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气切固定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9472246发布日期:2022-04-02 05:24阅读:281来源:国知局
一种气切固定带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气切固定带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气切固定带。


背景技术:

2.临床上,精心、有效的气管切开护理可减少气管切开处的痰液污染和切口周围皮肤细菌污染,从而降低大量细菌自感染切口入侵肺部引起下呼吸道感染的几率。因此,气管切开护理对气管切开的患者尤为重要。
3.而目前的气管切开使用的固定带,仍存在一定的弊端,如:
4.1.绑带为一次性,患者伤口出血或者口水等较为容易污染,需要频繁更换。
5.2.用绳子束缚绑定后,气管口与患者切口的位置已严格固定,患者如发生转头或者侧卧等行动时,气管口会与患者切口发生位置偏转,从而导致气管输送不畅。绑定后的可活动性较差。
6.3.临床上,常规绑定的方式是采用2根线绳穿过气管口,绕脖颈系上绳结,如上述患者发生行动,造成气管偏移后,患者无法通过自主调节校正气管口,对准伤口。
7.因此,我们提出一种气切固定带,以便于解决上述中提出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8.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气切固定带,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提出的目前绑带为一次性,患者伤口出血或者口水等较为容易污染,需要频繁更换;用绳子束缚绑定后,气管口与患者切口的位置已严格固定,患者如发生转头或者侧卧等行动时,气管口会与患者切口发生位置偏转,从而导致气管输送不畅。绑定后的可活动性较差;临床上,常规绑定的方式是采用2根线绳穿过气管口,绕脖颈系上绳结,如上述患者发生行动,造成气管偏移后,患者无法通过自主调节校正气管口,对准伤口的问题。
9.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气切固定带,包括:
10.颈带,所述颈带经由塑形框架、贴合层和贴合层外表面复合贴敷的第一亲肤层组合构成,且塑形框架的内侧呈上下对称设置有内贴合带;
11.固定架,所述固定架设置在塑形框架的端部外侧,且固定架的外侧面设置有凸出贴合层设置的固定框;
12.绑带,所述绑带经由第二塑性框架和第二亲肤层组合构成,且绑带的顶端安装有固定扣,并且绑带的末端穿插连接在塑形框架与固定架之间;
13.调节架,所述调节架设置在绑带的中部,且调节架的外侧上方设置有啮合齿,且调节架的外侧下方设置有刻度线;
14.调节旋钮,所述调节旋钮安装连接在固定框的外侧,且调节旋钮的末端固定有限位插杆;
15.调节轮,所述调节轮的末端呈贯穿调节架的中部转动连接在塑形框架的外侧,且调节轮的顶端开设有与限位插杆之间对应卡合连接的限位槽;
16.固定板,所述固定板呈固定安装在固定框的内部,且固定板的外侧设置有限位板,并且限位板与调节轮之间呈同轴对应设置。
17.优选的,所述塑形框架呈弹性结构,且塑形框架外侧面中部呈开口结构,并且塑形框架的端部呈一体化对称安装有固定架,并且绑带的末端与塑形框架和固定架之间的缝隙之间对应滑动卡合连接。
18.优选的,所述绑带的内侧呈对称设置有外贴合带,且外贴合带与内贴合带之间呈一一对应磁性贴合连接,其中所述内贴合带呈上下对称镶嵌安装在颈带的外侧面开口内部。
19.优选的,所述调节架呈上下分隔的长条状结构,且调节架上下分隔之间形成插槽,并且调节架的上方外侧呈等间距设置有啮合齿。
20.优选的,所述调节旋钮通过固定框顶端中部的插孔与固定架之间对应穿插转动连接,且调节旋钮的末端通过限位插杆与调节轮之间对应嵌套连接,并且限位插杆的侧面截面结构呈矩形结构。
21.优选的,所述调节旋钮的末端外侧固定有呈圆形结构的推盘,且推盘的外侧呈圆周向等间距设置有位于限位插杆的外侧的推杆。
22.优选的,所述调节轮的中部呈固定连接有调节盘,且调节轮通过调节盘与啮合齿之间呈对应啮合连接,且调节轮与调节架之间通过啮合连接构成连动结构。
23.优选的,所述调节轮呈转动连接在固定板的内侧,且固定板的外侧通过复位弹簧呈弹性伸缩连接有限位板,并且限位板的内侧中部通过限位齿与调节轮之间对应卡合连接。
24.优选的,所述限位板的外径尺寸大于推盘的外径尺寸,且推盘通过推杆对限位板挤压使限位板与限位齿之间脱离卡合,并且推盘的内侧呈不接触设置有固定在固定框的内部的限位弹簧。
25.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该气切固定带,能够进行重复使用,便于进行活动,能够进行调节使用,且能够对松紧程度进行精准的调节使用;
26.1.本方案中设置有颈带和绑带,通过呈弹性软性结构的颈带和绑带与颈部皮肤接触,能够保证舒适性,同时能够在一定范围内进行活动,保证稳定,并且通过第一亲肤层和第二亲肤层的设置,便于保障舒适性;
27.2.本方案中设置有固定架、外贴合带和内贴合带,通过固定架和颈带对绑带能够进行限位,且通过外贴合带与内贴合带之间的吸附,有利于保证绑带的稳定伸缩使用;
28.3.本方案中设置有调节架、调节旋钮和调节轮,通过调节旋钮的下压,使得调节旋钮与调节轮之间贴合,且通过推杆对限位板挤压,使得限位板与调节轮之间脱离卡合,且由于限位插杆呈矩形结构,通过调节旋钮对调节轮进行转动,便于通过调节轮与啮合齿之间的啮合连接,对调节架和绑带进行滑动,且通过刻度线能够进行测距,保证精准调节;
29.4.本方案中设置有固定板、限位板和限位弹簧,完成调节后,在复位弹簧的弹性作用下,使得限位板复位,使得限位板与限位齿之间卡合,从而能够对调节轮稳定限位,保证稳定,且通过限位弹簧的使用,能够对调节旋钮限位,避免调节旋钮晃动滑脱。
附图说明
30.图1为本实用新型整体结构示意图;
31.图2为本实用新型图1中a-a剖面结构示意图;
32.图3为本实用新型图2中a部放大示意图;
33.图4为本实用新型塑形框架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34.图5为本实用新型固定架的整体左侧结构示意图;
35.图6为本实用新型固定架的整体右侧结构示意图;
36.图7为本实用新型绑带的整体左侧结构示意图;
37.图8为本实用新型绑带的整体右侧结构示意图;
38.图9为本实用新型调节旋钮与调节轮连接剖切结构示意图;
39.图10为本实用新型调节旋钮与调节轮连接拆解结构示意图。
40.图中:1、颈带;11、塑形框架;12、贴合层;121、第一亲肤层;13、内贴合带;2、固定架;21、固定框;22、插孔;23、限位弹簧;3、绑带;301、第二塑性框架;302、第二亲肤层;31、固定扣;32、外贴合带;4、调节架;41、插槽;42、啮合齿;43、刻度线;5、调节旋钮;51、限位插杆;52、推盘;521、推杆;6、调节轮;61、调节盘;62、限位槽;63、限位齿;7、固定板;71、限位板;72、复位弹簧。
具体实施方式
41.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42.请参阅图1-10,本实用新型提供技术方案:一种气切固定带,包括颈带1、塑形框架11、贴合层12、第一亲肤层121、内贴合带13、固定架2、固定框21、插孔22、限位弹簧23、绑带3、第二塑性框架301、第二亲肤层302、固定扣31、外贴合带32、调节架4、插槽41、啮合齿42、刻度线43、调节旋钮5、限位插杆51、推盘52、推杆521、调节轮6、调节盘61、限位槽62、限位齿63、固定板7、限位板71和复位弹簧72,在进行使用时,首先将颈带1对应戴在患者的颈部后侧,使得颈带1的端部的绑带3位于患者的气管两侧,颈带1经由塑形框架11、贴合层12和贴合层12外表面复合贴敷的第一亲肤层121组合构成,绑带3经由第二塑性框架301和第二亲肤层302组合构成,其中塑形框架11呈弹性结构,且塑形框架11外侧面中部呈开口结构,并且塑形框架11的端部呈一体化对称安装有固定架2,并且绑带3的末端与塑形框架11和固定架2之间的缝隙之间对应滑动卡合连接;
43.首先如图1和图9以及图10中,调节旋钮5安装连接在固定框21的外侧,且调节旋钮5的末端固定有限位插杆51,在固定框21的外侧对调节旋钮5进行按压,使得调节旋钮5在固定框21的内侧向内侧滑动,在调节旋钮5进行按压时,使得调节旋钮5的末端连接的限位插杆51对应向调节轮6的内部的限位槽62内侧穿插,使得调节旋钮5与调节轮6之间逐渐贴合,同时,调节旋钮5的末端外侧设置有呈圆盘结构的推盘52,通过推盘52外侧呈圆周向等间距设置有位于限位插杆51的外侧的推杆521,能够对卡合在限位齿63的外侧的限位板71进行推动,限位板71的外径尺寸大于推盘52的外径尺寸,且推盘52通过推杆521对限位板71挤压
使限位板71与限位齿63之间脱离卡合,使得限位板71被退离限位齿63的外侧,而后对调节旋钮5进行转动;
44.如图9、图1和图7中,在调节旋钮5转动时,调节架4设置在绑带3的中部,且调节架4的外侧上方设置有啮合齿42,且调节架4的外侧下方设置有刻度线43,通过呈矩形结构的限位插杆51带动调节轮6在固定板7的内侧进行转动,调节轮6的末端呈贯穿调节架4的中部转动连接在塑形框架11的外侧,调节轮6的中部呈固定连接有调节盘61,使得调节轮6通过其外侧的调节盘61与啮合齿42之间的对应啮合连接,且调节轮6与调节架4之间通过啮合连接构成连动结构,带动调节架4和绑带3在颈带1的内侧进行伸缩,在绑带3伸缩到一定位置后,通过绑带3的顶端安装的固定扣31对套管进行连接,而后继续通过调节旋钮5的转动进行收紧,当调节到适应位置后,松开调节旋钮5;
45.如图6和图9中,当对调节旋钮5松弛后,推杆521同时失去对限位板71的挤压,使得限位板71在复位弹簧72的弹性作用下能够进行复位,使得固定板7重新与限位齿63之间对应卡合,从而阻止调节轮6在固定板7的内侧发生转动,进而对调节架4、调节轮6、固定板7、固定架2和颈带1之间的相对位置进行限定,进而保证颈带1和绑带3之间的相对稳定;同时调节旋钮5被限位板71挤压复位,同时受到限位弹簧23的挤压,对调节旋钮5的位置限定,避免调节旋钮5晃动,且限位弹簧23的弹力大小小于复位弹簧72的弹力大小,能够保证稳定;
46.同时在进行滑动使用时,如图2、图3、图4和图8中在进行伸缩调节时,绑带3的内侧呈对称设置有外贴合带32,且外贴合带32与内贴合带13之间呈一一对应磁性贴合连接,其中内贴合带13呈上下对称镶嵌安装在颈带1的外侧面开口内部,绑带3的内侧嵌入安装外贴合带32,外贴合带32能够与塑形框架11的内侧的131之间对应进行滑动,从而能够保证稳定,且通过塑形框架11的外侧的贴合层12和贴合层12外侧复合的第一亲肤层121以及第二塑性框架301外侧的第二亲肤层302,有利于保证贴合的舒适性。
47.本说明书中未作详细描述的内容属于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公知的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使用到的标准零件均可以从市场上购买,异形件根据说明书的和附图的记载均可以进行订制,各个零件的具体连接方式均采用现有技术中成熟的螺栓、铆钉、焊接等常规手段,机械、零件和设备均采用现有技术中,常规的型号,加上电路连接采用现有技术中常规的连接方式,在此不再详述。
48.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