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涉及翻身用的辅助装置,具体涉及一种卧床患者牵引翻身用身体固定装置。
背景技术:2.在现代临床工作中,大多数卧床患者均需要每日翻身护理,部分重症呼吸道疾病患者在监护室治疗中需要每日俯卧位通气治疗,患者转运的过床过程,手术之前的体位摆放,这些情况都需翻身。目前临床中普及的翻身方法仍为手动轴向翻身,这对医务人员的日常工作增加了体力和人力资源上的负担。无论是采用机械翻身或者人工翻身的方式,如果直接作用到人体,存在着不方便抓握,一旦用力过大会对病患者造成伤害,但是用力不够又不能解决翻身的问题。同时,对一些体型较大的患者,操作起来十分不方便,给一个患者翻身往往需要多个医护人员协同操作,由于人多手杂、动作的一致性和协调性不好,很容易出现失误,如果没有合适的着力点,会对病患者造成疼痛。因此,在解决翻身的问题中会用到各种辅助工具,用于固定病患者的身体,并方便对病患者进行翻身,比如翻身的牵引带等。
3.中国专利文献公开了一种“一种方便瘫痪病人或卧床老人翻身的牵引带”(公开号cn206355262u,公开日20170728),该技术披露了采用尼龙牛津 布制作的拉带,在拉带两侧对应设置有若干拉手孔,拉手孔的外侧上设置有竖向凸起把手;将拉带穿过卧床老人或者瘫痪病人臀部,然后两手分别穿插过拉带两侧对应的拉手孔,握住拉手孔外侧的竖向凸起把手,向上方拉起,从而可以单儿操作将卧床老人或者瘫痪病人抬起,也可两手发力不同,可以方便将卧床老人或者瘫痪病人向左翻转或者向右翻转。此技术方案中其采用的是将拉带穿过卧床老人或者瘫痪病人臀部来实现固定的,其存在着固定位置唯一、使用时存在局限性,在翻身时受力不合理的问题;同时其无法适用于不同体型的人,需要匹配使用,使用成本高;其设置有竖向凸起把手,只能用于一个人或者两个人,无法解决在多人协同工作时的问题,同时如果需要用到机械臂等机械设备时,也无法实用。因此,现有技术存在着适用范围窄、使用效率低、操作不方便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结构简单、适用范围广、使用效率高、 操作方便的翻身用身体固定装置。
5.本实用新型的技术目的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
6.一种卧床患者牵引翻身用身体固定装置,所述身体固定装置包括:
7.‑
牵引拉杆,所述牵引拉杆在卧床患者翻身时沿着患者身体的肩部和髋部卧式放置,且处在卧床患者当前卧位的一侧;
8.‑
肩部固定带组,所述肩部固定带组主要由以y结构连接在一起的牵拉带一和束紧带一组成,所述束紧带一的两端能够在所述牵拉带一的一端端部处进行回绕闭合连接,所述牵拉带一的另一端连接在所述牵引拉杆对应于患者身体肩部的位置处,所述束紧带一用
作在患者身体肩部处回绕闭合连接、对患者进行束紧固定;
9.‑
髋部固定带组,所述髋部固定带组主要由以y结构连接在一起的牵拉带二和束紧带二组成,所述束紧带二的两端能够在所述牵拉带二的一端端部处进行回绕闭合连接,所述牵拉带二的另一端连接在所述牵引拉杆对应于患者身体髋部的位置处,所述束紧带二用作在患者身体髋部处回绕闭合连接、对患者进行束紧固定。
10.所述牵引拉杆沿着长度方向主要由肩部调整段、中部施力段和髋部调整段构成,所述中部施力段以弯折结构成型,且中部施力段处在整个牵引拉杆的长度中心区域。
11.所述肩部固定带组的牵拉带一通过连接的滑块一与所述牵引拉杆的对应位置处进行滑动配合,所述滑块一上设置有可松动的定位锁止结构。
12.所述肩部固定带组的牵拉带一和束紧带一分别为碳纤维结构,且所述束紧带一的内侧处设置有柔软结构的亲肤层。
13.所述肩部固定带组的牵拉带一两侧的束紧带一之间具有长度差,且牵拉带一两侧的束紧带一端部区域处设置有相配套的魔术贴结构,所述束紧带一通过两端相配套的魔术贴结构进行回绕闭合连接。
14.所述髋部固定带组的牵拉带二通过连接的滑块二与所述牵引拉杆的对应位置处进行滑动配合,所述滑块二上设置有可松动的定位锁止结构。
15.所述髋部固定带组的牵拉带二和束紧带二分别为碳纤维结构,且所述束紧带二的内侧设置有柔软结构的亲肤层。
16.所述髋部固定带组的牵拉带二两侧的束紧带二之间具有长度差,且牵拉带二两侧的束紧带二端部区域处设置有相配套的魔术贴结构,所述束紧带二通过两端相配套的魔术贴结构进行回绕闭合连接。
17.所述定位锁止结构为以螺纹结构连接于对应滑块上、且能够在对应滑块上进行径向进给的顶紧螺栓。
18.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9.1. 本实用新型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中的牵引拉杆既适用于单人操作,也适用于多人协同操作,其材质可以选择高强度金属;肩部固定带组和髋部固定带组分别固定在患者肩部及髋部,增加了身体固定装置的稳定性。采用带状结构能减少患者体表受力,防止患者受到挤压伤害;保证了在使用过程中受力均匀,提高了固定装置的稳定性和患者的舒适度;同时,肩部固定带组和髋部固定带组为y结构连接,紧带一、束紧带二用作在患者身体肩部、身体髋部处回绕闭合连接、对患者进行束紧固定;采用回绕闭合连接的方式,在使用时可以根据不同身材的人做出调整;本实用新型具有使用效率高、适用范围广、操作简单的技术优点;
20.2. 本实用新型中牵引拉杆中部施力段以弯折结构成型,且中部施力段处在整个牵引拉杆的长度中心区域;采用此结构可以增加施力的空间,同时可以适用于机械牵引装置等辅助装置的连接,在使用时限制机械牵引装置连接部件滑动范围过大,保证牵引装置稳定工作;
21.3. 本实用新型中肩部固定带组、髋部固定带组通过滑块一、滑块二与牵引拉杆活动连接,通过调整肩部固定带组、髋部固定带组在牵引拉杆上的位置,可以适用于不同身高的患者;
22.4. 本实用新型中束紧带一、束紧带二通过两端相配套的魔术贴结构进行回绕闭合连接。采用魔术贴结构具有结构简单、制造成本低、使用效率高的技术优点。
附图说明
23.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24.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使用示意图;
25.图3为图1的牵拉带一结构示意图;
26.图4为图1的滑块一结构示意图;
27.图5为图4的滑块一俯视图;
28.图6为图4的牵引带一的结构示意图;
29.图7为卧床患者牵引翻身用牵引装置结构示意图;
30.图8为卧床患者牵引翻身用牵引装置与本实用新型配合使用的状态图;
31.图9为卧床患者牵引翻身用牵引装置牵引方向示意图;
32.附图标记:1—牵引拉杆;101—中部施力段;102—肩部调整段;103—髋部调整段;2—肩部固定带组;201—牵拉带一;202—束紧带一;203—滑块一;
33.2031—顶紧螺栓;3—髋部固定带组;301—牵拉带二;302—束紧带二;303—滑块二;40一碳纤维结构;402—亲肤层;403一魔术贴; 5—短臂机构;501—短臂侧定位座;502—短臂侧支撑臂;503—短臂侧减速马达;504—短臂侧牵拉带;505—短臂侧挂钩;6—长臂机构;601—长臂侧定位座;602—长臂侧支撑臂;603—长臂侧减速马达;604—长臂侧牵拉带;605—长臂侧挂钩;606—动滑轮; 7—踏板开关;701—第一踏键;702—第二踏键;a—患者。
具体实施方式
34.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展开说明:
35.如图1~图6所示;一种卧床患者牵引翻身用身体固定装置,所述身体固定装置包括:牵引拉杆1、肩部固定带组2、髋部固定带组3;
36.具体地,牵引拉杆1在卧床患者翻身时沿着患者身体的肩部和髋部卧式放置,且处在卧床患者当前卧位的一侧;肩部固定带组2主要由以y结构连接在一起的牵拉带一201和束紧带一202组成,束紧带一202的两端能够在牵拉带一201的一端端部处进行回绕闭合连接,牵拉带一201的另一端连接在牵引拉杆1对应于患者身体肩部的位置处,束紧带一202用作在患者身体肩部处回绕闭合连接、对患者进行束紧固定;髋部固定带组3,髋部固定带组3主要由以y结构连接在一起的牵拉带二301和束紧带二302组成,束紧带二302的两端能够在所述牵拉带二301的一端端部处进行回绕闭合连接,牵拉带二301的另一端连接在牵引拉杆1对应于患者身体髋部的位置处,束紧带二302用作在患者身体髋部处回绕闭合连接、对患者进行束紧固定。
37.如图2所示,身体固定装置在对卧床患者进行牵引翻身时,以两套身体固定装置左右交叉配套,两套身体固定装置的牵引拉杆1分处在卧床患者当前卧位的两侧,且牵引翻身的牵引力从卧床患者当前卧位的底侧处和顶侧处进行左右交叉牵引。
38.相对于现有的拉环结构,本实用新型中的牵引拉杆1的长度既适用于单人操作,也
适用于多人协同操作,其材质可以选择高强度金属;肩部固定带组2和髋部固定带组3分别固定在患者肩部及髋部,增加了身体固定装置的稳定性。采用带状结构能减少患者体表受力,防止患者受到挤压伤害;保证了在使用过程中受力均匀,提高了固定装置的稳定性和患者的舒适度;同时,肩部固定带组2和髋部固定带组3为y结构连接,束紧带一202、束紧带二302用作在患者身体肩部、身体髋部处回绕闭合连接、对患者进行束紧固定;采用回绕闭合连接的方式,在使用时可以根据不同身材的人做出调整,本实用新型使用灵活,具有广泛的适用度。
39.如图1所示,牵引拉杆1沿着长度方向主要由肩部调整段102、中部施力段101和髋部调整段103构成,所述中部施力段101以弯折结构成型,且中部施力段101处在整个牵引拉杆1的长度中心区域。采用此结构可以增加施力的空间,同时可以适用于机械牵引装置等辅助装置的连接,在使用时限制机械牵引装置连接部件滑动范围过大,保证牵引装置稳定工作。
40.如图1、图3所示,肩部固定带组2与髋部固定带组3为两组结构相同的固定带组;肩部固定带组2与髋部固定带组3分别通过滑块一203和滑块二303与牵引拉杆1的肩部调整段102、髋部调整段103活动连接。
41.具体地;肩部固定带组2的牵拉带一201通过连接的滑块一203与牵引拉杆1的对应位置处进行滑动配合,滑块一203上设置有可松动的定位锁止结构。同样的,髋部固定带组3的牵拉带二301通过连接的滑块二303与牵引拉杆1的对应位置处进行滑动配合, 滑块二303上设置有可松动的定位锁止结构。
42.定位锁止结构为以螺纹结构连接于对应滑块上、且能够在对应滑块上进行径向进给的顶紧螺栓2031。在本实施例中,肩部固定带组2、髋部固定带组3通过滑块一203、滑块二303与牵引拉杆1活动连接,通过调整肩部固定带组2、髋部固定带组3在牵引拉杆1上的位置,可以适用于不同身高的患者。
43.肩部固定带组2的牵拉带一201和束紧带一202分别为碳纤维结构401,且束紧带一202的内侧处设置有柔软结构的亲肤层402。同样的,髋部固定带组3的牵拉带二301和束紧带二302分别为碳纤维结构401,且束紧带二302的内侧设置有柔软结构的亲肤层402。为了避免在机械运动中对患者皮肤组织造成损伤,亲肤层402采用常见的柔性材料,例如硅胶垫。
44.肩部固定带组2的牵拉带一201两侧的束紧带一202之间具有长度差,且牵拉带一201两侧的束紧带一202端部区域处设置有相配套的魔术贴403结构, 束紧带一202通过两端相配套的魔术贴403结构进行回绕闭合连接。同样的,髋部固定带组3的牵拉带二301两侧的束紧带二302之间具有长度差,且牵拉带二301两侧的束紧带二302端部区域处设置有相配套的魔术贴403结构, 束紧带二302通过两端相配套的魔术贴403结构进行回绕闭合连接。采用魔术贴403结构具有结构简单、制造成本低、使用效率高的技术优点。
45.如图4~图6所示,在实际使用中,牵拉带一201与滑块一203之间可以为固定连接,也可采用活动连接;在本实施例中,滑块一203设有u型连接部,牵拉带一201与滑块一203的连接端绕过滑块一203的连接部,上下通孔对应并安装螺栓,完成连接。采用活动连接的结构,在后期使用过程中,能快速拆装组合,方便维护。
46.在实际使用过程中,本实用新型可以通过与牵引装置配合使用,采用牵引装置能
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节约人力。
47.如图7~图9所示,具体地,一种卧床患者牵引翻身用牵引装置,牵引装置包括以相对位置排布于病床两侧的短臂机构5和长臂机构6,以及用作控制短臂机构5和长臂机构6进行牵引翻身动作的控制开关;其中:短臂机构5主要由短臂侧定位座501、连接于短臂侧定位座501上的短臂侧支撑臂502、连接于短臂侧支撑臂502上的短臂侧减速马达503、连接于短臂侧减速马达503输出轴上的短臂侧牵拉带504组成,短臂侧定位座501以可拆卸结构连接固定于卧床患者所在病床的一侧,短臂侧支撑臂502的上端延伸至卧床患者外侧处,短臂侧牵拉带504的外端连接有短臂侧挂钩505,短臂侧牵拉带504通过短臂侧挂钩505与卧床患者身上所连接的束紧带相背于短臂机构5的一侧在卧床患者底侧方向进行连接;
48.长臂机构6主要由长臂侧定位座601、连接于长臂侧定位座601上的长臂侧支撑臂602、连接于长臂侧支撑臂602上的长臂侧减速马达603、连接于长臂侧减速马达603输出轴上的长臂侧牵拉带604组成,长臂侧定位座601以可拆卸结构连接固定于卧床患者所在病床的另一侧,长臂侧支撑臂602的上端延伸至卧床患者上方处,长臂侧牵拉带604的外端连接有长臂侧挂钩605,长臂侧牵拉带604通过长臂侧挂钩605与卧床患者身上所连接的束紧带相背于长臂机构6的一侧在卧床患者顶侧方向进行连接;
49.控制开关具有两个控制键,具体地,控制开关为设置于病床一侧底部处的踏板开关7,踏板开关7上具有控制短臂机构5和长臂机构6进行牵引翻身动作的第一踏键701和第二踏键702。第一踏键701用作控制短臂侧减速马达503和长臂侧减速马达603进行同步正转、收卷对应牵拉带,第二踏键702用作控制短臂侧减速马达503正转收卷短臂侧牵拉带504、控制长臂侧减速马达603反转释放长臂侧牵拉带604、且控制短臂侧减速马达503与长臂侧减速马达603动作同步。
50.相对于采用传统人工翻身的方式,卧床患者牵引翻身用牵引装置与卧床患者牵引翻身用身体固定装置配合使用,能提高使用效率,同时还能节约人力;采用本牵引装置,只需要一个普通的医护人员即可完成翻身的操作。同时,其可拆卸的结构,在使用过程中如果出现问题,只需要更换相应的零件,可以重复利用,结构简单,方便维护。采用可拆卸调整的翻身用牵引装置可以根据需要调整翻身用牵引装置的位置,能适用于不同的床体,不同身高的人、需要翻身方向的变化。
51.如图7、图8所示,长臂机构6的长臂侧减速马达603连接于长臂侧支撑臂602的下端处,长臂侧支撑臂602的上端处设置有用作长臂侧牵拉带604回绕转向的动滑轮606。
52.长臂机构6的长臂侧减速马达603输出轴上间距设置有两个分别径向外延成型的导向板,这两个导向板在输出轴上形成能够卷绕排布长臂侧牵拉带604504的轮槽结构。采用具有轮槽结构的导向板能辅助牵拉带工作,保证了牵拉带的牵引方向不偏移,还减少了牵拉带在导向板上的摩擦,延长了牵拉带的使用寿命。
53.长臂机构6的长臂侧牵拉带604为碳纤维成型的扁平带状结构。采用炭纤维,方便牵引过程中的力的传导,增强结构强度。
54.长臂机构6的长臂侧支撑臂602为中空结构,长臂侧减速马达603连接于 长臂侧支撑臂602的中空结构空间内、未外露。长臂侧支撑臂602采用中空结构可以减轻整个机构的重量,同时,在使用时可以保护减速马达与牵拉带不会受到外力干扰,保证使用时的安全。
55.短臂机构5的短臂侧减速马达503输出轴上间距设置有两个分别径向外延成型的
导向板,这两个导向板在输出轴上形成能够卷绕排布短臂侧牵拉带504的轮槽结构。采用具有轮槽结构的导向板能辅助牵拉带工作,保证了牵拉带的牵引方向不偏移,还减少了牵拉带在导向板上的摩擦,延长了牵拉带的使用寿命。
56.短臂机构5的短臂侧牵拉带504为碳纤维成型的扁平带状结构。采用炭纤维,方便牵引过程中的力的传导,增强结构强度。
57.短臂机构5的短臂侧支撑臂502为中空结构,短臂侧减速马达503连接于短臂侧支撑臂502的中空结构空间内、未外露。短臂侧支撑臂502为中空结构可以减轻整个机构的重量,同时,在使用时可以保护减速马达与牵拉带不会受到外力干扰,保证使用时的安全。
58.本装置工作原理:
59.具体地;将卧床患者牵引翻身用牵引装置安装在床体的两侧,使短臂机构5的短臂侧挂钩505和长臂机构6的长臂侧挂钩605分别与对应的牵引拉杆1连接,待患者a体位安顿好后,踩踏踏板开关7的第一踏键701,短臂侧牵拉带504和长臂侧牵拉带604在短臂侧减速马达503和长臂侧减速马达603的带动下匀速收紧,逐渐将患者a轴向反转,直至患者a冠状轴与病床表面呈略小于90度夹角,此时,医护人员可以查看没有被固定牵引带覆盖部分皮肤组织情况。
60.踩踏第二踏键702,短臂侧牵拉带504匀速收紧,长臂侧牵拉带604匀速释放,使患者a缓和地完成后半部分的反转,最后使患者a呈面部朝下背部朝上的体位,完成翻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