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主动脉近端吻合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8449099发布日期:2022-01-12 04:34阅读:442来源:国知局
升主动脉近端吻合器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属于心血管外科技术领域,具体来说涉及一种升主动脉近端吻合器。


背景技术:

2.我国冠心病患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随着人口老龄化,越来越多的高龄冠心病患者需要接受冠脉搭桥手术。老年患者常伴有升主动脉钙化,而钙化斑块的脱落常引起术后的脑部并发症,严重者导致脑梗塞。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技术的开展减少了对升主动脉的有创操作,降低了冠脉搭桥术后脑卒中的发生率。而侧壁钳的使用、升主动脉打孔仍是术后脑部并发症的高危因素,特别是升主动脉严重钙化的患者。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冠脉搭桥手术中使用阻断钳或侧壁钳与术后近期和远期并发症的发生有关。其表现为血管内膜损,血栓生成增加,神经认知受损,升主动脉夹层等,约有80-90%冠脉搭桥手术的患者在出院时会有并发症的出现,远期术后40%的患者五年内会出现相关并发症,包括冠脉搭桥手术中或术后所出现的神经系统方面的并发症,与局部内膜损伤、血栓生成的有关。同时吻合口附近升主动脉壁的损伤能大大降低桥血管的长期通畅率,避免使用侧壁钳,减少在升主动脉壁上的操作能极大改善冠脉搭桥手术的近期(减少脑部并发症)和远期效果(改善桥血管长期通畅率)。
3.目前市面上的近端吻合器,例如maquet,enclose等的近端吻合系统均为一次性使用产品,虽然制作并不复杂,但是每次只能打孔一次,或者对周围升主动脉壁组织增加损伤,且单价费用上万元,产品由多个装置组成,使用步骤繁琐。


技术实现要素:

4.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升主动脉近端吻合器。
5.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予以实现的。
6.一种升主动脉近端吻合器,包括:伞状收放遮堵和杆部结构,其中,
7.所述伞状收放遮堵包括:内阻隔膜、收放绳、保险绳和拉杆,所述内阻隔膜为网状,以使升主动脉管壁打孔后内阻隔膜放入升主动脉管内遮堵来自升主动脉管壁上所打孔的血流,所述网状的一面为凹陷弧面,另外一面为凸出弧面,所述收放绳的一端与所述凹陷弧面的中心位置连接,在网状上形成有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所述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分别对称设置在所述凹陷弧面的中心位置的相对两侧,所述保险绳的两端从凸出弧面一侧穿过所述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并位于所述凹陷弧面的一侧,所述拉杆包括第一支杆和第二支杆,所述第一支杆的一端与所述第二支杆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支杆的另一端和第二支杆的另一端各与所述保险绳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支杆和第二支杆之间的夹角为30~45度。
8.所述杆部结构包括:推拉腔和推拉杆,所述推拉腔为左、右两端敞口的腔体,所述收放绳远离所述凹陷弧面的一端用于将所述拉杆和内阻隔膜从所述推拉腔的左端敞口拉入所述推拉腔内,以使所述第一支杆和第二支杆相互连接的一端从所述推拉腔的左端敞口内伸入该推拉腔内且所述第一支杆和第二支杆被所述推拉腔压缩至平行、所述内阻隔膜被
压缩至所述推拉腔内成柱状,所述推拉杆的一端从所述推拉腔的右端敞口伸入至所述推拉腔内,用于将所述拉杆和内阻隔膜从所述推拉腔的左端敞口推出,推出后所述内阻隔膜恢复至一面为凹陷弧面、另外一面为凸出弧面。
9.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内阻隔膜包括:2层镍钛合金网以及固装在2层镍钛合金网之间的聚酯片,2层镍钛合金网为自膨胀式伞状结构。
10.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保险绳的两端与第一支杆和第二支杆连接。
11.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推拉杆用于将所述拉杆和内阻隔膜从所述推拉腔的左端敞口拉入和推出,位于推拉腔内推拉杆的一端与所述收放绳远离所述凹陷弧面的一端连接。
12.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推拉杆用于将所述拉杆和内阻隔膜从所述推拉腔的左端敞口推出,在所述推拉腔上形成有一通孔,所述收放绳远离所述凹陷弧面的一端从所述推拉腔的左端敞口穿入至所述推拉腔内并从所述通孔穿出至推拉腔外。
13.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一支杆和第二支杆为一体构成。
14.在上述技术方案中,在所述推拉腔左端的外壁上固装有挡圈,用于将杆部结构固定于升主动脉管壁上所打孔的中间位置以及降低升主动脉管壁上所打孔的出血量。
15.在上述技术方案中,在所述推拉腔的右端固装有一第一把手,在所述推拉杆的右端固装有一第二把手。
16.上述升主动脉近端吻合器的使用方法,包括:用推拉杆将所述拉杆和内阻隔膜从所述推拉腔的左端敞口推出。
17.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18.本实用新型的升主动脉近端吻合器可以应用于微创外科手术中,该升主动脉近端吻合器简化以往的类似产品的操作流程,同一升主动脉近端吻合器在单次术中可以多次应用,降低医疗成本。而升主动脉近端吻合器产品简化操作,仅需伞状收放遮堵及杆部结构即可完成。
附图说明
19.图1为本实用新型伞状收放遮堵的结构示意图;
20.图2为本实用新型推拉腔的结构示意图;
21.图3为本实用新型推拉杆的结构示意图;
22.图4a为升主动脉近端吻合器的结构示意图;
23.图4b为图4a中虚线方框内的放大图;
24.图5a为升主动脉近端吻合器的结构示意图(未示出推拉腔);
25.图5b为图5a中虚线方框内的放大图;
26.图6a为升主动脉近端吻合器的结构示意图(伞状收放遮堵收入推拉腔内);
27.图6b为图6a中虚线方框内的放大图;
28.图7a为升主动脉近端吻合器的结构示意图(推拉腔上形成有通孔);
29.图7b为图7a中虚线方框内的放大图;
30.图8a为升主动脉近端吻合器的结构示意图(伞状收放遮堵收入推拉腔内且推拉腔上形成有通孔);
31.图8b为图8a中虚线方框内的放大图。
32.其中,1:伞状收放遮堵,1-1:第一支杆,1-2:第二支杆,1-3:收放绳,1-4:保险绳,1-5:内阻隔膜,2-1:推拉腔,2-2:挡圈,2-3:第一把手,2-4:推拉杆,2-5:第二把手。
具体实施方式
33.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
34.实施例1
35.一种升主动脉近端吻合器,包括:伞状收放遮堵1和杆部结构,其中,
36.如图1所示,伞状收放遮堵1包括:内阻隔膜1-5、收放绳1-3、保险绳1-4和拉杆,内阻隔膜1-5为网状,以使升主动脉管壁打孔后内阻隔膜放入升主动脉管内遮堵来自升主动脉管壁上所打孔的血流。网状的一面为凹陷弧面,另外一面为凸出弧面,收放绳1-3的一端与凹陷弧面的中心位置连接,在网状上形成有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分别对称设置在凹陷弧面的中心位置的相对两侧,保险绳1-4的两端分别从凸出弧面一侧穿过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且穿过后位于凹陷弧面的一侧,拉杆包括第一支杆1-1和第二支杆1-2,第一支杆1-1的一端与第二支杆1-2的一端连接,第一支杆1-1的另一端和第二支杆1-2的另一端各与保险绳1-4的一端连接,第一支杆1-1和第二支杆1-2之间的夹角可以随压缩调整,在未压缩时其之间的夹角为45度。
37.杆部结构包括:如图2所示的推拉腔2-1和如图3所示的推拉杆2-4,推拉腔2-1为左、右两端敞口的腔体,作为优选,腔体的形状为圆柱体形,收放绳1-3远离凹陷弧面的一端用于将拉杆和内阻隔膜从推拉腔的左端敞口拉入推拉腔内,以使第一支杆1-1和第二支杆1-2相互连接的一端从推拉腔2-1的左端敞口内伸入该推拉腔2-1内且第一支杆1-1和第二支杆1-2之间的夹角被推拉腔2-1压缩至0
°
、内阻隔膜1-5被压缩至推拉腔2-1内,推拉杆2-4的一端从推拉腔2-1的右端敞口伸入至推拉腔2-1内,用于将拉杆和内阻隔膜1-5从推拉腔2-1的左端敞口推出,推出后内阻隔膜1-5恢复至一面为凹陷弧面、另外一面为凸出弧面。
38.上述升主动脉近端吻合器的使用方法,包括:在使用前,拉杆和内阻隔膜1-5均被压缩至推拉腔2-1内,第一支杆1-1和第二支杆1-2之间的夹角被推拉腔2-1压缩至0
°
,阻隔膜1-5被压缩至推拉腔2-1内成柱状。
39.在使用时,采用打孔器在升主动脉管壁上打孔,打孔后指压止血,将推拉腔2-1的左端伸入至升主动脉管壁上所打孔内,向左侧推动推拉杆2-4,将内阻隔膜1-5推入至升主动脉管内,从推拉腔2-1内推出的阻隔膜1-5在升主动脉管内打开,遮堵来自升主动脉管壁上所打孔的血流,用滑线将静脉血管与升主动脉管壁上所打孔进行缝合,缝合完毕收紧滑线之前,剪除保险绳1-4,将杆部结构的推拉腔2-1的左端敞口对准收紧滑线之前形成的空隙,向右侧拉动收放绳1-3,使拉杆和内阻隔膜1-5重新被压缩至推拉腔2-1内。
40.实施例2
41.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内阻隔膜包括:2层镍钛合金网以及缝合在2层镍钛合金网之间的聚酯片,2层镍钛合金网为自膨胀式伞状结构,即从推拉腔2-1内推出的阻隔膜1-5在升主动脉管内打开时,内阻隔膜靠近升主动脉管壁上所打孔的一侧为凹陷弧面。
42.进一步解释,保险绳1-4的两端均从凸出弧面的一侧穿入且从凹陷弧面的一侧穿出。
43.进一步解释,保险绳1-4的两端与第一支杆1-1和第二支杆1-2连接。
44.第一支杆1-1和第二支杆1-2为一体构成。
45.实施例3
46.如图4a、4b、5a、5b、6a和6b所示,在实施例2的基础上,推拉杆用于将拉杆和内阻隔膜从推拉腔的左端敞口拉入和推出,位于推拉腔2-1内推拉杆2-4的一端与收放绳1-3远离凹陷弧面的一端连接,向右移动推拉杆,可以将拉杆和内阻隔膜1-5从推拉腔2-1的左端敞口拉入推拉腔2-1内。
47.实施例4
48.如图7a、7b、8a和8b所示,在实施例2的基础上,推拉杆仅仅用于将拉杆和内阻隔膜从推拉腔的左端敞口推出。在推拉腔2-1上形成有一通孔,收放绳1-3远离凹陷弧面的一端从推拉腔2-1的左端敞口穿入至推拉腔2-1内并从通孔穿出至推拉腔2-1外,拉动位于推拉腔外的收放绳1-3,使拉杆和内阻隔膜1-5从推拉腔2-1的左端敞口拉入推拉腔2-1内。
49.实施例5
50.在实施例3或4的基础上,在推拉腔2-1左端的外壁上固装有挡圈2-2,用于将杆部结构固定于升主动脉管壁上所打孔的中间位置以及降低升主动脉管壁上所打孔的出血量。
51.在推拉腔2-1的右端固装有一第一把手2-3,在推拉杆2-4的右端固装有一第二把手2-5。
52.以上对本实用新型做了示例性的描述,应该说明的是,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核心的情况下,任何简单的变形、修改或者其他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不花费创造性劳动的等同替换均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