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右双腔支气管导管。
背景技术:2.肺隔离术是胸外科手术麻醉中常用的呼吸管理技术,具体是应用双腔支气管导管将左、右侧肺的支气管气道隔离,实现选择性单肺通气。目的是在提供有效通气的同时,对健侧肺进行气道保护,防止患侧肺的血液、分泌物及癌变组织等进入健侧引起感染、扩散和呼吸道阻塞等不良并发症。另外,单肺通气能够使术侧肺萎陷,从而创造良好的术野,利于查找病变范围及减轻非切除部分肺的损伤。
3.患者右上肺叶开口与隆突之间的位置关系变异很多,导致临床上右双腔支气管导管定位极其困难,尤其女性患者,最常发生的事是右上肺叶开口对准了,气管导管蓝套囊有大半在隆突上方,导致术中右单肺通气时左侧肺由于蓝套囊的阻挡,难以满意塌陷;此外,右上肺叶开口方向绝大多数都在3 点方向,部分患者开口方向变异,可能在6点,也可能在0点,因此,这类患者进行右双腔支气管导管定位时,无法满意对好右上肺叶开口,也会导致右单肺通气效果差。因此,设计一种右双腔支气管导管是很有必要的。
技术实现要素:4.针对上述情况,为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右双腔支气管导管,该右双腔支气管导管,结构新颖,构思巧妙,通过设置的角度调节组件,可以对连接管的角度进行调节,从而实现对供气管的角度进行调节,可以解决右上肺叶开口方向变异的问题,满足不同病人的使用需求,通过设置的间距调节组件,可以对供气管的长度进行调节,从而实现蓝色套囊位置的调节,可以解决不同患者右上肺叶开口与气管隆突距离不同的问题。
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右双腔支气管导管,包括左导管和右导管,所述左导管和右导管之间并列设置,所述左导管和右导管的顶端安装有连接接头,所述左导管和右导管上位于左导管出气端上方套接固定有气管套囊,所述右导管的底端通过角度调节组件固定有连接管,所述连接管的尾端通过间距调节组件固定有供气管,所述供气管上套接固定有蓝色套囊;
6.所述间距调节组件包括移动套、移动座、齿轮槽、驱动齿轮、驱动轴、旋钮和刻度条,所述移动套的一侧安装有连接管,所述移动套的内部滑动连接有移动座,所述移动座的一端安装有穿过移动套另一侧的供气管,所述供气管的上方开设有齿轮槽,所述齿轮槽的内部啮合连接有驱动齿轮,所述驱动齿轮通过驱动轴与移动套外壁上的旋钮连接,所述供气管上正对应齿轮槽设置有刻度条;
7.所述角度调节组件包括旋转套、旋转座、定位座、弹簧定位销和定位孔,所述旋转套的顶部安装有右导管,所述旋转套的内部设置有定位座,所述定位座上转动连接有旋转座,所述旋转座的底部固定有穿过旋转套的连接管,所述定位座上对称安装有弹簧定位销,所述旋转座上开设有呈圆形分布的若干个定位孔,所述弹簧定位销卡接固定在定位孔的内
部。
8.优选的,所述移动座的外壁中心处开设有凹槽,所述凹槽的内部卡接固定有密封圈。
9.优选的,所述气管套囊和蓝色套囊分别与套囊充气管连接,所述套囊充气管的顶端设置有充气口,所述套囊充气管上安装有单通阀。
10.优选的,所述套囊充气管上位于单通阀与气管套囊和蓝色套囊之间安装有排气管,所述排气管的顶端固定有密封塞。
11.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12.1、通过设置的角度调节组件,可以对连接管的角度进行调节,从而实现对供气管的角度进行调节,可以解决右上肺叶开口方向变异的问题,满足不同病人的使用需求,通过设置的间距调节组件,可以对供气管的长度进行调节,从而实现蓝色套囊位置的调节,可以解决不同患者右上肺叶开口与气管隆突距离不同的问题;
13.2、医生根据病人实际情况,使用专业工具转动旋钮,从而通过驱动轴带动驱动齿轮在齿轮槽的内部转动,继而带动供气管在移动套的内部运动,并结合设置的刻度条,方便对蓝色套囊进行精确上下移动,可以解决不同患者右上肺叶开口与气管隆突距离不同的问题,避免导致术中右单肺通气时左侧肺难以满意塌陷;
14.3、医生根据病人实际情况,通过转动连接管,带动定位座在旋转座的内部旋转,使弹簧定位销在不同的定位孔内部进行切换,不仅实现了定位座的定位,而且方便对供气管的角度进行调节,可以解决右上肺叶开口方向变异的问题。
附图说明
15.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在附图中:
16.图1是本实用新型整体平面结构示意图;
17.图2是本实用新型间距调节组件剖视平面结构示意图;
18.图3是本实用新型角度调节组件剖视平面结构示意图;
19.图中标号:1、左导管;2、右导管;3、气管套囊;4、角度调节组件;5、连接管;6、间距调节组件;7、供气管;8、蓝色套囊;9、套囊充气管;10、充气口;11、单通阀;12、排气管;13、密封塞;14、连接接头;15、移动套;16、移动座;17、密封圈;18、齿轮槽;19、驱动齿轮;20、驱动轴; 21、旋钮;22、刻度条;23、旋转套;24、旋转座;25、定位座;26、弹簧定位销;27、定位孔。
具体实施方式
20.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21.由图1-3给出,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右双腔支气管导管,包括左导管1和右导管2,左导管1和右导管2之间并列设置,左导管1和右导管2的顶端安装有连接接头14,左导管1和右导管2上位于左导管1出气端上方套接固定有气管套囊3,右导管2的底端
通过角度调节组件4固定有连接管5,连接管5的尾端通过间距调节组件6固定有供气管7,供气管7上套接固定有蓝色套囊8,通过设置的角度调节组件4,可以对连接管5的角度进行调节,从而实现对供气管7的角度进行调节,可以解决右上肺叶开口方向变异的问题,满足不同病人的使用需求,通过设置的间距调节组件6,可以对供气管7的长度进行调节,从而实现蓝色套囊8位置的调节,可以解决不同患者右上肺叶开口与气管隆突距离不同的问题;
22.间距调节组件6包括移动套15、移动座16、齿轮槽18、驱动齿轮19、驱动轴20、旋钮21和刻度条22,移动套15的一侧安装有连接管5,移动套 15的内部滑动连接有移动座16,移动座16的一端安装有穿过移动套15另一侧的供气管7,供气管7的上方开设有齿轮槽18,齿轮槽18的内部啮合连接有驱动齿轮19,驱动齿轮19通过驱动轴20与移动套15外壁上的旋钮21连接,供气管7上正对应齿轮槽18设置有刻度条22,医生根据病人实际情况,使用专业工具转动旋钮21,从而通过驱动轴20带动驱动齿轮19在齿轮槽18 的内部转动,继而带动供气管7在移动套15的内部运动,并结合设置的刻度条22,方便对蓝色套囊8进行精确上下移动,可以解决不同患者右上肺叶开口与气管隆突距离不同的问题,避免导致术中右单肺通气时左侧肺难以满意塌陷;
23.角度调节组件4包括旋转套23、旋转座24、定位座25、弹簧定位销26 和定位孔27,旋转套23的顶部安装有右导管2,旋转套23的内部设置有定位座25,定位座25上转动连接有旋转座24,旋转座24的底部固定有穿过旋转套23的连接管5,定位座25上对称安装有弹簧定位销26,旋转座24上开设有呈圆形分布的若干个定位孔27,弹簧定位销26卡接固定在定位孔27的内部,医生根据病人实际情况,通过转动连接管5,带动定位座25在旋转座 24的内部旋转,使弹簧定位销26在不同的定位孔27内部进行切换,不仅实现了定位座25的定位,而且方便对供气管7的角度进行调节,可以解决右上肺叶开口方向变异的问题。
24.移动座16的外壁中心处开设有凹槽,凹槽的内部卡接固定有密封圈17,提升移动座16的密封性能。
25.气管套囊3和蓝色套囊8分别与套囊充气管9连接,套囊充气管9的顶端设置有充气口10,套囊充气管9上安装有单通阀11,通过设置的套囊充气管9,方便为气管套囊3和蓝色套囊8充气。
26.套囊充气管9上位于单通阀11与气管套囊3和蓝色套囊8之间安装有排气管12,排气管12的顶端固定有密封塞13,方便为气管套囊3和蓝色套囊8 排气。
27.本实用新型使用时,通过设置的角度调节组件4,可以对连接管5的角度进行调节,从而实现对供气管7的角度进行调节,可以解决右上肺叶开口方向变异的问题,满足不同病人的使用需求,通过设置的间距调节组件6,可以对供气管7的长度进行调节,从而实现蓝色套囊8位置的调节,可以解决不同患者右上肺叶开口与气管隆突距离不同的问题;
28.医生根据病人实际情况,使用专业工具转动旋钮21,从而通过驱动轴20 带动驱动齿轮19在齿轮槽18的内部转动,继而带动供气管7在移动套15的内部运动,并结合设置的刻度条22,方便对蓝色套囊8进行精确上下移动,可以解决不同患者右上肺叶开口与气管隆突距离不同的问题,避免导致术中右单肺通气时左侧肺难以满意塌陷;
29.医生根据病人实际情况,通过转动连接管5,带动定位座25在旋转座24 的内部旋转,使弹簧定位销26在不同的定位孔27内部进行切换,不仅实现了定位座25的定位,而且方便对供气管7的角度进行调节,可以解决右上肺叶开口方向变异的问题。
30.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