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间隔隔离装置

文档序号:27953717发布日期:2021-12-12 21:13阅读:158来源:国知局
一种间隔隔离装置

1.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辅助器械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间隔隔离装置。


背景技术:

2.无菌物品灭菌完成后需要在温度为16~24℃,湿度为30

60%的环境下储存,存放无菌物品的货架需要离开墙体5~10厘米,避免无菌物品与墙面接触,防止无菌物品被污染。
3.目前医院的通用做法将无菌货架固定在墙边,在地面与墙体5厘米处划一条线,提示工作人员注意存放距离。当工作人员存放和取用无菌物品时,货架由于外力作用会向墙体方向靠近,甚至直接与墙体接触。在日常保洁过程中,保洁员需要移动货架进行清洁地面和墙体,移动货架后,常常无法按要求归位,导致无菌货架无法保持与墙体合适的距离,出现无菌物品直接与墙体接触的案例,存在交叉感染的安全隐患。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间隔隔离装置。
5.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6.一种间隔隔离装置,用于医疗物品存放机构,所述间隔隔离装置包括与所述医疗物品存放机构固定连接的夹持组件、以及自所述夹持组件向远离所述医疗物品存放机构一侧设置的隔离臂组件;
7.所述隔离臂组件与所述夹持组件通过转动机构可转动连接。
8.优选地,所述隔离臂组件包括隔离臂,所述隔离臂包括与夹持组件转动连接的固定端,以及与固定端相对设置的活动端。
9.优选地,所述隔离臂组件还包括连接至所述活动端的防撞件。
10.优选地,所述夹持组件包括用于固定所述隔离臂组件的夹持件,所述夹持件上设有用于插设所述隔离臂的容纳槽,所述隔离臂通过所述转动机构与所述夹持件转动连接。
11.优选地,所述容纳槽在所述夹持件上沿所述容纳槽的长度方向延伸,并贯穿所述夹持件,所述容纳槽宽度大于或等于所述隔离臂直径,所述隔离臂相对所述夹持件旋转,所述隔离臂包括工作状态和收容状态;
12.在所述工作状态下,所述隔离臂与所述容纳槽呈第一夹角,所述第一夹角大于0
°
且小于180
°

13.在所述收容状态下,所述隔离臂与所述容纳槽平行设置。
14.优选地,所述间隔隔离装置还包括用于当所述隔离臂在所述收容状态下发出警报的旋转报警器,所述旋转报警器连接在所述转动机构上。
15.优选地,所述隔离臂设于所述容纳槽中心,所述隔离臂长度大于或等于所述容纳槽长度的1/2。
16.优选地,所述夹持组件还包括用于将所述夹持件与所述医疗物品存放机构固定连接的锁紧机构,所述夹持组件通过所述锁紧机构与所述医疗物品存放机构可拆卸连接。
17.优选地,所述锁紧机构为弹性夹结构;
18.或者,所述锁紧机构包括固定槽,所述固定槽包括至少两个间隔设置的固定面,所述固定槽设于所述夹持件上,用于连接所述医疗物品存放机构;
19.所述锁紧机构还包括用于调节所述固定槽的夹持间隔的间隔调节装置。
20.优选地,所述间隔调节装置包括设于两所述固定面之间的锁紧块,以及带动所述锁紧块在两所述固定面之间移动的导向螺柱,所述锁紧块连接在所述导向螺柱的一端;
21.至少一个所述固定面上设有与所述导向螺柱配合螺接的螺孔,所述导向螺柱通过所述螺孔贯穿所述固定面。
22.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通过设置隔离臂组件,使医疗用品存放机构和外界实体(如墙体)之间始终保持间隙放置,能够避免存放机构接触外界实体,从而有效避免放置在存放机构上的无菌器械被污染的风险。
附图说明
23.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附图中:
24.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25.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旋转报警器的电路图。
具体实施方式
26.为了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特征、目的和效果有更加清楚的理解,现对照附图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
27.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间隔隔离装置,可固定在医疗物品存放机构上,用于使存放机构与外界实体(如墙壁)之间间隔设置,从而避免医疗物品存放机构上的无菌器械等物品与外界实体接触从而存在被污染的风险。其中,在本实用新型中,医疗物品存放机构(以下简称存放机构)可包括医疗推车、医疗提篮等用于存放和转运无菌医疗器械、药品等医疗用品的移动装置。
28.在本实用新型中,间隔隔离装置包括夹持组件1以及隔离臂组件2,其中,夹持组件1用于与存放机构固定连接,隔离臂组件2与夹持组件1通过转动机构3转动连接,进一步的,隔离臂组件2可自夹持组件1向远离存放机构一侧伸出,从而可作为一隔离器使存放机构与外界实体间隔设置。
29.具体的,在一些实施例中,隔离臂组件2包括隔离臂21,隔离臂211的两端分别为固定端211和活动端212,其中,固定端211连接在夹持组件1上。进一步的,在另一些实施例中,隔离臂组件2还包括防撞件22,具体的,防撞件22设于隔离臂21的活动端212上,通过防撞件22与隔离臂21的结合进一步隔离存放机构和外界实体。在本实用新型中,防撞件22具体为防撞球,防撞球的直径远大于隔离臂21直径。进一步的,为起到缓冲作用,优选隔离臂21可由弹性材料制成,防撞件22可整体由弹性材料制成,也可在防撞件22的外表面包裹弹性材料,以达到缓冲减震的作用。在本实施例中,弹性材料可为硅胶、橡胶等弹性材料,在此不做限定。
30.夹持组件1在一些实施例中包括夹持件11,其中,夹持件11上设有用于插设隔离臂21的容纳槽111,隔离臂21通过转动机构3与夹持件11转动连接,从而当存放机构放置到位时将隔离臂21转动伸出以进行隔离工作,当存放机构需要进行转运时可通过转动隔离臂21,隔离臂21紧贴容纳槽111设置,避免在转运过程中隔离臂21与外界碰撞给存放机构的转运工作带来不稳定因素。在本实施例中,隔离臂21通过固定端211容设于容纳槽111内,优选该容纳槽111的宽度大于或等于隔离臂21的直径。
31.进一步的,在一些实施例中,容纳槽111在夹持件11上沿容纳槽111的长度方向延伸从而贯穿夹持件11,在本实施例中,隔离臂21可旋转至与容纳槽111平行,从而完全收容至容纳槽111内,在转运存放机构时不致与外界干涉。更进一步的,优选隔离臂211设于容纳槽111中心,隔离臂21长度大于或等于容纳槽111长度的1/2,从而当隔离臂21旋转至完全收容于容纳槽111内时,活动端212与夹持件11边缘平齐或略凸出于夹持件11,当活动端212连接有防撞件22时,由于防撞件22直径大于隔离臂21,无法收容于容纳槽111中,当隔离臂21旋转至与容纳槽111平行时,防撞件22沿容纳槽111的延伸方向凸设于容纳槽111外,从而避免防撞件22与容纳槽111的干涉。
32.在本实用新型中,容纳槽111的宽度大于或等于隔离臂21直径,隔离臂21可相对夹持件11旋转,其包括工作状态和收容状态。其中,在工作状态下,隔离臂21与容纳槽111之间呈第一夹角,该第一夹角大于0
°
,小于180
°
;在收容状态下,隔离臂21与容纳槽111呈平行状态,即二者之间夹角为0
°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实施例,在工作状态下,第一夹角为90
°
,即隔离臂21与容纳槽111垂直设置,从而能够保持存放机构与外界实体之间的最大距离。当然,本实用新型可通过调整第一夹角的角度,从而按需调整存放机构与外界实体之间的间隔距离,在此不做赘述。
33.在一些实施例中,转动机构3具体可为转轴。间隔隔离装置还包括用于当隔离臂21处于收容状态时发出警报的旋转报警器4,该旋转报警器4可连接在转动机构3上。图2示出了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中旋转报警器4的电路图。即,当隔离臂21与容纳槽111平行设置,将隔离臂21收容在容纳槽111中时,旋转报警器4开始发出警报,提示用户此时隔离臂21未处于工作状态;当将隔离臂21旋转至工作状态后,旋转报警器4停止警报。具体的,在本实施例中,旋转报警器4可为红外报警器、机械报警器或其他现有技术中的报警器,其报警方式可为闪光报警、蜂鸣报警或其他现有技术中的报警方式及其结合。
34.进一步的,夹持组件1还包括锁紧机构12,通过该锁紧机构12使间隔隔离装置与存放机构可拆卸连接。在一些实施例中,锁紧机构12为鸭嘴夹等弹性夹结构,通过弹性夹结构夹设在存放机构上;在另一些实施例中,锁紧机构12可包括由两间隔设置的固定面1211组成的固定槽121,其中,固定槽121设置在夹持件11上,从而通过固定槽121连接存放机构。进一步的,两固定面1211之间的夹持间隔优选大于需夹设的存放机构的夹持面厚度,两固定面1211之间优选平行设置。锁紧机构12还包括用于调节固定槽121的夹持间隔的间隔调节装置122。具体的,间隔调节装置122包括设于两固定面1211之间的锁紧块1221,以及带动锁紧块1221在两固定面1211之间移动的导向螺柱1222,锁紧块1221连接在导向螺柱1222的一端。在该实施例中,至少一个固定面1211上设有与导向螺柱1222配合连接的螺孔,导向螺柱1222与螺孔螺接并贯穿固定面1211,从而带动锁紧块1221在固定槽121之间移动,通过调节锁紧块1221与固定面1211之间的距离使得通过锁紧机构12将夹持件11与存放机构固定连
接。
35.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医疗用隔离器,可通过夹持组件1与存放机构固定连接,在需要转移存放机构时,将隔离臂组件2旋转至收容状态,从而避免在转运过程中隔离臂组件2与外界干涉,此时旋转报警器4发出警报,提示工作人员此时隔离臂组件2未处于工作状态;当存放机构完成转移后,需要与墙体等外界实体间隔放置时,将隔离臂组件2旋转至工作状态,此时旋转报警器4停止警报,通过隔离臂组件2抵接墙体,从而保证存放机构始终与墙体保持一定间隙,避免放置于存放机构上的无菌器械存在被污染风险。
36.以上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