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髋臼后柱骨折治疗的复位钳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0287194发布日期:2022-06-04 13:00阅读:54来源:国知局
用于髋臼后柱骨折治疗的复位钳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的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用于髋臼后柱骨折治疗的复位钳。


背景技术:

2.髋臼由髂骨、坐骨和耻骨三部分组成,其外侧面有一个大而深的窝称为髋臼,与股骨头组成髋关节。髋臼是髋关节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髋关节负重大,活动度大,因此很容易发生损伤。而髋臼骨折可由骨盆骨折时耻骨坐骨或髂骨骨折而波及髋臼,也可由髋关节中心性脱位所致。髋臼后柱骨由坐骨(包括坐骨棘)、髋臼后半以及坐骨大切迹的密质骨组成。髋臼后柱骨骨折多见于髋关节中心性脱位,少数见于髋关节后脱位。骨折线始于坐骨大切迹顶部附近,于髋臼顶后方进入髋臼关节面,向下至赞臼窝、闭孔及耻、坐骨支,但并不累及髋臼顶。髋臼骨折为常见的关节内复杂骨折,由于其解剖位置深,骨折类型复杂,手术时复位固定的难度较大;目前常用的复位手段主要通过辅助牵引和复位钳夹持复位。现有技术中已经公开了对于髋臼后柱骨折治疗提供了具体方案(公开号为cn 209253092u,名称为一种用于髋臼后柱骨折治疗的复位钳),能够应对复杂的不稳定髋臼骨折适应不同长度的骨折线的复位,但是在改变上钳片与下钳片之间铰接位置时,需要拆开上钳片与下钳片的铰接,改变铰接位置后再重新组合;整个过程十分麻烦,并不符合复位钳使用的手术现场紧张迫切的使用环境。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一种用于髋臼后柱骨折治疗的复位钳。
4.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用于髋臼后柱骨折治疗的复位钳,包括上钳片、下钳片和铰接变更结构;所述的上、下钳片中部通过铰接变更结构铰接;所述的铰接变更结构包括铰接轴和位于其中一个钳片中部的变更槽;铰接轴中部为圆柱段;铰接轴顶部为被两根对称等长的弦切开的圆盘,圆盘直径大于圆柱段直径;变更槽底部为长孔;该长孔与铰接轴中部圆柱段相匹配;变更槽顶部在该长孔的两端开有与铰接轴顶部圆盘相匹配的圆形台阶孔,铰接轴的下端穿过该变更槽与另一钳片的中部的轴孔转动连接。
5.优选的,所述的下钳片包括夹持段甲、弧形握持段甲和钩形固定端,所述夹持段甲与弧形握持段甲的一端连接,连接处为铰接变更结构,弧形握持段甲的另一端与钩形固定端连接;所述夹持段甲的端部设有尖端有圆弧过渡的下夹持头,下夹持头往内设有夹持槽,该夹持槽底部设有若干个横向的齿牙甲,钩形固定端的钩体外端面上设有卡齿;
6.所述上钳片包括夹持段乙和弧形握持段乙,该夹持段乙的端部设有上夹持头,该上夹持头的下端中部设有复位钉卡槽,上夹持头往里设有和上述若干个齿牙甲对应的若干个齿牙乙,若干个齿牙乙的中部设有长凹槽;靠近弧形握持段乙端部的内侧设有齿条座固定孔,从该齿条座固定孔往里设有螺纹孔;所述的夹持段乙和弧形握持段乙的连接处为铰
接变更结构;所述的夹持段甲的长度设为比夹持端乙的长度长15cm或20cm。
7.优选的,所述的若干个齿牙甲和若干个齿牙乙的位置对应且尺寸相同。
8.优选的,所述的上钳片上夹持段甲和弧形握持段甲之间、下钳片上夹持段乙和弧形握持段乙之间均切有竖向平切口。
9.优选的,所述的下夹持头的里侧设有与夹持槽的底面呈145度夹角的斜面,该斜面上设有横向的细齿条。
10.优选的,还包括锁定装置;所述的锁定装置包括齿条、齿条座和弹片,所述齿条座与上述齿条座固定孔连接,齿条上设有和上述卡齿匹配的齿槽,齿条的上端位于齿条座中部的连接槽内并通过轴销和连接槽连接,弹片的一端通过螺钉与上述螺纹孔连接,弹片的另一端位于齿条座的连接槽底部与齿条连接端的底端压紧。
11.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的用于髋臼后柱骨折治疗的复位钳,包括上钳片、下钳片、锁定装置和铰接变更结构;上、下钳片中部通过铰接变更结构铰接;上、下钳片相互配合,对复杂的不稳定髋臼骨折适应不同长度的骨折线的复位;锁定装置对配合好的上、下钳片进行锁定;铰接变更结构设有铰接轴和变更槽;变更槽中间能够滑行铰接轴改变铰接轴的位置,变更槽的两端可以锁死铰接轴顶部与变更槽底部异向的铰接轴,放行铰接轴顶部与变更槽底部同向的铰接轴;而铰接轴可以被拧转来改变铰接轴顶部方向;本实用新型既对复杂的不稳定髋臼骨折适应不同长度的骨折线的复位,又能同通过铰接变更结构改变上、下钳片的铰接位置,结构简单,使用方便。
附图说明
12.图1是本实用新型用于髋臼后柱骨折治疗的复位钳的结构示意图一;
13.图2是图1的i放大视图;
14.图3是图1的ii放大视图;
15.图4是图1的iii放大视图;
16.图5是图1的a-a剖视图;
17.图6是本实用新型用于髋臼后柱骨折治疗的复位钳的结构示意图二;
18.图7是图6的b-b剖视图;
19.图8是图6的c向视图;
20.图9是上钳片的结构示意图;
21.图10是铰接轴的结构示意图;
22.图中:1.夹持段甲、2.弧形握持段甲、3.钩形固定端、5.下夹持头、6.齿牙甲、7.卡齿、8.夹持段乙、9.弧形握持段乙、10.上夹持头、11.复位钉卡槽、12.齿牙乙、13 .长凹槽、14 .齿条座固定孔、15. 螺纹孔、18.齿条、19.齿条座、20.弹片、21.齿槽、22.细齿条、23.竖向平切口、24连接槽、25.铰接轴中部、26.铰接轴顶部、27.变更槽底部、28.变更槽顶部。
具体实施方式
23.实施例:参见图1-8,一种用于髋臼后柱骨折治疗的复位钳,包括上钳片、下钳片和铰接变更结构;所述的上、下钳片中部通过铰接变更结构铰接;上、下钳片能够绕着铰接变更结构转动;
24.所述的铰接变更结构包括铰接轴和位于其中一个钳片中部的变更槽;铰接轴中部为圆柱段;铰接轴顶部为被两根对称等长的弦切开的圆盘;变更槽底部为长孔;该长孔与铰接轴中部圆柱段相匹配;变更槽顶部在该长孔的两端开有与铰接轴顶部圆盘相匹配的圆形台阶孔;铰接轴的下端穿过该变更槽与另一钳片的中部的轴孔转动连接;铰接轴顶部可以在变更槽顶部的圆形台阶孔内转动;当铰接轴顶部与变更槽底部长孔同向时,铰接轴顶部可以沿着变更槽底部长孔方向脱离变更槽顶部,转换位置;当铰接轴顶部与变更槽底部长孔异向时,变更槽底部的圆形盲孔对铰接轴顶部进行约束,不能改变位置。
25.所述的下钳片包括夹持段甲、弧形握持段甲和钩形固定端,所述夹持段甲与弧形握持段甲的一端连接,连接处为铰接变更结构,弧形握持段甲的另一端与钩形固定端连接;所述夹持段甲的端部设有尖端有圆弧过渡的下夹持头,下夹持头往内设有夹持槽,该夹持槽底部设有若干个横向的齿牙甲,钩形固定端的钩体外端面上设有卡齿;
26.所述上钳片包括夹持段乙和弧形握持段乙,该夹持段乙的端部设有上夹持头,该上夹持头的下端中部设有复位钉卡槽,该复位钉卡槽用来固定复位钉卡槽,可以使骨折断端提拉、旋转及加压,上夹持头往里设有和上述若干个齿牙甲对应的若干个齿牙乙,若干个齿牙乙的中部设有长凹槽;靠近弧形握持段乙端部的内侧设有齿条座固定孔,从该齿条座固定孔往里设有螺纹孔;所述的夹持段乙和弧形握持段乙的连接处为铰接变更结构;所述的夹持段甲的长度设为比夹持端乙的长度长15cm或20cm。两种规格可以适应不同长度骨折线的复位。
27.所述的若干个齿牙甲和若干个齿牙乙的位置对应且尺寸相同,齿牙的位置对应能起到最好的咬持效果。
28.所述的上钳片上夹持段甲和弧形握持段甲之间、下钳片上夹持段乙和弧形握持段乙之间均切有竖向平切口,铰接变更结构也位于该切口出,用于将上下钳片稳定连接。
29.所述的下夹持头的里侧设有与夹持槽的底面呈145度夹角的斜面,该斜面在持骨钳闭合的过程中可使关节复位,该斜面上设有横向的细齿条,细齿条可以增强抓持力。
30.该用于髋臼后柱骨折治疗的复位钳,还包括锁定装置;所述的锁定装置包括齿条、齿条座和弹片,所述齿条座与上述齿条座固定孔连接,齿条上设有和上述卡齿匹配的齿槽,齿条的上端位于齿条座中部的连接槽内并通过轴销和连接槽连接,弹片的一端通过螺钉与上述螺纹孔连接,弹片的另一端位于齿条座的连接槽底部与齿条连接端的底端压紧,该锁定装置可在齿槽和卡齿连接后,通过弹片的弹力将齿条固定,以免发生脱落。
31.本实用新型的使用过程是:使用时将复位钳上钳片的夹持头放置于髋臼骨折处的稳定端,将复位钳下钳片上的夹持头放置于骨折处的活动端,然后用力握持复位钳的弧形握持段将髋臼骨折处的的活动端拉紧到骨折处的稳定端上,当髋臼骨折处的活动端和稳定端贴合紧后,将锁定装置的齿条与卡齿连接,实现复位钳的固定,最后在髋臼骨折处加装复位钉和复位钢板。
32.本实用新型的铰接变更过程:当需要转换上、下钳片的铰接位置时,只需稍微拧动铰接轴,使铰接轴顶部与变更槽底部长孔方向一致,再使上、下钳片沿着变更槽底部长孔方向错位,铰接轴顶部就转到另一个变更槽顶部的盲孔内;再轻轻拧转铰接轴顶部,使它偏离变更槽底部长孔方向,铰接轴就被所在的变更槽顶部盲孔锁死,不能沿变更槽底部长孔方向移动,以改变上、下钳片咬合的行程。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