套管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2029539发布日期:2022-11-03 01:08阅读:35来源:国知局
套管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公开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包括插管器防护装置的套管装置。


背景技术:

2.在临床治疗中,插管器、留置针等医疗器械被广泛应用,但现有的套管装置中的插管器防护装置容易导致医护人员在使用过程中或在医疗废品回收过程中与插管器尖端残留的血液、皮屑组织相接触,或被插管器尖端刺伤,造成安全事故。
3.现有插管器防护装置不能有效地阻挡插管器的尖端并包围插管器的侧面,无法形成多方位立体式保护,而造成使用者被插管器尖端刺伤的风险;现有插管器防护装置因衬套表面不够平滑而有压伤皮肤的问题;以及现有插管器的尖端脱出插管器防护装置后,插管器防护装置不能有效地自动脱离套管部件,使用者操作不便。
4.因此,需要一种包括新的插管器防护装置的套管装置。


技术实现要素:

5.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一种套管装置,适于在脱出插管器时,将插管器的尖端包围在插管器防护装置内部,防止使用者被插管器尖端刺伤。
6.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套管装置。套管装置包括:插管器,适于插入血管内;插管器防护装置,适于包围插管器;套管部件,适于与插管器防护装置一端连接;其中,插管器防护装置包括:第一挡片,包括相连接的本体部和接触部,第一挡片的至少一部分具有弹性,从而使得接触部在抵住和未抵住插管器时能够分别处于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不同;第二挡片,与第一挡片的本体部相对设置,且包括相对的第一侧和第二侧;第一侧挡片,从第二挡片的第一侧延伸;第二侧挡片,从第二挡片的第二侧延伸;其中,第一侧挡片和第二侧挡片分别位于第一挡片和第二挡片对应侧之间,第一挡片、第二挡片、第一侧挡片和第二侧挡片形成适于纵向包围的结构。
7.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挡片的本体部包括凸起部,凸起部与接触部通过第一圆弧部连接。
8.在一些实施例中,在未抵住插管器时,第一挡片的接触部位于第二位置,与第二挡片相接触,以形成适于阻挡插管器的尖端露出的结构。
9.在一些实施例中,插管器防护装置还包括从第二挡片的端部向第一挡片延伸的第一顶部挡片以及从第一顶部挡片的一端延伸的第二顶部挡片,用于覆盖接触部的至少一部分。
10.在一些实施例中,插管器防护装置还包括:从第一侧挡片的一端延伸的第三顶部挡片,以及从第二侧挡片的一端延伸的第四顶部挡片,第三顶部挡片和第四顶部挡片之间形成供插管器穿过的缺口,第三顶部挡片和第四顶部挡片位于第一顶部挡片和第二顶部挡片之外。
11.在一些实施例中,插管器防护装置还包括:底部,连接第一挡片的一端部和第二挡
片的一端部,底部设有供插管器穿过的孔。
12.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挡片的一端部与底部之间和/或第二挡片的一端部与底部之间通过第二圆弧部连接。
13.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挡片和/或第二挡片设有加强筋。
14.在一些实施例中,插管器防护装置为一体成型。
15.在一些实施例中,套管部件包括:套管,适于在使用时,通过插管器插入血管内;以及衬套,其一端与套管套接,另一端内侧形成有凹槽,凹槽的开口指向衬套的内部;其中,当第一挡片的接触部位于第一位置,与插管器接触时,第一挡片的凸起部容纳于衬套的凹槽内;当插管器的尖端脱出第一挡片的接触部时,第一挡片的接触部位于第二位置,第一挡片的凸起部脱离衬套的凹槽。
16.在一些实施例中,插管器具有限位部,适于当插管器脱离套管部件后,阻挡插管器脱出插管器防护装置底部的孔。
17.在一些实施例中,接触部的自由端与插管器防护装置的底部之间的距离大于插管器的顶部与限位部的最大宽度部分之间的距离。
18.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公开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至少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9.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套管装置,在插管器撤出后,插管器防护装置工作,阻挡插管器的尖端并包围插管器的侧面,形成多方位立体式保护,防止插管器的尖端在使用中或使用完露出;而且通过将插管器防护装置套接在套管部件内部,衬套表面比较平滑,防止压伤皮肤;并且当插管器的尖端脱出插管器防护装置的接触部后,插管器防护装置自动脱离套管部件,方便使用者操作。
附图说明
20.本实用新型的其它特征以及优点将通过以下结合附图详细描述的可选实施方式更好地理解,附图中相同的标记表示相同或相似的部件,其中:
21.图1示出了本公开实施例的插管器防护装置的立体示意图;
22.图2示出了本公开实施例的插管器防护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23.图3a和图3b示出了插管器防护装置的底部与拉伸段过渡处的结构示意图;
24.图4a和图4b示出了带有加强筋的插管器防护装置的立体示意图;
25.图5示出了本公开实施例的套管部件的结构示意图;
26.图6示出了本公开实施例的套管部件内部支架侧壁上开口的结构示意图;
27.图7a~图7c示出了本公开实施例的套管组合体的结构示意图;
28.图8示出了本公开实施例的包含套管装置的立体示意图;
29.图9示出了本公开实施例的套管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30.图10a和图10b示出了不同实施例中插管器限位部的结构示意图;
31.图11示出了本公开实施例的套管装置中插管器防护装置的俯视示意图;
32.图12示出了本公开实施例的套管装置中限位距离和拦截距离的关系示意图;
33.图13a~图13d示出了本公开实施例的套管装置在插管器撤出过程中的局部示意图;
34.图14a和图14b示出了本公开实施例的套管装置的衬套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35.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效果更加清楚、明确,以下参照附图并结合优选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36.在此,本公开的描述对不同实施例中的相同部件采用相同的标号。尽管本实用新型是关于适用于插管器的套管装置进行描述,但应理解本实用新型还适用于其它类似的医疗器械,例如,本实用新型同样适用于留置针的套管装置,这种医疗器械要求通过穿刺引导针芯将柔软的套管留在血管内以便进行下一步治疗;以及适用于要求针尖等锋利的尖端在使用后被保护起来的其他医用器械。
37.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套管装置。套管装置包括:插管器,适于插入血管内;插管器防护装置,适于包围插管器;套管部件,适于与插管器防护装置一端连接。插管器防护装置包括:第一挡片,包括连接的本体部和接触部,第一挡片的至少一部分具有弹性,从而使得接触部在抵住和未抵住插管器时能够分别处于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不同;第二挡片,与第一挡片的本体部相对设置,且包括相对的第一侧和第二侧;第一侧挡片,从第二挡片的第一侧延伸;第二侧挡片,从第二挡片的第二侧延伸。其中,第一侧挡片和第二侧挡片分别位于第一挡片和第二挡片对应侧之间,第一挡片、第二挡片、第一侧挡片和第二侧挡片形成适于纵向包围的结构。换句话说,第一挡片、第二挡片、第一侧挡片和第二侧挡片能够围成一圈,呈方形或者圆形或者其他形状,从四周包围插管器,避免使用者与插管器的尖端接触,造成安全事故。
38.图1及图2分别示出了插管器防护装置30的立体示意图和结构示意图。插管器防护装置30包括第一挡片310、第二挡片320。
39.第一挡片310包括相互连接的本体部311和接触部312,其中本体部 311包括凸起部313,凸起部313可以起到固定安装的作用。例如,当插管器防护装置30安装到对应的套管部件的衬套上时,凸起部313可以与衬套上的开口或凹槽相配合,以将插管器防护装置30安装到套管部件的衬套上。凸起部313与接触部312通过第一圆弧部314连接。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圆弧部的半径为0.2mm~0.6mm。第二挡片320与第一挡片310的本体部311相向设置,第二挡片320的第一侧和第二侧分别延伸形成有第一侧挡片321和第二侧挡片322,第一侧挡片321和第二侧挡片322分别位于第一挡片310和第二挡片320对应侧之间。第一挡片310的本体部311、第二挡片320、第一侧挡片321和第二侧挡片322形成中空的包围结构,以便从侧面对插管器11进行包围。
40.在第二挡片320的端部设有向第一挡片310延伸的第一顶部挡片323 以及从第一顶部挡片323的一端延伸的第二顶部挡片324。当接触部312 未抵住插管器11时,即接触部处于第二位置时,第一顶部挡片323和第二顶部挡片324盖住接触部312的至少一部分。
41.图1及图2所示的实施例均为接触部312未抵住插管器11,即接触部 312位于第二位置的情况。结合图2,第一挡片310的接触部312位于第二位置时,与第二挡片320相接触,这样,可以防止插管器11的顶部112(如图10a和图10b所示)露出,将插管器限制在一定空间内。第一顶部挡片 323和第二顶部挡片324能够进一步防止插管器防护装置30内部的插管器 11露出。
42.结合图1及图2,第一侧挡片321的一端设有第三顶部挡片325,第二侧挡片322的一
端设有第四顶部挡片326。第三顶部挡片325和第四顶部挡片326之间形成有供插管器11穿过的缺口327(如图11中所示),缺口 327的尺寸应保证插管器11可以完整通过。而且,第三顶部挡片325和第四顶部挡片326位于第一顶部挡片323和第二顶部挡片324之外,更进一步防止插管器11脱出限定的空间。如图1所示,第三顶部挡片325和第四顶部挡片326之间形成“凹”字形缺口,也可设置为其他形状的缺口,比如“回”字形。
43.结合图1及图2,插管器防护装置30还包括底部330,底部330通过第二圆弧部332连接第一挡片310的一端部和第二挡片320的一端部,底部330设有供插管器11穿过的孔331。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圆弧部332 的半径为0.3mm~0.8mm。
44.在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2,底部330还设有向下延伸的拉伸段333,拉伸段333内部即为孔331。具体地,如图3a和图3b所示,拉伸段333 和底部330的连接处可以是圆弧过渡或斜边过渡。
45.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挡片310和/或第二挡片320可以设置加强筋 340。图4a示出了在第一挡片310的本体部311设置加强筋340的结构示意图,图4b示出了在第二挡片320设置加强筋340的结构示意图。通过设置加强筋,可以增加插管器防护装置30的弹性恢复力。
46.在一些实施例中,插管器防护装置30为一体成型结构。比如,可以将不锈钢片材冲压制成插管器防护装置30,在一些实施例中,选用厚度为 0.05mm~0.20mm的不锈钢材料。
47.本公开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套管部件40,适于与插管器防护装置30一端连接,具体可结合图5作为参考。套管部件40包括:套管410,在使用时,借助插管器11插入血管内;衬套420,其一端与套管410套接;支架 421,套接在衬套420另一端的内部。其中,在衬套420内还设有隔离塞 423,介于套管410与衬套420的连接处及支架421与衬套420的连接处之间。隔离塞423为橡胶材质,用于密封插管器脱出衬套420后在衬套420 内部留下的孔或缝隙,防止患者血液或药液通过衬套内部留下的孔或缝隙渗出。
48.本公开实施例的套管部件中,衬套420的外表面光滑,在衬套420内部支架421的侧壁设有开口422,用于与插管器防护装置30连接。图6示出了套管部件40内部支架421的开口422的结构示意图。结合图6所示的实施例,插管器防护装置30通过支架421的开口422连接于衬套420一端的内部,避免了采用在衬套420上设置法兰结构或开口的方式连接衬套420 和插管器防护装置30,保证了衬套420外表面各处之间的平缓过渡,不存在明显凹槽、通孔或台阶等含有高度差的结构。实际使用过程中,套管部件40在插管后会通过医用胶带或敷贴长时间固定在患者插管处,光滑的衬套420外表面不会对患者造成压疮或其他伤害。
49.在一些实施例中,在支架421的相对位置处至少设有一对开口,使得只要支架421上设有开口422的位置都可以和插管器防护装置30的凸起部 313相连接,无需特意将插管器防护装置30的凸起部313与某一个开口422 的位置对准,便于使用。
50.本公开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套管组合体20,参照图7a、图7b和图7c,套管组合体20包括:插管器防护装置30以及套管部件40。套管部件40 适于与插管器防护装置30一端连接。套管部件40包括:套管410,适于在使用时,通过插管器11插入血管内;以及衬套420,其一端与套管410 套接,另一端内侧形成有凹槽,凹槽即为支架421的开口422。凹槽422 的开口指向衬套420的内部。如图7a所示,当插管器防护装置30的第一挡片310的接触部312位于第一位置时,第一挡片310的凸起部313容纳于衬套420的凹槽422内。
51.如图7b所示,在撤出插管器11的过程中,插管器11与第一挡片310 的接触部312分
离后,第一挡片310的凸起部313将离开衬套420的凹槽 422。如图7c所示,当插管器防护装置30的第一挡片310的接触部312 位于第二位置时,第一挡片310的凸起部313脱出衬套420的凹槽422,即实现插管器防护装置30与套管部件20的自动分离。其中,第一位置为接触部312抵住插管器11时接触部312所处的位置,第二位置为接触部 312未抵住插管器11时接触部312所处的位置。
52.具体插管器防护装置30和套管部件40如上文描述,在此不再赘述。
53.本公开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套管装置10,参照图8及图9,套管装置10 包括:套管组合体20和插管器11。套管410与衬套420一端套接,衬套 420另一端通过衬套420的凹槽422与插管器防护装置30套接,即插管器防护装置30的凸起部313容纳于衬套420的凹槽422内,插管器11分别穿过套管410、衬套420、插管器防护装置30后,和插管器座12相套接,在插管器座12外部的一侧设有手柄13。具体套管组合体20如上文描述,在此不再赘述。
54.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0a和图10b所示,插管器11具有限位部113,限位部113的最大宽度要大于孔331的内径,当插管器11脱出时,可以通过限位部113防止插管器11的尖端112脱出插管器防护装置30的底部330 的孔331。具体地,插管器11包括本体111、尖端112和限位部113,有多种方式可以形成限位部113。如图10a所示,可以采取将本体111某一处加宽的方式;或者如图10b所示,可以将本体111某一处夹扁形成限位部113。
55.图11示出了插管器防护装置30的俯视示意图。需要说明的是,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三顶部挡片325和第四顶部挡片326朝向彼此延伸,且在中间留有缺口327,缺口327的宽度大于限位部113的最大宽度,从而保证插管器11可以完整穿过缺口327。
56.在一些实施例中,具体参照图12所示,在套管装置中,插管器防护装置30的第一挡片310的接触部312的自由端与插管器防护装置30的底部 330之间的距离为拦截距离315,插管器11的尖端112与限位部113的最大宽度处之间的距离为限位距离114;拦截距离315大于限位距离114,确保当插管器11撤回过程中限位部113接触到孔331时,第一挡片310的接触部312位于第二位置、与第二挡片320相接触,以形成用来防止插管器 11的顶部112露出的结构。
57.作为一个具体实施例,从套管装置中撤出插管器11的过程如图13a~图13d所示。
58.具体地,图13a示出当插管器11的尖端112未脱出插管器防护装置 30的第二顶部挡片324时,套管装置10的局部示意图。
59.图13b示出插管器11的尖端112脱出插管器防护装置30的第二顶部挡片324时,套管装置10的局部示意图。
60.图13c示出插管器11的尖端112脱出插管器防护装置30的接触部312 后,套管装置10的局部示意图。
61.图13d示出插管器防护装置30完全从套管装置10中脱出后,插管器防护装置30全方位包围插管器11的尖端112的结构示意图。
62.如上所述,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插管器防护装置,第一挡片、第二挡片、第一侧挡片和第二侧挡片形成纵向包围结构,能够有效地防止插管器从插管器防护装置内脱出。
63.另外,如图14a和图14b所示,通过衬套420内部支架上的开口,形成内开口,无需在衬套420的表面进行开口,衬套420的表面光滑,因此在使用时,能够减少对患者皮肤的压迫。
64.以上已揭示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内容及技术特点,然而可以理解,在本实用新型的创作思想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上述公开的构思作各种变化和改进,但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上述实施方式的描述是例示性的而不是限制性的,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由权利要求所确定。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