引导板13变成倾斜状态。
34.进一步的,所述引导板13的一侧设置有矩形板20,所述矩形板20的数量为两个,所述矩形板20与圆块11活动连接,将矩形板20随着引导板13 的一端进行变化。
35.实施方式具体为:在使用时,将引流管2的顶端与人体相接触,并让圆环14以及粘扣15错开,并将粘扣15与人体贴合,可以防止引流管2发生掉落,且圆环14位于引流管2的外侧,通过圆环14可以减少对引流管2的压缩,防止引流管2发生形变,保证后续液体的排放,之后通过引流管2可以对液体进行输送,使得液体进到胸腔负压水封瓶1中;
36.当需要对胸腔负压水封瓶1中的液体进行排放时,将螺纹杆16进行转动,由于螺纹杆16与固定板3螺纹连接,可以让旋转的螺纹杆16向上运动,使得螺纹杆16的底端与运动板4表面的槽洞分开,之后将运动板4向一侧运动,并同时带动了套筒17以及连接块7发生运动;由于密封板8通过连接块7 与运动板4固定连接,可以让密封板8随着连接块7进行运动,使得密封板 8与出水口6分开,在密封板8发生运动时带动横杆9、直杆10,从而带动矩形板20以及凹槽12内部的引导板13,让引导板13的底端随着横杆9一起运动,使得引导板13由竖直状态变成倾斜状态;
37.引导板13的顶端向下运动,可以让引导板13的底端位于出水口6的距离缩小,将液体进行推动,可以加速液体的排放;由于引导板13的顶端与旋转杆19活动连接、且引导板13所连接的矩形板20与圆块11活动连接,可以保证引导板13的变化,并且通过引导板13的倾斜变化,可以让液体落在引导板13上面,加速液体的流动,由于引导板13宽度与胸腔负压水封瓶1 的内壁宽度相等,防止液体发生泄漏。
38.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胸腔闭式引流瓶,在使用时,通过运动板4的运动可以让密封
板8发生运动,让密封板8与出水口6分开,将出水口6打开,对液体的排放,且通过密封板8的运动可以让引导板13底端向一侧运动,使得旋转杆19向下运动,将引导板13由竖直状态变成倾斜状态,由于引导板 13宽度与胸腔负压水封瓶1的内壁宽度相等,防止液体发生泄漏,可以加速液体的排放,提高工作的效率,且通过液体的排放无需反复更换胸腔负压水封瓶1。
39.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胸腔闭式引流瓶,在使用时,将引流管2的顶端与人体相接触,并让圆环14以及粘扣15同时发生运动,并将粘扣15与人体贴合,可以防止引流管2发生掉落,且圆环14位于引流管2的外侧,通过圆环 14可以减少对引流管2的压缩,防止引流管2发生形变,保证后续液体的输送。
40.最后应说明的几点是:首先,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可以是机械连接或电连接,也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可以是直接相连,“上”、“下”、“左”、“右”等仅用于表示相对位置关系,当被描述对象的绝对位置改变,则相对位置关系可能发生改变;
41.其次:本实用新型公开实施例附图中,只涉及到与本公开实施例涉及到的结构,其他结构可参考通常设计,在不冲突情况下,本实用新型同一实施例及不同实施例可以相互组合;
42.最后: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