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操作便捷的活检针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7892944发布日期:2021-12-08 19:00阅读:151来源:国知局
一种操作便捷的活检针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操作便捷的活检针。


背景技术:

2.近年来,随着人均寿命的延长和环境污染的恶化,癌症发病率越来越高。肿瘤的早期诊断技术也在不断发展。经皮穿刺活检是实体肿瘤早期诊断方面的金标准,具有操作便捷、损伤小、结果可靠的优点,因此广泛应用于甲状腺癌、乳腺癌、肺癌、肝癌、肺癌、前列腺癌、淋巴瘤等疾病的诊治中。穿刺活检针是进行该检查的必需工具。
3.如公布号为cn109965917a的中国发明专利申请文件公开了一种全自动型操作便捷的活检针,包括本体公半体和本体母半体,本体公半体和本体母半体相扣合且内部形成空腔,空腔包括依次相连的顶腔、腔室ⅰ和腔室ⅱ,顶腔内设有可滑动的击发器,腔室ⅰ和腔室ⅱ中分别设有可滑动的击发构件,腔室ⅱ中的击发构件上固定有外针,外针内穿设有内针,内针一端与腔室ⅰ中的击发构件固定连接。该操作便捷的活检针通过设置相互配合的击发器、内针座、外针座和通孔,实现内针和外针依次自动化穿刺。
4.但是目前临床所用的该类自动活检针取采样机构由同向运动的针鞘和实体针芯组成。实体针芯的前端呈凹槽结构。当击发装置触发后,实体针芯首先刺入组织靶部位,到达锁止位置后停止。针芯周围的组织发生形变并陷入针芯前端的凹槽内。随后,针鞘击发并向前切割陷入凹槽的组织,并将割断的少量组织存储于凹槽内。退针后即可收集凹槽中的组织进行病理组织检查。在临床使用过程中,这一机构存在某些不足。一是对于某些质地较硬的肿瘤(如纤维瘤),针鞘在前向运动切割过程中难以离断组织,造成空采;二是对于某些较柔软的组织(如脂肪组织),针鞘可能将组织推向远端脱离凹槽,亦可发生空采现象;三是对于同一器官需要反复取样的情况(如前列腺及乳腺穿刺活检),反复切割导致的针管尖端卷刃会造成取样失败,甚至出现出血增加等并发症。
5.因此,有必要对现有技术中的操作便捷的活检针进行改进。


技术实现要素:

6.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陷,提供一种操作便捷的活检针。
7.为实现上述技术效果,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为:一种操作便捷的活检针,包括筒状的采样壳,所述采样壳沿其长轴方向设置有依次连通的取样口、针鞘腔、针鞘卡口、针芯腔和击发卡口;所述针鞘腔内和所述针芯腔内沿所述采样壳长轴方向分别滑动有与所述针鞘卡口卡接配合的针鞘座和与所述击发卡口卡接配合的针芯座,所述针鞘座和所述针芯座的相邻端部相适配且背对所述击发卡口的一侧均连接有压簧,以及穿设于所述取样口的针鞘和针芯;所述针芯密封穿设于所述针鞘且背对所述针芯座的一端设置有采样凹陷,所述针鞘座和所述针芯座之间连接有上膛件。
8.上述技术方案的活检针使用时,首先进行上膛,操作上膛件,将针鞘腔中的针鞘座
向针鞘卡口移动使其卡接于针鞘卡口上,于此同时带动针芯腔中的针芯座向击发卡口移动而后卡接于击发卡口上,完成上膛操作;将活检针移动至目标位置,使得针鞘和针芯对准目标组织后,将击发卡口上的针芯座脱离击发卡口,在压簧的回弹力作用下,针芯座带动针芯背对击发卡口移动,使得针芯插入到目标组织中,此时部分待检组织进入到针芯的采样凹陷中;针芯座后与针鞘座接触,由于针芯座和针鞘座相邻的端部适配,使得针鞘座卡接与针鞘卡口的部位发生变形,进而使得针鞘座脱离针鞘卡口,带动针鞘向目标组织移动,最终针鞘套设于针芯的采样凹陷部位,通过针鞘和针芯将采样凹陷中的待检组织包裹起来,与待检组织分离;而后,将活检针远离目标组织,并将针鞘向针鞘卡口靠近移动,使得针芯上的采样凹陷及其内部的待检组织露出,取出待检组织,进而完成整个组织采样操作。由于上述操作过程中,通过上膛件即可同时带动针鞘座和针芯座移动,最终将针鞘座和针芯座分别卡接于针鞘卡口和针芯卡口上,无需分别对针鞘座和针芯座上膛,从而简化了活检针的上膛操作,有利于提高采样效率。
9.优选的,所述上膛件包括固定连接的针鞘上膛壳和针芯上膛壳,所述针鞘上膛壳和所述针芯上膛壳分别与所述针鞘座和所述针芯座连接。
1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利用上膛件上的针鞘上膛壳和针芯上膛壳分别带动针鞘座和针芯座同步移动,从而将针鞘座和针芯座分别同时卡接于针鞘卡口和针芯卡口上,完成上膛。
11.优选的,所述采样壳与所述取样口相邻的一端设置有供针鞘上膛壳穿设的上膛孔。
1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利用取样口方便针鞘上膛壳穿设从而进入到采样壳的针鞘腔中,与针鞘座连接,进而通过推动针鞘上膛壳移动,实现针鞘座向击发卡口靠近移动。
13.所述采样壳上设置有沿其长轴方向延伸的针芯滑口,所述针芯上膛壳通过所述针芯滑口与所述针芯座连接。
1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利用采样壳上设置的针芯滑口,方便实现针芯座与针芯上膛壳之间的连接,进而通过针芯上膛壳的移动带动针芯座移动。
15.优选的,所述针芯上膛壳与所述针芯座之间设置有限位配合的连接凸起和连接凹陷,所述连接凸起和所述连接凹陷之一设置于所述针芯上膛壳上,另一设置于所述针芯座上。
1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利用连接凸起和连接凹陷实现了针芯座与针芯上膛壳之间的限位连接,进而通过针芯上膛壳移动,带动针芯座移动。
17.优选的,所述连接凸起设置有两个,两个所述连接凸起分设于所述针芯座的两侧。
1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设置在针芯座两侧的连接凸起分别与两个连接凹陷限位连接,从而保证针芯座和针芯上膛壳之间的稳定连接。
19.优选的,所述针芯上膛壳套设于所述采样壳外且与所述采样壳滑动配合,所述针芯上膛壳上设置有供所述针鞘穿设的鞘孔。
2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利用针芯上膛壳套设于采样壳外,并通过针芯上膛壳与采样壳之间的滑动配合,保证针芯上膛壳以及采样壳内部针芯座和针鞘座的稳定移动,进而保证针鞘和针芯的平稳移动,提高采样效率。
21.优选的,所述针芯上膛壳外套设有操作壳,所述操作壳的内壁上设置有沿其长度
方向延伸的限位滑槽,所述针芯上膛壳上设置有与所述限位滑槽滑动配合的凸出部。
22.通过采样上述技术方案,利用操作壳套设针芯上膛壳,并保护采样壳,在进行采样时,通过限位滑槽与针芯上膛壳凸出部的滑动配合,保证操作壳位置稳固进行采样时,针芯上膛壳、针鞘座、针鞘、针芯座和针芯进行稳定的滑动。
23.优选的,所述操作壳和所述采样壳之间设置有相适配的定位凸起和定位凹陷,所述定位凸起和所述定位凹陷之一设置于所述操作壳上,另一设置于所述采样壳上。
2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利用定位凸起和定位凹陷之间配合,保证操作壳与采样壳位置的相对固定,防止二者之间发生相对滑动。
25.优选的,所述操作外壳的外侧壁上设置有防滑纹。
2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利用防滑纹增大操作壳外表面的粗糙度,方便稳固抓取,提升采样成功率。
27.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操作便捷的活检针通过操作上膛壳带动针鞘座和针芯座同步移动,将二者同时分别卡接于针鞘卡口和针芯卡口上,操作方便,从而提高采样效率。
附图说明
28.图1是本实用新型操作便捷的活检针的结构示意图;
29.图2是图1的俯视图;
30.图3是图2的a

a向剖面图;
31.图4是图1的爆炸示意图;
32.图5是图4的a部放大图;
33.图6是图1的另一视角的部分爆炸示意图;
34.图7是本实用新型操作便捷的活检针的采样壳的结构示意图;
35.图8是图7的爆炸示意图;
36.图9是图7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37.图中:1.采样壳, 1a.采样上壳,1b.采样下壳,1

1.取样口,1

2.针鞘腔,1

3.针鞘卡口,1

4.针芯腔,1

5.击发卡口,1

6.上膛孔,1

7.针鞘滑口,1

8.针芯滑口,2.针鞘座,2a.针鞘凸块,3.针芯座,3a.针芯凸块,4.压簧,5.针鞘,6.针芯,6

1.采样凹陷,7.上膛件,8.针鞘上膛壳, 9.针芯上膛壳,9a.针芯上膛上壳,9b.针芯上膛下壳,9c.凸出部,9

1.鞘孔,10.连接凸起,11.连接凹陷,12.操作壳,12a.防滑纹,12b.操作上壳,12c.操作下壳,12

1.限位滑槽,13.定位凸起,14.定位凹陷,15.击发滑钮,16.保险滑钮,17.击发按钮,18.弹片,19.连接条。
具体实施方式
38.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描述。以下实施例仅用于更加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不能以此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39.如图1

图9所示,包括筒状的采样壳1,采样壳1沿其长轴方向设置有依次连通的取样口1

1、针鞘腔1

2、针鞘卡口1

3、针芯腔1

4和击发卡口1

5(如图3所示);
40.如图3、图7

图9所示,针鞘腔1

2内和针芯腔1

4沿采样壳1长轴方向分别滑动有与
针鞘卡口1

3卡接配合的针鞘座2和与击发卡口1

5卡接配合的针芯座3。针鞘座2的末端与针芯座3的首端相适配,针鞘座2和针芯座3的末端均连接有压簧4,针鞘座2的首端固定连接有穿设于取样口1

1的针鞘5,针芯座3的首端固定连接有穿设于针鞘5的针芯6,针芯6的首端(即背对针芯座3的一端)设置有采样凹陷;击发卡口1

5背对针芯6的一侧设置有击发按钮17,击发按钮17与击发卡口1

5之间设置有弹片,且击发按钮17与击发卡口1

5相邻的一侧与针芯座3的末端相适配。
41.如图1

图6所示,针鞘座2和针芯座3之间连接有上膛件7,上膛件7包括针鞘上膛壳8和针芯上膛壳9,采样壳1与取样口1

1相邻的一端设置上膛孔1

6,针鞘上膛壳8的一端与针芯上膛壳9连接,另一端穿设于上膛孔1

6中并抵接于针鞘座2的首端;采样壳1的侧壁上设置有两个分设于采样壳1轴心线两侧、且沿其长轴方向延伸的针芯滑口1

8,针芯座3固定连接有两个与针芯滑口1

8对应且穿设针芯滑口1

8连接凸起10,针芯上膛壳9上设置有两个分别与两个连接凸起10限位配合的连接凹陷11;针芯上膛壳9套设于采样壳1外且与采样壳1滑动配合,针芯上膛壳9上设置有供针鞘5穿设的鞘孔9

1。
42.如图1

图4所示,针芯上膛壳9外套设有筒状的操作壳12,操作壳12和采样壳1之间设置有连接条19,操作壳12上设置有击发滑钮15和保险滑钮16,击发滑钮15通过连接条19与击发按钮17连接。
43.该活检针使用时,首先进行上膛操作。医护人员操作针芯上膛壳9,带动其向取样口1

1靠近移动,由于针芯上膛壳9的连接凹陷11与针芯座3上的连接凸起10限位配合,从而带动针芯座3靠向击发卡口1

5移动,压缩其末端的压簧4,最终针芯座3卡接于击发卡口1

5上。
44.在针芯上膛壳9移动过程中,由于针芯上膛壳9与针鞘上膛壳8固定连接,使得穿设于上膛壳1

6中的针鞘上膛壳8推动针芯座3靠近针鞘卡口1

3移动,压缩其末端的压簧4,在针芯座3卡接于击发卡口1

5的同时,针鞘座2卡接于针鞘卡口1

3上,从而完成了上膛操作。
45.因此在上膛时,医护人员仅需通过针芯上膛壳9和针鞘上膛壳8组合形成的上膛件7,即可带动针鞘座2和针芯座3同步移动,并同时分别卡接于针鞘卡口1

3和击发卡口1

5上,完成上膛。无需依次分别对针鞘座3和针芯座2上膛,因此操作简便,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
46.在上膛后,即可将活检针移动至手术位置,并使得针鞘5和针芯6对准目标处,而后按动击发按钮17,促使弹片18变形,使得击发按钮17与击发卡口1

5相邻的一端与针芯座3的末端接触,由于击发按钮17与击发卡口1

5相邻的一侧与针芯座3的末端相适配,使得针芯座3的卡接末端变形,受压簧4的弹力作用影响,针芯腔1

4内的针芯座3向针鞘卡口1

3靠近移动,进而促使针芯6刺入目标组织中,使得部分组织填充进采样凹陷6

1中。
47.当针芯座3移动至针鞘卡口1

3处,针芯座3的首端与针鞘座2的末端接触,由于两者相邻端部相适配,使得针鞘座2的卡接末端变形后,变形的压簧4为恢复原状,推动针鞘座2向取样口1

1靠近移动,进而带动针鞘5移动。针鞘5移动过程中,将采样凹陷6

1中的待检组织与目标处的组织切割分离,最终针鞘5套在采样凹陷6

1外,通过针鞘5和针芯6将待检组织包裹。而后将活检针远离目标组织,带动针鞘5靠近击发卡口1

5移动,使采样凹陷6

1中的待检组件暴露,方便取样。
48.为了方便操作,在进行击发操作时,医护人员还可单手操作,在握住操作壳12的同
时,滑动击发滑钮16,击发滑钮16通过连接条19带动击发按钮17移动,从而作用于针芯座3上,实现针芯6和针鞘5的依次移动,完成取样。
49.如图4所示,操作壳12包括上下插接配合的操作上壳12b和操作下壳12c,操作上壳12b和操作下壳12c的外壁均设置有防滑纹12a,如图8所示,采样壳1包括上下插接配合的采样上壳1a和采样下壳1b。采样上述结构,方便活检针的装配,安装针鞘座2、针芯座3、压簧4、针鞘5和针芯6等零部件。防滑纹12a的设计有利于增大操作上壳12b和操作下壳12c外表面的粗糙度,从而方便牢固抓取操作壳12,避免操作壳12滑动。
50.如图4和图6所示,操作上壳12b和操作下壳12c的内壁上均设置有定位凸起13和操作壳12长轴方向延伸的限位滑槽12

1,采样上壳1a和采样下壳1b外壁上均设置有定位凸起13插接配合的定位凹陷14;针芯上膛壳9包括上下插接配合的针芯上膛上壳9a和针芯上膛下壳9b,针芯上膛上壳9a和针芯上膛下壳9b上分别设置有与操作上壳12b上限位滑槽12

1和操作下壳12c上限位滑槽12

1滑动配合的凸出部9c。
51.采用上述设计,通过插接配合的定位凹陷14和定位凸起13,防止操作壳12和采样壳1之间发生相对转动,实现了操作壳12和采样壳1之间的相对固定连接;利用凸出部9c与限位滑槽12

1的滑动配合,实现了针鞘上膛壳8和针芯上膛壳9的稳定滑动。
52.如图7和图8所示,采样上壳1a和采样下壳1b上均设置有沿采样壳1长轴方向延伸的针鞘滑口1

7,采样上壳1a与采样下壳1b插接连接后,配合形成两个沿采样壳1长轴方向延伸的针芯滑口1

8;针鞘座2的两侧设置有与针鞘滑口1

7滑动配合的针鞘凸块2a,针芯座3的两侧设置有与针芯滑口1

8滑动配合的针芯凸块3a。
53.通过针鞘凸块2a与针鞘滑口1

7的滑动配合关系,针芯凸块3a和针芯滑口1

8的滑动配合关系,分别限定了针鞘座2和针芯座3的滑动方向,保证二者沿采样壳1的长轴方向稳定滑动,有利于实现上膛后针鞘座2与针鞘卡口1

3的卡接、针芯座3与击发卡口1

5的卡接,以及击发后击发按钮17作用于针芯座3上、针芯座3作用于针鞘座2上。
54.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