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属于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降低患者局部压迫强度的留置针。
背景技术:2.留置针的使用便于临床用药,急、危重患者的抢救用药,减轻护士的工作量,减少患者频繁穿刺疼痛,因而在临床治疗中被广泛应用。
3.就留置针种类而言,其具有较多的结构形式,例如动脉留置针、静脉留置针等,这些留置针的结构,如图1中所述的留置针,主要包括:用于留置在血管内的质地柔软的套管1,以及用于穿刺引导的针芯2,套管1包覆在针芯2外,在套管1的一端还设置上有连接座3,在使用时,针芯2与套管1一起穿刺皮肤进入到血管内,然后抽走针芯2,套管1留置于血管内,将输液管与连接座3连通,即可实现输液,在一次输液完成后,从连接座上取下输液管,而留置针继续留置在患者输液处,下次使用时,再将连接座与输液管连接即可,如此减少患者被频繁穿刺而带来的疼痛。
4.在使用时,由于留置针需要在患者身上留置较长时间,使用需要将连接座等结构固定在患者皮肤之上,目前通常使用的方式是采用医用胶布将连接座3粘贴在患者皮肤上,这样的方式,虽然能够固定留置针,但是,由于目前的留置针连接座3通常是采用质地较硬的树脂等硬质材料制得,而且,为了实现与输液管之间的方便和可靠的连接,连接座3通常也具有较大的体积,套管1与连接座3之间采用同轴的方式设置,在套管1与连接座3之间形成台阶状,连接座3被束缚在患者皮肤上,连接座3长时间对患者的局部皮肤进行挤压,导致这些局部位置的组织缺氧溃烂坏死,在取下留置针后,常常发现患者此处皮肤出现压伤的问题,而且为了方便刺入和拔出,在连接座上通常还设置凹槽或者台阶,这些都进一步的加剧了对患者皮肤的压伤风险。
5.所以,目前亟需设计一种能够大幅降低患者输液处出现压伤风险的留置针结构。
技术实现要素:6.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针对目前留置针在使用时,容易压伤患者皮肤导致压伤问题的不足,提供一种能够大幅降低患者输液处出现压伤风险的留置针结构。
7.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以下技术方案:
8.一种降低患者局部压迫强度的留置针,包括套管和与所述套管相连的第一连接座,所述第一连接座为:绕所述套管中心轴线的非对称结构。
9.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一连接座侧壁的其中部分为压合部,所述压合部与所述套管之间的距离小于所述套管距离所述第一连接座侧壁其余位置之间的距离。在使用时,压合部朝向患者与患者皮肤配合,压合部与套管之间的台阶最小,如此,进一步的降低压伤患者皮肤的风险,以及进一步降低套管根部的弯曲,提高输液流畅性。
10.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套管的中心轴线与所述第一连接座的中心轴线之间存
在距离,且距离大于0。在本技术的方案中,套管用于置于患者血管内,第一连接座与外部输液装置相配合后,输液装置内的药剂进入套管内,套管的中心轴线与第一连接座的中心轴线之间存在距离,且距离大于0,即二者中心轴线不重合,使套管相对于第一连接座偏心布置。
11.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一连接座靠近所述套管的端部的半径为r,所述套管的中心轴线与所述第一连接座的中心轴线之间存在距离为r,1>r/r≥1/4。
12.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一连接座靠近所述套管的端部的半径为r,所述套管的中心轴线与所述第一连接座的中心轴线之间存在距离为r,1>r/r>2/3。
13.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防压伤留置针还包括针芯和与所述针芯相连的第二连接座,所述针芯套设于所述套管内,所述针芯远离所述第二连接座的一端为尖锐状,并且伸出至所述套管,所述第二连接座与所述第一连接座之间为可分离的连接。针芯套设于套管内,套管随着针芯的尖锐状的一端一并刺入血管中,针芯随着第二连接座抽出,使套管留在血管中,易于套管的刺入。
14.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针芯的中心轴线与所述第二连接座的中心轴线相重合。在目前的留置针结构中,针芯设置在其座体的中线位置,所以,在本方案中,针芯的中心轴线与第二连接座的中心轴线相重合,使本技术第二连接座的座体结构与目前针芯座体结构相一致,如此,是本技术的留置针结构,可以与目前的针芯及针芯座体结构配合使用,如此,大幅提高了本技术留置针的通用性和降低制造成本。
15.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一连接座上设置有用于连接第二连接座的凹槽,所述凹槽形状与第二连接座形状相适配。凹槽形状与第二连接座形状相适配,使第一连接座与第二连接座套合,在使用留置针前,第一连接座与第二连接座的套合紧密,保证了针芯和套管的位置相对固定。
16.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压合部上设置有通气部件,所述通气部件上具有若干的通气流道。在使用时,第一连接座固定在患者皮肤上时,通气部件位于第一连接座与患者皮肤之间,使患者被挤压皮肤处的空气能够得到流通,确保此处皮肤的正常呼吸,进而降低压伤的发生风险。
17.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压合部的两侧设置有侧通气部件,所述侧通气部件和所述压合部与患者皮肤接触。第一连接座固定在患者皮肤上时,压合部与患者的皮肤直接接触,接触的面积较小,在压合部的两侧设置通气部件,通气部件和压合部都与患者的皮肤接触,增大了与患者皮肤的接触面积,降低了皮肤压伤的风险。
18.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19.在本技术的方案中,第一连接座为:绕套管中心轴线的非对称结构,也即是套管偏心设置在第一连接座上,使得套管与第一连接座侧壁的各部位之间的距离并不完全相同,在使用时,将第一连接座侧壁与套管距离最近的一侧朝向患者,与患者皮肤相配合,相较于目前套管设置在连接座中心位置的方式而言,套管距离第一连接座其中一侧的距离要小,即降低了该台阶高度,在套管进入患者血管后,第一连接座侧壁与套管根部之间的距离相较于目前的留置针而言得到了减小,所以降低连接座对患者输液处身体的挤压,进而降低患者输液处出现压伤的风险,而且,还使套管根部处于较为平直的状态,提高了输液效果,同时也是由于该原因,在将第一连接座固定在患者身体上时,可以采用较小的压力即可确
保套管根部处于较为平直的状态,如此降低连接座对患者输液处身体的挤压,进而降低患者输液处出现压伤的风险。
20.附图说明:
21.图1为现有技术中其中一种留置针的分体式的结构示意图;
22.图1中标示:1-套管,2-针芯,3-连接座;
23.图2为本技术其中一种实施方式的一种降低患者局部压迫强度的留置针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24.图3为本技术其中一种实施方式的一种降低患者局部压迫强度的留置针的结构示意图;
25.图中标示:1-套管,2-第一连接座,3-压合部,4-针芯,5-第二连接座,6-凹槽,7-通气部件,8-侧通气部件。
具体实施方式
26.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的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27.因此,以下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实用新型的部分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28.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和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组合。
29.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
30.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上”、“下”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实用新型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本领域技术人员惯常理解的方位或位置关系,这类术语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31.实施例一,如图2所示
32.一种降低患者局部压迫强度的留置针,包括套管1和与所述套管1相连的第一连接座2,所述第一连接座2为:绕所述套管1中心轴线的非对称结构。
33.在本实施方式的上述方案中,第一连接座为:绕套管中心轴线的非对称结构,也即是套管偏心设置在第一连接座上,使得套管与第一连接座侧壁的各部位之间的距离并不完全相同,在使用时,将第一连接座侧壁与套管距离最近的一侧朝向患者,与患者皮肤相配合,相较于目前套管设置在连接座中心位置的方式而言,套管距离第一连接座其中一侧的距离要小,即降低了该台阶高度,在套管进入患者血管后,第一连接座侧壁与套管根部之间的距离相较于目前的留置针而言得到了减小,所以降低连接座对患者输液处身体的挤压,
进而降低患者输液处出现压伤的风险,而且,还使套管根部处于较为平直的状态,提高了输液效果,同时也是由于该原因,在将第一连接座固定在患者身体上时,可以采用较小的压力即可确保套管根部处于较为平直的状态,如此降低连接座对患者输液处身体的挤压,进而降低患者输液处出现压伤的风险。
34.作为优选的实施方式,在上述方案基础上,进一步的,所述第一连接座2侧壁的其中部分为压合部3,所述压合部3与所述套管1之间的距离小于所述套管1距离所述第一连接座2侧壁其余位置之间的距离。在使用时,压合部3朝向患者与患者皮肤配合,压合部3与套管1之间的台阶最小,如此,进一步的降低压伤患者皮肤的风险,以及进一步降低套管1根部的弯曲,提高输液流畅性。
35.作为优选的实施方式,在上述方案基础上,进一步的,所述套管1的中心轴线与所述第一连接座2的中心轴线之间存在距离,且距离大于0。在本技术的方案中,套管1用于置于患者血管内,第一连接座2与外部输液装置相配合后,输液装置内的药剂进入套管1内,套管1的中心轴线与第一连接座2的中心轴线之间存在距离,且距离大于0,即二者中心轴线不重合,使套管1相对于第一连接座2偏心布置。
36.作为优选的实施方式,在上述方案基础上,进一步的,所述第一连接座2靠近所述套管1的端部的半径为r,所述套管1的中心轴线与所述第一连接座2的中心轴线之间存在距离为r,1>r/r≥1/4。
37.作为优选的实施方式,在上述方案基础上,进一步的,所述第一连接座2靠近所述套管1的端部的半径为r,所述套管1的中心轴线与所述第一连接座2的中心轴线之间存在距离为r,1>r/r>2/3。
38.作为优选的实施方式,在上述方案基础上,进一步的,所述防压伤留置针还包括针芯4和与所述针芯4相连的第二连接座5,所述针芯4套设于所述套管1内,所述针芯4远离所述第二连接座5的一端为尖锐状,并且伸出至所述套管1,所述第二连接座5与所述第一连接座2之间为可分离的连接。针芯4套设于套管1内,套管1随着针芯4的尖锐状的一端一并刺入血管中,针芯4随着第二连接座5抽出,使套管1留在血管中,易于套管1的刺入。
39.作为优选的实施方式,在上述方案基础上,进一步的,所述针芯4的中心轴线与所述第二连接座5的中心轴线相重合。在目前的留置针结构中,针芯4设置在其座体的中线位置,所以,在本方案中,针芯4的中心轴线与第二连接座5的中心轴线相重合,使本技术第二连接座5的座体结构与目前针芯4座体结构相一致,如此,是本技术的留置针结构,可以与目前的针芯4及针芯4座体结构配合使用,如此,大幅提高了本技术留置针的通用性和降低制造成本。
40.作为优选的实施方式,在上述方案基础上,进一步的,所述第一连接座2上设置有用于连接第二连接座5的凹槽6,所述凹槽6形状与第二连接座5形状相适配。凹槽6形状与第二连接座5形状相适配,使第一连接座2与第二连接座5套合,在使用留置针前,第一连接座2与第二连接座5的套合紧密,保证了针芯4和套管1的位置相对固定。
41.作为优选的实施方式,在上述方案基础上,进一步的,所述压合部3上设置有通气部件7,所述通气部件7上具有若干的通气流道8。在使用时,第一连接座2固定在患者皮肤上时,通气部件7位于第一连接座2与患者皮肤之间,使患者被挤压皮肤处的空气能够得到流通,确保此处皮肤的正常呼吸,进而降低压伤的发生风险。
42.作为优选的实施方式,在上述方案基础上,进一步的,所述压合部3的两侧设置有侧通气部件8,所述侧通气部件8和所述压合部3与患者皮肤接触。第一连接座2固定在患者皮肤上时,压合部3与患者的皮肤直接接触,接触的面积较小,在压合部3的两侧设置侧通气部件8,侧通气部件8和压合部3都与患者的皮肤接触,增大了与患者皮肤的接触面积,降低了皮肤压伤的风险。
43.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而并非限制本实用新型所描述的技术方案,尽管本说明书参照上述的各个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已进行了详细的说明,但本实用新型不局限于上述具体实施方式,因此任何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修改或等同替换;而一切不脱离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的技术方案及其改进,其均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