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收性物品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8762195发布日期:2022-02-08 03:09阅读:97来源:国知局
吸收性物品的制作方法
吸收性物品
1.分案申请
2.本技术为申请号201890001236.9、申请日为2018年09月11日、题为“吸收性物品”的分案申请。
技术领域
3.本发明涉及一次性尿布、尿垫、卫生巾等的吸收性物品,详细地,涉及包括面搭扣件的按扣部件的吸收性物品。


背景技术:

4.以往,具有面搭扣件的按扣部件的吸收性物品广为人知。例如,通过在尿垫或者卫生巾的非肌肤面侧设置按扣部件,可以安装到作为内裤或者短衬裤等的内衣或者外衣而使用的一次性尿布的肌肤面侧而使用。带型一次性尿布的固定带也有使用按扣部件,通过将固定带设置在一次性尿布的后侧部的宽度方向两侧,穿着时将固定带的按扣部件接合到设置在一次性尿布的前侧部的目标带,从而能够使一次性尿布装在穿着者的腰围间。
5.设置在吸收性物品的按扣部件可以通过粘接剂粘接到吸收性物品的非肌肤面侧,也可以粘接到固定带的带基材。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使用含有苯乙烯类嵌段聚合物作为基础聚合物的粘接剂,将按扣部件粘接到固定带的带基材。
6.现有技术文献
7.专利文献
8.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6-223453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9.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10.但是,如此地在吸收性物品设置按扣部件的情况下,吸收性物品在设有按扣部件的部分刚性提高,穿着吸收性物品时,相对于穿着者的身体表面的曲面形状的适配性降低,穿着者容易感到不适感。本发明针对所述事项,其目的在于,提供吸收性物品,该吸收性物品是具有按扣部件的吸收性物品,其在设置按扣部件的部分,相对于穿着者的身体表面的曲面形状的适配性提高。
11.解决课题的手段
12.能够解决所述课题的本发明的吸收性物品,其本体部具有顶片和背片和配置在它们之间的吸收性芯,本体部的非肌肤面侧设有按扣部件,按扣部件具有基底,和从基底突出的多个卡合元件;按扣部件的基底通过粘接部粘接到本体部(以下,称为“第一实施方式的吸收性物品”),粘接部设置为沿按扣部件的延伸方向延伸成条纹状。另外,本发明的吸收性物品也可以是其本体部具有顶片和背片和配置在它们之间的吸收性芯,本体部的宽度方向的两侧设置有固定带,固定带在带基材设置按扣部件而构成;按扣部件具有基底,和从基底突出的多个卡合元件;按扣部件的基底通过粘接部粘接到带基材(以下称为“第二实施方式
的吸收性物品”),粘接部设置为沿吸收性物品的前后方向延伸成条纹状。
13.设置在吸收性物品的按扣部件,通常在按扣部件的基底的大致整个面形成粘接部来粘接到吸收性物品的非肌肤面侧或者固定带的带基材,然而本发明的吸收性物品由于按扣部件的基底通过设置成条纹状的粘接部来粘接到吸收性物品的本体部或者带基材,因此在形成于条纹状的粘接部之间的非粘接部、即在形成于相邻的带状的粘接部之间的非粘接部,按扣部件容易弯曲。因此,在设置按扣部件的部分,吸收性物品相对于穿着者的身体表面的曲面形状的适配性提高,能够提高吸收性物品对穿着者的合身性。
14.优选地,在第一实施方式的吸收性物品中,通过在按扣部件的宽度方向配置多列沿按扣部件的延伸方向蜿蜒状和/或螺旋状地延伸的细线状的粘接剂从而形成条纹状的粘接部。优选地,在第二实施方式的吸收性物品中,通过在吸收性物品的宽度方向配置多列沿吸收性物品的前后方向蜿蜒状和/或螺旋状地延伸的细线状的粘接剂从而形成条纹状的粘接部。通过如此地形成条纹状的粘接部,能够提高粘接部的柔软性,能够进一步提高吸收性物品在设置按扣部件的部分相对于穿着者的身体表面的曲面形状的适配性。
15.优选地,在第一实施方式的吸收性物品中,按扣部件的基底在按扣部件的宽度方向的两端部没有设置粘接部,而形成非粘接部。优选地,在第二实施方式的吸收性物品中,按扣部件的基底在吸收性物品的宽度方向的两端部没有设置粘接部,而形成非粘接部。通过如此地粘接按扣部件,在使按扣部件卡合到其他部件时,容易稳定地维持卡合状态。
16.优选地,在第一实施方式的吸收性物品中,所述非粘接部形成为,在吸收性物品的前后方向或者宽度方向,处于外侧的非粘接部比处于内侧的非粘接部的宽度窄。优选地,在第二实施方式的吸收性物品中,所述非粘接部形成为,在吸收性物品的宽度方向,处于外侧的非粘接部比处于内侧的非粘接部的宽度窄。通过如此地粘接按扣部件,不仅在使按扣部件卡合到其他部件时稳定地维持卡合状态,而且在从其他部件取下按扣部件时容易解除卡合状态。
17.优选地,粘接部的面积为按扣部件的面积的50%以上85%以下。通过如此地设置粘接部,不仅确保按扣部件和本体部的非肌肤面侧或者带基材的粘接力,而且容易使吸收性物品在设有按扣部件的部分相对于穿着者的身体表面的曲面形状的适配性提高。
18.优选地,按扣部件的剥离强度为0.16n/cm以上6.4n/cm以下。通过以这种剥离强度将按扣部件粘接到吸收性物品的非肌肤面侧或者带基材,能够将按扣部件稳定地粘接到本体部的非肌肤面侧或者带基材。
19.优选地,本体部或者带基材的设有按扣部件的部分的压缩硬度为0.15n/cm以上0.70n/cm以下。如此地形成本体部或者带基材的设有按扣部件的部分,容易使本体部或者带基材在设有按扣部件的部分对穿着者的身体表面的曲面形状的适配性提高。
20.优选地,粘接部由湿固化型聚氨酯系粘接剂形成。由于湿固化型聚氨酯系粘接剂涂敷后和空气中的水分发生反应并促进固化,因此即使在使用吸收性物品的湿润条件下也呈现足够的强度。另外,穿着吸收性物品时,即使粘接部由于穿着者的体温或者供暖电器等的热量被加温,也能够抑制由于软化所致的剥离强度的降低。优选地,湿固化型聚氨酯系粘接剂含有非离子性表面活性剂,由此能够进一步提高粘接部的粘接强度。
21.优选地,按扣部件的卡合元件的顶部在与条纹状的粘接部的延伸方向大致垂直的方向取向。通过如此地设置按扣部件,在使按扣部件的卡合元件卡合到其他部件时,容易稳
定地维持卡合状态。
22.发明的有益效果
23.本发明的吸收性物品,由于按扣部件的基底通过设置成条纹状的粘接部来粘接到吸收性物品的本体部或者带基材,因此在形成于条纹状的粘接部之间的非粘接部、即在形成于相邻的带状的粘接部之间的非粘接部,按扣部件容易弯曲。因此,本发明的吸收性物品在设置按扣部件的部分相对于穿着者的身体表面的曲面形状的适配性提高,能够提高对穿着者的合身性。
附图说明
24.图1作为本发明的吸收性物品的一种示例,表示从肌肤面侧观察在非肌肤面侧设置有按扣部件的尿垫的俯视图。
25.图2表示从非肌肤面侧观察到的图1所示的吸收性物品的俯视图。
26.图3表示图1及图2所示的吸收性物品的
ⅲ‑ⅲ
处的剖视图。
27.图4表示图2所示的吸收性物品的
ⅳ‑ⅳ
处的剖视图。
28.图5表示图2所示的吸收性物品的局部放大图,表示取下了按扣部件的状态的按扣部件和背片的粘接部的设置图样。
29.图6作为本发明的吸收性物品的一种示例,表示从肌肤面侧观察带型一次性尿布的俯视图。
30.图7表示图6所示的吸收性物品的
ⅶ‑ⅶ
处的剖视图。
31.图8表示图6所示的吸收性物品的
ⅷ‑ⅷ
处的剖视图。
32.图9表示图6所示的吸收性物品的固定带的局部放大图,表示取下了按扣部件的状态的按扣部件和带基材的粘接部的设置图样。
具体实施方式
33.本发明涉及具有按扣部件的吸收性物品。按扣部件是面搭扣件的一种,面搭扣件以“魔术粘扣带”(注册商标)、“维克罗”(注册商标)、“quicklon”(注册商标)等的商品名而为人所知。按扣部件构成为多个卡合元件从基底突出,通常和环扣部件成对使用,相对于环扣部件可装拆地安装,或者可装拆地安装到作为环扣部件起作用的材料(例如无纺布、纺织布、针织布等的布料)。
34.在吸收性物品中,按扣部件设置在尿垫或者卫生巾的非肌肤面侧,或者在带型一次性尿布的固定带使用按扣部件。在前者的情况下,设有按扣部件的尿垫或者卫生巾通过按扣部件安装到内裤或者短衬裤等的内衣,或者可以将尿垫配置到作为外衣而使用的一次性尿布的肌肤面侧,通过按扣部件将尿垫安装到一次性尿布的肌肤面侧。在后者的情况下,带型一次性尿布通过将具有按扣部件的固定带设置在一次性尿布的后侧部的宽度方向的两侧,穿着时将固定带的按扣部件接合到设置在一次性尿布的前侧部的目标带,从而能够使一次性尿布装在穿着者的腰围间。
35.本发明涉及如此地设置按扣部件的吸收性物品,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吸收性物品详细地进行说明。此外,本发明并不限于附图所示的实施方式。
36.图1~图5作为本发明的吸收性物品的第一种实施方式,表示在非肌肤面侧设置按
扣部件的吸收性物品(尿垫),图6~图9作为本发明的吸收性物品的第二种实施方式,表示设有具有按扣部件的固定带的吸收性物品(带型一次性尿布)。此外,图1~图5的吸收性物品赋予符号“1”或者“1a”,图6~图9的吸收性物品赋予符号“1”或者“1b”。
37.首先,参照图1~图3、图6及图7,对涉及第一实施方式的吸收性物品和第二实施方式的吸收性物品的按扣部件以外的结构进行说明。图1表示从肌肤面侧观察到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吸收性物品(尿垫)的俯视图,图2表示从非肌肤面侧观察到的图1所示的吸收性物品的俯视图,图3表示图1及图2的吸收性物品的
ⅲ‑ⅲ
处的剖视图。图6表示从肌肤面侧观察到的第二实施方式的吸收性物品(带型一次性尿布)的俯视图,图7表示图6的吸收性物品的
ⅶ‑ⅶ
处的剖视图。
38.在图中,箭头x表示吸收性物品的宽度方向,箭头y表示吸收性物品的前后方向,垂直于由箭头x、y形成的面的方向表示厚度方向z。前后方向指的是穿着者穿着吸收性物品时,在穿着者的胯裆间的前后方向延伸的方向。宽度方向指的是在和吸收性物品同一面上,和前后方向正交的方向,相当于穿着吸收性物品时穿着者的左右方向。另外,在穿着者穿着吸收性物品时,朝向穿着者的肌肤的一侧作为肌肤面侧,其相反的一侧作为非肌肤面侧。
39.吸收性物品1具有本体部2,本体部2具有顶片3、背片4及设在它们之间的吸收性芯5。本体部2构成吸收性物品1的主要部分,起到的作用是接纳、吸收穿着者排泄的尿液等。本体部2在前后方向y具有前侧部和后侧部和位于它们之间的中间部。在一次性尿布即吸收性物品1b中,前侧部相当于穿着一次性尿布时与穿着者的腹部侧接触的部分,后侧部相当于穿着一次性尿布时与穿着者的背部侧接触的部分。中间部位于前侧部与后侧部之间,相当于与穿着者的胯裆接触的部分。
40.顶片3是配置在吸收性芯5的肌肤面侧的片体,设置为在穿着吸收性物品时面向穿着者的肌肤。顶片3优选为透液性的。作为顶片3,可以使用例如由纤维素、人造纤维、棉纱等亲水性纤维形成的无纺布;或者使用由聚烯烃(例如聚丙烯、聚乙烯)、聚酯(例如pet)、聚酰胺(例如尼龙)等的疏水性纤维形成的无纺布,其中,疏水性纤维的表面通过表面活性剂而亲水化。另外,作为顶片3也可以使用纺织布、针织布或者有孔塑料布等。
41.背片4是配置在吸收性芯5的非肌肤面侧的片体,设置为在穿着吸收性物品时位于和穿着者相反的一侧。背片4设置为构成为吸收性物品的非肌肤面侧的至少一部分。背片4优选为不透液性的。作为背片4可以使用由聚烯烃(例如聚丙烯、聚乙烯)、聚酯(例如pet)、聚酰胺(例如尼龙)等的疏水性纤维形成的无纺布或者塑料薄膜等。背片4可以由两片以上的片体的层叠体构成,例如,可以使用无纺布和塑料薄膜的层叠体。这种情况下,只要构成层叠体的至少一片片体是不透液性的即可,另外,构成层叠体的各片体既可以大小相同也可以大小不同。不透液性也包括防水性的意思。
42.作为构成顶片3或者背片4的无纺布,可以使用纺粘无纺布、点粘无纺布、热轧无纺布、熔喷无妨布、气流成网无纺布、水刺无纺布、丝束开纤无纺布或者sms无纺布等。
43.吸收性芯5只要其含有能够吸收尿液等排泄物的吸收性材料,并不做特别的限定。作为吸收性芯5,例如既可以使用将吸收性材料成形为规定形状的成形体,或者也可以使用通过纸片体(例如薄纸或者薄页纸)或者透液性的无纺布片体等的覆盖片体将该成形体覆盖。作为吸收性材料,例如列举纸浆纤维等的亲水性纤维,或者聚丙烯酸系、聚天冬氨酸系、纤维素系、淀粉-丙烯腈系等的吸水性树脂等。另外,吸水性材料也可以含有聚乙烯、聚丙烯
等的聚烯烃纤维,或者pet等的聚酯纤维,或者聚酰胺纤维等的热熔性纤维。为了提高其和尿液等的亲和性,这些热熔性纤维也可以通过表面活性剂等进行亲水化处理。
44.从提高尿液等的吸收速度的观点来看,吸收性材料优选地含有亲水性纤维。另外,从提高吸收容量的观点来看,吸收性材料优选地含有吸水性树脂。因此,优选地,吸收性芯5含有亲水性纤维(特别是纸浆纤维)和吸水性树脂。这种情况下,优选地,例如在亲水性纤维的集合体内混合或者分散吸水性树脂而使用。
45.吸收性芯5可以是片体状吸收体。作为片体状吸收体,列举形成为在无纺布之间具有吸水性树脂且不具有纸浆纤维的。如此地形成的片体状吸收体,由于在无纺布之间具有吸水性树脂,因而能够实现高吸收容量。另外,由于片体状吸收体在无纺布之间不具有纸浆纤维,因而能够形成为不膨松的薄型。
46.片体状吸收体可以使用吸水性纤维作为吸收性材料。另外,这种情况下,片体状吸收体也可以不膨松而形成薄型。作为吸水性纤维,列举含有质子化或成盐的羧基的纤维。例如,可以通过将丙烯酸纤维水解,将丙烯酸纤维中所含的腈基转变为羧基,从而得到吸水性纤维。此时,吸水性纤维所含的羧基优选地形成碱金属盐或铵盐。另外,吸水性纤维可以通过将亲水性纤维浸渍在丙烯酸中,使丙烯酸在纤维表面析出来从而制造。
47.吸收性芯5的形状(平面形状)并不特别限定。吸收性芯5的形状可以根据用途适当地决定,例如可以列举大致长方形、沙漏形、葫芦形或者毽球板形等。图中,吸收性芯5形成为沙漏形。
48.吸收性物品1可以在顶片3的宽度方向x的两侧设置侧片6,作为本体部2的一部分。侧片6和顶片3在侧接合部8接合,侧片6在侧接合部8的宽度方向x的内侧部分形成为可从顶片3立起,在侧接合部8的宽度方向x的外侧部分层叠到背片4(参照图3及图7)。通过侧片6的宽度方向x的内侧部分的立起从而形成立起襟翼,由此能够防止尿液等在宽度方向x的侧漏。此外,优选地,为了使侧片6的宽度方向x的内侧部分形成为可从顶片3立起,侧片6在侧接合部8的宽度方向x的内侧部分,设有沿前后方向y延伸的立起用弹性部件7。优选地,侧片6由不透液性的塑料薄膜或者不透液性的无纺布等构成。
49.优选地,带型一次性尿布即吸收性物品1b上,在宽度方向x的两侧设有沿前后方向y延伸的腿用弹性部件9。通过腿用弹性部件9,能够在穿着者的腿围形成褶裥,提高腿围的合身性,防止尿液等的侧漏。
50.优选地,吸收性物品1b的前后方向y的端部,设有沿宽度方向x延伸的腰部弹性部件10。通过腰部弹性部件10形成沿穿着者的腰围的腰部褶裥,防止尿液等从腹部或者背部泄漏。
51.作为上述说明的各弹性部件,可以使用聚氨酯线、聚氨酯膜、天然橡胶等的被使用到一般的一次性尿布等的吸收性物品的弹性伸缩材料。优选地,弹性部件在拉伸状态下通过热熔胶粘接剂等的粘接剂安装。例如,将纤细度40~1.240dtex的聚氨酯线拉伸到倍率1.1~5.0倍而配设,并进行固定。作为接合手段,优选地使用橡胶系的热熔粘接剂。此外,所述倍率将非拉伸状态作为1.0倍。
52.吸收性物品1上设有按扣部件11。在吸收性物品1a中,本体部2的非肌肤面侧即背片4设有按扣部件11;在吸收性物品1b中,本体部2的宽度方向x的两侧设有固定带16,固定带16在带基材17设有按扣部件11。如图4及图8所示,按扣部件11具有基底12和从基底12突
出的多个卡合元件13,基底12的与设有卡合元件13的面相反的一侧的面,粘接/固定到本体部2的非肌肤面侧或者带基材17。此外,图4表示图2的吸收性物品
ⅳ‑ⅳ
处的剖视图,图8表示图6的吸收性物品的
ⅷ‑ⅷ
处的剖视图。卡合元件13的形状不特别限定,可以列举钩形、锚形、蘑菇形、柱形等。
53.尿垫即吸收性物品1a,通过使按扣部件11的卡合元件13卡合到作为内裤或者短衬裤的内衣或者外衣而使用的一次性尿布的肌肤面侧,能够将吸收性物品1a安装到内衣或者一次性尿布的肌肤面侧。在尿垫即吸收性物品1a中,多数情况是按扣部件11设置为分别在前侧部和后侧部沿宽度方向x延伸,由此不仅减少按扣部件11的设置面积,而且通过按扣部件11能够将吸收性物品1a稳定地安装到内衣或者一次性尿布的肌肤面侧(参照图2)。此外,虽然未图示,但是在吸收性物品1的非肌肤面侧设置按扣部件11的情况下,也有按扣部件11设置为在吸收性物品1的前后方向y延伸的情况。例如,在本体部的宽度方向的两侧作为翼部而在宽度方向的外侧延伸而形成的吸收性物品中,也存在按扣部件在本体部的一部分即翼部的非肌肤面侧沿前后方向延伸的情况。
54.如图6所示,带型一次性尿布即吸收性物品1b在后侧部的宽度方向x的两侧设有固定带16,通过将设在固定带16的按扣部件11的卡合元件13卡合到设在吸收性物品1b的前侧部的非肌肤面侧的目标带18,能够将吸收性物品1b形成内裤形状并穿着。目标带18能够由面搭扣件的环扣部件构成。在带型一次性尿布即吸收性物品1b中,按扣部件11设置为基本上在吸收性物品1b的前后方向y延伸,由此在安装吸收性物品1b时,能够将固定带16稳定地固定到目标带18。
55.另外,如此地在吸收性物品1设置按扣部件11的情况下,按扣部件11通常其基底12的大致整个面粘接/固定到背片4或者固定带16的带基材17。具体地,在按扣部件11的基底的和设有卡合元件13的面相反一侧的面的大致整个面涂布有粘接剂,基底12的大致整个面安装到背片4或者固定带16的带基材17。因此,吸收性物品1在安装按扣部件11的部分刚性提高,在穿着吸收性物品时,在安装按扣部件11的部分,相对于穿着者的身体表面的曲面形状的适配性降低,穿着者容易感到不适感。
56.因此在吸收性物品1中,通过设置成条纹状的粘接部14,将按扣部件11的基底12粘接到本体部2或者固定带16的带基材17。对此,在图4及图8的基础上,参照图5及图9进行说明。图5表示图2的吸收性物品的局部放大图,示出将按扣部件从吸收性物品取下后的状态的按扣部件和背片的粘接部的设置图样。图9表示图6的吸收性物品的固定带的局部放大图,示出取下了按扣部件的状态的按扣部件和带基材的粘接部的设置图样。在图5及图9中,以虚线表示设有按扣部件的部分的轮廓。
57.在吸收性物品1a中,通过设置为沿按扣部件11的延伸方向延伸成条纹状的粘接部14,将按扣部件11的基底12粘接到本体部2。通过如此地将按扣部件11粘接到本体部2,在设有按扣部件11的部分,吸收性物品1a对穿着者的身体表面的曲面形状的适配性提高。即,由于按扣部件11在形成于条纹状的粘接部14之间的非粘接部(形成于相邻的带状的粘接部14之间的非粘接部)容易弯曲,因此在安装到内衣或者一次性尿布的肌肤面侧并穿着时,能够提高吸收性物品1a在设有按扣部件11的部分对穿着者的胯裆部的合身性。此外,通常地,按扣部件11的沿按扣部件11的延伸方向延伸的两侧边缘(在按扣部件11的宽度方向的两侧边缘)形成为大致平行于按扣部件11的延伸方向的直线状。按扣部件11的延伸方向基本上和
按扣部件11的长度方向大致一致。
58.在吸收性物品1b中,通过设置为沿吸收性物品1b的前后方向y延伸成条纹状的粘接部14,将按扣部件11的基底12粘接到带基材17。通过如此地将按扣部件11粘接到带基材17,在穿着吸收性物品1b时,固定带16对穿着者的身体表面的曲面形状的适配性提高。具体地,由于将吸收性物品1b装到穿着者的腰围时,虽然固定带16沿穿着者的腰围弯曲形成,但是,由于在吸收性物品1b中,按扣部件11的条纹状的粘接部14设置为沿吸收性物品1b的前后方向y延伸,因此在形成于条纹状的粘接部14之间的非粘接部(在形成于相邻的带状的粘接部14之间的非粘接部),按扣部件11在吸收性物品1b的宽度方向x容易弯曲。因此在吸收性物品1b设置按扣部件11的部分,能够提高固定带16相对于穿着者的腰围的合身性。
59.优选地,在吸收性物品1a中,按扣部件11的基底12在按扣部件11的宽度方向的两端部没有设置粘接部14,而形成非粘接部15。优选地,在吸收性物品1b中,按扣部件11的基底12在吸收性物品1b的宽度方向x的两端部没有设置粘接部14,而形成非粘接部15。此外,将此非粘接部15称为端部非粘接部15。通过在按扣部件11的基底12设置端部非粘接部15,在使按扣部件11的卡合元件13卡合到其他部件时,容易稳定地维持卡合状态。在吸收性物品1a中,在按扣部件11的基底12,通过在按扣部件11的宽度方向的两端部设置端部非粘接部15,在将吸收性物品1a安装到内衣或者一次性尿布的肌肤面侧并穿着时,即使相对于内衣或者一次性尿布偏移的力作用到吸收性物品1a,按扣部件11的基底12也不容易以该两端部作为起点被剥离。在吸收性物品1b中,按扣部件11的基底12,通过在吸收性物品1b的宽度方向x的两端部设置端部非粘接部15,即使相对于目标带偏移的力作用到固定带16,按扣部件11的基底12也不容易以该两端部作为起点被剥离。因此,能够使按扣部件11稳定地卡合到其他的部件。
60.优选地,端部非粘接部15形成为,在吸收性物品1的前后方向y或者宽度方向x,处于外侧的端部非粘接部15a比处于内侧的端部非粘接部15b的宽度窄。特别在吸收性物品1b中,优选地,端部非粘接部15在吸收性物品1的宽度方向x,处于外侧的端部非粘接部15a比处于内侧的端部非粘接部15b的宽度窄。优选地,在吸收性物品1a中,如图1或者图2所示,按扣部件11设置为沿吸收性物品1a的宽度方向x延伸的情况下,端部非粘接部15形成为,在吸收性物品1的前后方向y,处于外侧的端部非粘接部15a比处于内侧的端部非粘接部15b的宽度窄。通过如此地形成端部非粘接部15,在使按扣部件11卡合到其他部件时,容易稳定地维持卡合状态,而且在从其他部件取下按扣部件11时容易解除卡合状态。具体地,在吸收性物品1a中,通过较窄地形成处于靠近吸收性物品1a的边缘的一侧的端部非粘接部15a,在从内衣或者一次性尿布取下吸收性物品1a时,抓住并拉伸吸收性物品1a的力容易传递到按扣部件11,容易解除按扣部件11对其他部件的卡合。在吸收性物品1b中,通过较窄地形成处于宽度方向x的外侧的端部非粘接部15a,在从目标带18取下固定带16时,抓住并拉伸固定带16的力容易传递到按扣部件11,容易解除按扣部件11对目标带18的卡合。
61.虽然条纹状的粘接部14通过并行地设置多处带状的粘接部而形成,但是带状的粘接部的数量只要是两处以上即可,并不特别地限定。带状的粘接部的宽度例如优选为2mm以上,更加优选为3mm以上;另外,优选为10mm以下,更加优选为8mm以下。相邻的粘接部之间形成非粘接部,在将该非粘接部作为中间非粘接部的情况下,中间非粘接部的宽度例如优选为0.5mm以上,更加优选为1mm以上;另外,优选为5mm以下,进一步优选为4mm以下。上述说明
的端部非粘接部15的宽度例如优选为0.5mm以上,更加优选为1mm以上;另外,优选为5mm以下,进一步优选为4mm以下。此外,按扣部件11的宽度优选为5mm以上,更加优选为8mm以上,进一步优选为10mm以上;另外,优选为40mm以下,更加优选为30mm以下,进一步优选为25mm以下。
62.构成条纹状的粘接部14的带状的各粘接部的宽度相互既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例如,粘接部14可以形成为,在吸收性物品1的前后方向y或者宽度方向x,处于外侧的粘接部比处于内侧的粘接部的宽度宽。通过如此地设置粘接部,按扣部件11其在吸收性物品1的前后方向y或者宽度方向x的外侧部分的刚性提高,在使按扣部件11的卡合元件13卡合到其他部件时,容易稳定地维持卡合状态。例如在吸收性物品1a中,在吸收性物品1a安装到内衣或者一次性尿布的肌肤面侧的状态下,即使吸收性物品1a的前后方向y或者宽度方向x的端部翻卷,与此相应地,也不容易引起按扣部件11对内衣或者一次性尿布的卡合的脱落。在吸收性物品1b中,在固定带16固定到目标带的状态下,即使固定带16的宽度方向x的端部翻卷,与此相应地,也不容易引起按扣部件11对目标带的卡合的脱落。
63.构成条纹状的粘接部14的带状的各粘接部既可以通过全面涂抹而形成,也可以通过细线状的粘接剂以规定或者随机的图样涂敷到带状的区域而形成。尤其从提高粘接部14处的柔软性的观点来看,优选地以后者的方式形成带状的各粘接部,由此,能够进一步提高吸收性物品1在设有按扣部件11的部分对穿着者的身体表面的曲面形状的适配性。这种情况下,优选地,条纹状的粘接部14如下地形成。优选地,在吸收性物品1a中,通过将沿按扣部件11的延伸方向蜿蜒状和/或螺旋状地延伸的细线状的粘接剂,在按扣部件11的宽度方向配置多列,由此形成条纹状的粘接部14。优选地,在吸收性物品1b中,通过将沿前后方向y蜿蜒状和/或螺旋状地延伸的细线状的粘接剂在宽度方向x配置多列,由此形成条纹状的粘接部14。通过如此地涂敷细线状的粘接剂,容易使粘接部14形成为条纹状。
64.优选地,粘接部14通过热熔胶粘接剂形成。由此,可以用更细的图样涂敷粘接剂。优选地,作为热熔胶粘接剂,可以使用例如天然橡胶系、丁基橡胶系、聚异戊二烯等的橡胶系粘接剂;苯乙烯-异戊二烯-苯乙烯嵌段共聚物(sis)、苯乙烯-丁二烯-苯乙烯嵌段共聚物(sbs)、苯乙烯-乙烯-丁二烯-苯乙烯嵌段共聚物(sebs)、苯乙烯-乙烯-丙烯-苯乙烯嵌段共聚物(seps)等的苯乙烯系弹性体;聚氨酯系反应性粘接剂等作为基础聚合物。另外,可以在基础聚合物添加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eva)、聚酯、丙烯酸系弹性体、聚烯烃系弹性体等,调节粘合性或者流动性。优选地,作为聚烯烃系弹性体的一种,使用乙烯-丙烯共聚物等的无定形聚α-烯烃(apao)。
65.从提高粘接部14的粘接强度的观点来看,优选地,粘接部14通过湿固化型聚氨酯系粘接剂形成。由于湿固化型聚氨酯系粘接剂包含异氰酸酯基封端的聚氨酯预聚物,涂敷后和空气中的水分发生反应并促进固化,因此即使在使用吸收性物品的湿润条件下也呈现足够的强度。另外,穿着吸收性物品时,即使粘接部14由于穿着者的体温或者供暖电器等的热量被加温,也能够抑制由于软化所致的剥离强度的降低。
66.氨基甲酸酯预聚物可以通过使聚异氰酸酯和多元醇发生反应而得到。作为多元醇,可以使用聚乙二醇、聚丙二醇、聚四亚甲基醚二醇等的聚醚多元醇;聚(己二酸乙二醇酯)、聚(己二酸丁二醇酯)、聚(己二酸六亚甲基酯)、聚(壬二酸亚丁酯)、聚(癸二酸丁二醇酯)、聚己内酯等的聚酯多元醇;聚碳酸酯多元醇等。作为聚异氰酸酯,可以使用2,4-和/或
2,6-甲苯二异氰酸酯(tdi)、2,4'-和/或4,4'-二苯基甲烷二异氰酸酯(mdi)、1,5-萘二异氰酸酯(ndi)、联甲苯胺二异氰酸酯(todi)、二甲苯二异氰酸酯(xdi)等的芳香族系二异氰酸酯;六亚甲基二异氰酸酯(hdi)、氢化xdi(h6xdi)、氢化mdi(h
12
mdi)、异佛尔酮二异氰酸酯(ipdi)等的脂肪族系二异氰酸酯。
67.优选地,湿固化型聚氨酯系粘接剂为热熔胶粘接剂。由此,容易以更细的图样涂敷湿固化型聚氨酯系粘接剂。作为湿固化型聚氨酯系粘接剂的熔融温度,例如优选为70℃~200℃,更加优选为80℃~160℃。
68.形成粘接部14的粘接剂,根据需要可以含有增塑剂、增粘剂、各种填充剂、颜料、蜡、粘度调节剂、除湿剂、储存稳定剂、抗氧化剂等的添加剂。此外,使用湿固化型聚氨酯系粘接剂作为粘接剂的情况下,优选地,含有非离子性表面活性剂作为添加剂,由此能够提高粘接部14的粘接强度。作为非离子性表面活性剂,可以列举蔗糖脂肪酸酯、甘油脂肪酸酯、山梨糖醇酐脂肪酸酯等的多元醇脂肪酸酯类;聚氧化烯烷基醚、聚氧化烯烷基苯基醚等的聚氧化烯醚类;聚氧化烯脂肪酸酯类等。这些非离子性表面活性剂既可以只使用一种,也可以并用两种以上。在这些非离子性表面活性剂当中,从抑制湿固化型聚氨酯系粘接剂和空气中的水分发生反应时的泡沫的产生,粘接剂对本体部2或者带基材17的渗透性优异的观点来看,优选使用聚氧化烯醚类。
69.粘接部14的面积优选为按扣部件11的面积的50%以上,更加优选为60%以上;另外,优选为85%以下,更加优选为75%以下。通过如此地设置粘接部14,不仅确保按扣部件11的基底12和本体部2的非肌肤面侧或者带基材17的粘接力,而且容易在设有按扣部件11的部分使相对于穿着者的身体表面的曲面形状的适配性提高。此外,粘接部的面积和非粘接部(中间非粘接部及端部非粘接部)的面积的总计为100%。
70.按扣部件11的剥离强度优选为0.16n/cm以上,更加优选为0.32n/cm以上,进一步优选为0.64n/cm以上。通过以这种剥离强度将按扣部件11的基底12粘接到本体部2的非肌肤面侧(例如背片4)或者带基材17,能够将按扣部件11的基底12稳定地粘接到本体部2的非肌肤面侧或者带基材17。虽然按扣部件11的剥离强度的上限并不特别限定,但是优选为6.4n/cm以下,更加优选为4.8n/cm以下,进一步优选为3.2n/cm以下。按扣部件的剥离强度以jis k 6854-3(1999)的“粘接剂-粘接剥离强度试验方法第3部:t形剥离”为基准进行测定,剥离试验的试验片以使条纹状的粘接部沿试验片的长度方向延伸的方式从吸收性物品切出。通过将试验片的宽度作为按扣部件的宽度,由试验得到的剥离强度的值除以试验片的宽度,作为每1cm宽度的值而求出。
71.本体部2或者带基材17的设有按扣部件11的部分的压缩硬度优选为0.70n/cm以下,更加优选为0.55n/cm以下,进一步优选为0.40n/cm以下。如此地形成本体部2或者带基材17的设有按扣部件11的部分,容易在设有按扣部件11的部分使本体部2或者带基材17对穿着者的身体表面的曲面形状的适配性提高。虽然本体部2或者带基材17的设有按扣部件11的部分的压缩硬度的下限值并不特别限定,但是从一定程度确保该部分的刚度(stiffness)的观点来看,优选为0.15n/cm以上,更加优选为0.20n/cm以上,进一步优选为0.25n/cm以上。
72.压缩硬度通过下面的方法求出。压缩硬度的测定使用的试验片是将本体部或者带基材的设有按扣部件的部分以条纹状的粘接部沿试验片的宽度方向延伸的方式,切出20mm
宽度。此时,作为本体部,仅将安装按扣部件的片体部件(例如背片)提供给试验用。使用拉伸/压缩试验机(例如爱安德公司制、tensilon(注册商标)rtg-1210),以使试验片的夹盘间距离为10mm的方式,将切出的试验片固定到夹盘间(但是,夹盘夹持按扣部件与本体部或者按扣部件与带基材,以使按扣部件存在于夹盘间),以50mm/分的压缩速度压缩试验片直到夹盘间距离为5mm。将此时的试验片的每1cm宽度的应力(即:将在拉伸/压缩试验机测定的应力值除以2的值)作为压缩硬度而求出。
73.优选地,按扣部件11如下地设置到本体部2或者带基材17。即,优选地,以按扣部件11的卡合元件13的顶部沿大致垂直于条纹状的粘接部14的延伸方向的方向取向的方式,将按扣部件11设置到本体部2或者带基材17。更加详细地,优选地,俯视按扣部件11时,按扣部件11的卡合元件13的顶部的长度方向大致垂直于条纹状的粘接部14的延伸方向。通过如此地设置按扣部件11,使按扣部件11的卡合元件13卡合到其他部件时,容易稳定地维持卡合状态。例如在吸收性物品1a中,安装到内衣或者一次性尿布的肌肤面侧并穿着时,当偏离按扣部件11的宽度方向的力作用时,由于按扣部件11的宽度方向的长度短,因此按扣部件11容易从内衣或者一次性尿布剥落。然而,如果按扣部件11的卡合元件13如上述地形成,那么即使偏离按扣部件11的宽度方向的力作用,按扣部件11的卡合元件13也会挂住内衣或者一次性尿布,容易稳定地维持卡合状态。在吸收性物品1b中,即使在固定带16上相对于目标带偏离宽度方向x的力作用,按扣部件11的卡合元件13也会挂住目标带,容易稳定地维持卡合状态。
74.卡合元件13的顶部的取向方向如下地说明。在卡合元件13的形状为钩形的情况下,卡合元件13的顶部形成为朝一方向弯曲,此弯曲方向为顶部的取向方向。在卡合元件13的形状为锚形的情况下,卡合元件13的顶部设有横杠,此横杠的延伸方向为顶部的取向方向。在卡合元件13的形状为蘑菇形的情况下,卡合元件13的顶部设有盖,此盖具有各向异性如具有短轴方向和长轴方向。并且此盖的长轴方向为顶部的取向方向。
75.本技术基于2017年9月27日申请的日本国发明专利申请第2017-186342号主张优先权的利益。2017年9月27日申请的日本国发明专利申请第2017-186342号的说明书的内容,用于参考而被引用到本技术中。
76.符号说明
77.1:吸收性物品;2:本体部;3:顶片;4:背片;5:吸收性芯;6:侧片;7:立起用弹性部件;8:侧接合部;9:腿用弹性部件;10:腰部弹性部件;11:按扣部件;12:基底;13:卡合元件;14:粘接部;15:(端部)非粘接部;16:固定带;17:带基材;18:目标带。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