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可视采耳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7125882发布日期:2021-10-27 20:08阅读:375来源:国知局
智能可视采耳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采耳装置技术领域,特别是一种智能可视采耳装置。


背景技术:

2.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生活的进步,智能采耳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广泛欢迎。尤其是智能可视化的采耳装置,可以观看到耳道内部的情况,确定耳垢的位置。为实现可视化的采耳,相关技术中,可视化采耳装置需包括采耳勺、微型摄像头、电池、电路板、照明及与外部连接的天线终端等,众多部件均需占据一定的位置空间及稳固固定导致大部分的可视化采耳装置体积偏大,拿在手上笨重,不适合采耳时用户灵巧操作。


技术实现要素:

3.基于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智能可视采耳装置,通过设置所述托架用以固定所述智能可视采耳装置的内部组件,使产品小型化及轻量化,便于用户灵巧操作,提高用户体验感。
4.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智能可视采耳装置,包括机身,所述机身包括主电路板、电池、托架、罩设于所述主电路板、所述电池和所述托架外围的第一壳体、连接所述第一壳体一端的固定壳、安装在所述固定壳远离所述第一壳体一端的图像采集元件、和安装在所述固定壳且邻近所述图像采集元件的清洁头,所述电池和所述主电路板叠合设置于所述托架上且位于所述托架和所述第一壳体之间或者所述电池和所述主电路板并列设置于所述托架上且位于所述托架和所述第一壳体之间;所述托架靠近所述第一壳体的表面与所述第一壳体的内表面形状适配并抵接。
5.相较于现有技术,通过所述托架的设置,将所述电池与所述主电路板叠合设置或并列设置于所述托架和所述第一壳体之间,不仅使得所述电池及所述主电路板可靠的固定,从而增加所述电池及所述主电路板的安全性和使用寿命,还可以使得所述第一壳体内各元件被紧凑合理的装配,提高产品的稳定性,有利于产品的小型化及轻量化。所述托架靠近所述第一壳体的表面与所述第一壳体的内表面形状适配并抵接,也利于第一壳体内各元件的紧凑装配,使得所述智能可视采耳装置更符合产品小型化的发展要求。
6.进一步地,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电池和所述主电路板叠合设置于所述托架上,所述托架包括承载部和连接所述承载部的第一固定端,所述承载部和所述第一固定端围成收纳空间,所述电池安装于所述收纳空间,所述主电路板盖设于所述电池远离所述承载部的一侧。可以理解,所述托架上设置所述承载部用以承载所述电池,有利于增加电池的安全性及使用寿命,所述主电路板盖设于所述电池远离所述承载部的一侧且所述主电路板作为所述收纳空间的一侧,不仅有利于所述电池与所述主电路板的连接,还有利于所述第一壳体内各元件的紧凑装配及减少托架生产成本。
7.进一步地,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托架还包括连接所述承载部远离所述第一固定端一侧的第二固定端,所述承载部、所述第一固定端和所述第二固定端围成所述收纳空间,
所述主电路板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固定端和所述第二固定端固定;所述第一固定端靠近所述固定壳,所述第二固定端靠近所述第一壳体远离所述固定壳的一端,所述第二固定端上还设置有端口组件,所述第一壳体包括对应所述端口组件设置的开口,使得所述端口组件经由所述开口暴露;所述端板部还具有按键开孔,所述按键开孔安装有开关按键,所述开关按键与所述主电路板电连接。可以理解,所述端口组件的设置不仅电连接所述主电路板且还经由所述开口电连接外部器件;其中,所述端口组件可以为usb接口组件,所述外部器件可以包括充电器、外部终端装置等,用于为所述机身充电或进行数据通信。
8.进一步地,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电池和所述主电路板并列设置于所述托架上,所述主电路板位于所述托架远离所述固定壳的一侧,所述电池设置于所述托架上且位于所述固定壳和所述主电路板之间。可以理解,所述托架上形成收纳空间,所述电池及所述主电路板并列设置于所述收纳空间内,保证了所述电池及所述主电路板的稳定性及安全性,也使得所述电池更便于连接所述主电路板及所述图像采集元件。
9.进一步地,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托架包括承载所述电池和所述主电路板的主体部和连接所述主体部一端的端板部,所述第一壳体包括环设的侧壁结构,所述固定壳设置于所述侧壁结构的一端,所述端板部安装于所述侧壁结构的另一端;所述端板部具有开口,所述主电路板上设置有端口组件,所述端口组件经由所述开口暴露;所述主体部包括相对设置且连接的两个子托架,两个所述子托架围成收纳空间,所述电池和所述主电路板位于所述收纳空间中。可以理解,两个所述子托架的设置,使得所述电池及所述主电路板收纳于所述子托架围成的收纳空间内而不暴露于所述托架外,能够有效的提高所述电池及所述主电路板的使用寿命。所述端板部一方面具有开口便于所述端口组件电连接外部器件,另一方面所述端板部还可作为所述智能可视采耳装置的底座,提升所述智能可视采耳装置的稳定度及美观度。
10.进一步地,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主体部靠近所述第一壳体的表面还包括第一卡扣部,所述第一壳体的内表面具有第二卡扣部,所述第一卡扣部与所述第二卡扣部卡合使得所述主体部和所述第一壳体连接。可以理解,所述托架与所述第一壳体卡扣连接,便于所述托架和所述第一壳体的拆装及后期维修。
11.进一步地,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智能可视采耳装置还包括固定件,所述固定件的一端罩设于所述固定壳远离所述图像采集元件的外侧,所述固定件的另一端伸入所述第一壳体并与所述第一壳体固定;所述固定件具有第三卡扣部,所述第一壳体的内表面还具有与所述第三卡扣部对应的第四卡扣部,所述第三卡扣部和所述第四卡扣部卡合使得所述固定件和所述第一壳体固定。可以理解,所述固定件的设置用以固定所述固定壳及所述第一壳体,所述固定件与所述第一壳体卡扣连接,便于所述固定件与所述第一壳体的拆装,便于所述固定壳及所述固定壳内所述图像采集元件及所述清洁头的后期更换及维修。
12.进一步地,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托架靠近所述第一壳体的表面包括弧形面,所述第一壳体的内表面包括弧形部分,所述弧形部分与所述弧形面适配安装并抵接。可以理解,所述托架靠近所述第一壳体的表面的弯曲程度与所述第一壳体的内表面的弯曲程度一致,便于所述托架更稳定的收纳于所述第一壳体内,并且也有利于第一壳体内各元件的紧凑装配,使得所述智能可视采耳装置更符合产品小型化的发展要求。
13.进一步地,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外壳的外表面还设置有第一防滑纹路;所述
第一防滑纹路包括多个菱形凹陷图案。通过防滑纹路,可以提高机身操作和拿取的可操作性和用户体验性。所述第一防滑纹路包括多个菱形凹陷图案,也可以具有较好的防滑效果。
14.进一步地,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托架靠近所述第一壳体的表面还具有导热片,所述导热片与所述第一壳体抵接以进行导热。可以理解,通过设置导热片,可以使所述智能可视采耳装置具有较好的散热效果,提高使用寿命。
15.进一步地,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壳体的内表面还包括相对设置的滑槽部,所述主电路板的两个相对边缘分别位于两个所述滑槽部中;所述第一壳体的内表面还包括第一滑动部,所述托架靠近所述第一壳体的表面还具有与所述第一滑动部配合的第二滑动部,所述第一滑动部与所述第二滑动部中的一个为滑块,所述第一滑动部与所述第二滑动部中另一个为滑槽,所述滑块收纳于所述滑槽中使得所述托架和所述第一壳体连接。可以理解,通过在所述第一壳体内表面相对设置的所述滑槽部及所述第一滑动部,所述主电路板及所述托架可以从所述第一壳体滑出及固定,所述滑槽部、所述第一滑动部及所述第二滑动部的设置使得所述第一壳体内各元件的固定及装配更加便捷。
16.进一步地,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智能可视采耳装置还包括软性电路板,所述软性电路板的一端连接所述图像采集元件,另一端连接所述主电路板;所述智能可视采耳装置还包括霍尔元件和盖体,所述霍尔元件设置在所述软性电路板上,所述盖体用于至少盖设于所述固定壳所在的一侧,所述盖体内侧设置有磁性元件,所述霍尔元件侦测所述磁性元件位置变化并发出侦测信号至所述主电路板,所述主电路板依据所述侦测信号控制所述机身进入开机状态。可以理解,所述软性电路板可以电连接所述图像采集元件及所述主电路板且其上还设置有所述霍尔元件,所述霍尔元件的设置方式不仅方便所述霍尔元件的电连接,无需设置其他承载固定、电连接所述霍尔元件的其他元件,也有利于整体成本的降低、体积的缩小和重量的降低。
17.进一步地,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盖体的外表面还设置有第二防滑纹路;所述第一防滑纹路包括多个菱形凹陷图案。通过防滑纹路,可以提高盖体拿取的可操作性和用户体验性。所述第二防滑纹路包括多个菱形凹陷图案,也可以具有较好的防滑效果。
附图说明
18.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19.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提供的智能可视采耳装置的立体图。
20.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提供的智能可视采耳装置的爆炸图。
21.图3为图2所示智能可视采耳装置另一角度的爆炸图。
22.图4为图2所示智能可视采耳装置的第一壳体俯视图。
23.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提供的智能可视采耳装置的示意图。
24.图6为图5所示智能可视采耳装置的爆炸图。
25.图7为图5所示智能可视采耳装置另一角度的爆炸图。
26.图8为图5所示智能可视采耳装置的剖面图。
27.图9为图8中v的放大图。
28.图10为图5所示智能可视采耳装置的另一角度刨面图。
29.图11为图10中

的方法图。
30.附图中各标号的含义为:
[0031]1‑
智能可视采耳装置;10

机身,101

主电路板;102

电池;103

托架;104

第一壳体;105

固定壳;106

图像采集元件;107

清洁头;108

固定件;109

软性电路板;110

霍尔元件;111

盖体;112

第一防滑纹路;113

第二防滑纹路;114

导热片;
[0032]
1031

承载部;1032

第一固定端;1033

第二固定端;1034

端口组件;1035

主体部;1036

端板部;1036b

开口;1036c

按键开孔;1036a

开关按键;1037

子托架;1038第一卡扣部;1039

第二滑动部;
[0033]
1041

第二卡扣部;1042

第四卡扣部;1043

滑槽部;1044

第一滑动部;
[0034]
1045

侧壁结构;1081

第三卡扣部。
具体实施方式
[0035]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0036]
在本实用新型中,术语“上”、“下”、“左”、“右”、“前”、“后”、“顶”、“底”、“内”、“外”、“中”、“竖直”、“水平”、“横向”、“纵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这些术语主要是为了更好地描述本实用新型及其实施例,并非用于限定所指示的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必须具有特定方位,或以特定方位进行构造和操作。
[0037]
并且,上述部分术语除了可以用于表示方位或位置关系以外,还可能用于表示其他含义,例如术语“上”在某些情况下也可能用于表示某种依附关系或连接关系。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这些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0038]
此外,术语“安装”、“设置”、“设有”、“连接”、“相连”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可拆卸连接,或整体式构造;可以是机械连接,或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或者是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又或者是两个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之间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0039]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主要是用于区分不同的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具体的种类和构造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并非用于表明或暗示所指示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的相对重要性和数量。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为两个或两个以上。
[0040]
实施例1
[0041]
如图1

3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提供了一种智能可视采耳装置1,包括机身10,机身10包括主电路板101、电池102、托架103、罩设于主电路板101、电池102和托架103外围的第一壳体104、连接第一壳体104一端的固定壳105、安装在固定壳105远离第一壳体104一端的图像采集元件106、和安装在固定壳105且邻近图像采集元件106的清洁头107,电池102和主电路板101叠合设置于托架103上且位于托架103和第一壳体104之间。
[0042]
相较于现有技术,通过托架103的设置,将电池102与主电路板101叠合设置于托架
103和第一壳体104之间,不仅使得电池102及主电路板101可靠的固定,从而增加电池102及主电路板101的安全性和使用寿命,还可以使得第一壳体104内各元件被紧凑合理的装配,提高产品的稳定性,有利于产品的小型化及轻量化。
[0043]
具体地,电池102和主电路板101叠合设置于托架103上且位于托架103和第一壳体104之间,托架103包括承载部1031和连接承载部1031的第一固定端1032,承载部1031和第一固定端1032围成收纳空间,电池102安装于收纳空间,主电路板101盖设于电池102远离承载部1031的一侧。可以理解,托架103上设置承载部1031用以承载电池102,有利于增加电池102的安全性及使用寿命,主电路板101盖设于电池102远离承载部1031的一侧且主电路板101作为收纳空间的一侧,不仅有利于电池102与主电路板101的连接,还有利于第一壳体104内各元件的紧凑装配及减少托架103生产成本。
[0044]
进一步地,托架103还包括连接承载部1031远离第一固定端1032一侧的第二固定端1033,承载部1031、第一固定端1032和第二固定端1033围成收纳空间,主电路板101的两端分别与第一固定端1032和第二固定端1033固定;第一固定端1032靠近固定壳105,第二固定端1033靠近第一壳体104远离固定壳105的一端,第二固定端1033上还设置有端口组件1034,第一壳体104包括对应端口组件1034设置的开口,使得端口组件1034经由开口暴露。可以理解,端口组件1034不仅电连接主电路板101且还经由开口电连接外部器件;其中,端口组件1034可以为usb接口组件,外部器件可以包括充电器、外部终端装置等,用于为机身10充电或进行数据通信。
[0045]
具体地,托架103靠近第一壳体104的表面与第一壳体104的内表面形状适配并抵接;托架103靠近第一壳体104的表面包括弧形面,第一壳体104的内表面包括弧形部分,弧形部分与弧形面适配安装并抵接。可以理解,托架103靠近第一壳体104的表面的弯曲程度与第一壳体104的内表面的弯曲程度一致,便于托架103更稳定的收纳于第一壳体104内,并且也有利于第一壳体104内各元件的紧凑装配,使得智能可视采耳装置1更符合产品小型化的发展要求。
[0046]
进一步地,如图4所示,第一壳体104的内表面还包括相对设置的滑槽部1043,主电路板101的两个相对边缘分别位于两个滑槽部1043中;第一壳体104的内表面还包括第一滑动部1044,托架103靠近第一壳体104的表面还具有与第一滑动部1044配合的第二滑动部1039,第一滑动部1044与第二滑动部1039中的一个为滑块,第一滑动部1044与第二滑动部1039中的另一个为滑槽,滑块收纳于滑槽中使得托架103和第一壳体104连接。可以理解,通过在第一壳体104内表面相对设置的滑槽部1043及第一滑动部1044,托架103及主电路板101可以从第一壳体104滑出及固定;滑槽部1043、第一滑动部1044及第二滑动部1039的设置使得第一壳体104内各元件的固定及装配更加便捷。
[0047]
进一步地,智能可视采耳装置1还包括软性电路板109,软性电路板109的一端连接图像采集元件106,另一端连接主电路板101;智能可视采耳装置1还包括霍尔元件110和盖体111,霍尔元件110设置在软性电路板109上,盖体111用于至少盖设于固定壳105所在的一侧,盖体111内侧设置有磁性元件,霍尔元件110侦测磁性元件位置变化并发出侦测信号至主电路板101,主电路板101依据侦测信号控制机身10进入开机状态。可以理解,软性电路板109可以电连接图像采集元件106及主电路板101且其上还设置有霍尔元件110,霍尔元件110的设置方式不仅方便霍尔元件110的电连接,无需设置其他承载固定、电连接霍尔元件
110的其他元件,也有利于整体成本的降低、体积的缩小和重量的降低。
[0048]
进一步地,第一壳体104的外表面还可以设置第一防滑纹路112,盖体111的外表面设置第二防滑纹路113,第一防滑纹路112和第二防滑纹路113可以为多个菱形凹陷图案。通过设置第一防滑纹路112和第二防滑纹路113,可以在操作和拿取机身10和盖体111时实现防滑,提高可操作性及用户体验。菱形凹陷图案也可以加大手指与机身10或盖体111的接触面积,具有较好的防滑效果。
[0049]
托架103靠近第一壳体104的表面还可以设置有导热片114,导热片114用于抵接第一壳体104以进行导热,具体地,主电路板101上具有较多芯片(如wifi芯片),产生较多热量,托架103承载主电路板101并可将主电路板101上的热量传到至第一壳体104以进行散热,从而具有较好的散热效果,提高所述智能可视采耳装置1的使用寿命。
[0050]
实施例2
[0051]
如图5

7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也提供了一种智能可视采耳装置1,包括机身10,机身10包括主电路板101、电池102、托架103、罩设于主电路板101、电池102和托架103外围的第一壳体104、连接第一壳体104一端的固定壳105、安装在固定壳105远离第一壳体104一端的图像采集元件106、和安装在固定壳105且邻近图像采集元件106的清洁头107,电池102和主电路板101并列设置于托架103上。
[0052]
相较于现有技术,通过托架103的设置,将电池102与主电路板101并列设置于托架103上,不仅使得电池102及主电路板101可靠的固定,从而增加电池102及主电路板101的安全性和使用寿命,还可以使得第一壳体104内各元件被紧凑合理的装配,提高产品的稳定性,有利于产品的小型化及轻量化。
[0053]
具体地,电池102和主电路板101并列设置于托架103上,主电路板101位于托架103远离固定壳105的一侧,电池102设置于托架103上且位于固定壳105和主电路板101之间。可以理解,托架103上形成收纳空间,电池102及主电路板101并列设置于收纳空间内,保证了电池102及主电路板101的稳定性及安全性,也使得电池102更便于连接主电路板101及图像采集元件106。
[0054]
进一步地,托架103包括承载电池102和主电路板101的主体部1035和连接主体部1035一端的端板部1036,第一壳体104包括环设的侧壁结构1045,固定壳105设置于侧壁结构1045的一端,端板部1036安装于侧壁结构1045的另一端;端板部1036具有开口,主电路板101上设置有端口组件1034,端口组件1034经由开口暴露;主体部1035包括相对设置且连接的两个子托架1037,两个子托架1037围成收纳空间,电池102和主电路板101位于收纳空间中。可以理解,两个子托架1037的设置,使得电池102及主电路板101收纳于子托架1037围成的收纳空间内而不暴露于托架103外,能够有效的提高电池102及主电路板101的使用寿命。端板部1036一方面具有开口1036b便于端口组件1034电连接外部器件,另一方面端板部1036还可作为智能可视采耳装置1的底座,提升智能可视采耳装置1的稳定度及美观度。进一步地,端板部1036还具有按键开孔1036c,按键开孔1036c安装有开关按键1036a,开关按键1036a与主电路板101电连接,用于供用户操作以控制智能可视采耳装置1的开关和/或控制等。
[0055]
进一步地,如图10

11所示,主体部1035靠近第一壳体的表面还包括第一卡扣部1038,第一壳体104的内表面具有第二卡扣部1041,第一卡扣部1038与第二卡扣部1041卡合
使得主体部1035和第一壳体104连接。可以理解,托架103与第一壳体104卡扣连接,便于托架103和第一壳体104的拆装及后期维修。
[0056]
进一步地,如图8

9所示,智能可视采耳装置1还包括固定件108,固定件108的一端罩设于固定壳105远离图像采集元件106的外侧,固定件108的另一端伸入第一壳体104并与第一壳体104固定;固定件108具有第三卡扣部1081,第一壳体104的内表面还具有与第三卡扣部1081对应的第四卡扣部1042,第三卡扣部1081和第四卡扣部1042卡合使得固定件108和第一壳体104固定。可以理解,固定件108的设置用以固定固定壳105及第一壳体104,固定件108与第一壳体104卡扣连接,便于固定件108与第一壳体104的拆装,便于固定壳105及固定壳105内图像采集元件106及清洁头107的后期更换及维修。
[0057]
进一步地,托架103靠近第一壳体104的表面与第一壳体104的内表面形状适配并抵接;托架103靠近第一壳体104的表面包括弧形面,第一壳体104的内表面包括弧形部分,弧形部分与弧形面适配安装并抵接。可以理解,托架103靠近第一壳体104的表面的弯曲程度与第一壳体104的内表面的弯曲程度一致,便于托架103更稳定的收纳于第一壳体104内,并且也有利于第一壳体104内各元件的紧凑装配,使得智能可视采耳装置1更符合产品小型化的发展要求。
[0058]
进一步地,智能可视采耳装置1还包括软性电路板109,软性电路板109的一端连接图像采集元件106,另一端连接主电路板101;智能可视采耳装置1还包括霍尔元件110和盖体111,霍尔元件110设置在软性电路板109上,盖体111用于至少盖设于固定壳105所在的一侧,盖体111内侧设置有磁性元件,霍尔元件110侦测磁性元件位置变化并发出侦测信号至主电路板101,主电路板101依据侦测信号控制机身10进入开机状态。可以理解,软性电路板109可以电连接图像采集元件106及主电路板101且其上还设置有霍尔元件110,霍尔元件110的设置方式不仅方便霍尔元件110的电连接,无需设置其他承载固定、电连接霍尔元件110的其他元件,也有利于整体成本的降低、体积的缩小和重量的降低。
[0059]
可以理解,第二实施例的智能可视采耳装置1也可以设置第一实施例中所示的第一防滑纹路112、第二防滑纹路113以及导热片114,由于第一实施例中已经对上述特征进行了说明,此处就不再进行赘述。
[0060]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的智能可视采耳装置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智能可视采耳装置及其核心思想;同时,对于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