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带刻度的三联采集袋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8299675发布日期:2021-12-31 23:35阅读:90来源:国知局
一种带刻度的三联采集袋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脐带血技术设备领域,确切地说是一种带刻度的三联采集袋。


背景技术:

2.脐带血是胎儿娩出、脐带结扎并离断后残留在胎盘和脐带中的血液,通常是废弃不用的。近十几年的研究发现,脐带血中含有可以重建人体造血和免疫系统的造血干细胞,可用于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80多种疾病。目前,我国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恶性血液病的医疗技术已经成熟,国内外医院已有很多应用造血干细胞治疗白血病的成功病例。由于非血缘关系随机志愿者数量少且hla配型成功率极低,而脐带血造血干细胞有易获取、免疫原性低、易于配型、移植后移植物抗宿主病发生率低等优点,比骨髓造血干细胞更具有应用价值。因此脐带血造血干细胞的存储具有积极的临床应用价值。
3.由于脐带血移植对细胞数量有较高的要求,尤其是异体移植,需要脐带血中含有足够数量的有核细胞才能够用于移植。对于一线采集人员来说,首先需要判断是否采集了足够体积的脐带血,才有可能制备出足够的造血干细胞,采集人员目前仅可通过经验判断,对采集人员个体经验过于依赖。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带刻度的采集袋能够方面采集人员直观判断样本体积是否达到标准,进而方便实验室制备出足够移植应用的脐带血造血干细胞。
4.另外,技术人员制备造血干细胞时,主要是使用羟乙基淀粉沉淀法尽量去除脐血中的红细胞、血小板,然后通过去除血浆来控制储存体积。在此过程中有三步离心操作,每次离心之后目标细胞与待去除的物质会形成分层,技术人员需要依靠经验在分层界面下方一定距离处将二者分离。在使用一般三联采集袋操作时,完全依赖技术人员的经验和外界参照来确定分离位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带刻度的采集袋能够清晰指示刻度,便于技术人员准确找到合理位置进行分离,不需要借助外界参照,直接按照袋身刻度即可判断分离位置,能够很大程度提高操作效率、增强分离效果。这种采集袋能够很好的保存脐血中的造血干细胞,为其hla配型应用提供了大量有效的有核细胞。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技术人员制备造血干细胞时,主要是使用羟乙基淀粉沉淀法尽量去除脐血中的红细胞、血小板,然后通过去除血浆来控制储存体积。在此过程中有三步离心操作,每次离心之后目标细胞与待去除的物质会形成分层,技术人员需要依靠经验在分层界面下方一定距离处将二者分离。在使用一般三联采集袋操作时,完全依赖技术人员的经验和外界参照来确定分离位置。
6.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手段:
7.一种带刻度的三联采集袋,包括采集袋本体;所述的采集袋本体设有采血装置、转移结构,采血装置和转移结构之间设有连通装置,所述的采血装置为采血针、导血管、抗凝剂,所述的转移结构为大转移袋、小转移袋,所述的转移结构为连接管,大转移袋和小转移袋通过连接管连通采集袋本体,所述的采集袋本体、大转移袋和小转移袋侧面均有计量显
示结构。
8.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带刻度的三联采集袋。所述采集袋由采集袋本体、导血管、采血针、抗凝剂、大转移袋、小转移袋以及连接管等组成。所述采集袋本体、大转移袋、和小转移袋的袋身一侧均带有指示体积的刻度,在脐带血样本进入袋身后,能够通过指示刻度读取血液样本的体积。主要用途一是供采集者清晰直观看到样本体积,判断采集数量是否足够;二是在有核细胞分离过程中作为标尺,供技术人员准确判断分离的位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带刻度的三联采集袋可以使特殊血库和细胞生物学研究中的造血干细胞采集、分离过程更简化、操作更容易。
9.作为优选,本实用新型更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
10.所述的采集袋本体内设有采集腔体,抗凝剂设置在采集腔体内。
11.所述的计量显示结构为设置在采集袋本体、大转移袋和小转移袋侧面的刻度尺。
12.所述的刻度尺每大格代表10ml,每小格代表1ml,采集袋本体刻度尺刻度范围为30

230ml,大转移袋刻度尺刻度范围为10

60ml,小转移袋刻度尺刻度范围为10

50ml。
13.所述的大转移袋、小转移袋分别设有密封管口和连接管口。
14.所述的采集袋本体顶部设有三个管口,分别是第一管口、第二管口、第三管口,所述的第一管口为密封管口,所述的第二管口为导血管连接口,所述的第三管口为三通管管口。
15.所述的连接管为三通管,三通管分别连接大转移袋、小转移袋和采集袋本体的第三管口。
16.所述的导血管一端连接采血针,导血管另一端连接采集袋本体上的导血管连接口。
17.由于脐带血移植对细胞数量有较高的要求,尤其是异体移植,需要脐带血中含有足够数量的有核细胞才能够用于移植。对于一线采集人员来说,首先需要判断是否采集了足够体积的脐带血,才有可能制备出足够的造血干细胞,采集人员目前仅可通过经验判断,对采集人员个体经验过于依赖。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带刻度的采集袋能够方面采集人员直观判断样本体积是否达到标准,进而方便实验室制备出足够移植应用的脐带血造血干细胞。
18.另外,技术人员制备造血干细胞时,主要是使用羟乙基淀粉沉淀法尽量去除脐血中的红细胞、血小板,然后通过去除血浆来控制储存体积。在此过程中有三步离心操作,每次离心之后目标细胞与待去除的物质会形成分层,技术人员需要依靠经验在分层界面下方一定距离处将二者分离。在使用一般三联采集袋操作时,完全依赖技术人员的经验和外界参照来确定分离位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带刻度的采集袋能够清晰指示刻度,便于技术人员准确找到合理位置进行分离,不需要借助外界参照,直接按照袋身刻度即可判断分离位置,能够很大程度提高操作效率、增强分离效果。
附图说明
19.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具体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20.附图标记说明:1-采集袋本体;2-导血管;3-采血针;4-抗凝剂;5-大转移袋;6-小转移袋;7-连接管;8-密封管口;9-刻度尺。
具体实施方式
21.下面结合实施例,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
22.具体实施例1:
23.参见图1可知,本实用新型一种带刻度的三联采集袋,包括采集袋本体1;所述的采集袋本体1设有采血装置、转移结构,采血装置和转移结构之间设有连通装置,所述的采血装置为采血针3、导血管2、抗凝剂4,所述的转移结构为大转移袋5、小转移袋6,所述的转移结构为连接管7,大转移袋5和小转移袋6通过连接管7连通采集袋本体1,所述的采集袋本体1、大转移袋5和小转移袋6侧面均有计量显示结构。所述的采集袋本体1内设有采集腔体,抗凝剂4设置在采集腔体内,计量显示结构为设置在采集袋本体1、大转移袋5和小转移袋6侧面的刻度尺9,刻度尺9每大格代表10ml,每小格代表1ml,采集袋本体1刻度尺9刻度范围为30

230ml,大转移袋5刻度尺9刻度范围为10

60ml,小转移袋6刻度尺9刻度范围为10

50ml,大转移袋5、小转移袋6分别设有密封管口8和连接管7口,采集袋本体1顶部设有三个管口,分别是第一管口、第二管口、第三管口,所述的第一管口为密封管口8,所述的第二管口为导血管2连接口,所述的第三管口为三通管管口,连接管7为三通管,三通管分别连接大转移袋5、小转移袋6和采集袋本体1的第三管口。
24.具体实施例2:
25.参见图1可知,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带刻度的三联采集袋。所述采集袋由采集袋本体1、导血管2、采血针3、抗凝剂4、大转移袋5、小转移袋6以及连接管7等组成。所述采集袋本体1、转移中袋和转移小袋的袋身一侧均带有指示体积的刻度,在血液样本进入袋身后,能够通过指示刻度读取血液样本的体积。并且能够在造血干细胞分离过程中作为标尺,供操作者准确判断分离的位置。其具体实施办法为:
26.经消毒后,将采集袋导血管2所带采血针3刺入脐带进行采集,采集结束后捏住采集袋本体1顶部将采集袋本体1提起,靠重力自然垂直,读取采集袋本体1侧面刻度,样本液面位于刻度60ml处,记作采集量60ml;
27.打开采集袋本体1顶部的密封管口8,用注射器注入沉降剂,离心使液体分为上下两层;
28.确认两层分界面处往下10ml刻度处为合适的分离位置,进行第一次分离操作;
29.将液体上层分离后转移至大转移袋5,第二次离心使液体分为上下两层;
30.确认两层分界面处往下10ml刻度处为合适的分离位置,进行第二次分离操作;
31.将液体上层分离后转移至小转移袋6,第三次离心使液体分为上下两层;
32.确认两层分界面处往上5ml刻度处为合适的分离位置,进行第三次分离操作;
33.将分离得到的液体添加冻存保护剂后转移至冻存袋,即可实现有核细胞的浓缩存储。
34.使用本实用新型进行分离,操作直观,易于重复,能够稳定的实现较高的有核细胞回收率。
35.具体实施例3:
36.参见图1可知,本实用新型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带刻度的三联采集袋。所述采集袋由采集袋本体1、导血管2、采血针3、抗凝剂4、大转移袋5、小转移袋6以及连接管7等组成。所述采集袋本体1、转移中袋和转移小袋的袋身一侧均带有指示体积的刻度,在血液样本进入
袋身后,能够通过指示刻度读取血液样本的体积。并且能够在造血干细胞分离过程中作为标尺,供操作者准确判断分离的位置,该带刻度的三联采集袋由采集袋本体1、导血管2、采血针3、抗凝剂4、大转移袋5、小转移袋6以及连接管7等组成。采集袋本体1为中空腔体,内有抗凝剂,顶部有三个管口,其中一个为密封管口8,可通过注射器注入液体;中间管口连接导血管,导血管2顶端连接采血针3;第三个管口连接一根三通管,分别连接大转移袋5和小转移袋6,大转移袋和小转移袋顶部各有一个密封管口8。采集袋本体、大转移袋和小转移袋侧面均有刻度尺9,刻度尺每大格代表10ml,每小格代表1ml,采集袋本体刻度尺刻度范围为30

230ml,大转移袋刻度尺刻度范围为10

60ml,小转移袋刻度尺刻度范围为10

50ml。
37.由于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不限于此,任何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所能想到本技术方案技术特征的等同的变化或替代,都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