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属于一种便携式氧气枕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涉及一种便携式氧气枕。
背景技术:2.氧气枕主要用于家庭氧疗、危重或转移途中病人的供氧,由于具有轻便、易携带的特点,目前应用比较广泛。
3.现有的用氧时,接一个小管插在患者鼻子处,进出管上面有一个手动流量调节阀,医护人员需手动挤压氧气枕给氧,而在急救过程中人力是相当重要的,此时人力用在了挤氧气枕上,不仅导致人手不够而且影响抢救,而且没有氧了还得先拔下充氧再用。
技术实现要素:4.针对现有的氧气枕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便携式氧气枕,该便携式氧气枕包括流量控制阀和自动挤压机构该组件配合使用可以有效解决现有氧气枕需自己或者医护人员通过手挤压氧气枕实现出氧,以及手动流程调节阀无法精准的控制流量的问题。
5.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6.一种便携式氧气枕,包括气囊,所述气囊的内部顶端贴合有一层无纺布层,且无纺布层上等距排列有牵引线,所述牵引线的末端连接有总线,且气囊的内部底端中心处设有保护壳,所述保护壳内通过转轴连接有滑轮,且总线贯穿保护壳的顶部贴合在滑轮的一侧,所述气囊的一侧连接有密封盒,且密封盒内通过转轴连接有收卷盘,所述总线贯穿密封盒缠绕在收卷盘上,所述气囊的前后端均设有连接口,且气囊前端连接口处插接有出气管,所述气囊后端连接口处插接有进气管,且进气管上套接有第一单向阀,所述出气管上套接有第二单向阀,且出气管上位于第二单向阀的前端连接有流量控制阀。
7.优选地,所述密封盒的外侧安装有马达,且马达的驱动端贯穿密封盒的外侧和收卷盘的圆心处连接。
8.优选地,所述气囊的上下两端为内凹结构,且气囊的上下两端均贴合有硅胶垫,所述硅胶垫在气囊的上下两端呈居中排列。
9.优选地,所述第一单向阀和第二单向阀的顶部均插接有内套,且内套的底面直径是其顶部直径的三分之二,所述内套的底端贴合有瓣膜。。
10.优选地,所述流量控制阀为两段式结构,且流量控制阀的下半段直径是其上半段直径的两倍,所述流量控制阀的下半段内部设置有镂空片,且镂空片在流量控制阀的下半段内居中设置。
11.优选地,所述镂空片的中心处固定有弹簧,且弹簧的长度和流量控制阀的下半段相等,所述弹簧的顶部连接有堵球,且堵球的直径和流量控制阀底部直径相等。
12.优选地,所述进气管和出气管的直径相等,且进气管和出气管呈对角设置,所述出气管的末端连接有软管。
13.有益效果
14.相比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15.(1)本实用新型中,通过牵引线、总线、滑轮、收卷盘以及马达组成一个自动收拉机构,通过该机构可以使气囊的上下两端相对运动,从而通过气囊的相对运动产生形变进一步排出内部的氧气,实现自动排氧供氧,当马达带动收卷盘转动时,收卷盘会将总线进行缠绕,当总线缠绕在收卷盘上时,总线会拉动牵引线下降靠近滑轮,进一步通过牵引线拉动气囊顶部,使气囊顶部向底部靠拢产生形变,最终实现挤压排氧的供能。
16.(2)本实用新型中,通过流量控制阀实现给氧的均衡性,在流量控制阀的内部设置有弹簧和堵球,而流量控制阀的上下直径不一,正常给氧时由于氧气通过的流速固定,因此弹簧和堵球不会发生变化,氧气能够正常流通,当氧气供给过大时,氧气对堵球的挤压也随之变大,因此堵球会将这种挤压力传递到弹簧上,弹簧受到挤压压缩,堵球会下降到流量控制阀的下半部分,而流量控制阀的下半部分直径比较细,又受到堵球遮挡,最终会使氧气的通过量减少,进一步实现供氧量的均匀性。
17.(3)本实用新型中,通过改变传统氧气枕的形状为使用者提供一个舒适的环境,增加产品的实用性,通过将氧气枕改变成将外形改成蝴蝶形,如现有车上用来枕颈部的靠枕,蝴蝶形的凹型部就方便了枕颈部,患者枕着相当舒服,而且为了保证使用者的舒适性本装置将收卷盘和马达放置在氧气枕的外部,这样使用者在枕本装置时不会硌住颈部,同时也减少占用空间,可以存储更多的氧气。
附图说明
18.图1为本实用新型中一种便携式氧气枕结构示意图;
19.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一种便携式氧气枕流量控制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20.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一种便携式氧气枕自动挤压机构结构示意图。
21.图中各附图标注与部件名称之间的对应关系如下:1、硅胶垫;2、气囊;3、第一单向阀;4、进气管;5、流量控制阀;6、第二单向阀;7、出气管;8、连接口;9、马达;10、密封盒;11、内套;12、堵球;13、弹簧;14、镂空片;15、瓣膜;16、无纺布层;17、收卷盘;18、牵引线;19、总线;20、滑轮;21保护壳。
具体实施方式
22.下面结合具体实用新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进行描述。
23.一种便携式氧气枕,包括气囊2,气囊2的内部顶端贴合有一层无纺布层16,且无纺布层16上等距排列有牵引线18,牵引线18的末端连接有总线19,且气囊2的内部底端中心处设有保护壳21,保护壳21内通过转轴连接有滑轮20,且总线19贯穿保护壳21的顶部贴合在滑轮20的一侧,气囊2的一侧连接有密封盒10,且密封盒10内通过转轴连接有收卷盘17,总线19贯穿密封盒10缠绕在收卷盘17上,气囊2的前后端均设有连接口8,且气囊2前端连接口8处插接有出气管7,气囊2后端连接口8处插接有进气管4,且进气管4上套接有第一单向阀3,出气管7上套接有第二单向阀6,且出气管7上位于第二单向阀6的前端连接有流量控制阀5。
24.在图3中,密封盒10的外侧安装有马达9,且马达9的驱动端贯穿密封盒10的外侧和收卷盘17的圆心处连接,通过马达9带动收卷盘17转动,收卷盘17会将总线19进行缠绕,当
总线19缠绕在收卷盘17上时,总线19会拉动牵引线18下降靠近滑轮20,进一步通过牵引线18拉动气囊2顶部,使气囊2顶部向底部靠拢产生形变,最终实现挤压排氧的供能,密封盒10用于保护总线19和收卷盘17不受外界空气污染。
25.在图1中,气囊2的上下两端为内凹结构,且气囊2的上下两端均贴合有硅胶垫1,硅胶垫1在气囊2的上下两端呈居中排列,气囊2的形状主要为了使用者感到舒适,由于气囊2内有保护壳21同时随着气囊2内部氧气的减少,气囊2的高度会降低因此使用者可能会感到不舒适以及会被保护壳2硌住颈部,因此设置硅胶垫1增加厚度同时包裹保护壳21。
26.在图2中,第一单向阀3和第二单向阀6的顶部均插接有内套11,且内套11的底面直径是其顶部直径的三分之二,内套11的底端贴合有瓣膜15,内套11底部的瓣膜15在外部贴合,因此气体只能从内套11向外运动推开瓣膜15,反之气体则会将瓣膜15推动紧贴内套11底部,则气体无法通过,而由于瓣膜15运动需要一定的空间,因此内套11直径要小于其顶部直径。
27.在图2中,流量控制阀5为两段式结构,且流量控制阀5的下半段直径是其上半段直径的两倍,流量控制阀5的下半段内部设置有镂空片14,且镂空片14在流量控制阀5的下半段内居中设置,镂空片14的作用在于为弹簧13提供安装点,同时不会影响氧气通过,流量控制阀5为两段式结构的作用在于,控制氧气通过的大小在于堵球12距离流量控制阀5下段的远近,堵球12离流量控制阀5下段越近,则氧气通过越小。
28.在图2中,镂空片14的中心处固定有弹簧13,且弹簧13的长度和流量控制阀5的下半段相等,弹簧13的顶部连接有堵球12,且堵球12的直径和流量控制阀5底部直径相等,正常给氧时由于氧气通过的流速固定,因此弹簧13和堵球12不会发生变化,氧气能够正常流通,当氧气供给过大时,氧气对堵球12的挤压也随之变大,因此堵球12会将这种挤压力传递到弹簧13上,弹簧13受到挤压压缩,堵球12会下降到流量控制阀5的下半部分,而流量控制阀5的下半部分直径比较细,又受到堵球12遮挡,最终会使氧气的通过量减少。
29.在图2中,进气管4和出气管7的直径相等,且进气管4和出气管7呈对角设置,出气管7的末端连接有软管,该设计是为了防止在充放时流速变化太大造成气囊2膨胀不均匀会发生破裂,进气管4和出气管7呈对角设置可以防止二者之间相互干扰缠绕,软管用于插入鼻腔时防止损伤黏膜细胞。
30.工作原理:本装置使用时将出气管7末端的软管插入使用者鼻腔,随后启动马达9(型号为:tp37gb30),马达9带动收卷盘17转动,收卷盘17会将总线19进行缠绕,当总线19缠绕在收卷盘17上时,总线19会拉动牵引线18下降靠近滑轮20,进一步通过牵引线18拉动气囊2顶部,使气囊2顶部向底部靠拢产生形变,最终实现挤压排氧的供能,在此过程种中氧气通过出气管7排出,首先进入第二单向阀6内部的内套11中,氧气推开内套11底部的瓣膜15继续前进进入到流量控制阀5内,正常给氧时由于氧气通过的流速固定,因此弹簧13和堵球12不会发生变化,氧气能够正常流通通过镂空片14喷出进入鼻腔内,当氧气供给过大时,氧气对堵球12的挤压也随之变大,因此堵球12会将这种挤压力传递到弹簧13上,弹簧13受到挤压压缩,堵球12会下降到流量控制阀5的下半部分,而流量控制阀5的下半部分直径比较细,又受到堵球12遮挡,最终会使氧气的通过量减少。
31.以上内容是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不能认定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只局限于这些说明,对于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
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简单的推演或替换,都应当视为属于本实用新型所提交的权利要求书确定的保护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