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外接导尿管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7578945发布日期:2021-11-25 11:34阅读:1685来源:国知局
一种外接导尿管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外接导尿管装置。


背景技术:

2.导尿管在临床上的应用十分的广泛,就是用人造的通道将尿液引流出体外,从而缓解患者排尿困难等临床症状或者保护患者的肾脏功能。常用于术后导尿、尿潴留患者、耻骨上膀胱造痿等。。
3.现有的导尿管具有这样的缺点:在拔出导尿管时,由于导管外表面干燥,常与尿道内壁摩擦,导致患者疼痛,甚至是尿道黏膜损伤,拔管后容易使患者产生尿频、尿痛、血尿、尿潴留等现象。


技术实现要素:

4.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外接导尿管装置,包括外套管,所述外套管上沿周向均匀分布有若干润滑孔;
5.所述外套管的内部设有内管,所述内管的前端与一支撑结构相连,所述支撑结构上开设有若干导流孔;所述导流孔沿前后方向贯通所述支撑结构,并将内管的内部与外套管的内部相连通;
6.其中,所述内管的外侧壁与所述外套管的内侧壁之间具有一定的间隙,所述支撑结构的外侧与所述外套管的内侧壁相连;
7.所述内管的后部套设有一圆环座,所述圆环座的外侧与外套管的内侧紧密相连,所述圆环座被一润滑管贯通,该润滑管的前端位于内管与外套管的间隙内,润滑管的后端位于外套管的后部。
8.这样,将本技术的外接导尿管装置插入病人的膀胱内,尿液从外套管的前端进入外套管的内腔,然后通过导流孔进入内管,再由内管向外排出;当病人排尿完毕后,通过润滑管向内管与外套管的间隙内注入润滑剂,润滑剂从润滑孔外流,起润滑作用,减少外套管与尿道内壁的摩擦,再将外套管拔出;由于支撑结构与外套管的内侧相连,润滑剂不会进入内管,保证了内管里的尿液的纯粹性,方便医护人员对尿液进行取样检测。
9.作为优化,所述支撑结构呈罩状,所述支撑结构的前侧形成一平面。
10.这样,支撑结构设计成罩子状,改善尿液的流动效果,使尿液更容易进入内管。
11.作为优化,所述导流孔包括开设在支撑结构端面中部的中位孔以及绕所述支撑结构侧部一周均匀分布的环绕孔。
12.这样,环绕孔和中位孔形成的导流孔结构,可以更好地对尿液进行导流。
13.作为优化,所述外套管包括一体相连的润滑部和固定部,所述润滑部的前部与固定部的后端相连,所述固定部呈中部向内收缩、两端向外扩张的结构;所述润滑孔开设在润滑部的周侧;所述固定部的外侧套设有气囊。
14.这样,固定部呈中部向内收缩、两端向外扩张的结构,可以起到对尿液充分导流的
作用;此外,在将外套管插入病人的膀胱内时,通过气囊将外套管的位置固定。
15.作为优化,在所述润滑部和固定部的连接处还设置有搅拌装置,所述搅拌装置包括外壳和搅拌叶;所述外壳呈中空结构,其外侧与外套管的内壁固定相连,所述外壳内部设置有安装座,该安装座通过固定杆与外壳的内侧壁相连,所述安装座内设置有电机,电机与一转轴相连,该转轴的外侧沿周向均匀分布有若干所述搅拌叶;其中,所述搅拌装置位于所述支撑结构的前方。
16.由于某些病人的尿液具有一定的血凝块,而,本技术是通过设置在支撑结构上的导流孔来将尿液引入内管内,而导流孔的孔径比外套管的孔径略小,因此,很容易将导流孔堵塞;为此,本技术设置了搅拌装置,可以先将较为大块的血凝块搅碎,以防导流孔堵塞。
17.作为优化,所述内管的后端延伸至外套管的后方,且所述内管的后端与一集尿袋可拆卸相连。
18.这样,尿液从内管流至所述集尿袋,使得尿液不会集聚在内管中,降低了尿路感染的几率。
附图说明
19.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在所有附图中,各元件或部分并不一定按照实际的比例绘制。
20.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外接导尿管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21.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支撑结构的示意图;
22.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搅拌站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23.附图标记:
[0024]1‑
外套管,10

润滑孔,11

润滑部,12

固定部,13

气囊;
[0025]2‑
内管;
[0026]3‑
支撑结构,31

导流孔,311

中位孔,312

环绕孔;
[0027]4‑
圆环座,5

润滑管;
[0028]6‑
搅拌装置,61

外壳,610

安装座,611

固定杆,62

搅拌叶;
[0029]7‑
集尿袋。
具体实施方式
[0030]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实施例进行详细的描述。以下实施例仅用于更加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因此只作为示例,而不能以此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0031]
实施例:如图1所示,一种外接导尿管装置,包括外套管1,所述外套管1上沿周向均匀分布有若干润滑孔10。所述外套管1的内部设有内管2,所述内管2的前端与一支撑结构3相连,所述支撑结构3上开设有若干导流孔31。所述导流孔31沿前后方向贯通所述支撑结构3,并将内管2的内部与外套管1的内部相连通。
[0032]
如图1所示,所述内管2的外侧壁与所述外套管1的内侧壁之间具有一定的间隙,所述支撑结构3的外侧与所述外套管1的内侧壁相连。这样,可以将该间隙与内管前方的外套管内腔部分很好地隔离,保证尿液的纯粹性。
[0033]
如图1所示,所述内管2的后部套设有一圆环座4,所述圆环座4的外侧与外套管1的内侧紧密相连,所述圆环座4被一润滑管5贯通,该润滑管5的前端位于内管2与外套管1的间隙内,润滑管5的后端位于外套管1的后部。
[0034]
这样,将本技术的外接导尿管装置插入病人的膀胱内,尿液从外套管的前端进入外套管的内腔,然后通过导流孔进入内管,再由内管向外排出;当病人排尿完毕后,通过润滑管向内管与外套管的间隙内注入润滑剂,润滑剂从润滑孔外流,起润滑作用,减少外套管与尿道内壁的摩擦;由于支撑结构与外套管的内侧相连,润滑剂不会进入内管,保证了内管里的尿液的纯粹性,方便医护人员对尿液进行取样检测。
[0035]
其中,如图1和图2所示,所述支撑结构3呈罩状,所述支撑结构3的前侧形成一平面。这样,支撑结构设计成罩子状,改善尿液的流动效果,使尿液更容易进入内管。其中,所述导流孔31包括开设在支撑结构3端面中部的中位孔311以及绕所述支撑结构3侧部一周均匀分布的环绕孔312。这样,环绕孔和中位孔形成的导流孔结构,可以更好地对尿液进行导流。
[0036]
其中,如图1所示,所述外套管1包括一体相连的润滑部11和固定部12,所述润滑部11的前部与固定部12的后端相连,所述固定部12呈中部向内收缩、两端向外扩张的结构。所述润滑孔10开设在润滑部11的周侧;所述固定部12的外侧套设有气囊13。
[0037]
这样,润滑部的上部向内收缩、固定部的上部向外扩张的结构,可以起到对尿液充分导流的作用;此外,在将外套管插入病人的膀胱内时,通过气囊将外套管的位置固定。
[0038]
其中,如图1和图3所示,在所述润滑部11和固定部12的连接处还设置有搅拌装置6,所述搅拌装置6包括外壳61和搅拌叶62;所述外壳61呈中空结构,其外侧与外套管1的内壁固定相连,所述外壳61内部设置有安装座610,该安装座610通过固定杆611与外壳61的内侧壁相连,所述安装座610内设置有电机(未图示),电机与一转轴相连,该转轴的外侧沿周向均匀分布有若干所述搅拌叶62。所述搅拌装置6位于所述支撑结构3的前方。
[0039]
由于某些病人的尿液具有一定的血凝块,而,本技术是通过设置在支撑结构上的导流孔来将尿液引入内管内,而导流孔的孔径比外套管的孔径略小,因此,很容易将导流孔堵塞;为此,本技术设置了搅拌装置,可以先将较为大块的血凝块搅碎,以防导流孔堵塞。
[0040]
其中,如图1所示,所述内管2的后端延伸至外套管1的后方,且所述内管2的后端与一集尿袋7可拆卸相连。这样,尿液从内管流至所述集尿袋,使得尿液不会集聚在内管中,降低了尿路感染的几率。
[0041]
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和说明书的范围当中。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