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拆解成像鼻肠导管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8010129发布日期:2021-12-15 10:31阅读:97来源:国知局
可拆解成像鼻肠导管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可拆解成像鼻肠导管。


背景技术:

2.目前,市面上的鼻肠管大多是在鼻肠管内导丝的引导下采用盲插的方式插入患者的肠胃中,采用盲插的插管方式进行插管的过程中,插错位置的概率较高,不仅耗时较长,花费较高,且会进一步增加患者的痛苦。
3.为了解决盲插带来的耗时长、花费高和增加患者痛苦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可视鼻肠管,例如公告号为cn201621182282.2的实用新型就公开了一种可视鼻肠管,其通过在鼻肠管的管体内以贯穿其头端和尾端的方式设置相互连接的引导钢丝和光导纤维,其中,光导纤维的位于管体的头端的端部连接有窥镜,光导纤维的位于管体的尾端的端部连接有显示器,在插管过程中,医护人员可以借助连接在鼻肠管上的窥镜和显示器实时掌握鼻肠管的进入位置,避免因盲插给患者带来的再次伤害;当管体插入患者的肠胃中时,可以将相互连接的引导钢丝和光导纤维从管体的尾端中抽出,然后,通过管体给患者进行给药或营养补给等方式对患者进行治疗。
4.但是,为了便于鼻肠管的插管,鼻肠管的管体的直径不可过大,由此导致能够穿过管体的内部的窥镜的尺寸需要小于管体的内径,由此,导致用于可视鼻肠管的窥镜的尺寸较小,造价较高,使得手术费用较高。


技术实现要素:

5.为了解决可视鼻肠管中窥镜尺寸较小,造价较高,手术费用较高的问题,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可拆解成像鼻肠导管。
6.该可拆解成像鼻肠导管包括鼻肠管管体和数据传输线,数据传输线的第一端部与鼻肠管管体的头端同侧设置;电连接在第一端部上的图像获取单元;以及包裹在鼻肠管管体和数据传输线的外周以将两者固定的编织层,编织层具有通过拉扯能够将编织层拆卸,以使鼻肠管管体与数据传输线分离的抽拉端,抽拉端至少延伸至鼻肠管管体的尾端。
7.由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可拆解成像鼻肠导管的图像获取单元是设在鼻肠管管体的外侧的,图像获取单元的尺寸无需设置成小于鼻肠管管体的直径,也即图像获取单元无需特意设置成微型,从而可以降低图像获取单元的制造成本;而且,在本实用新型中,通过编织层将电连接有图像获取单元的数据传输线固定在鼻肠管管体的外周上,当插管时,可以借助图像获取单元获取鼻肠管管体的头端的图像提高插管精度,避免因盲插给患者造成的痛苦;当完成插管后,可以通过拉扯抽拉端将编织层拆卸,实现鼻肠管管体与电连接有图像获取单元的数据传输线的分离,从而可以在通过鼻肠管管体对患者进行肠内营养输注或胃液抽取前,数据传输线与其连接的图像获取单元从患者体内抽出。
8.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编织层采用医用缝合线编织而成。以减小编织层在插管过程中对患者造成损伤。
9.在一些实施方式中,该可拆解成像鼻肠导管还包括设在鼻肠管管体内的导丝。由此,在插管过程中,可以通过导丝控制鼻肠管管体的插管方向。在优选实施例中,导丝采用金属材质制成。以提高导丝的强度和导向能力。
10.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图像获取单元为摄像头。由此,当进行插管时,医护人员可以通过连接在电连接有摄像头的数据传输线的外部的数据处理设备了解摄像头在鼻肠管管体的前端获取的图像信息,以便实现精准插管。
11.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图像获取单元设在接近鼻肠管管体的头端的位置。以使得图像获取单元可以准确获取鼻肠管管体的头端的图像信息,从而可以辅助医护人员实现精准插管。
12.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编织层包裹在鼻肠管管体和数据传输线的外周上。以避免插管过程中,数据传输线与鼻肠管管体分离,或数据传输线相对鼻肠管管体移动,导致图形获取单元不再位于鼻肠管管体的头端,从而无法获取鼻肠管管体的头端的图形,最终出现插管精度降低的问题。
13.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编织层至少套设在数据传输线的第一端部和鼻肠管管体的头端的外周上。以保证在插管过程中,图像获取单元能够始终位于鼻肠管管体的头端的附近。
14.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编织层自鼻肠管管体的头端延伸至其尾端。由此,可以保证数据传输线与鼻肠管管体的外径始终相互抵靠,两者合围成的外径始终最小,从而减小插管过程中该可拆解成像鼻肠导管与患者的接触面积,降低插管摩擦力,实现顺畅插管。
15.在其中一些实施方式中,编织层通过一根第一医用缝合线绕鼻肠管管体和数据传输线的外周编织形成;其中,第一医用缝合线缠绕在鼻肠管管体和数据传输线的外周上,且沿数据传输线的轴向呈波浪状走势,并在波浪状走势的顶部和底部分别形成第一线圈和第二线圈;相邻的第一线圈中的远离图像获取单元的第一线圈从另一第一线圈中穿过,第一医用缝合线的远离图像获取单元的端部为抽拉端,抽拉端与最接近其的第一线圈系成活结结构,且活结结构设置成能够通过拉扯抽拉端解开;所有的第二线圈套设在鼻肠管管体和数据传输线的外周。
16.由此,可以通过包裹在鼻肠管管体和数据传输线的外部的编织层将两者固定;当需要将数据传输线与鼻肠管管体分离时,可以拉扯抽拉端,在解开活结结构之后,可以依次将与抽拉端最接近的第一线圈从另一第一线圈中抽出,最终将编织层拆卸。
17.在另一些实施方式中,编织层通过两根第二医用缝合线绕鼻肠管管体和数据传输线的外周编织形成;其中,两根第二医用缝合线包括第一缝合线和第二缝合线;第一缝合线沿数据传输线的轴向呈波浪状走势,并在波浪状走势的顶部和底部分别形成第三线圈和第四线圈,鼻肠管管体和数据传输线穿过第三线圈,相邻的第四线圈中的接近图像获取单元的第四线圈覆盖在另一第四线圈上;第二缝合线设于被覆盖的第四线圈的下方,并设于覆盖在另一第四线圈上的第四线圈的上方,第二缝合线的远离图像获取单元的端部为抽拉端,抽拉端与最接近其的第四线圈系成活结结构,且活结结构设置成能够通过拉扯抽拉端解开。
18.由此,可以通过包裹在鼻肠管管体和数据传输线的外部的编织层将两者固定;当需要将数据传输线与鼻肠管管体分离时,可以拉扯抽拉端,在解开活结结构之后,可以继续通过拉扯抽拉端的方式,将置于两相邻的第四线圈之间的第二缝合线抽取出来,最终将编
织层拆卸。
19.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活结结构实现为蝴蝶结结构。既方便活结结构的实现,又便于活结结构的解开。
附图说明
20.图1为现有技术的可拆解成像鼻肠导管的结构示意图;
21.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的可拆解成像鼻肠导管的结构示意图;
22.图3为图2所示包裹在鼻肠管管体和数据传输线的外周上的编织层一种具体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23.图4为图3所示包裹在鼻肠管管体和数据传输线的外周上的编织层的a处放大结构示意图;
24.图5为图3所示编织层的拆卸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25.图6为图2所示包裹在鼻肠管管体和数据传输线的外周上的编织层另一种具体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26.图7为图6所示编织层的拆卸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27.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28.图2至图7示意性地显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方式的可拆解成像鼻肠导管。
29.参考图2所示,该可拆解成像鼻肠导管包括鼻肠管管体20、数据传输线30、图像获取单元40和编织层50;其中,数据传输线30的第一端部301与鼻肠管管体20的头端21同侧设置;图像获取单元40电连接在第一端部301上;编织层50包裹在鼻肠管管体20和数据传输线30的外周以将两者固定,编织层50设置有通过拉扯能够将其拆卸,以使鼻肠管管体20与数据传输线30分离的抽拉端501,抽拉端501至少延伸至鼻肠管管体20的尾端22。示例性的,图像获取单元40可以采用摄像头,以使得电连接在摄像头上的数据传输线30将摄像头在鼻肠管管体20的前端获取的图像信息传输至与之电连接的外部的数据处理设备(外部的数据处理设备例如可以是显示器或移动终端系统,其中移动终端系统例如可以是手机、计算机、ipad等),医护人员可以在外部的数据处理设备的辅助下进行精准插管;图像获取单元40也可以采用现有技术中其他能够获取图像的模块,本实用新型对图像获取单元40所采用的具体部件不作限定。
30.为了减小编织层50在插管过程中对患者造成的损伤,优选的,编织层50采用医用缝合线编织而成,医用缝合线例如可以使用丝线、羊肠线、肌腱缝合线等。
31.由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可拆解成像鼻肠导管的图像获取单元40是设在鼻肠管管体20的外侧的(参考图2所示),与图像获取单元40设在鼻肠管管体20的内部(参考图1所示)相比,图像获取单元40的尺寸无需设置成小于鼻肠管管体20的直径,也即图像获取单元40无需特意设置成微型,从而可以降低图像获取单元40的制造成本。使用时,将鼻肠管管体20的尾端22与给药管接头72连接,将数据传输线30的背离图像获取单元40的端部电连接解码板,并通过解码板与外部的数据处理设备电连接,其中解码板置于壳体73中,以保护解码
板,或直接将数据传输线30的背离图形获取单元的端部与外部的厨具处理设备电连接;当插管时,可以借助图像获取单元40获取鼻肠管管体20的头端21的图像提高插管精度,避免因盲插给患者造成的痛苦;当完成插管后,可以通过拉扯抽拉端501将编织层50拆卸,实现鼻肠管管体20与电连接有图像获取单元40的数据传输线30的分离,并在将数据传输线30与及其连接的图像获取单元40,以及用于形成编织层50的医用缝合线从患者体内抽出之后,通过连接有给药管接头72的鼻肠管管体20对患者进行肠内营养输注或胃液抽取,以免置于患者体内的图像获取单元40影响肠内营养输注或胃液抽取的效果。
32.在优选实施例中,参考图2所示,该可拆解成像鼻肠导管还包括设在鼻肠管管体20内的导丝60。由此,在插管过程中,可以通过导丝60控制鼻肠管管体20的插管方向。优选的,导丝60采用金属材质制成,例如采用不锈钢制成。以提高导丝60的强度和导向能力。为了避免导丝60在患者体内发生反应,在导丝60的表面设置保护涂层,例如设置聚四氟乙烯涂层。
33.在优选实施方式中,继续参考图2所示,图像获取单元40设在接近鼻肠管管体20的头端21的位置。以使得图像获取单元40可以准确获取鼻肠管管体20的头端21的图像信息,从而可以辅助医护人员实现精准插管。进一步的,编织层50至少套设在数据传输线30的第一端部301和鼻肠管管体20的头端21的外周上。以保证在插管过程中,图像获取单元40能够始终位于鼻肠管管体20的头端21的附近。更进一步的,编织层50自鼻肠管管体20的头端21延伸至其尾端22。由此,以避免在插管过程中因数据传输线30与鼻肠管管体20局部分离而使得该可拆解成像鼻肠导管与患者的接触面积增加,导致插管的摩擦力增大的问题。
34.在优选实施方式中,编织层50包裹在鼻肠管管体20和数据传输线30的外周上(即编织层50的内壁贴合在鼻肠管管体20和数据传输线30的外周上)。一方面,可以最大程度的减小该可拆解成像鼻肠导管的外径,减小插管阻力;另一方面,可以避免插管过程中,数据传输线30与鼻肠管管体20分离,或数据传输线30相对鼻肠管管体20移动,导致图形获取单元不再位于鼻肠管管体20的头端21,从而无法获取鼻肠管管体20的头端21的图形的问题。
35.作为编织层50的其中一种具体实施例,参考图3和图4所示,编织层50通过一根第一医用缝合线51绕鼻肠管管体20和数据传输线30的外周编织形成;其中,第一医用缝合线51缠绕在鼻肠管管体20和数据传输线30的外周上,且沿数据传输线30的轴向呈波浪状走势,并在波浪状走势的顶部和底部分别形成第一线圈511和第二线圈512;相邻的第一线圈511中的远离图像获取单元40的第一线圈511从另一第一线圈511中穿过,第一医用缝合线51的远离图像获取单元40的端部为抽拉端501,抽拉端501与最接近其的第一线圈511系成活结结构502,且活结结构502设置成能够通过拉扯抽拉端501解开;所有的第二线圈512套设在鼻肠管管体20和数据传输线30的外周。由此,可以用一根医用缝合线采用上述编织方式在鼻肠管管体20和数据传输线30的外周编织出编织层50的方式将两者固定(参考图3和图4所示);当需要将数据传输线30与鼻肠管管体20分离时,可以拉扯抽拉端501,将活结结构502解开(参考图5所示),在解开活结结构502之后,可以通过继续拉扯抽拉端501,依次将与抽拉端501最接近的第一线圈511从另一第一线圈511中抽出的方式将编织层50拆卸,最终实现鼻肠管管体20与数据传输线30的分离。
36.作为编织层50的另一种具体实施例,参考图6所示,编织层50通过两根第二医用缝合线52绕鼻肠管管体20和数据传输线30的外周编织形成;其中,两根第二医用缝合线52包括第一缝合线521和第二缝合线522;第一缝合线521沿数据传输线30的轴向呈波浪状走势,
并在波浪状走势的顶部和底部分别形成第三线圈5211和第四线圈5212,鼻肠管管体20和数据传输线30穿过第三线圈5211,相邻的第四线圈5212中的接近图像获取单元40的第四线圈5212覆盖在另一第四线圈5212上;相邻的两第四线圈5212中,被覆盖的第四线圈5212置于第二缝合线522的上方,另一第四线圈5212置于第二缝合线522的下方(也即第二缝合线522设于被覆盖的第四线圈5212的下方,并设于覆盖在另一第四线圈5212上的第四线圈5212的上方),第二缝合线522的远离图像获取单元40的端部为抽拉端501,抽拉端501与最接近其的第四线圈5212系成活结结构502,且活结结构502设置成能够通过拉扯抽拉端501解开。由此,可以用两根医用缝合线采用上述编织方式在鼻肠管管体20和数据传输线30的外周编织出编织层50的方式将两者固定(参考图6所示);当需要将数据传输线30与鼻肠管管体20分离时,可以先拉扯抽拉端501,将活结结构502解开(参考图7所示),在解开活结结构502之后,可以继续通过拉扯抽拉端501的方式,将置于两相邻的第四线圈5212之间的第二缝合线522抽取出来的方式将编织层50拆卸,最终实现鼻肠管管体20与数据传输线30的分离。
37.在本实用新型中,编织层50还可以采用其他编织的方式形成,只要能够将鼻肠管管体20与数据传输线30可拆卸地固定,并可以通过拉扯延伸至鼻肠管管体20的尾端22的抽拉端501的方式将编织层50拆卸,实现鼻肠管管体20与数据传输线30的分离的编织层50都可作为本实用新型的编织层50。
38.无论采用何种实施方式的编织层50,活结结构502的实现方式优选采用实蝴蝶结结构实现。由此,既方便活结结构502的实现,又便于活结结构502的解开。
39.以上所述的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创造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