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多功能可上楼轮椅

文档序号:28289884发布日期:2021-12-31 22:34阅读:406来源:国知局
一种新型多功能可上楼轮椅

1.本实用新型涉及轮椅技术领域,具体是一种新型多功能可上楼轮椅。


背景技术:

2.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已经步入老龄化社会,现有老年人近两亿人,而残疾人也超过8千万人。这是一个庞大特殊的群体,该群体是社会的弱者,需要全社会的关爱,尤其需要一种适合他们心理和生理特征的变通工具。轮椅是目前残疾人和老年人使用得最多也最方便的交通工具。轮椅使得腿脚不便的残疾人和老年人具有了一定的行动能力。借助于轮椅,他们可以自理生活、料理家务,甚至胜任适当的全日工作。目前市场上出现的轮椅结构大致相同,分为手动轮椅和电动轮椅两种。手动轮椅大多用手轮圈驱动,电动轮椅则由直流电机带减速箱驱动,摇柄控制。
3.但是,现有的轮椅面对台阶和楼梯等障碍物时只能望而却步,即使有他人辅助要想翻越这些障碍物也非常困难,这种缺陷给残疾人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不便,且现有的轮椅大多都仅是后轮驱动,使得轮椅在行驶或爬楼梯时稳定性差,为此我们提出一种新型多功能可上楼轮椅。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新型多功能可上楼轮椅,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6.一种新型多功能可上楼轮椅,包括轮椅车体,所述车体的下端设有支撑架,所述支撑架的两侧设有导轨,所述导轨通过导轨固定架连接在支撑架上,所述导轨由一个半环形前轮导轨和一个半环形后轮导轨组成的环形结构,所述支撑架上横向设有转动轴,所述转动轴的两端分别从导轨的中间伸出,所述前轮导轨上设有爬楼前轮转动杆,所述爬楼前轮转动杆的上端滑动连接在前轮导轨的滑槽内,且爬楼前轮转动杆的中间转动连接在转动轴上,所述爬楼前轮转动杆的下端一侧设有爬楼前轮,且爬楼前轮转动杆的下端另一侧设有爬楼前轮电机;所述后轮导轨上设有后轮转动杆,所述后轮转动杆的上端滑动连接在后轮导轨的滑槽内,且后轮转动杆的中间转动连接在转动轴上,所述后轮转动杆的下端一侧设有后轮,且后轮转动杆的下端另一侧设有后轮电机;所述爬楼前轮转动杆的一端设有爬楼前轮调节杆,所述后轮转动杆的一端设有后轮调节杆,所述支撑架的前侧端对称设有平地前轮,所述平地前轮的上端和支撑架转动连接;所述车体的两侧均设有扶手,且其中一个扶手上设有控制器,所述支撑架的下端还设有储物/电池箱。
7.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方案:所述后轮包括骨架、电磁锁芯和轮面,所述骨架为三角叉形,所述骨架的外表面通过转轴设有三个小轮,所述骨架的插口处均设有轮面,所述轮面的内侧端和电磁锁芯连接,所述电磁锁芯的另一端和骨架连接。
8.电磁锁芯型号ly

032;
9.当轮椅从平地

楼梯:电磁锁芯都处于收入状态,轮面在弹簧作用下进行收缩,达到可变形的目的,完成上楼。
10.当轮椅从楼梯

平地:电磁锁芯都处于弹出状态,轮面在弹簧作用下进行复位,由于又一轮面处于触地的状态,无法立即锁住,当后轮继续前进,轮面翻转时,无法复位的轮面完成复位,电磁锁芯弹出,完成转换过程。
11.作为本实用新型的再进一步方案:所述爬楼前轮由三个小轮组成三角轮,并通过支架转动连接在爬楼前轮转动杆的下端。
12.作为本实用新型的再进一步方案:所述扶手的一端滑动连接在车体的靠背侧边,且扶手的下端面设有扶手调节杆,所述扶手调节杆的下端连接在支撑架上。
13.作为本实用新型的再进一步方案:所述车体的背面上端对称设有把手,所述把手呈直角状,方便使用者推动轮椅前进。
14.作为本实用新型的再进一步方案:所述车体的前端设有两个踏板,所述踏板通过连接杆固定在支撑架上,便于患者或老人放置双脚。
15.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几个方面的优点:
16.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市场上仍未出现的弹簧自锁型轮子,同时具有爬楼时改变座椅倾角是功能,使得在上楼了过程中可以使座椅保持水平;且通过爬楼前轮电机17和后轮电机19共同驱动车体1前进,使得轮椅上楼梯的更加的容易、更加的稳定;由于其可以通过杆的伸缩使得前轮与后轮之间间距增大,有效的防止了在爬楼过程中的后倾问题。此产品可以帮助行动不便的老人上下楼,防止了老人因为上下楼梯摔跤受伤的事件发生。另外,该产品还具备了升降功能,通过前后轮同时改变倾角使座椅整体平稳的上下运动,解放了轮椅使用者所受到的空间束缚。使用者可以自由的调整高度,通过升降座椅位置,可以无需下轮椅便能拿到高处的物品。
附图说明
17.图1为一种新型多功能可上楼轮椅的结构示意图。
18.图2为一种新型多功能可上楼轮椅的正视结构示意图。
19.图3为一种新型多功能可上楼轮椅的左视结构示意图。
20.图4为一种新型多功能可上楼轮椅中后轮的结构示意图。
21.图5为一种新型多功能可上楼轮椅中后轮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22.图6为一种新型多功能可上楼轮椅中后轮的骨架结构示意图。
23.图7为一种新型多功能可上楼轮椅中导轨的结构示意图。
24.图中:1、车体;2、把手;3、控制器;4、导轨固定架;5、后轮调节杆;6、后轮;61、骨架;62、电磁锁芯;63、轮面;7、小轮;8、爬楼前轮调节杆;9、爬楼前轮转动杆;10、踏板;11、爬楼前轮;12、储物/电池箱;13、导轨;14、扶手调节杆;15、扶手;16、支撑架;17、爬楼前轮电机;18、平地前轮;19、后轮电机;20、后轮转动杆;21、转动轴。
具体实施方式
25.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对本专利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详细地说明。
26.请参阅图1

7,一种新型多功能可上楼轮椅,包括轮椅车体1,车体1的下端设有支
撑架16,支撑架16的两侧设有导轨13,导轨13通过导轨13固定架4连接在支撑架16上,导轨13由一个半环形前轮导轨13和一个半环形后轮6导轨13组成的环形结构,支撑架16上横向设有转动轴21,转动轴21的两端分别从导轨13的中间伸出,前轮导轨13上设有爬楼前轮转动杆9,爬楼前轮转动杆9的上端滑动连接在前轮导轨13的滑槽内,且爬楼前轮转动杆9的中间转动连接在转动轴21上,爬楼前轮转动杆9的下端一侧设有爬楼前轮11,且爬楼前轮转动杆9的下端另一侧设有爬楼前轮电机17;后轮6导轨13上设有后轮转动杆20,后轮转动杆20的上端滑动连接在后轮6导轨13的滑槽内,且后轮转动杆20的中间转动连接在转动轴21上,后轮转动杆20的下端一侧设有后轮6,且后轮转动杆20的下端另一侧设有后轮电机19;爬楼前轮转动杆9的一端设有爬楼前轮调节杆8,后轮转动杆20的一端设有后轮6调节杆5,支撑架16的前侧端对称设有平地前轮18,平地前轮18的上端和支撑架16转动连接;车体1的两侧均设有扶手15,且其中一个扶手15上设有控制器3,支撑架16的下端还设有储物/电池箱12。
27.后轮6包括骨架61、电磁锁芯62和轮面63,骨架61为三角叉形,骨架61的外表面通过转轴设有三个小轮7,骨架61的插口处均设有轮面63,轮面63的内侧端和电磁锁芯62连接,电磁锁芯62的另一端和骨架61连接。
28.电磁锁芯62型号ly

032;
29.当轮椅从平地

楼梯:电磁锁芯62都处于收入状态,轮面63在弹簧作用下进行收缩,达到可变形的目的,完成上楼。
30.当轮椅从楼梯

平地:电磁锁芯62都处于弹出状态,轮面63在弹簧作用下进行复位,由于又一轮面63处于触地的状态,无法立即锁住,当后轮6继续前进,轮面63翻转时,无法复位的轮面63完成复位,电磁锁芯62弹出,完成转换过程。
31.爬楼前轮11由三个小轮组成三角轮,并通过支架转动连接在爬楼前轮转动杆9的下端。
32.扶手15的一端滑动连接在车体1的靠背侧边,且扶手15的下端面设有扶手调节杆14,扶手调节杆14的下端连接在支撑架16上。
33.车体1的背面上端对称设有把手2,把手2呈直角状,方便使用者推动轮椅前进。
34.车体1的前端设有两个踏板10,踏板10通过连接杆固定在支撑架16上,便于患者或老人放置双脚。
35.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是:本实用新型在上楼梯时,爬楼前轮11准备上第一级楼梯,通过爬楼前轮电机17驱动爬楼前轮11旋转,使得爬楼前轮11上第一级楼梯,且通过爬楼前轮调节杆8的伸缩使得车体1保持水平;爬楼前轮电机17驱动爬楼前轮11继续旋转,爬楼前轮11上第二级楼梯,同时,后轮电机19驱动后轮6前进,当后轮6当达第一级楼梯时,此时后轮6上的电磁锁芯62收缩,使得轮面63收缩,通过后轮6外侧的小轮7进行爬楼,且通过后轮调节杆5使得伸长,使得后轮转动杆20旋转,让后轮6抬升,保持车体1水平,防止倾翻;当前后轮6前进使轮椅爬楼前轮11到达楼梯平面时,平地前轮18着地前进使轮椅继续前进,同时后轮调节杆5收缩使后轮倾角减小,再次保持车体1水平,实现轮椅的上楼梯。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市场上仍未出现的弹簧自锁型轮子,同时具有爬楼时改变座椅倾角是功能,使得在上楼了过程中可以使座椅保持水平;且通过爬楼前轮电机17和后轮电机19共同驱动车体1前进,使得轮椅上楼梯的更加的容易、更加的稳定;由于其可以通过杆的伸缩使得前轮与后轮6之间间距增大,有效的防止了在爬楼过程中的后倾问题。此产品可以帮助行动不便的老
人上下楼,防止了老人因为上下楼梯摔跤受伤的事件发生。另外,该产品还具备了升降功能,通过爬楼前轮11和后轮6同时改变倾角使座椅整体平稳的上下运动,解放了轮椅使用者所受到的空间束缚。使用者可以自由的调整高度,通过升降座椅位置,可以无需下轮椅便能拿到高处的物品。
36.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通过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37.上面对本专利的较佳实施方式作了详细说明,但是本专利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在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所具备的知识范围内,还可以在不脱离本专利宗旨的前提下作出各种变化。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