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属于医疗护理器械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多功能护理床。
背景技术:2.现有护理床的床身大多为平板状,病人只能平躺在床身上,左右翻身或坐起均需要其他人的帮助,使用起来非常不方便。而病人长期卧床会导致血液循环受阻,使得身体的受压部位极易产生褥疮。另外,护理人员在照顾病人时也非常不方便,增加了劳动强度。
技术实现要素:3.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多功能护理床。
4.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多功能护理床,其包括包括基座、主框架、升降机构、侧翻机构、支撑板组件、起背机构和曲腿机构;
5.所述主框架设置在所述基座上方,所述基座通过所述升降机构与所述主框架连接;
6.所述侧翻机构包括侧翻框架和侧翻驱动机构,所述侧翻框架设置在所述主框架长度方向的中轴线上,并与所述主框架转动连接;所述侧翻驱动机构用于驱动所述侧翻框架沿其长度方向的中轴线翻转;
7.所述支撑板组件设置在所述侧翻框架和主框架上;所述支撑板组件包括背板组件、座板组件、腿板组件和脚板组件,所述背板组件与座板组件之间、座板组件与腿板组件之间、以及腿板组件与脚板组件之间均转动连接;位于所述腿板组件的下方,且在所述腿板组件宽度方向的中部设置有第一支撑架;在所述脚板组件的下方设置有第二支撑架,所述第二支撑架用于对所述脚板组件进行支撑;
8.所述起背机构包括起背支架和起背驱动机构,所述起背支架设置在所述背板组件下方,且位于所述侧翻框架中并与所述侧翻框连接;所述起背驱动机构的一端与所述起背支架连接,其另一端与所述侧翻框架连接;
9.所述曲腿机构包括曲腿驱动机构,所述曲腿驱动机构设置在所述座板组件和腿板组件的下方。
10.上述多功能护理床中,所述第二支撑架采用倒u型结构,在所述第二支撑架的下方设置有第三支撑架;所述第三支撑架的一端通过竖杆与所述第二支撑架远离腿板组件的一端固定连接,其另一端与所述第一支撑架沿所述主框架长度方向的一端转动连接;所述第一支撑架与第三支撑架连接端的相对端与所述侧翻框架转动连接。
11.上述多功能护理床中,所述主框架包括第一侧板组件、第二侧板组件、第一支撑组件和第二支撑组件;所述第一侧板组件和第二侧板组件沿所述基座的长度方向平行设置,所述第一支撑组件和第二支撑组件均设置在所述第一侧板组件和第二侧板组件之间,所述第一支撑组件的两端分别对应与所述第一侧板组件和第二侧板组件连接,所述第二支撑组件的两端分别对应与所述第一侧板组件和第二侧板组件连接。
12.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支撑组件包括第一横梁和第一支撑梁,所述第一横梁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侧板组件和第二侧板组件连接,所述第一支撑梁设置在所述第一横梁上;
13.所述第二支撑组件包括第二横梁和第二支撑梁,所述第二横梁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侧板组件和第二侧板组件连接,所述第二支撑梁设置在所述第二横梁上。
14.上述多功能护理床中,所述升降机构包括床头升降机构和床尾升降机构,所述床头升降机构用于对所述背板组件和座板组件进行升降,所述床尾升降机构用于对所述腿板组件和脚板组件进行升降;
15.所述床头升降机构包括床头升降电机和床头升降连杆组件,床头升降电机的一端与所述主框架固定连接,另一端通过所述床头升降连杆组件与所述基座连接;
16.所述床尾升降机构包括床尾升降电机和床尾升降连杆组件,所述床尾升降电机的一端与所述主框架固定连接,另一端通过所述床尾升降连杆组件与所述基座连接;沿所述主框架的宽度方向,所述床头升降电机和床尾升降电机分别设置在所述主框架内部的两侧。
17.进一步地,所述床头升降连杆组件包括第一升降连杆、第一连接件、第二连接件、第二升降连杆和第一连接杆;
18.所述第一升降连杆采用l型杆件,其一端与所述床头升降电机的尾端转动连接,其另一端与所述第一连接件的一端转动连接,所述第一连接件的另一端与所述基座宽度方向的横杆连接;
19.所述第二升降连杆的一端与所述第二连接件的一端转动连接,所述第二连接件的另一端与所述基座宽度方向的横杆连接;所述第二升降连杆的另一端通过所述第一连接杆与所述第一升降连杆的直角端连接,且所述第一连接杆的两端沿所述基座的宽度方向向外延伸,并与所述主框架连接。
20.进一步地,所述床尾升降连杆组件包括第三升降连杆、第三连接件、第四升降连杆、第四连接件、第三连接杆、第四连接杆和第五连接杆;
21.所述第三升降连杆的一端与所述第三连接件的一端转动连接,其另一端与所述主框架连接;
22.所述第四升降连杆采用l型杆件,其一端与所述第四连接件的一端连接,其另一端与所述床尾升降电机的尾端转动连接,其直角端与所述主框架连接;
23.所述第三升降连杆通过所述第三连接杆与所述第四升降连杆连接;
24.所述第三连接件的另一端通过所述第四连接杆与所述基座长度方向的竖杆以及所述第四连接件的另一端连接;
25.所述第三升降连杆和第三连接件以及所述第四升降连杆和第四连接件均位于所述基座长度方向的竖杆的外侧;
26.所述第三连接件和第四连接件通过所述第五连接杆连接,所述第五连接杆位于所述基座长度方向的竖杆的上方。
27.上述多功能护理床中还包括急停开关,所述急停开关设置在背板组件沿所述基座长度方向的两侧的底面上。
28.上述多功能护理床中,所述侧翻框架包括床头侧翻框架和床尾侧翻框架,所述床头侧翻框架沿其长度方向的两端与所述主框架连接,所述床尾侧翻框架与床头侧翻框架固
定连接;
29.位于所述座板组件的下方,所述床头侧翻框架沿其长度方向的两侧的外侧面均至少设置一保护开关。
30.进一步地,所述第一侧板组件和第二侧板组件上设置有转轴,位于所述背板组件、座板组件、腿板组件和脚板组件沿所述基座长度方向的两侧的底面上,且与所述转轴对应设置有挡片。
31.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具体实施方式可知,至少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具有升降、起背、翻身和曲腿功能,能够满足患者的需求,而且成本低,经济实惠。
32.应了解的是,上述一般描述及以下具体实施方式仅为示例性及阐释性的,其并不能限制本实用新型所欲主张的范围。
附图说明
33.下面的所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的一部分,其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示例性实施例,所附附图与说明书的描述一起用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
34.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具体实施方式提供的一种多功能护理床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35.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具体实施方式提供的一种多功能护理床中主框架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36.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具体实施方式提供的一种多功能护理床中主框架、升降机构和基座的连接关系示意图。
37.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具体实施方式提供的一种多功能护理床中侧翻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38.图5为本实用新型一具体实施方式提供的一种多功能护理床中侧翻框架的结构示意图。
39.图6为本实用新型一具体实施方式提供的一种多功能护理床中支撑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40.图7为本实用新型一具体实施方式提供的一种多功能护理床中侧翻框架的结构示意图。
41.图8为本实用新型一具体实施方式提供的一种多功能护理床中起背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42.图9为本实用新型一具体实施方式提供的一种多功能护理床中曲腿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43.图10为本实用新型一具体实施方式提供的一种多功能护理床中防侧滑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44.附图标记说明:
45.1、基座;11、万向轮;
46.2、主框架;21、第一侧板组件;22、第二侧板组件;23、第一支撑组件;231、第一横梁;232、第一支撑梁;24、第二支撑组件;241、第二横梁;242、第二支撑梁;25、床头板;26、床尾板;27、护板;28、吊瓶杆;
47.3、升降机构;
48.31、床头升降机构;311、床头升降电机;312、床头升降连杆组件;3121、第一升降连杆;3122、第一连接件;3123、第二升降连杆;3124、第二连接件;3125、第一连接杆;3126、第二连接杆;
49.32、床尾升降机构;321、床尾升降电机;322、床尾升降连杆组件;3221、第三升降连杆;3222、第三连接件;3223、第四升降连杆;3224、第四连接件;3225、第三连接杆;3226、第四连接杆;3227、第五连接杆;
50.4、侧翻机构;41、侧翻框架;411、床头侧翻框架;4111、保护开关;412、床尾侧翻框架;42、侧翻驱动机构;43、拉杆;
51.5、支撑板组件;
52.51、背板组件;511、左背板;512、中间背板;513、右背板;
53.52、座板组件;521、左座板;522、中间座板;5221、便盆孔;5222、辅助板;523、右座板;
54.53、腿板组件;531、左腿板;532、中间腿板;533、右腿板;
55.54、脚板组件;541、左脚板;542、中间脚板;543、右脚板;
56.55、第一支撑架;56、第二支撑架;57、第三支撑架;58、挡片;
57.6、起背机构;61、起背支架;611、横杆;612、纵杆;62、起背驱动机构;
58.7、曲腿机构;71、曲腿驱动机构;
59.8、防侧滑机构;81、第一连接板;82、托架;83、第二滚轴;84、第二连接板;85、滑槽;86、转轴孔;87、第三连接板;
60.9、急停开关。
具体实施方式
61.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下面将以附图及详细叙述清楚说明本实用新型所揭示内容的精神,任何所属技术领域技术人员在了解本实用新型内容的实施例后,当可由本实用新型内容所教示的技术,加以改变及修饰,其并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内容的精神与范围。
62.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但并不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另外,在附图及实施方式中所使用相同或类似标号的元件/构件是用来代表相同或类似部分。
63.关于本文中所使用的“第一”、“第二”、
…
等,并非特别指称次序或顺位的意思,也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其仅为了区别以相同技术用语描述的元件或操作。
64.关于本文中所使用的方向用语,例如:上、下、左、右、前或后等,仅是参考附图的方向。因此,使用的方向用语是用来说明并非用来限制本创作。
65.关于本文中所使用的“包含”、“包括”、“具有”、“含有”等等,均为开放性的用语,即意指包含但不限于。
66.关于本文中所使用的“及/或”,包括所述事物的任一或全部组合。
67.关于本文中的“多个”包括“两个”及“两个以上”;关于本文中的“多组”包括“两组”及“两组以上”。
68.某些用以描述本实用新型的用词将于下或在此说明书的别处讨论,以提供本领域
技术人员在有关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上额外的引导。
69.如图1~图9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多功能护理床包括基座1、主框架2、升降机构3、侧翻机构4、支撑板组件5、起背机构6和曲腿机构7。
70.其中,主框架2设置在基座1上方,基座1通过升降机构3与主框架2连接。升降机构3用于对主框架2进行整体升降。
71.如图4所示,侧翻机构4包括侧翻框架41和侧翻驱动机构42,侧翻框架41设置在主框架2长度方向的中轴线上,且高于主框架2,并与主框架2转动连接。侧翻驱动机构42用于驱动侧翻框架41沿其长度方向的中轴线翻转。
72.如图1和图6所示,支撑板组件5设置在侧翻框架41和主框架2上。如图4所示,支撑板组件5包括背板组件51、座板组件52、腿板组件53和脚板组件54。背板组件51与座板组件52之间、座板组件52与腿板组件53之间、以及腿板组件53与脚板组件54之间均转动连接。
73.位于腿板组件53的下方,且在腿板组件53宽度方向的中部设置有第一支撑架55。
74.在脚板组件54的下方设置有第二支撑架56,第二支撑架56用于对脚板组件54进行支撑。具体地,第二支撑架56可以采用倒u型结构。在第二支撑架56的下方设置有第三支撑架57。第三支撑架57的一端通过竖杆与第二支撑架56远离腿板组件53的一端固定连接,其另一端与第一支撑架55沿主框架2长度方向的一端转动连接。第一支撑架55与第三支撑架57连接端的相对端与侧翻框架21转动连接。
75.具体地,第一支撑架55与第三支撑架57位于同一平面上,第一支撑架55所在的平面位于座板组件52所在的平面与主框架2中底架所在的平面之间。
76.如图7所示,起背机构6包括起背支架61和起背驱动机构62,起背支架61设置在背板组件51下方,且位于侧翻框架41中并与侧翻框架41连接;起背驱动机构62的一端与起背支架61连接,其另一端与侧翻框架41连接。起背驱动机构62用于驱动背板组件51抬起或落下,以便于使用者坐起或躺下。具体地,起背驱动机构62可以采用起背电机。
77.如图8所示,曲腿机构7包括曲腿驱动机构71,曲腿驱动机构71设置在座板组件52和腿板组件53的下方,其用于驱动腿板组件53和脚板组件54抬起或落下,以便于使用者的腿部抬起或落下。
78.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3所示,基座1采用矩形框结构,其底部设置有四个带刹车的万向轮11,以便于护理床的移动和定位。
79.在本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主框架2包括第一侧板组件21、第二侧板组件22、第一支撑组件23和第二支撑组件24。其中,第一侧板组件21和第二侧板组件22沿基座1的长度方向平行设置,第一支撑组件23和第二支撑组件24均设置在第一侧板组件21和第二侧板组件22之间,第一支撑组件23的两端分别对应与第一侧板组件21和第二侧板组件22连接,第二支撑组件24的两端分别对应与第一侧板组件21和第二侧板组件22连接。
80.具体地,第一支撑组件23包括第一横梁231和第一支撑梁232,第一横梁231的两端分别与第一侧板组件21和第二侧板组件22连接,第一支撑梁232设置在第一横梁231上,具体设置在第一横梁231的中垂线上。第二支撑组件24包括第二横梁241和第二支撑梁242,第二横梁241的两端分别与第一侧板组件21和第二侧板组件22连接,第二支撑梁242设置在第二横梁上241,具体设置在第二横梁241的中垂线上。
81.如图1所示,主框架2还包括床头板25和床尾板26。床头板25与主框架2沿其长度方
向的一端连接,床尾板26与第二支撑架56连接。
82.主框架2还包括护板27,护板27设置在主框架2沿其宽度方向的两侧,且与主框架2中第一侧板组件21和第二侧板组件22的外侧面固定连接。
83.主框架2还包括吊瓶杆28,吊瓶杆28靠近床头板25设置,其底端与主框架2中第一侧板组件21或第二侧板组件22的内侧面固定连接。
84.在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升降机构3包括床头升降机构31和床尾升降机构32,床头升降机构31用于对背板组件51和座板组件52进行升降,床尾升降机构32用于对腿板组件53和脚板组件54进行升降。床头升降机构31和床尾升降机构32同时动作,能够对支撑板组件5进行升降。床头升降机构31不动作,床尾升降机构32动作,能够使支撑板组件5靠近床头的一侧低,靠近床尾的一侧高,从而使支撑板组件5上的患者实现垂头仰卧。床头升降机构31动作,床尾升降机构32不动作,能够使支撑板组件5靠近床头的一侧高,靠近床尾的一侧低,从而使支撑板组件5上的患者实现逆垂头仰卧,即仰头仰卧。
85.其中,如图3所示,床头升降机构31包括床头升降电机311和床头升降连杆组件312,床头升降电机311的一端与主框架2固定连接,另一端通过床头升降连杆组件312与基座1连接。床尾升降机构32包括床尾升降电机321和床尾升降连杆组件322,床尾升降电机321的一端与主框架2固定连接,另一端通过床尾升降连杆组件322与基座1连接。沿主框架2的宽度方向,床头升降电机311和床尾升降电机321分别设置在主框架2内部的两侧。
86.具体地,床头升降电机311与主框架2连接的一端和床尾升降电机321与主框架2连接的一端均位于主框架2的中部内侧。
87.下面对床头升降连杆组件312和床尾升降连杆组件322的结构进行具体说明。
88.如图3所示,床头升降连杆组件312包括第一升降连杆3121、第一连接件3122、第二升降连杆3123、第二连接件3124、第一连接杆3125和第二连接杆3126。
89.其中,第一升降连杆3121采用l型杆件,其一端与床头升降电机311的尾端转动连接,其另一端与第一连接件3122的一端转动连接,第一连接件3122的另一端与基座1宽度方向的横杆连接。
90.第二升降连杆3123的一端与第二连接件3124的一端转动连接,第二连接件3124的另一端与基座1宽度方向的横杆连接。第二升降连杆3123的另一端通过第一连接杆3125与第一升降连杆3121的直角端连接,且第一连接杆3125的两端沿基座1的宽度方向向外延伸,并与主框架2连接。
91.另外,为增强第一升降连杆3121和第二升降连杆3123转动的同步性,第一升降连杆3121和第二升降连杆3123之间连接有第二连接杆3126。
92.床尾升降连杆组件322包括第三升降连杆3221、第三连接件3222、第四升降连杆3223、第四连接件3224、第三连接杆3225、第四连接杆3226和第五连接杆3227。
93.第三升降连杆3221的一端与第三连接件3222的一端转动连接,其另一端与主框架2连接。
94.第四升降连杆3223采用l型杆件,其一端与第四连接件3224的一端连接,其另一端与床尾升降电机321的尾端转动连接,其直角端与主框架2连接。
95.第三升降连杆3221通过第三连接杆3225与第四升降连杆3223连接。
96.第三连接件3222的另一端通过第四连接杆3226与基座1长度方向的竖杆以及第四
连接件3224的另一端连接。
97.第三升降连杆3221和第三连接件3222以及第四升降连杆3223和第四连接件3224均位于基座1长度方向的竖杆的外侧。
98.第一升降连杆3121的直角端朝向床尾,第四升降连杆3223的直角端朝向床头。
99.第三连接件3222和第四连接件3224通过第五连接杆3227连接,第五连接杆3227位于基座1长度方向的竖杆的上方。
100.如图4和图5所示,侧翻框架41包括床头侧翻框架411和床尾侧翻框架412。床头侧翻框架411沿其长度方向的两端与主框架2连接,床尾侧翻框架412与床头侧翻框架411固定连接。侧翻驱动机构42采用侧翻电机,侧翻电机的一端与主框架2连接,另一端与床头侧翻框架411靠近床头的一端连接。
101.为便于使护理床在侧翻的过程中更平稳,起到缓冲作用,侧翻机构4中还设置有拉杆43,拉杆43的一端与主框架2中的第一横梁231连接,其另一端与床头侧翻框架411连接,拉杆43与侧翻驱动机构42呈交叉状态。
102.如图6所示,背板组件51包括左背板511、中间背板512和右背板513,其中,沿主框架2的宽度方向,左背板511、中间背板512和右背板513依次设置,左背板511和右背板513均通过转轴与中间背板512转动连接。
103.座板组件52包括左座板521、中间座板522和右座板523,其中,沿主框架2的宽度方向,左座板521、中间座板522和右座板523依次设置,左座板521和右座板523均通过转轴与中间座板522转动连接。沿主框架2的长度方向,左背板511与左座板521之间、中间背板512与中间座板522之间以及右背板513与右座板523之间均通过转轴转动连接。中间座板522与床头侧翻框架411固定连接。
104.腿板组件53包括左腿板531、中间腿板532和右腿板533,其中,沿主框架2的宽度方向,左腿板531、中间腿板532和右腿板533依次设置,左腿板531和右腿板533均通过转轴与中间腿板532转动连接。沿主框架2的长度方向,左腿板531与左座板521之间、中间腿板532与中间座板522之间以及右腿板533与右座板523之间均通过转轴转动连接。
105.脚板组件54包括左脚板541、中间脚板542和右脚板543,其中,沿主框架2的宽度方向,左脚板541、中间脚板542和右脚板543依次设置,左脚板541和右脚板543均通过转轴与中间脚板542转动连接。沿主框架2的长度方向,左脚板541与左腿板531之间、中间脚板542与中间腿板532之间以及右脚板543与右腿板533之间均通过转轴转动连接。
106.需要说明的是,左背板511和右背板513的长度均小于中间背板512的长度。左座板521和右座板523的长度均大于中间座板522的长度。
107.中间座板522上开设有便盆孔5221。具体地,便盆孔5221为一十字型孔。当需要放置便盆时,可以将便盆放置在便盆孔5221处。当不需要放置便盆时,可以沿主框架2的长度方向,将一辅助板5222放置在便盆孔5221处,从而保证便盆孔5221处的完整性。
108.侧翻驱动机构42动作时,其带动中间背板512、右背板513、中间座板522、右座板523、中间腿板532、右腿板533、中间脚板542和右脚板543整体相对于左背板511、左座板521、左腿板531和左脚板541进行侧翻,或者其带动中间背板512、左背板511、中间座板522、左座板521、中间腿板532、左腿板531、中间脚板542和左脚板541整体相对于右背板513、右座板523、右腿板533和右脚板543进行侧翻。
109.如图7所示,位于中间座板522的下方,床头侧翻框架411的左外侧面和右外侧面至少各设置一保护开关4111,保护开关4111用于检测左座板521和右座板523是否放平,如果左座板521或右座板523没有放平,则曲腿驱动机构71不动作。当保护开关检测到左座板521和右座板523放平时,曲腿驱动机构71才能动作。
110.如图8所示,起背支架61包括横杆611和纵杆612,两根纵杆612与横杆611垂直连接,纵杆612与横杆611连接端的相对端设置有第一滚轴613。第一滚轴613与中间背板512的底面接触,能够避免护理床在起背的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抖动。横杆611长度方向的两端分别对应与中间背板512下方的侧翻框架41的两侧连接。
111.起背驱动机构62的一端与横杆611连接,其另一端与侧翻框架41中靠近床头一侧的横梁连接。起背驱动机构62用于驱动背板组件51抬起或落下,以便于使用者坐起或躺下。
112.需要说明的是,横杆611沿侧翻框架41的宽度方向设置,纵杆612沿侧翻框架41的长度方向设置。
113.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具有起背和翻身功能的护理床中还设置有防侧滑机构8,防侧滑机构8的数量设置为两个。沿主框架2的宽度方向,两个防侧滑机构8分别对应设置在中间背板512下方的侧翻框架41的两侧。防侧滑机构8用于在背板组件51抬起时,沿朝向腿板组件53的方向,使左背板511与右背板513均与中间背板512构成夹角,进而使得背板组件51在被抬起的过程中,左背板511和右背板513均包围在使用者的两侧,以防止使用者在起背的过程中滑向护理床的一侧。
114.如图10所示,防侧滑机构8包括第一连接板81、托架82、第二滚轴83、第二连接板84、滑柱(图中未示出)、滑槽85和转轴孔86。其中,第一连接板81采用l型杆,在l型杆的竖部上,且沿竖部的长度方向固定连接有托架82,托架82上设置有第二滚轴83,第二滚轴83的两端架设在托架82上,第二滚轴83的长度方向与l型杆竖部的长度方向一致,第二滚轴83能够相对于托架82进行转动。第一连接板81的另一端与第二连接板84固定连接。位于第二连接板84上,自第二连接板84远离第一连接板81的一端向靠近第一连接板81的一端开设有滑槽85。
115.如图10所示,滑柱的一端与侧翻框架41宽度方向的一侧固定连接,其另一端与滑槽85滑动连接。第二连接板84上开设有转轴孔86,转轴孔86中设置有转轴,第二连接板84通过转轴与中间背板512宽度方向的一侧转动连接。
116.起背电机带动起背组件抬起或落下的过程中,第二滚轴83用于托起左背板511或右背板513,使左背板511或右背板513与中间背板512之间具有一定的夹角,需要说明的是,该夹角为钝角;转轴在转轴孔86中转动,使得滑柱在滑槽85中相对滑动。
117.这样,在起背电机带动起背组件抬起或落下的过程中,左背板511、右背板513和中间背板512就构成一个半包围结构,能够防止使用者在起背的过程中向护理床的左侧或右侧滑动。
118.为增强防侧滑机构8的稳定性,第二连接板84与第一连接板81连接处的底部设置有第三连接板87。
119.在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曲腿驱动机构71的一端与侧翻框架41连接,其另一端与腿板组件53连接。曲腿驱动机构71用于驱动所述腿板组件53和脚板组件54抬起或落下。具体地,曲腿驱动机构51可以采用曲腿电机。
120.在上述各实施例中,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多功能护理床还包括电控盒,电控盒中设置有控制器,控制器用于对床头升降机构31、床尾升降机构32、侧翻驱动机构42、起背驱动机构62和曲腿驱动机构71进行控制,以使护理床能够自动实现、床体升降、左翻和右翻、起背和落背、抬腿和落腿等功能。
121.如图9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多功能护理床还包括急停开关9,急停开关9与控制器连接,使用者可以通过手动控制急停开关9实现对护理床的控制。具体地,急停开关9可以设置在左背板511或右背板513的底面上,方便患者在紧急情况下按下急停开关9。
122.第一侧板组件21上设置有转轴,第一侧板组件21通过转轴对左背板511、左座板521、左腿板531和左脚板541进行支撑。第二侧板组件22上设置有转轴,第二侧板组件22通过转轴对右背板513、右座板523、右腿板533和右脚板543进行支撑。与第一侧板组件21和第二侧板组件22上设置的转轴对应,在左背板511、左座板521、左腿板531和左脚板541以及右背板513、右座板523、右腿板533和右脚板543的底部均设置有挡片58,以防止夹手。
123.本实用新型提供多功能护理床还包括无线通信模块和遥控终端。控制器通过无线通信模块与遥控终端进行数据通信。其中,无线通信模块可以采用wifi通信模块、蓝牙通信模块或3g/4g通信模块。
124.其中,遥控终端上设置有垂头仰卧、逆垂头仰卧、床升、床降、左侧翻、右侧翻、起背、落背、抬腿、落腿、静音、床复位、sos、stop、定时时间调节、音量调节和指示灯调节等手动按键。
125.按下垂头仰卧或逆垂头仰卧按键,逆垂头仰卧(即头部高于身体)时,角度在0
‑
12度之间可调,垂头仰卧(即头部低于身体)时,角度在0
‑
12度之间可调。
126.按下床升或床降按键,床体平稳升起或降下的高度在350~800mm之间可调。
127.按下左侧翻或右侧翻按键,床体可以向左或向右调整翻身角度。
128.按下起背或落背按键,床体可以起背或者落背调整角度。通过设置防侧滑机构6,在起背过程中,左背板511和右背板513与中间背板512构成半包围结构,能够防止病患左右侧滑或下滑。
129.按下抬腿或落腿按键,床体中的座板组件52与腿板组件53以及腿板组件53与脚板组件54可以呈90
°
,从而使得使用者可以实现抬腿或落腿。
130.按下静音按键,可以选择打开或可关闭语音播报提醒音。
131.如果护理床在使用中出现异常,按下sos按键可一键呼叫护理医护人员,按下stop按键可一键停止当前功能动作,按复位键床自动复位至平坦位。
132.为保证用户安全,床体在任意动作时,控制器会智动纠错,自动复位床平坦后方可下一步动作。
133.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多功能护理床还包括蓄电池,在电源中断后,可以启动蓄电池为控制器供电。
134.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多功能护理床还包括智能终端,智能终端中设置有护理床操控app,智能终端与控制器通过无线通信模块进行通信。例如,每张护理床在出厂时都具有唯一的id识别码,护理床上的控制器可以通过蓝牙通信模块与智能终端进行通信,在智能终端上实时显示操控过程。
135.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多功能护理床还包括便盆,便盆的结构与便盆孔5221相适应。
便盆中设置有摄像头,摄像头与控制器连接。摄像头可以识别大小便并保存照片,同时可以选择性的保存录像。控制器根据识别出的大小便控制启动护理机。另外,通过设置摄像头,控制器还能够对大小便形状的变化进行数据对比识别,并将识别出的差异发送到用户的智能终端上。
136.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多功能护理床还包括床垫,床垫的结构与支撑板组件53的结构相匹配,床垫对应腿板组件53中座板的位置也开设有十字型孔,以方便使用者使用便盆。
137.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多功能护理床不仅能够满足普通大众的需求,而且成本低,经济实惠。
138.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示意性的具体实施方式,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构思和原则的前提下,任何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所做出的等同变化与修改,均应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