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血液透析导管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8349397发布日期:2022-01-05 11:34阅读:238来源:国知局
一种血液透析导管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血液透析导管。


背景技术:

2.血液透析是急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的主要治疗方式,它通过将体内血液引流至透析器中,以清除体内的代谢废物、维持电解质和酸碱平衡。血液透析导管是连接人体血管与透析器的通道,在进行血液透析治疗时,先从血液透析导管的引血口将患者的血液引出,然后透析器对血液进行透析,经透析器处理后的血液从血液透析导管的回血口输回人体内。
3.血液透析管插入血管的方向与血流方向一致,引血口设置在血液透析管的侧壁上,开口朝向血管侧壁,处于血流方向的上游位置;回血口设置在血液透析管的端部,开口朝向血流方向,处于血流方向的下游位置,这样能够避免经透析的血液回流入引流口再次透析,出现无效循环,然而,血液透析导管的动脉口设置在导管侧壁上,当动脉口贴住血管壁时,就会导致引血不顺畅,需要医护人员不断调整血液透析导管位置,严重时引血终止引起的的血泵停转会导致凝血,迫使血液净化终止,增加了护理人员的工作量且导致血液透析效率降低。
4.为解决血液透析管贴壁的技术问题,有在引血口和回血口之间设置球状的防贴壁气囊,置管后向球囊内注液或充气,使球囊沿血液透析管径向膨胀,球囊将引血口部位限制远离血管壁处,避免引血口贴壁的技术方案。
5.上述技术方案解决了血液透析管引血管贴壁的技术问题,然而,在使用过程中存在以下问题:为保证放入血液透析管部位的血管内的血流通畅,血液透析导管的在血管内的占用面积需要尽量小,因此,球囊内注液量不能过大,故而球囊能够凸出于血液透析管的高度较小,支撑高度较低,血液透析导管会受患者体态等外界因素影响而在血管内摆动而无法始终保持在血管中心,当引血口摆动至靠近血管壁处时,会导致引血不通畅;当增加球囊内注液量时,会使球囊在血管内占用面积增大,导致血管内血液通流面积减少,引起患者不适。


技术实现要素:

6.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现有的血液透析导管设置的防贴壁球囊注液量少时支撑高度低,当引血口摆动至靠近血管壁处时,会导致引血不通畅,当增加球囊内注液量时,囊体在血管内占用面积大,会导致血管内血液通流面积减少,引起患者不适。
7.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血液透析导管,包括管体,所述管体的前端设有引血口和回血口,所述管体内设有与所述引血口连通的第一通道和与所述回血口连通的第二通,其特征在于,所述引血口附近还设有至少3个柱状囊,各所述柱状囊环绕所述管体的圆周间隔布置;
8.所述管体内还设有第三通道,所述第三通道的后端设有密封阀,所述第三通道的前端与各所述柱状囊的内腔连通。
9.作为优选方案,所述管体上同轴设有环形凸缘,所述环形凸缘内设有环形腔,所述环形腔与所述第三通道连通;
10.各所述柱状囊均固定连接在所述环形凸缘上,所述环形腔与各所述柱状囊的内腔连通。
11.作为优选方案,所述引血口位于所述管体的侧壁上,所述回血口位于所述管体的前端壁中部;
12.所述管体内同轴设有圆管,所述圆管的内腔为所述第二通道;
13.所述管体的内壁与所述圆管的外壁之间设有均平行于所述管体轴线的第一隔层和第二隔层,所述第一隔层和所述第二隔层将所述管体的内壁与所述圆管的外壁之间的环形区域分割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所述第一腔体的截面积与所述圆管的内腔截面积相同,所述第一腔体为所述第一通道,所述第二腔体为所述第三通道;
14.所述第三通道的侧面开设有通孔,所述通孔将所述第三通道与所述环形腔连通。
15.作为优选方案,各所述柱状囊的边缘与所述引血口的边缘之间的距离大于等于0.5cm且小于等于3cm。
16.作为优选方案,所述柱状囊为长度与直径比值大于的圆柱状,各所述柱状囊的长度等于所述血管内径和所述管体的外径的差值。
17.作为优选方案,各所述柱状囊远离所述管体的一端设有沿所述柱状囊的径向向外延伸的支撑脚,所述支撑脚靠近所述血管内壁的一端具有与所述血管内壁相匹配的圆弧面。
18.作为优选方案,所述管体的后端设有引血管、回血管和注液管,所述引血管的前端与所述第一通道相连,所述引血管的后端连接透析器,所述回血管的前端与所述第二通道相连,所述回血管的后端连接所述透析器;
19.所述注液管与所述第三通道相连,所述密封阀为单向阀,所述单向阀设置在所述注液管上。
20.作为优选方案,所述注液管的端部设有塞盖。
21.本实用新型的一种血液透析管与现有技术相比,其有益效果在于:
22.本实用新型的血液透析导管包括管体,管体的前端设有引血口和回血口,管体内设有与引血口连通的第一通道和与回血口连通第二通道,引血口附近还设有至少3个柱状囊,各柱状囊环绕管体的圆周间隔布置,管体内设有第三通道,第三通道的后端设有密封阀,第三通道的前端与各柱状囊的内腔相连通,置管后,向第三通道内注入流体并关闭密封阀,膨胀后的各柱状囊之间的间隙能够为血液流通提供足够空间,避免了囊体占用血管内截面过大导致的患者不适;而且柱状囊能够提供更大的支撑高度,至少两个柱状囊将引血口支撑至远离血管壁处,避免了现有囊体支撑高度过低导致的引血口引血不通畅。
附图说明
23.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种血液透析导管的主视图;
24.图2是图1中a

a处截面图;
25.图3是图1中b

b处截面图;
26.图中,1、管体;11、引血口;12、回血口;13、第一通道;14、第二通道;15、第三通道;
2、柱状囊;21、支撑脚;22、环形凸缘;221、环形内腔;3、圆管;4、第一隔层;5、第二隔层;6、引血管;61、第一管夹;7、回血管;71、第二管夹;8、注液管;81、密封阀;82、塞盖。
具体实施方式
27.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但不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28.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应当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左”、“右”、“顶”、“底”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应当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中采用术语“第一”、“第二”等来描述各种信息,但这些信息不应限于这些术语,这些术语仅用来将同一类型的信息彼此区分开。例如,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范围的情况下,“第一”信息也可以被称为“第二”信息,类似的,“第二”信息也可以被称为“第一”信息。
29.如图1~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优选实施例的一种血液透析导管,包括管体1,管体1的前端设有引血口11和回血口12,管体1内设有与引血口11连通的第一通道13和与回血口12连通的第二通道14,其特征在于,引血口11附近还设有至少3个柱状囊2,各柱状囊2环绕管体1的圆周间隔布置;管体1内还设有第三通道15,第三通道15的后端设有密封阀81,第三通道15的前端与各柱状囊2的内腔连通,以向各柱状囊2内注入流体。
30.具体的,本实用新型的血液透析管插入血管的方向与血流方向一致,引血口11和回血口12均设置在管体1的端部,其中引血口11设置在回血口12的后方;回血口12设置在管体1的前端壁上,这样能够避免经透析的血液回流如引流口再次透析,出现无效循环。在引血口附近设置至少3柱状囊2,各个柱状囊2的内腔与第三通道15连通,向第三通道15中注入流体时,各柱状囊2均膨胀,膨胀后的各柱状囊2之间的间隔为血液流通提供了足够空间,避免了患者不适,而且柱状囊2能够提供较大的支撑高度,至少两个柱状囊2将引血口支撑至远离血管壁处,避免了使用球形囊时支撑高度过低导致的引血口引血不通畅;优选的,柱状囊2的数量为3至5个,各柱状囊沿管体1的圆周均匀间隔布置。
31.因此,本实施例将囊体设置为间隔布置的柱状,在保证球囊部位的横截面积一定的情况下提高了囊体对管体1的支撑高度,既解决了引血口贴壁的技术问题又解决了球囊占用血管内血液流通面积偏大,引起患者不适的技术问题。
32.其中,第三通道15在管体1内的设置方式和各柱状囊2的内腔与第三通道15连通的实现方式有多种,如在管体1内设置直径小于管体1内径的第一内管,第一内管的外壁与管体1的内壁之间设置平行于管壁1轴线的第一连接层,在第一内管中同轴设置直径小于第一内管内径的第二内管,第二内管的外壁与第一内管的内壁之间设置平行于管壁1轴线的第二连接层,第二内管的管腔为第二通道14,第二内管的外壁与第一内管的内壁之间围成的腔体为第一通道13,第一内管的外壁与管体1的内壁之间围成的腔体为第三通道,管体1的侧壁与各柱状囊对应的位置处均设置与柱状囊内腔连通的通孔。
33.本实施例中,管体1上同轴设有环形凸缘22,环形凸缘22内设有环形腔221,环形腔221与第三通道15连通;各柱状囊2均固定连接在环形凸缘22上,环形腔221与各柱状囊2的内腔连通。
34.具体的,如图2、图3所示,引血口11位于管体1的侧壁上,回血口12位于管体1的前端壁中部;管体1内同轴设有圆管3,圆管3的内腔为第二通道14;管体1的内壁与圆管3的外壁之间设有均平行于管体1轴线的第一隔层4和第二隔层5,第一隔层4和第二隔层5将管体1的内壁与圆管3的外壁之间的环形区域分割为截面积较大的第一腔体和截面积较小的第二腔体,第一腔体的截面积与圆管3的内腔截面积相同,第一腔体为第一通道13,第二腔体为第三通道15;第三通道15的侧面开设有通孔151,通孔151将第三通道15与环形腔221连通。
35.需要说明的是,虽然环形凸缘22会使管体1的局部截面积增大,但是环形凸缘22仅仅起到为连通各个柱状囊的进液口的作用,因此环状凸缘2的凸起高度较低,而且可以沿管体1的轴向加宽环状凸缘22的宽度,从而增大环形腔221的截面积,故而,环形凸缘22对管体1的截面积影响很小。
36.为保证各柱状囊2能够将引血口支撑至远离血管壁处,各柱状囊与引血口之间的距离需要保持在一定范围内,当柱状囊2与引血口1之间的距离过远时,引血口11的部位能够相对柱状囊2摆动,因此无法将引血口11支撑至远离血管壁处;当柱状囊2距离引血口1过近时,柱状囊11会对引血口11附近的血流产生影响,不利于引血口11引血,发明人经过研究发现,将各柱状囊2的边缘与引血口11的边缘之间的距离设为大于等于0.5cm且小于等于3cm时既能保证柱状囊将引血口11支撑至远离血管壁一定距离处,而且柱状囊不会对引流口附近血流产生影响。
37.本实施例中,柱状囊2的布置方式有多种,只要各柱状囊2之间的间隙能够为血流提供足够通流面积,而且能够将引血口11支撑至中间位置即可,优选的,柱状囊2为长度与直径比值大于1的圆柱状,将各个柱状囊2的长度设置为与血管内壁的半径和管体1的半径的差值,各柱状囊2均匀分布在管体1的圆周上,当向柱状囊2内,向柱状囊2内充入流体后,各柱状囊2远离管体1的一端均地靠在血管内壁上,从而使引血口11位于远离血管壁处。
38.其中,向柱状囊2内注入的流体可以为空气或生理盐水,出于安全考虑,优选为生理盐水。
39.本实施例中,当柱状囊2抵靠在血管内壁上时,会对血管内壁产生一定压力,为降低柱状囊2对血管内壁的压力,如图1、图2所示,各柱状囊2远离管体1的一端均设有沿柱状囊2的径向向外延伸的支撑脚21,支撑脚21靠近血管内壁的一端具有与血管内壁相匹配的圆弧面。
40.本实施例中,管体1的后端设有引血管6、回血管7和注液管8,引血管6的前端与第一通道13相连,引血管6的后端连接透析器,回血管7的前端与第二通道14相连,回血管7的后端连接透析器,注液管8与第三通道15相连,密封阀81位设置在注液管8上的单向阀,单向阀能够保证将各柱状囊2内打满水以后水囊的水不会反流,其中,注液管8的端部设有塞盖82,塞盖82防止灰尘等进入,保持注液管洁净。
41.本实用新型的工作过程为:置管后,将回血管7和引血管6连接至透析器,然后向第三通道15内注入指定容量的流体使各柱状囊2膨胀并将引血口11撑至血管中部,待需要拔出血液透析导管前,将柱状囊2内生理盐水吸出即可。
42.综上,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血液透析导管,其包括管体1,管体1的前端设有引血口11和回血口12,管体1内设有与引血口11连通的第一通道13和与回血口12连通第二通道14,引血口11附近还设有至少3个柱状囊2,各柱状囊2均环绕管体1的圆周间隔布置,各
柱状囊2之间的间隙能够为血液流通提供足够空间,管体1内设有第三通道15,第三通道15的后端设有密封阀81,第三通道的前端与各柱状囊2的内腔相连通,置管后,向第三通道15内注入流体并关闭密封阀81,膨胀后的各柱状囊2之间的间隙能够为血液流通提供足够空间,避免了囊体占用血管内截面过大导致的患者不适;而且柱状囊能够提供更大的支撑高度,至少两个柱状囊将引血口支撑至远离血管壁处,避免了现有囊体支撑高度过低导致的引血口引血不通畅。
43.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替换,这些改进和替换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