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护理用起身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8707895发布日期:2022-01-29 13:47阅读:74来源:国知局
一种护理用起身器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护理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护理用起身器。


背景技术:

2.在医院住院部中,许多术后身体较为虚弱的患者、老年人或孕产妇需要经历长期的卧床休养以恢复身体,医护人员在对其进行护理时需将患者从病床上扶起才能进行下一步护理操作,对于体重较重的患者,医护人员体力消耗较大,且往往一个人无法完成,工作量较大,现有技术中的起身器结构较为简单,占用空间较大,不便于存放和携带,使用时起身器容易发生滑动导致患者受到二次伤害,患者起身时身体容易跟随斜面向下滑动,长时间卧床容易使患者身体产生酸痛和压疮,不便于医护人员对患者进行翻身操作,降低了患者恢复过程中的舒适度,因此需要一种护理用起身器。


技术实现要素:

3.针对上述情况,为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护理用起身器,本实用新型结构新颖,构思巧妙,操作简单方便,有效的解决了起身器收起时存放和携带不便的问题,达到了使用时方便安装固定的目的,避免了使用过程中起身器发生滑动,增强了适用性,优化了帮助患者起身的功能,降低了交叉感染的风险,增加了对患者背部进行按摩的功能,达到了防止患者身体产生酸痛和压疮的效果,增加了对患者进行翻身的功能,提高了患者使用过程中的舒适度。
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包括支撑板,所述支撑板的后方转动连接有一个支撑框,支撑框的内部转动连接有一个背板,所述支撑框的内部设有一个起升机构,所述背板的内部设有一个按摩机构,所述支撑板的前方设有一个翻身机构,所述支撑板的左右两侧均设有一个可沿支撑板左右滑动的固定板,每个固定板的底部均螺纹连接有一个螺纹杆,每个螺纹杆的上方均转动连接有一个卡板,所述固定板、螺纹杆和卡板相互配合形成支撑板的限位结构,每个所述固定板的上方均设有一个第一限位销,每个第一限位销的外部均固定连接有一个第一拉簧,每个拉簧的下方均和支撑板固定连接,每个所述固定板的上方均开设有多个第一限位孔,每个第一限位销和对应的第一限位孔相互配合形成固定板的限位结构,所述支撑板和固定板相互配合形成支撑框的限位结构。
5.优选的,所述起升机构包括一个和支撑框转动连接的主动杆,主动杆的左右两侧均啮合有一个从动杆,每个从动杆的外表面均设有一个可沿支撑框前后滑动的滑块,每个滑块的一侧均转动连接有一个支撑杆,每个支撑杆的另一端均与背板转动连接,所述支撑框的后方固定连接有一个第一驱动电机,驱动电机和主动杆啮合连接。
6.优选的,所述按摩机构包括多个和背板转动连接的转轴,每个转轴的外表面均设有多个按摩球,所述背板的内部固定连接有一个第二驱动电机,第二驱动电机的左侧啮合连接有一个链条,每个所述转轴的左端均和链条啮合连接,所述背板的上方设有一个靠垫。
7.优选的,所述翻身机构包括一个活动架,所述支撑板的左右两侧均开设有一个滑槽,所述活动架的左右两侧均置于对应侧的滑槽内部且可沿滑槽前后滑动,所述活动架的上方设有一个可沿活动架左右滑动的活动台,活动台的前方螺纹连接有一个顶紧螺栓,顶紧螺栓和活动架相互配合形成活动台的限位结构,所述活动台的上方转动连接有一个腿部放置台,所述活动架的左侧设有一个第二限位销,第二限位销的外部固定连接有一个第二拉簧,第二拉簧的另一端和活动架固定连接,所述支撑板的左侧开设有多个第二限位孔,第二限位销和对应的第二限位孔相互配合形成活动架的限位结构。
8.优选的,所述支撑框的上方固定连接有一个坐垫,所述支撑板的上方开设有多个条形孔。
9.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1.本实用新型具有支撑板、固定板、螺纹杆、卡板、第一限位销和第一限位孔,有效的达到了减小占用空间,便于存放和携带的效果,收起时将支撑框翻转至支撑板背面,支撑板、卡板和固定板配合对支撑框进行收纳固定,实现了起身器安装固定的效果,增强适用性和安全性,使用时第一限位销卡入第一限位孔内对固定板进行限位,螺纹杆推动卡板向上和固定板配合将支撑板固定在病床上。2.本实用新型具有第一驱动电机、主动杆、从动杆、滑块和支撑杆,有效的优化了帮助患者起身的功能,降低了交叉感染的风险,使用时第一驱动电机带动主动杆和从动杆转动,从而使滑块带动支撑杆滑动,进而将背板顶起,帮助患者起身。3.本实用新型具有第二驱动电机、链条、转轴和按摩球,有效的实现了对患者背部进行按摩的功能,达到了防止患者身体产生酸痛和压疮的效果,使用时第二驱动电机通过链条带动转轴上的按摩球转动,对患者背部进行按摩。4.本实用新型具有活动架、活动台和腿部放置台,有效的实现了对患者进行翻身的功能,使用时将活动架和活动台均滑动至合适位置并进行固定,将患者双腿放入腿部放置台,医护人员一只手翻转腿部放置台,另一只手翻转患者上身,即可对患者进行翻身。5.本实用新型具有坐垫和条形孔,有效提高了患者使用过程中的舒适性,使用过程中坐垫可对患者臀部起到缓冲作用,条形孔可防止患者因长时间卧床导致腿部和臀部发生压疮。
附图说明
10.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在附图中:
11.图1为本实用新型展开时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12.图2为本实用新型收起时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13.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固定板和支撑板的配合示意图。
14.图4为本实用新型中起升机构的位置示意图。
15.图5为本实用新型图4中b区域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16.图6为本实用新型中翻身机构的结构示意图示意图。
17.图7为本实用新型图1中a区域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18.图中:1-支撑板、2-支撑框、3-背板、4-起升机构、401-主动杆、402-从动杆、403-滑块、404-支撑杆、405-第一驱动电机、5-按摩机构、501-转轴、502-按摩球、503-第二驱动电机、504-链条、505-靠垫、6-翻身机构、601-活动架、602-滑槽、603-活动台、604-顶紧螺栓、605-腿部放置台、606-第二限位销、607-第二拉簧、608-第二限位孔、7-固定板、8-螺纹杆、
9-卡板、10-第一限位销、11-第一拉簧、12-第一限位孔、13-坐垫、14-条形孔。
具体实施方式
19.下面结合附图1-7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进一步详细说明。
20.实施例一,由图1-3给出,本实用包括支撑板1,为了达到便于患者起身的目的,所述支撑板1的后方转动连接有一个支撑框2,支撑框2的内部转动连接有一个背板3,所述支撑框2的内部设有一个起升机构4,医护人员可控制起升机构4来调节背板3的倾斜角度,以达到帮助患者起身的目的,为了达到对患者背部进行按摩的效果,所述背板3的内部设有一个按摩机构5,医护人员可打开按摩机构5对患者背部进行按摩,为了达到便于对患者进行翻身的目的,所述支撑板1的前方设有一个翻身机构6,医护人员可通过转动翻身机构6对患者进行翻身,为了达到固定支撑板1的目的,所述支撑板1的左右两侧均设有一个可沿支撑板1左右滑动的固定板7,每个固定板7的底部均螺纹连接有一个螺纹杆8,每个螺纹杆8的上方均转动连接有一个卡板9,每个所述固定板7的内部均开设有一个限位槽,每个所述卡板9均可沿对应的限位槽上下滑动,所述固定板7、螺纹杆8和卡板9相互配合形成支撑板1的限位结构,每个所述固定板7的上方均设有一个第一限位销10,每个第一限位销10的外部均固定连接有一个第一拉簧11,每个拉簧11的下方均和支撑板1固定连接,每个所述固定板7的上方均开设有多个第一限位孔12,每个第一限位销10和对应的第一限位孔12相互配合形成固定板7的限位结构,所述支撑板1和固定板7相互配合形成支撑框2的限位结构,使用时医护人员将支撑板1和支撑框2置于病床的合适位置,根据病床的宽度调节固定板7的位置,使固定板7卡接在病床的边缘,此时第一拉簧11拉动第一限位销10卡入相对应的第一限位孔12内,对固定板7的位置进行固定,转动螺纹杆8,卡板9沿限位槽向上滑动直至顶紧病床,实现对支撑板1的固定,有效防止支撑板1在病床上发生滑动,增强了适用性,提高安全性,使用结束后医护人员向下旋转支撑框2,使支撑框2底部和支撑板1底部相接触,并使用固定板7对支撑框2进行固定,有效减小占用空间,达到便于存放和携带的效果。
21.实施例二,在实施例一的基础上,由图1、图2、图4和图5给出,为了达到便于帮助患者起身的目的,所述起升机构4包括一个和支撑框2转动连接的主动杆401,主动杆401的左右两侧均啮合有一个从动杆402,每个从动杆402的外表面均设有一个可沿支撑框2前后滑动的滑块403,每个滑块403的一侧均转动连接有一个支撑杆404,每个支撑杆404的另一端均与背板3转动连接,所述支撑框2的后方固定连接有一个第一驱动电机405,第一驱动电机405为现有技术,在此不做过多描述,第一驱动电机405和主动杆401啮合连接,当患者需要起身时,医护人员打开第一驱动电机405,第一驱动电机405带动主动杆401转动,主动杆401带动两个从动杆402同步转动,从而使每个滑块403均沿对应的从动杆402向前进行同步滑动,每个滑块403均带动对应的支撑杆404向前移动,进而将背板3向上顶起,达到帮助患者起身的目的,医护人员无需亲自用手帮助患者起身,避免发生交叉感染,提高工作效率。
22.实施例三,在实施例一的基础上,由图1给出,为了达到对患者背部进行按摩的效果,所述按摩机构5包括多个和背板3转动连接的转轴501,每个转轴501的外表面均设有多个按摩球502,按摩球502为橡胶材质支撑,所述背板3的内部固定连接有一个第二驱动电机503,第二驱动电机503为现有技术,在此不做过多描述,第二驱动电机503的左侧啮合连接有一个链条504,每个所述转轴501的左端均和链条504啮合连接,所述背板3的上方设有一
个靠垫505,医护人员打开第二驱动电机503,第二驱动电机503通过链条504带动每个转轴501转动,从而使每个转轴501上的按摩球502旋转,对患者背部进行按摩,避免患者因长时间卧床导致血液流通不畅,减缓患者背部酸痛的症状,防止患者背部发生压疮。
23.实施例四,在实施例一的基础上,由图1、图2、图6和图7给出,为了达到便于对患者进行翻身的目的,所述翻身机构6包括一个活动架601,所述支撑板1的左右两侧均开设有一个滑槽602,所述活动架601的左右两侧均置于对应侧的滑槽602内部且可沿滑槽602前后滑动,所述活动架601的上方设有一个可沿活动架601左右滑动的活动台603,活动台603的前方螺纹连接有一个顶紧螺栓604,顶紧螺栓604和活动架601相互配合形成活动台603的限位结构,所述活动台603的上方转动连接有一个腿部放置台605,所述活动架601的左侧设有一个第二限位销606,第二限位销606的外部固定连接有一个第二拉簧607,第二拉簧607的另一端和活动架601固定连接,所述支撑板1的左侧开设有多个第二限位孔608,第二限位销606和对应的第二限位孔608相互配合形成活动架601的限位结构,当需要对患者进行翻身时,医护人员向外拉动第二限位销606,并将活动架601沿滑槽602滑动至患者大腿下方,松开第二限位销606,第二拉簧607带动第二限位销606卡入对应的第二限位孔608内,将活动台603沿活动架601滑动至患者双腿的中部,拧紧顶紧螺栓604,将患者的双腿放入腿部放置台605内,医护人员一只手翻转腿部放置台605,另一只手翻转患者上身,即可对患者进行翻身,避免了因患者身体疲软导致医护人员对其翻身困难的问题,降低医护人员工作量,在患者起身过程中,根据患者身高将腿部放置台605调节至合适位置,使患者脚部顶住腿部放置台605,可有效防止起身过程中患者身体向下滑动。
24.实施例五,在实施例二的基础上,由图1、图2和图4给出,所述支撑框2的上方固定连接有一个坐垫13,坐垫13为透气性好的海绵材质制成,所述支撑板1的上方开设有多个条形孔14,坐垫13可对患者臀部起到有效的缓冲效果,提高患者舒适度,多个条形孔14可增加支撑板1的透气性,防止因长时间卧床导致患者腿部和臀部发生压疮。
25.本实用新型使用时,使用时医护人员将支撑板1和支撑框2置于病床的合适位置,将固定板7卡接在病床的边缘,此时第一拉簧11拉动第一限位销10卡入相对应的第一限位孔12内,对固定板7的位置进行固定,转动螺纹杆8,卡板9沿限位槽向上滑动直至顶紧病床,实现对支撑板1的固定,有效防止支撑板1在病床上发生滑动,提高安全性,当患者需要起身时,医护人员打开第一驱动电机405,第一驱动电机405带动主动杆401转动,主动杆401带动两个从动杆402同步转动,从而使每个滑块403均带动对应的支撑杆404将背板3向上顶起,达到帮助患者起身的目的,医护人员无需亲自用手帮助患者起身,避免发生交叉感染,提高工作效率,医护人员打开第二驱动电机503,第二驱动电机503通过链条504带动每个转轴501上的按摩球502旋转,对患者背部进行按摩,避免患者因长时间卧床导致血液流通不畅,减缓患者背部酸痛的症状,防止患者背部发生压疮,当需要对患者翻身时,医护人员将活动架601滑动至患者大腿下方,再将活动台603滑动至患者双腿中部,将患者的双腿放入腿部放置台605内,医护人员一只手翻转腿部放置台605,另一只手翻转患者上身,即可对患者进行翻身,避免了因患者身体疲软导致医护人员对其翻身困难的问题,降低医护人员工作量,在患者起身过程中,根据患者身高将腿部放置台605调节至合适位置,使患者脚部顶住腿部放置台605,可有效防止起身过程中患者身体向下滑动,坐垫13可对患者臀部起到有效的缓冲效果,提高患者舒适度,多个条形孔14可增加支撑板1的透气性,防止因长时间卧床导致
患者和臀部发生压疮,当无需使用该护理用起身器时,医护人员向下旋转支撑框2,使支撑框2底部和支撑板1底部相接触,并使用固定板7对支撑框2进行固定,有效减小占用空间,达到便于存放和携带的效果。
26.本实用新型结构新颖,构思巧妙,操作简单方便,通过本设计有效的解决了起身器收起时存放和携带不便的问题,达到了使用时方便安装固定的目的,避免了使用过程中起身器发生滑动,增强了适用性,优化了帮助患者起身的功能,降低了交叉感染的风险,增加了对患者背部进行按摩的功能,达到了防止患者身体产生酸痛和压疮的效果,增加了对患者进行翻身的功能,避免患者起身过程中身体向下滑动,提高了患者使用过程中的舒适度。
27.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