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尤其涉及双层高吸水无菌敷料。
背景技术:2.医用敷料,是用以覆盖疮、伤口或其他损害的医用材料。随着科技的发展,医用敷料的类型于早期而言,已经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出现了不同种类及性能的医用敷料供临床护理人员选用。
3.然而,多数的医用敷料吸液量小,在吸收渗液后,常常使患者有潮湿不适感,且不易于观察伤口渗出液的性状、量及颜色。普通敷料在面对渗出液较多的情况时,常常会有外渗的情况,导致衣物、被单等被污染。同时,频繁更换伤口敷料,增加了患者伤口/创面感染的风险。
技术实现要素:4.本技术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提供双层高吸水无菌敷料。
5.本技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
6.双层高吸水无菌敷料,包括防水基体、第一吸水层和第二吸水层,所述防水基体具有夹层空间,所述第二吸水层位于所述夹层空间中;
7.所述第一吸水层与防水基体下表面连接,至少在防水基体下表面上且位于第一吸水层外围的区域设有用于与皮肤粘贴的粘贴区;
8.防水基体下表面具有多个贯通所述夹层空间的通孔,通孔沿第一吸水层的边缘设置,通孔和第一吸水层位于粘贴区内围。此处的沿第一吸水层的边缘设置可以解释为:1,通孔位于第一吸水层的边缘以外;2,通孔位于第一吸水层的边缘以内;3,通孔正对第一吸水层的边缘等。
9.优选地,第二吸水层位于第一吸水层正上方。
10.进一步的,防水基体包括上下设置的第二防水层和第一防水层,第一防水层与第二防水层将第二吸水层夹在中间,第一防水层边缘与第二防水层密封连接;
11.第一吸水层上表面与第一防水层下表面连接,通孔位于第一防水层上。
12.其中,若第一防水层与第二防水层的边缘齐平,粘贴区位于第一防水层下表面;
13.若第一防水层的面积小于第二防水层,粘贴区位于第二防水层下表面。
14.进一步的,所述防水基体还包括第三防水层,第三防水层位于第一吸水层下方;
15.第三防水层为环形,第一吸水层位于第三防水层内围,第三防水层内边缘与第一吸水层外边缘接触,所述粘贴区设于第三防水层的下表面;
16.第三层防水层、第二防水层、第一防水层的外边缘齐平,第三层防水层与第一防水层密封连接。
17.进一步的,第三层防水层内边缘与第一吸水层边缘密封连接。
18.优选地,第一防水层边缘与第二防水层面密封连接;第三层防水层与第一防水层
面密封连接。
19.进一步的,所述通孔沿着第一吸水层的边缘设置一圈。
20.优选地,防水基体为防水透明透气材质。
21.进一步的优选地,第一防水层、第二防水层面、第三层防水层的材质为防水透明透气膜;第一吸水层和/或第二吸水层的材质为高吸水性树脂。
22.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23.本实用新型相对于单层吸水层的敷料而言具有以下优势:1.可更加准确的判断伤口/创面的渗出量;2.吸水性更强,可长时间保持伤口/创面周围皮肤的干爽;3.更易于观察伤口/创面渗出液的颜色及性状。
附图说明
24.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实施方式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技术的一部分,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限定。
25.图1是实施例一的剖视图;
26.图2是实施例一的仰视图;
27.图3是实施例一粘贴在皮肤表面时的示意图;
28.图4是实施例二的剖视图;
29.图5是实施例二的仰视图;
30.图6是实施例三的剖视图;
31.图7是实施例三的仰视图;
32.图8是实施例五的剖视图;
33.图9是实施例五中第三层的仰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34.为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实施方式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方式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方式,而不是全部的实施方式。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
35.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实用新型的选定实施方式。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方式,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36.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方式及实施方式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需要说明的是,本说明书中的各个实施例均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的部分互相参见即可。
37.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
38.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上”、“下”、“内”、“外”等指示的方位
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实用新型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本领域技术人员惯常理解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39.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置”、“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40.实施例一
41.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公开的双层高吸水无菌染敷料,包括防水基体、第一吸水层1和第二吸水层2,防水基体具有夹层空间,第二吸水层2位于夹层空间中。
42.本实施例中防水基体包括上下设置的第一防水层4和第二防水层3,第一防水层4与第二防水层3将第二吸水层2夹在中间,第一防水层4与第二防水层3的边缘密封连接。通孔5位于第一防水层4上。
43.第一防水层4与第二防水层3采用面密封连接,第二防水层3与第一防水层4可为粘接、压接或者熔接等方式连接在一起。
44.本实施例中第一防水层4与第二防水层3的尺寸大体上一致,边缘基本齐平,粘贴区6位于第一防水层4下表面。
45.第一吸水层1与第一防水层4下表面连接,第二吸水层2位于第一吸水层1上方。
46.至少在第一防水层4下表面上且位于第一吸水层1外围的区域设有用于与皮肤粘贴的粘贴区6,第一吸水层1位于粘贴区6内围。在另一个实施例中,第一防水层4的整个下表面均为粘贴面,粘贴面可配有离型层。
47.第一防水层4下表面具有多个贯通夹层空间的通孔5。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中通孔5沿第一吸水层1的边缘设置一圈,通孔5位于第一吸水层1的边缘以内。
48.为便于查看第二吸水层2情况,第二防水层3为透明材质。第一防水层4也可为透明材质。
49.为增强透气性,提高舒适度,在另一个实施例中,第一防水层4和/或第二防水层3为防水透明透气膜,可引用iv3000的制作材料:聚氨酯薄膜材料。
50.在粘贴区6涂有丙烯酸粘合剂,用于与皮肤表面粘接。
51.吸水层材料优先选择高吸水性树脂(spa)。双层高吸水无菌敷料的形状、尺寸根据需要设置,包括但不限于为矩形、圆形、椭圆形、多边形、倒圆角的矩形等。
52.本实用新型的使用方法:
53.如图3所示,将双层高吸水无菌敷料贴于皮肤表面,第一吸水层1的中心最好正对出血点或渗液点,粘贴区6与皮肤贴合,将第一吸水层1围在中间,防止液体从防水基体与皮肤之间渗出,避免污染衣物、被单等;
54.当第一吸水层1吸液至差不多饱和后,血液或渗液可通过通孔5进入到夹层空间,继而被第二吸水层2吸收。
55.由于第一吸水层1、第二吸水层2的最大吸收量是一定的,如果第二吸水层2吸收有液体,那么可以确定渗液量或出血量是大于第一吸水层1的最大吸收量的;反之,第二吸水层2未吸收有液体,那么可以确定渗液量或出血量是小于第一吸水层1的最大吸收量的。本实用新型相对于单层吸水层的敷料而言,不仅吸水性更强,还能更加准确的判断伤口/创面的渗液量或出血量。
56.实施例二
57.如图4、图5所示,本实施例中,通孔5位于第一吸水层1的边缘以外。
58.实施例三
59.如图6、图7所示,本实施例中第一防水层4的面积小于第二防水层3,粘贴区6位于第二防水层3下表面。
60.实施例四
61.本实施例中,通孔5正对第一吸水层1的边缘。
62.实施例五
63.如图8、9所示,本实施例中防水基体还包括第三防水层7。
64.第三防水层7为环形,第一吸水层1位于第三防水层7内围,在第三防水层7的整个下表面涂有粘合剂形成所述粘贴区6,用于与皮肤粘贴。
65.第三层防水层7内边缘与第一吸水层1外边缘密封连接,第三层防水层7的外边缘与第二防水层3的外边缘、第一防水层4的外边缘齐平。第三层防水层7与第一防水层4采用面密封连接。
66.第三层防水层7与第一防水层4可为粘接、压接或者熔接等方式连接在一起。
67.第三层防水层7、第二防水层3、第一防水层4的材质相同。
68.以上的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和有益效果进行了进一步详细说明,所应理解的是,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而已,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