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节律性供氧及吸痰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9255271发布日期:2022-03-16 11:00阅读:105来源:国知局
一种节律性供氧及吸痰系统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节律性供氧及吸痰系统。


背景技术:

2.呼吸信号的监测,包括节律、频率、幅度等在重症患者监护、辅助呼吸监护、术中全麻监护,睡眠暂停综合征,呼吸道、心胸外等相关疾病诊治康复等,都具有很高的临床价值,特别是针对需要吸痰护理的病症而言,其具有重大意义。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节律性供氧及吸痰系统,有效的克服了现有技术的缺陷。
4.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如下:
5.一种节律性供氧及吸痰系统,包括供氧及吸痰设备、供氧及吸痰管和呼吸节律检测器,上述供氧及吸痰设备具有负压吸痰接口和氧气接口,并配置有控制器,上述呼吸节律检测器与上述控制器连接,上述供氧及吸痰管的痰液出口和氧气入口分别与上述负压吸痰接口和氧气接口对应连接。
6.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本实用新型还可以做如下改进。
7.进一步,上述供氧及吸痰设备包括上述控制器、密闭的废液容器、负压器和氧气罐,上述废液容器设有上述负压吸痰接口和废气出口,上述废气出口通过管路连接上述负压器,且在该管路上设有第一电磁阀,上述氧气罐通过管路连接上述氧气接口,且在该短路上设有第二电磁阀,上述第一电磁阀和第二电磁阀分别连接上述控制器。
8.进一步,上述控制器配置有与其连接的电源和操作界面。
9.进一步,上述废气出口中设有过滤填料。
10.进一步,上述氧气罐与第二电磁阀连接的管段上设有分别与上述控制器连接的气压传感器和流量传感器。
11.进一步,上述负压器与第一电磁阀连接的管段上设有与上述控制器连接的气压传感器。
12.进一步,上述供氧及吸痰设备还包括负压罐,上述负压罐连通设置在上述废气出口和第一电磁阀连接的管段上,上述负压罐内设有与上述控制器连接的氧气传感器和二氧化碳传感器。
13.进一步,上述供氧及吸痰管包括导管,上述导管沿其长度方向设有相互独立的吸痰通道和供氧通道,上述吸痰通道的一端设有吸痰口,另一端设有与上述负压吸痰接口管路连接的吸痰接头,上述供氧通道的一端设有氧气出口,另一端设有与上述氧气接口管路连接的氧气进口接头。
14.进一步,上述呼吸节律检测器为空间位移传感器、应变式传感器、压电式传感器的一种。
15.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能够有效的根据病患的呼吸节律来控制吸痰和供氧的交替进行,从而更好的对患者进行病症的治疗。
附图说明
16.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节律性供氧及吸痰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17.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节律性供氧及吸痰系统中供氧及吸痰管的结构示意图一;
18.图3为图2中的供氧及吸痰管的截面图;
19.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节律性供氧及吸痰系统中供氧及吸痰管的结构示意图二。
20.附图中,各标号所代表的部件列表如下:
21.10、供氧及吸痰设备;20、供氧及吸痰管;30、呼吸节律检测器;101、控制器;102、废液容器;103、负压器;104、氧气罐;105、电源;106、操作界面;107、负压罐;2011、吸痰通道;2012、供氧通道;2013、吸痰接头;2014、氧气进口接头。
具体实施方式
22.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特征进行描述,所举实例只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非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23.实施例
24.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的节律性供氧及吸痰系统包括供氧及吸痰设备10、供氧及吸痰管20和呼吸节律检测器30,上述供氧及吸痰设备10具有负压吸痰接口和氧气接口,并配置有控制器101,上述呼吸节律检测器30与上述控制器101连接,上述供氧及吸痰管20的痰液出口和氧气入口分别与上述负压吸痰接口和氧气接口对应连接。
25.本实施例中,通过呼吸节律检测器30对病患的呼气及吸气进行有效的检测,控制器101再根据检测的结果来控制供氧及吸痰设备10对供氧及吸痰管20的供氧或吸痰交替操作,从而更好的对患者进行病症的治疗。
26.具体地,上述供氧及吸痰设备10包括上述控制器101、密闭的废液容器102、负压器103和氧气罐104,上述废液容器102设有上述负压吸痰接口和废气出口,上述废气出口通过管路连接上述负压器103,且在该管路上设有第一电磁阀,上述氧气罐104通过管路连接上述氧气接口,且在该短路上设有第二电磁阀,上述第一电磁阀和第二电磁阀分别连接上述控制器101。
27.该方案中,当呼吸节律检测器30检测到患者处于呼气状态时,控控制器101控制第一电磁阀打开,负压器103运行,通过管道通路将患者气管中的痰液快速抽吸至废液容器102中;当患者呼吸转变为吸气状态时,控制器101控制第一电磁阀关闭,第二电磁阀打开,氧气罐104中的氧气经管道通路进入供氧及吸痰管20中,进入患者呼吸道送入肺部供氧,整体上能够迎合患者的呼吸节律,达到有效的供氧及吸痰的灵活转换操作。
28.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电磁阀和第二电磁阀可以是一个集成的电磁阀。
29.优选的,上述控制器101配置有与其连接的电源105和操作界面106。
30.该方案中,电源105对控制器101供电,操作界面106可以输入参数或显示检测的相关数据,以便医护人员灵活的调节运行的参数及状态。
31.优选的,上述废气出口中设有过滤填料。
32.该方案中,过滤填料能够过滤水汽等,当然,也可以在废气出口中设置能够吸附病毒的材料(如熔喷布层),从而达到吸附病毒的效果,特别适应于具有传染性病症的患者,避免交叉感染。
33.优选的,上述氧气罐104与第二电磁阀连接的管段上设有分别与上述控制器101连接的气压传感器和流量传感器。
34.该方案中,气压传感器和流量传感器能够实时监测氧气通路中的气压和流量变化,数据将同步至控制器101(或控制器101的操作界面,供医护人员参考),根据这些数据可以灵活的调节供氧的参数,达到最佳的供氧效果。
35.优选的,上述负压器103与第一电磁阀连接的管段上设有与上述控制器101连接的气压传感器。
36.该方案中,通过气压传感器对负压通路上的气压进行监测,确保负压的通路的安全有效性。
37.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上述供氧及吸痰设备10还包括负压罐107,上述负压罐107连通设置在上述废气出口和第一电磁阀连接的管段上,上述负压罐107内设有与上述控制器101连接的氧气传感器和二氧化碳传感器。
38.该实施方案中,负压罐107的设计能够起到一定缓冲的作用,并且,在负压罐107处可以采集患者呼出废气的氧气与二氧化碳的含量,数据将会同步至控制器101或控制器101的操作界面,供医护人员参考),从而选择最佳的供氧及吸痰方案。
39.实施例2
40.如图2、3、4所示,上述供氧及吸痰管20包括导管201,上述导管201沿其长度方向设有相互独立的吸痰通道2011和供氧通道2012,上述吸痰通道2011的一端设有吸痰口,另一端设有与上述负压吸痰接口管路连接的吸痰接头2013,上述供氧通道2012的一端设有氧气出口,另一端设有与上述氧气接口管路连接的氧气进口接头2014。
41.使用时,将导管201设有氧气出口的一端由病患口部或鼻腔插入主呼吸道内,将吸痰接头2013和氧气进口接头2014分别接好供氧及吸痰设备10,实现对患者的供氧及吸痰操作,整个结构设计合理,便于供氧及吸痰的双向操作。
42.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上述导管201包括吸痰管和供氧管,上述吸痰管和供氧管侧端沿长度方向相互粘结固定,上述吸痰管和供氧管的内腔分别构成上述吸痰通道2011和供氧通道2012,上述吸痰管的一端侧壁背离上述供氧管的位置沿其长度方向间隔设有上述吸痰口,上述供氧管的一端端部设有上述氧气出口。
43.该实施方式中,导管201由两个子管路组成,结构设计简单,成本低,使用方便。
44.导管201的结构至少包括以下两种结构:
45.1)如图1和2所示,上述吸痰管和供氧管的截面均为半圆环形,且二者外轮廓共同构成圆环状。
46.该方案中,吸痰管和供氧管从外形上看是圆管,实际尺寸不会增大,使用比较便利。
47.2)如图3所示,上述导管201包括吸痰管和供氧管,上述供氧管内置于上述吸痰管中,上述吸痰管和供氧管的内腔分别构成上述吸痰通道2011和供氧通道2012,上述吸痰管的一端封闭,且其该端侧壁上沿其长度方向设有上述吸痰口,上述供氧管的一端穿过上述
吸痰管的一端端部,且其一端端部管口构成上述氧气出口。
48.该方案中,吸痰管和供氧管采用相互插套的结构,供氧管伸出吸痰管前端,互相不影响,使用比较方便。
49.最佳的,上述吸痰管的另一端端部设有上述吸痰接头2013,上述供氧管的另一端穿过上述吸痰管的另一端侧壁,并连接有上述氧气进口接头2014。
50.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上述呼吸节律检测器30为空间位移传感器、应变式传感器、压电式传感器的一种。
51.具体地,采用空间位移传感器时,利用患者胸廓标记点,如右侧肋缘中间点,固定空间位移传感器,收集标记点三位矢量位移信息,则可以更直观的反映患者呼吸运动的频率、呼吸节律、呼吸运动幅度,对患者呼吸状况更完整直接的评估。
52.注:胸廓标记点设置在右侧肋缘中间点是胸廓运动相对幅度较大的标记点之一,而且受心脏、大血管搏动干扰较小,通过算法比较容易去除该干扰信息,包括患者体温变化等。
53.选择应变式传感器时,该应变式传感器可以感受胸腹部周期性的形变,从而检测识别到呼吸信号(现有技术,在此不做赘述)。
54.选择压电式传感器时,该传感器放置在呼吸的管道上,其原理是将压力信号转换为电信号(现有技术,在此不做赘述)。
55.当然,还可以选择硅压阻式传感器,采集吸入和呼出时的对应压力(其具体原理属于现有技术,在此不做赘述)。
56.需要说明的是:本技术中控制器101采用常规的pcb板即可。
57.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