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既抗感染又抗血栓的纳米深静脉导管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8386310发布日期:2022-01-07 23:48阅读:156来源:国知局
一种既抗感染又抗血栓的纳米深静脉导管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具体地,涉及一种既抗感染又抗血栓的纳米深静脉导管。


背景技术:

2.临床上深静脉导管主要用于危重患者及围术期患者的补液和用药,但是置管时间不宜过长,会有增加感染及血栓的风险,一般根据穿刺部位的不同5-14天必须更换,穿刺置管本身是有创性操作,经常更换会增加患者出血及感染的风险。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旨在克服上述缺陷,提供一种既能够抗感染,又能够抗血栓的具有双重作用的静脉导管,该深静脉导管不但能延长了置管时间,还可以通过减少患者感染和血栓形成来减少对患者躯体的损害。
4.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既抗感染又抗血栓的纳米深静脉导管,其特征在于:包括深静脉导管本体;
5.其中,上述深静脉导管本体,由深静脉导管主体、深静脉导管外缓释层和深静脉导管内缓释层组成;
6.上述深静脉导管主体,具有中通管路;
7.上述深静脉导管外缓释层,位于深静脉导管主体的外表面;
8.上述深静脉导管内缓释层,位于深静脉导管主体的内表面;
9.上述深静脉导管外缓释层,缓释具有抗感染和/或抗血栓作用的药物;
10.上述深静脉导管内缓释层,缓释具有抗感染和/或抗血栓作用的药物。
11.根据实际使用的需要,该深静脉导管本体的两端部可为惯常的静脉管的结构,一般来说,其末端(即、深入患者注射部位端)连接有保护头套,在使用前摘去该头套即可,故而,该深静脉导管外缓释层和内缓释层的末端可以为封闭结构也可以为开放式结构。该本体的头端与若干个液体输入端连接,并通过多通保护结构实现多管路的收纳、保护和控制。
12.考虑到药物的缓释效果和成本问题,该深静脉导管外缓释层和内缓释层一般覆盖,并略长于传统使用长度/内置长度即可。
13.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既抗感染又抗血栓的纳米深静脉导管,其特征还在于:上述深静脉导管外缓释层,为嵌套于深静脉导管主体外部的套管结构;
14.上述深静脉导管外缓释层的外视面上密布有纳米级通孔;
15.上述深静脉导管外缓释层和深静脉导管主体之间填充有抗感染和/或抗血栓作用的药物。
16.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既抗感染又抗血栓的纳米深静脉导管,其特征还在于:上述深静脉导管内缓释层,为嵌套于深静脉导管主体内部的套管结构;
17.上述深静脉导管内缓释层的内视面上密布有纳米级通孔;
18.上述深静脉导管内缓释层和深静脉导管主体之间填充有抗感染和/或抗血栓作用的药物。
19.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既抗感染又抗血栓的纳米深静脉导管,其特征还在于:上述深静脉导管外缓释层,包括第一深静脉导管外缓释层和第二深静脉导管外缓释层;
20.上述第一深静脉导管外缓释层与第二深静脉导管外缓释层彼此独立设置于深静脉导管主体的外表面;
21.上述第一深静脉导管外缓释层与第二深静脉导管外缓释层内填充有不同的药物。
22.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既抗感染又抗血栓的纳米深静脉导管,其特征还在于:上述第一深静脉导管外缓释层与第二深静脉导管外缓释层彼此独立的、呈螺旋式的设置于深静脉导管主体的外表面;
23.或
24.上述第一深静脉导管外缓释层与第二深静脉导管外缓释层彼此独立的、呈交错状的设置于深静脉导管主体的外表面。
25.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既抗感染又抗血栓的纳米深静脉导管,其特征还在于:上述深静脉导管内缓释层,包括第一深静脉导管内缓释层和第二深静脉导管内缓释层;
26.上述第一深静脉导管内缓释层与第二深静脉导管内缓释层彼此独立设置于深静脉导管主体的内表面;
27.上述第一深静脉导管内缓释层与第二深静脉导管内缓释层内填充有不同的药物。
28.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既抗感染又抗血栓的纳米深静脉导管,其特征还在于:上述第一深静脉导管内缓释层与第二深静脉导管内缓释层彼此独立的、呈螺旋式的设置于深静脉导管主体的内表面;
29.或
30.上述第一深静脉导管内缓释层与第二深静脉导管内缓释层彼此独立的、呈交错状的设置于深静脉导管主体的内表面。
附图说明
31.图1为本实施例提供的纳米双抗深静脉导管的结构示意图;
32.图2为本实施例1提供的纳米双抗深静脉导管的管体位置的剖面示意图;
33.图3为本实施例2提供的纳米双抗深静脉导管的管体部分的结构示意图;
34.图4为本实施例3提供的纳米双抗深静脉导管的管体部分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35.实施例1
36.本实施例1提供了一种既抗感染又抗血栓的纳米深静脉导管,包括深静脉导管本体100;
37.该深静脉导管本体100,由深静脉导管主体110、深静脉导管外缓释层120和深静脉导管内缓释层130组成;
38.该深静脉导管主体100,具有中通管路,其一端部具有保护头101,另一端部安装有分路器10,通过分路器10实现第一支管11、第二支管12和第三支管13与深静脉导管主体100的分路连通;
39.为了实现不同注射药物的输入第一支管11的末端具有注射端子11-1,第二支管12的末端具有注射端子12-1,第三支管13的末端具有注射端子13-1,此外为了实现对该支管的控制其上还可设有阀门等类似结构;
40.该深静脉导管外缓释层120,位于深静脉导管主体110的外表面;
41.该深静脉导管内缓释层130,位于深静脉导管主体110的内表面;
42.如图2所示,在本实施例中管体部分的构成为深静脉导管内缓释层130、深静脉导管主体110、深静脉导管外缓释层120从内之外依次嵌套设置;
43.其中,该深静脉导管外缓释层120内填充有缓释具有抗感染和/或抗血栓作用的药物,如:米诺环素、利福平等消炎药物,肝素等抗血栓的药物,此类药物可根据常规用量比例进行混合后填充;
44.该深静脉导管内缓释层130内填充有缓释具有抗感染和/或抗血栓作用的药物,如:米诺环素、利福平等消炎药物,肝素等抗血栓的药物,此类药物可根据常规用量比例进行混合后填充。
45.另外,该深静脉导管外缓释层的外视面上密布有纳米级通孔(该通孔的实际大小根据),当导管置入静脉后,由于静脉管壁自然伸缩形成的压迫作用,将深静脉导管外缓释层内的药物缓慢空过纳米孔压迫而出,从而形成缓释的效果,同时,由于管体置入静脉后,其中的血液通过纳米孔进出深静脉导管外缓释层能够能实现逐步将药物通过冲刷的方式,在作用部位被逐渐缓释而出。
46.通过,另外,该深静脉导管内缓释层的内视面上也同样密布有纳米级通孔,当导管置入静脉后,由于药物的注入以及血液的导入对管壁产生压迫,将深静脉导管内缓释层内的药物缓慢空过纳米孔压迫而出,从而形成缓释的效果,同时,由于管体置入静脉后,其中的血液通过纳米孔进出深静脉导管内缓释层能够能实现逐步将药物通过冲刷的方式,在作用部位被逐渐缓释而出。
47.实施例2
48.本实施例2提供了一种既抗感染又抗血栓的纳米深静脉导管,包括深静脉导管本体100;
49.该深静脉导管本体100,由深静脉导管主体110、深静脉导管外缓释层120和深静脉导管内缓释层130组成;
50.该深静脉导管主体100,具有中通管路,其一端部具有保护头101,另一端部安装有分路器10,通过分路器10实现第一支管11、第二支管12和第三支管13与深静脉导管主体100的分路连通;
51.为了实现不同注射药物的输入第一支管11的末端具有注射端子11-1,第二支管12的末端具有注射端子12-1,第三支管13的末端具有注射端子13-1,此外为了实现对该支管的控制其上还可设有阀门等类似结构;
52.该深静脉导管外缓释层120,位于深静脉导管主体110的外表面;
53.该深静脉导管内缓释层130,位于深静脉导管主体110的内表面;
54.在本实施例中管体部分的构成为深静脉导管内缓释层130设置于深静脉导管主体110的内表面,该深静脉导管外缓释层120设置于深静脉导管主体110外表面;
55.在本实施例中,考虑到不同药物之间可能产生互相抵消药效或混合保存导致药效变差的问题。
56.故而,在本实施例中,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不同药物独立缓释的结构。
57.如图3所示,在本实施例中以两种药物为例,该深静脉导管外缓释层的结构,包括第一深静脉导管外缓释层131和第二深静脉导管外缓释层132;
58.该第一深静脉导管外缓释层131与第二深静脉导管外缓释层132彼此独立的、呈螺旋式的盘旋于深静脉导管主体110的外表面;
59.该第一深静脉导管外缓释层中填充米诺环素、利福平等消炎药物中的一种或几种的混合;
60.该第二深静脉导管外缓释层内填充有肝素。
61.同样,第一深静脉导管外缓释层131和第二深静脉导管外缓释层132的外视面上均布满纳米孔,以利于药物的渗出。
62.同样,该深静脉导管内缓释层的结构也可以如深静脉导管外缓释层的结构的相同。
63.实施例3
64.本实施例3提供了一种既抗感染又抗血栓的纳米深静脉导管,包括深静脉导管本体100;
65.该深静脉导管本体100,由深静脉导管主体110、深静脉导管外缓释层120和深静脉导管内缓释层130组成;
66.该深静脉导管主体100,具有中通管路,其一端部具有保护头101,另一端部安装有分路器10,通过分路器10实现第一支管11、第二支管12和第三支管13与深静脉导管主体100的分路连通;
67.为了实现不同注射药物的输入第一支管11的末端具有注射端子11-1,第二支管12的末端具有注射端子12-1,第三支管13的末端具有注射端子13-1,此外为了实现对该支管的控制其上还可设有阀门等类似结构;
68.该深静脉导管外缓释层120,位于深静脉导管主体110的外表面;
69.该深静脉导管内缓释层130,位于深静脉导管主体110的内表面;
70.在本实施例中管体部分的构成为深静脉导管内缓释层130设置于深静脉导管主体110的内表面,该深静脉导管外缓释层120设置于深静脉导管主体110外表面;
71.在本实施例中,考虑到不同药物之间可能产生互相抵消药效或混合保存导致药效变差的问题。
72.故而,在本实施例中,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不同药物独立缓释的结构。
73.如图4所示,在本实施例中以两种药物为例,该深静脉导管外缓释层的结构,包括第一深静脉导管外缓释层131和第二深静脉导管外缓释层132;
74.该第一深静脉导管外缓释层131与第二深静脉导管外缓释层132彼此独立的交错
设置于深静脉导管主体110的外表面;
75.该第一深静脉导管外缓释层中填充米诺环素、利福平等消炎药物中的一种或几种的混合;
76.该第二深静脉导管外缓释层内填充有肝素。
77.同样,第一深静脉导管外缓释层131和第二深静脉导管外缓释层132的外视面上均布满纳米孔,以利于药物的渗出。
78.同样,该深静脉导管内缓释层的结构也可以如深静脉导管外缓释层的结构的相同。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