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射频针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8124956发布日期:2021-12-22 15:43阅读:134来源:国知局
一种射频针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射频针。


背景技术:

2.射频是指无线电频率,面对生物体的作用主要是热效应。由于人体是由许多有机和无机物质构成的复杂结构,体液中含有大量的电介质,如离子、水、胶体微粒等,当射频的电流高到一定值时,在高频交流电的作用下,离子的浓度变化方向随电流方向为正负半周往返变化。在高频振荡下,两电极之间的离子沿电力线方向快速运动,由移动状态逐渐变为振动状态,各种离子的大小、质量、电荷及移动速度不同,离子相互磨擦并与其它微粒相碰撞而产生生物热作用。由于肿瘤散热差,使肿瘤组织温度高于其邻近正常组织,加上癌细胞对高热敏感,高热能杀灭癌细胞,而副作用不发生,其具有良好的消融止血效果,被广泛运用于诸多疾病治疗中。
3.现有技术中,射频针在插入病变组织时,由于病变组织中含有较多的组织液,若前期微创口处理不当,部分组织液会溢出伤口,造成感染,而且组织液在压力作用下回渗透进入射频针,影响到射频针的工作,后续的消融止血处理范围也会扩大,造成患者伤口的痛苦感以及延长患者的恢复周期,现有的射频针缺少吸取组织液的功能;射频针的电极阵列阵列头多分布在同一平面上,其最终消融效果不易形成球形或扁球形的优良组织;针对于病变组织以及缺少电介质的人体等组织离子紊乱的情况未采取有效的处理措施。


技术实现要素:

4.为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射频针,可加强病变组织的消融效果,降低患者的痛苦感,减少组织残留。
5.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6.一种射频针,包括在ct的引导下刺入皮肤组织至病变组织的针管、设置在针管端部设有针头,所述针管侧面设有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所述第一通孔连接有用于吸取组织液的第一导管,所述第二通孔连接有用于补充电介质的第二导管,所述针头包括:
7.主针部,设置在针头的中心位置,其内设置有射频电极;
8.副针部,其内设置有消融电极,所述副针部平行且环绕所述主针部分布有至少三个,所述射频电极与所述消融电极均接通外设高频交流电;
9.接线柱,滑动连接在所述针管端部,所述射频电极与所述消融电极电性连接所述接线柱。
10.优选地,所述接线柱外侧设有在接线柱的滑动位移上连通所述第一通孔和所述第二通孔相异的凹槽,所述接线柱内设有连通所述凹槽与副针部的流道,所述凹槽与所述流道用于输送组织液或电介质。
11.优选地,所述接线柱连接有活塞块,所述活塞块连接有滑动杆,所述滑动杆贯穿所述针管相对与针头的一端,所述活塞块滑动连接在所述针管内腔,所述滑动杆滑动连接所
述针管。
12.优选地,所述接线柱外侧设有朝向所述活塞块的密封圈。
13.优选地,所述主针部长度为所述副针部副针部长度的1.2

1.8倍。
14.优选地,所述主针部与副针部之间连接有辐条杆。
15.优选地,所述辐条杆平行于所述主针部方向设置,所述辐条杆的两端设有突刺部。
16.优选地,所述突刺部为菱形体或圆锥体。
17.优选地,所述针管外侧面设有防滑部。
18.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19.(1):可通过第一导管进行吸取组织液,组织液通过相应的流道、凹槽以及第一通孔导出,避免组织液的外泄或渗透的影响,可通过第二导管进行补充电介质,电介质通过第二通孔以及相应的流道与凹槽导入组织内,调和紊乱的离子状况,加快射频处理进程,促进射频消融,降低患者的痛苦感,缩短患者恢复周期;
20.(2):利用滑动杆推动活塞块与接线柱,使主针部与副针部刺入病变组织,主针部配合至少三个副针部在空间内形成多边体的结构,以形成球形或扁球形的优良组织,活塞块与密封圈有效阻止组织液进入射频针内,保证射频针的工作环境,加强射频针的消融效果;
21.(3):设置的辐条杆加强主针部与副针部之间的连接强度,辐条杆两端的突刺部可促进射频针进入微创口,可减少射频针取出时的组织残留。
附图说明
22.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23.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24.图2为图1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
25.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剖面示意图;
26.图4为本实用新型针头的结构示意图;
27.图5为本实用新型辐条杆一实施例的示意图;
28.图6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示意图。
29.图中标记:100

针管;110

第一通孔;111

第一导管;120

第二通孔;121

第二导管;130

防滑部;140

滑动杆;150

活塞块;151

密封圈;160

接线柱;161

凹槽;162

流道;200

针头;210

主针部;211

射频电极;220

副针部;221

消融电极;230

辐条杆;231

突刺部。
具体实施方式
30.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作详细说明。
31.实施例1:
32.请参阅图1

图3,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射频针,包括在ct的引导下刺入皮肤组织至病变组织的针管100、设置在针管100端部设有针头200,针管100侧面设有第一通孔110和第二通孔120,第一通孔110连接有用于吸取组织液的第一导管111,第二通孔120连接有用于
补充电介质的第二导管121,针头200包括:
33.主针部210,设置在针头200的中心位置,其内设置有射频电极211;
34.副针部220,其内设置有消融电极221,副针部220平行且环绕主针部210分布有至少三个,射频电极211与消融电极221均接通外设高频交流电;
35.接线柱160,滑动连接在针管100端部,射频电极211与消融电极221电性连接接线柱160。
36.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接线柱160外侧设有在接线柱160的滑动位移上连通第一通孔110和第二通孔120相异的凹槽161,接线柱160内设有连通凹槽161与副针部220的流道162,凹槽161与流道162用于输送组织液或电介质。
37.进一步地,接线柱160连接有活塞块150,活塞块150连接有滑动杆140,滑动杆140贯穿针管100相对与针头200的一端,活塞块150滑动连接在针管100内腔,滑动杆140滑动连接针管100,接线柱160外侧设有朝向活塞块150的密封圈151,利用活塞块150与密封圈151来阻止组织液进入射频针内,保证射频针的工作环境。
38.在一些实施方式中,针管100外侧面设有防滑部130,形成与针管100不同的阶梯差,便于医疗人员对针管100的操作把持。
39.在一些实施方式中,主针部210长度为副针部副针部220长度的1.2

1.8倍,以构成前期预球形或预扁球形的模型,在射频消融的热效应作用下,形成良好的处理组织。
40.在一些实施方式中,主针部210与副针部220之间连接有辐条杆230,以加强主针部210与副针部220之间的连接强度。
41.本实用新型工作原理如下,利用滑动杆140推动活塞块150与接线柱160,使主针部210与副针部220刺入病变组织,主针部210配合至少三个副针部220在空间内形成多边体的结构,以构成前期的预球形或预扁球形的模型,通过第一导管110进行吸取组织液,组织液通过相应的流道162、凹槽161以及第一通孔110导出,避免组织液的外泄或渗透的影响,可通过第二导管121进行补充电介质,电介质通过第二通孔120以及相应的流道162与凹槽161导入组织内,调和紊乱的离子状况,加快射频处理进程,促进射频消融。
42.实施例2:
43.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辐条杆230平行于主针部210方向设置,辐条杆230的两端设有突刺部231,突刺部231为菱形体,请参阅图5,辐条杆230固定在主针部210与副针部220的侧面上,菱形体的突刺部231有利于对组织进行分割的情况,其割裂、破开组织能力强,适用于病变组织纤维较多,不易直接穿透的的情况,并且在射频针取出时可减少其组织残留。
44.实施例3:
45.请参阅图6,本实施例与实施例2的区别在于,突刺部231为圆锥体,圆锥体的突刺部231对组织进行穿透,使射频针通过微创口到达病变组织预定位置,且在射频针取出时可减少其组织残留。
46.上面对本专利的较佳实施方式作了详细说明,但是本专利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在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所具备的知识范围内,还可以在不脱离本专利宗旨的前提下做出各种变化与改进。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