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技术涉及医疗器械的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二氧化碳监测鼻咽通气插管。
背景技术:2.鼻咽通气插管是一种人工气道,经鼻腔插入咽腔,用于保持呼吸道的顺畅。目前,检索到一篇公告号为cn209301930u的一种方便使用的鼻咽通气道,其技术方案包括通气管、可拆卸连接于所述通气管的进气端上的接头、开设在所述通气管侧壁上的通气孔、沿长度方向开设在所述通气管侧壁上的细缝及设置在所述细缝上的拉脱条。本技术通过设置接头,能便于通气管与外部呼吸机的连接,保持使用者的正常呼吸。
3.针对上述中的相关技术,发明人认为现有的鼻咽通气道管在使用过程中,存在无法监测使用者呼吸顺畅的缺陷。
技术实现要素:4.为了实现监测使用者呼吸顺畅性的目的,本技术提供一种二氧化碳监测鼻咽通气插管。
5.本技术提供的一种二氧化碳监测鼻咽通气插管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6.一种二氧化碳监测鼻咽通气插管,包括通气管、共用接头组件、用于与二氧化碳监测器连接的二氧化碳监测管,所述共用接头组件包括连接筒和输氧接头,所述连接筒与通气管一端可拆卸连接且相互连通,所述输氧接头与连接筒固定连接且相互连通,所述二氧化碳监测管一端穿设连接筒且延伸至通气管,另一端连接有监测接头,所述连接筒上开设有与外界相通的通气孔。
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气管插入到患者的鼻咽通气道内,通过输氧接头与外部供氧系统连接供氧,并且通过通气孔与外界交换气体,而通过二氧化碳监测管连接二氧化碳监测器进行二氧化碳含量的监测,通过二氧化碳含量可以清楚患者呼吸的顺畅性。
8.优选的,所述通气管远离连接筒一端圆弧设置,且一侧开设有通气口,所述通气管另一端套有固定筒,所述固定筒与连接筒相互插接固定。
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圆弧设置的通气管端部在插入鼻腔时能够起到保护鼻腔黏膜的作用。
10.优选的,所述连接筒远离通气管一端设置供二氧化碳监测管穿设的穿设孔,所述二氧化碳监测管与穿设孔孔壁粘接固定。
1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能将二氧化碳监测管固定在穿设孔内,防止二氧化碳监测管移动脱落。
12.优选的,所述通气管另一端套接固定有固定筒,所述连接筒套接固定在固定筒上。
13.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连接筒套设在固定筒中,从而方便连接筒的可拆卸连接以及转向,并且连接筒的内径大于固定筒的内径,从而提高通气量。
14.优选的,所述通气管内部设有弹性支撑件。
15.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弹性支撑件能够提高通气管的抗弯折以及抗压能力,从而避免通气管弯折或者挤压堵塞。
16.优选的,所述弹性支撑件呈螺旋状设置。
1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螺旋状的弹性支撑件能够对通气管达到很好的支撑维稳效果,螺旋状的弹性支撑件可以将通气管撑起,由于通气管较为柔软,一旦弯折很容易使气体流通中断,影响气体输送。
18.优选的,靠近通气口的所述通气管侧壁开设有增量通气孔。
1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设置增量通气孔可以增大通气管的通气量,由于通气管是插入鼻腔、咽腔此类近乎密闭环境的体腔内,增大通气量有助于气体流通。
20.优选的,所述增量通气孔至少设置两组,每组所述增量通气孔沿通气管侧壁圆周间隔设置多个,两组增量通气孔沿通气管长度方向间隔设置且相邻两组增量通气孔相互错位设置。
2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两组增量通气孔交错分布,这种设计能使通气量的增量效果更明显,气体流通效果更好。
22.综上所述,本技术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23.1. 通气管插入到患者的鼻咽通气道内,通过输氧接头与外部供氧系统连接供氧,并且通过通气孔与外界交换气体,而通过二氧化碳监测管连接二氧化碳监测器进行二氧化碳含量的监测,通过二氧化碳含量可以清楚患者呼吸的顺畅性。
24.2.通气管侧壁设置的增量通气孔间隔设置且相邻两组错位设置,能优化通气量增大效果,促进气体流通;
25.3.通气管内部设置的螺旋状的弹性支撑件能够提高通气管的强度,在受到外力作用弯折时可以保持原本形状,避免影响气体输送。
附图说明
26.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1中二氧化碳监测鼻咽通气插管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27.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1中共用接头组件的安装状态结构示意图;
28.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2中二氧化碳监测鼻咽通气插管与共用接头组件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29.图4是本技术实施例2中共用接头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30.图5是本技术实施例2中共用接头组件的竖向剖视图。
31.附图标记说明:1、通气管;2、共用接头组件;21、连接筒;22、输氧接头;3、二氧化碳监测管;4、监测接头;5、通气口;6、固定筒;61、延伸环块;7、穿设孔;8、通气孔;9、弹性凸环;10、环形槽;11、弹性支撑件;12、增量通气孔;13、弹性块;14、凹槽;15、楔形块。
具体实施方式
32.以下结合附图1
‑
4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33.本技术实施例公开一种二氧化碳监测鼻咽通气插管。
34.实施例1:
35.一种二氧化碳监测鼻咽通气插管。参照图1,包括通气管1、共用接头组件2、二氧化
碳监测管3,共用接头组件2包括连接筒21和输氧接头22,连接筒21为圆柱筒。连接筒21一侧开设有与外界连通的通气孔8。连接筒21与通气管1一端可拆卸连接且相互连通,输氧接头22与连接筒21垂直固定连接且相互连通,输氧接头22与氧气供应系统连接。二氧化碳监测管3一端穿设延伸至通气管1内且另一端连接监测接头4,通过监测接头4连接在二氧化碳监测器上监测使用者呼出二氧化碳浓度,从而监测使用者的呼吸状态。
36.参照图1,具体的,通气管1远离连接筒21一端呈圆弧状设置,且圆弧状一侧设置有通气口5。通气管1为软胶材质制成,具体的,软胶材质可以为硅橡胶或聚氨酯弹性体橡胶。圆弧状设置的通气管1插入鼻腔内,避免损伤咽腔黏膜组织。
37.具体的,通气管1靠近通气口5处设有至少两组增量通气孔12,本实施例中增量通气孔12设置两组。每组增量通气孔12沿通气管1侧壁圆周间隔设置多个,两组增量通气孔12沿通气管1长度方向间隔设置且相邻两组增量通气孔12相互错位设置。增量通气孔12能增大通气管1内氧气和二氧化碳的通气量,增量通气孔12错位设置,能在输送气体时更大限度的提高通气增量,提高气体输送效率,强化二氧化碳监测效果。
38.参照图1和图2,通气管1一端套设固定有固定筒6,固定筒6中部周向向外设置有延伸环块61,通过延伸环块61进行限位。连接筒21套设插接固定在固定筒6上部,连接筒21底端与延伸环块61贴合。连接筒21的内径从下端到上端略微逐渐减小,从而提高连接筒21与固定筒6连接的稳定性。连接筒21上开设有穿设孔7,二氧化碳监测管3穿过穿设孔7延伸至通气管1内,且二氧化碳监测管3与穿设孔7粘接固定。
39.实施例1的实施原理为:通气管1插入到患者的鼻咽通气道内,通过输氧接头22与外部供氧系统连接供氧,并且通过通气孔8与外界交换气体,而通过二氧化碳监测管3连接二氧化碳监测器进行二氧化碳含量的监测,通过二氧化碳含量可以清楚患者呼吸的顺畅性。
40.实施例2:
41.参照图3,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不同之处在于通气管1内部设有弹性支撑件11,弹性支撑件11呈螺旋状,螺旋延伸于通气管1内,在通气管1被弯折或者挤压时,弹性支撑件11能够保证通气管1的通气,防止通气管1挤压变形导致输送氧气和二氧化碳进程受阻。本实施例中的通气管1的通气口5倾斜设置。
42.参照图4和图5,固定筒6与连接筒21弹性扣合连接,具体的,延伸环块61向上设置有弹性块13,弹性块13上设置有楔形块15,连接筒21外侧壁周向设置有多个凹槽14,楔形块15与凹槽14相互卡接。弹性块13可伸缩回弹,连接筒21嵌套在固定筒6外部,可实现连接筒21沿固定筒6周向方向滑动,弹性块13卡接固定在任意凹槽14内而不会脱离固定筒6,固定稳定性较强。二氧化碳监测管3的管体上设置有弹性凸环9,所述穿设孔7内设置有供弹性凸环9嵌设的环形槽10,弹性凸环9与环形槽10的设置使得二氧化碳监测管3固定在连接筒21上的固定效果更好。
43.实施例2的实施原理为:二氧化碳监测鼻咽通气插管插入使用者鼻腔及咽腔,转动输氧接头22与供氧装置连接,氧气经与输氧接头22相通的通气管1输入鼻腔及咽腔,转动时固定筒6上的弹性块13与连接筒21壁上的凹槽14形成卡接,转动的过程中固定筒6与连接筒21保持连接状态。二氧化碳监测管3上的弹性凸环9嵌入穿设孔7的环形槽10,二氧化碳监测管3稳定固定于连接筒6的穿设孔7内。使用者呼出的二氧化碳经及通气管1进入二氧化碳监
测管3,经监测接头4进入二氧化碳监测装置,实现二氧化碳监测。
44.以上均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技术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