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铲式担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8824264发布日期:2022-02-09 11:38阅读:228来源:国知局
一种铲式担架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属于医用器材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铲式担架。


背景技术:

2.铲式担架是由左右两片铝合金板组成。有别于一般的担架,它可以分别将两块板插入到病人身体下面,扣合后抬起。最大限度的减少在搬运过程中对病人造成的二次伤害。
3.使用铲式担架搬运患者时,特别是经楼梯从上向下搬运时,患者身体容易向下滑动移位,使脚部卡在担架尾部空隙,造成二次伤害的风险。虽然现在担架配置固定履带,但对于体型瘦小、肥胖,或者不能配合躺下的患者效果不佳。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铲式担架,以解决现有铲式担架在竖直搬运时会造成二次伤害的问题。
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一种铲式担架,所述铲式担架可在竖直搬运患者时,对患者脚部进行支撑,避免患者下滑,防止二次伤害发生。
6.具体地,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铲式担架,包括:两支撑杆,平行间隔排布,每根所述支撑杆的两端分别向同侧弯折形成弯折部,两所述支撑杆的弯折部相对设置且两所述支撑杆通过相邻的所述弯折部对接形成一支撑框;两第一支撑板,间隔设置于支撑框内侧中部,一根所述支撑杆对应一块所述第一支撑板,所述第一支撑板可旋转地套设于所述支撑杆,两所述第一支撑板配合形成对患者上半身及大腿部的支撑;两第二支撑板,间隔设置于所述支撑框内侧一端,一根所述支撑杆对应一块所述第二支撑板,所述第二支撑板可旋转地套设于所述支撑杆,两所述第二支撑板形成对患者小腿部的支撑;两第三支撑板,间隔排布,一根所述支撑杆对应一块所述第三支撑板,所述第三支撑板可旋转地套设于靠近所述第二支撑板的所述弯折部上,两所述第三支撑板配合形成对患者双脚的支撑。
7.进一步地,与所述第三支撑板连接的所述弯折部上设置有用于对所述第三支撑板旋转进行锁定的锁定扣。
8.进一步地,所述第三支撑板表面设置有垫层。
9.进一步地,连接于同一所述支撑杆上的所述第一支撑板、所述第二支撑板和所述第三支撑板沿所述支撑杆长度方向间隔排布。
10.进一步地,位于所述第一支撑板与所述第二支撑板之间的两所述支撑杆分别向内弯折形成内弯部;两所述内弯部将所述支撑框内侧空间分隔成依次排布的第一空腔和第二空腔,所述第一支撑板设置于所述第一空腔内,所述第二支撑板和所述第三支撑板设置于所述第二空腔内。
11.进一步地,两所述第一支撑板上设置有至少一根用以固定患者环形绑缚带。
12.进一步地,所述绑缚带的数量为两根或两根以上,沿所述第一支撑板的长度方向
间隔排布。
13.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支撑板表面靠近相邻所述支撑杆一侧间隔开设有若干槽口,若干所述槽口沿所述第一支撑板长度方向间隔排布,两所述第一支撑板上的槽口两两对应设置;所述绑缚带通过对应设置的两所述槽口环绕设置于两所述第一支撑板。
14.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支撑板表面间隔开设有若干透气孔。
15.进一步地,所述第三支撑板与所述第二支撑板的所述弯折部之间为可拆卸装配。
16.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17.通过在弯折部上增设第三支撑板,两第三支撑板配合可对患者双脚进行支撑,防止在使用铲式担架上下搬运患者时患者下滑造成二次伤害,提升患者舒适度,保证搬运安全。
附图说明
18.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所提供的一种铲式担架的结构示意图;
19.其中,1、支撑杆,11、弯折部,12、支撑框,121、第一空腔,122、第二空腔,13、内弯部;
20.2、第一支撑板,21、槽口,22、透气孔;
21.3、第二支撑板;
22.4、第三支撑板,41、垫层;
23.5、绑缚带。
具体实施方式
24.以下由特定的具体实施例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熟悉此技术的人士可由本说明书所揭露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其他优点及功效。
25.须知,本说明书所附图式所绘示的结构、比例、大小等,均仅用以配合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以供熟悉此技术的人士了解与阅读,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可实施的限定条件,故不具技术上的实质意义,任何结构的修饰、比例关系的改变或大小的调整,在不影响本实用新型所能产生的功效及所能达成的目的下,均应仍落在本实用新型所揭示的技术内容得能涵盖的范围内。同时,本说明书中所引用的如“上”、“下”、“左”、“右”、“中间”等的用语,亦仅为便于叙述的明了,而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可实施的范围,其相对关系的改变或调整,在无实质变更技术内容下,当亦视为本实用新型可实施的范畴。
26.实施例1
27.参见图1,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一种铲式担架,包括:两支撑杆1,平行间隔排布,每根所述支撑杆1的两端分别向同侧弯折形成弯折部11,两所述支撑杆1的弯折部11相对设置且两所述支撑杆1通过相邻的所述弯折部11对接形成一支撑框12;两第一支撑板2,间隔设置于支撑框12 内侧中部,一根所述支撑杆1对应一块所述第一支撑板2,所述第一支撑板2可旋转地套设于所述支撑杆1,两所述第一支撑板2配合形成对患者上半身及大腿部的支撑;两第二支撑板3,间隔设置于所述支撑框12内侧一端,一根所述支撑杆1对应一块所述第二支撑板3,所述第二支撑板 3可旋转地套设于所述支撑杆1,两所述第二支撑板3形成对患者小腿部的支撑;两第三支撑板4,间隔排布,一根所述支撑杆1对应一块所述第三支撑板4,
所述第三支撑板4可旋转地套设于靠近所述第二支撑板3的所述弯折部11上,两所述第三支撑板4配合形成对患者双脚的支撑。
28.进一步地,与所述第三支撑板4连接的所述弯折部11上设置有用于对所述第三支撑板4旋转进行锁定的锁定扣(未图示)。
29.锁定扣的设计,可对第三支撑板4的旋转角度进行锁定,从而保证第三支撑板4对患者双脚的支撑稳定性。其中,锁定扣可选用现有的锁定结构,实现对第三支撑板4旋转后的锁定即可。
30.进一步地,所述第三支撑板4表面设置有垫层41。
31.垫层41的设计,可对患者双脚进行保护,防止划伤。
32.进一步地,连接于同一所述支撑杆1上的所述第一支撑板2、所述第二支撑板3和所述第三支撑板4沿所述支撑杆1长度方向间隔排布。
33.第一支撑板2、第二支撑板3和第三支撑板4的间隔排布,符合人体工学远离,可对患者进行有效支撑。
34.进一步地,位于所述第一支撑板2与所述第二支撑板3之间的两所述支撑杆1分别向内弯折形成内弯部13;两所述内弯部13将所述支撑框 12内侧空间分隔成依次排布的第一空腔121和第二空腔122,所述第一支撑板2设置于所述第一空腔121内,所述第二支撑板3和所述第三支撑板4设置于所述第二空腔122内。
35.内弯部13的设计,可节省占用空间,节省材料,降低成本。
36.进一步地,两所述第一支撑板2上设置有至少一根用以固定患者环形绑缚带5。
37.绑缚带5的设计,可对患者进行绑缚、固定,结合第三支撑板4对患者双脚的支撑,可在止铲式担架在竖直搬运患者时有效防止患者下滑,避免二次伤害。
38.进一步地,所述绑缚带5的数量为两根或两根以上,沿所述第一支撑板2的长度方向间隔排布。
39.多根绑缚带5的配合设计,可进一步提升绑缚的稳定性。
40.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支撑板2表面靠近相邻所述支撑杆1一侧间隔开设有若干槽口21,若干所述槽口21沿所述第一支撑板2长度方向间隔排布,两所述第一支撑板2上的槽口21两两对应设置;所述绑缚带5通过对应设置的两所述槽口21环绕设置于两所述第一支撑板2。
41.槽口21的设计,可方便绑缚带5的环绕设计,提升使用便利性。
42.进一步地,所述第三支撑板4与所述第二支撑板3的所述弯折部11 之间为可拆卸装配。
43.第三支撑板4与第二支撑板3弯折部之间的可拆卸装配,方便将第三支撑板4进行拆卸和更换,提升第三支撑板4的使用寿命,并可保证第三支撑板4对患者脚部的支撑稳定性。
44.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一种铲式担架的使用方式如下:
45.使用时,如果在平地搬运患者,铲式担架处于水平状态,则第三支撑板4也处于水平状态,即第三支撑板4可沿支撑框12长度方向设置或弯折至背面,如果需要上下搬运患者,例如上下楼梯时,铲式担架处于竖直或倾斜状态,则可以将第三支撑板4旋转至正面(患者所在面)以支撑患者双脚,防止患者下滑造成二次伤害。
46.对于第一支撑板2和第二支撑板3对患者的支撑方法可参照现有铲式担架,在此不再赘述。
47.实施例2
48.所述第一支撑板2表面间隔开设有若干透气孔22。
49.透气孔22的开设,可增加透气性,提升患者舒适度。
50.其余同实施例1。
51.虽然,上文中已经用一般性说明及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了详尽的描述,但在本实用新型基础上,可以对之作一些修改或改进,或对某个功能模块进行删减,这对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是显而易见的。因此,在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精神的基础上所做的这些修改或改进或删减,均属于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