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置的假肢连接装置

文档序号:30858389发布日期:2022-07-23 07:29阅读:130来源:国知局
内置的假肢连接装置

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假肢连接装置,具体涉及一种可供截肢患者任意挑选不同假肢的内置的假肢连接装置,属于医疗器械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2.截肢,顾名思义,就是截除没有生机或因局部疾病严重威胁生命的肢体。确切的讲截肢术是经过一个或多个骨将肢体的一部分切除。造成截肢的原因在逐渐地发生着变化,因为周围血管病或同时合并糖尿病而截肢者已越来越多见,尤其是在西方国家 (比如在美国已占截肢发生率的50%),上升到截肢原因的第一位,在我国近年来也呈上升趋势。在日常生活中,人难免会遇到一些意外情况(比如重大交通事故),也可能会因某种原因而患上重大疾病(比如四肢恶性肿瘤)。如果因事故外伤导致大腿远端毁损伤,或者患恶性肿瘤因治疗需要,可能会需要通过截肢手术来进行治疗。截肢术必须由对截肢手术原理、术后康复和假体设计完全了解的外科医生实施截肢手术。截肢不应视为治疗失败,而是作为患者恢复更舒适和有效生活的第一步。
3.每年进行的截肢的人数在增加,主要是老年人群。在西方实施截肢手术的患者超过90%继发于外周血管疾病。年轻患者中,创伤是首要原因,其次是恶性肿瘤。截肢的唯一绝对适应症是患病或创伤肢体的不可逆局部缺血。截肢也可能是为了在不可控感染患者中保留生命,并且可能是部分肿瘤患者的最佳选择,尽管在大多数病例中,骨与软组织肿瘤学的进展使得四肢恶性肿瘤的患者可以进行保肢治疗。同样,下肢某些先天性畸形最好采用截肢和假体配合治疗。常见的截肢适应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外周血管疾病:外周血管性疾病伴或不伴糖尿病,最常发生在年龄50-75岁的个体中,是截肢最常见的适应症。如果血管疾病进展至需要截肢的时间点,则不限于受累肢体。在糖尿病患者中,约一半患者接受截肢治疗。糖尿病患者中最重要的截肢预测因素是周围神经病变,其他风险因素包括既往卒中、经皮氧水平降低和踝肱动脉血压指数下降。必须告知糖尿病患者正确的足部护理和鞋子选择的重要性,并且必须经常检查足部。同时尽可能有效地控制感染,并通过简单的筛选试验对营养和免疫状态进行评价。在患有多种基础疾病的老年患者中,如果截肢处于近端水平,截肢术后则可能影响患者行走功能。应在提供合理愈合机会的最远端水平进行截肢,以最大化患者术后肢体功能。(2)创伤:创伤是年轻患者截肢的主要适应症。由于职业和发展危害,创伤导致的截肢在男性中更常见。这些患者通常比较健康,此类损伤可能对他们的生活产生深远的影响。初次截肢的唯一绝对适应症为缺血性肢体的不可修复的血管损伤。(3)烧伤:肢体热损伤或电损伤可能需要截肢。初次就诊时组织损伤的完整程度可能不明显,尤其是电损伤。治疗包括对失活组织进行早期清创、必要时进行筋膜切开术以及积极的伤口护理,包括手术室重复清创。与早期截肢相比,不可切除肢体的延迟截肢与局部感染、全身感染、肌红蛋白诱发的肾衰竭和死亡风险增加相关。此外,延迟截肢的住院时间和成本大大提高。实施不充分的治疗,不切实际的希望挽救肢体可能使患者处于不当的危险之中,在必要时必须采取截肢手术。(4)冻疮:冻疮是四肢组织的冷冻,伴或不伴中心体温过
低。当热量损失超过机体维持体内平衡的能力时,肢体的血流量减少,以维持中心体温。暴露于风或水中时,问题更为严重。实际组织损伤通过两种机制发生:通过在细胞外液中形成结晶而直接引起组织损伤;由血管内皮损伤、血凝块形成和交感神经张力增加所导致的缺血性损伤。经过保守治疗后仍缺血严重的可能需要截肢。(5)感染:对于抗生素和外科清创无反应的急性或慢性感染,可能需要截肢。可采用两种方法之一进行。在感染控制不佳的情况下,可进行断头型截肢手术,并在更近端的层次进行修复。或者,可在确定的水平进行开放性截肢,并在10-14天时行二期闭合伤口。在急性环境下,最令人担忧的是产气细菌造成的肢体感染。通常与战场损伤相关,气体形成感染也可能由战场损伤、机动车事故等致伤因素所致。在没有适当清创术的情况下闭合污染伤口,都存在发生气性坏疽的高风险。(6)肿瘤:诊断成像、化疗、放射治疗和重建手术技术的进展现在是大多数骨或软组织肉瘤患者的一种合理选择。当考虑保肢治疗而不是截肢时,必须考虑4 个问题:

生存期是否会受到治疗选择的影响?

短期和长期发病率如何比较?

与假体相比,原始肢体功能如何?

是否存在任何社会心理后果?恶性肿瘤截肢对技术要求相对较高,通常需要使用非标准皮瓣、植骨或假体加固,以获得更多功能性的残留肢体。但是与截肢相比,保肢具有更大的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病率。保肢手术涉及更广泛的外科手术,与感染、伤口裂开、皮瓣坏死、失血和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风险相关。远期并发症取决于重建类型。其中包括假体周围骨折、假体松动或脱位、移植物-宿主结骨不连、同种异体移植物断裂、下肢不等长和晚期感染。大多数膝关节周围恶性肿瘤患者接受了3种外科手术中的一种治疗,其中包括广泛切除、人工膝关节假体置换术或者广泛切除、同种异体关节固定术或经股骨截肢。保肢患者后期更有可能需要多次后续手术治疗。初次成功保肢手术后,由于肿瘤局部复发、人工关节假体置换后感染、排异、骨质溶解等因素导致最终约有三分之一的长期存活者可能需要截肢。尽管治愈不是目标,但是截肢可显著改善部分患者的功能状态和缓解疼痛。
4.按截肢平面进行划分,假肢可以分为以下几类:足部假肢、小腿假肢、膝离断假肢、大腿假肢、髋离断假肢、半骨盆切除假肢、半体切除假肢。假肢装配对残肢主要有以下几点要求:(1)残肢应有适当的长度。残端应有适度的软组织覆盖。保证有足够的杠杆和良好的肌肉控制力量。因为任何假肢都得依附在残肢上才能发挥作用。如果残肢过短,假肢的杠杆力就会减弱,假肢就难以发挥作用。由于假肢关节部分需要一定空间,残肢太长也不合适,因此不可片面强调残肢长度。(2)残存关节应尽可能保留原有的生理功能,无挛缩畸形。(3)残端不应有压痛、骨刺、神经瘤。(4)残肢要有良好的皮肤条件,健康平整,疤痕粘连少,无窦道溃疡。以上四个方面,残肢长度是和截肢手术的选择位置相联系的,手术结束后一般不再变化,另外三个方面则和手术的操作技术、术后的护理、治疗、锻炼等多方面因素有关。手术后一般应用弹性绷带包扎残肢,通过各种护理手段,消除残端肿胀,促进残肢定型。在我国不少地区,由于医院的外科手术和假肢装配仍处于脱节状况,手术后医生不再过问,使不少病人截肢后连基本的残肢包扎也未实施,去配置假肢时还需要重新包扎,既浪费了时间,增加了病人的负担,又影响了残肢功能的发挥。人体四肢功能是在神经系统和其它系统的配合下作各种运动,在运动中骨骼肌的收缩是运动的动力,骨起杠杆作用,关节是运动的枢纽。穿戴假肢后的代偿功能是在发挥残肢的功能和利用假肢结构的特点来实现的,残肢的肌力是运动的动力,残肢在支配假肢运动过程中起杠杆作用。健全人肢体运动的生理和截肢者穿戴假肢后的代偿功能都是以运动的形式来实现的。假肢的运动是通过残肢的支配和
二者的协调动作来完成的,残肢是运动的主动部分,是一种异于健全肢体的运动器官。因此,同残肢匹配良好和能够发挥满意代偿功能的假体装配对截肢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和肢体功能至关重要。


技术实现要素:

5.针对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可供截肢患者任意挑选不同外置假肢的内置的假肢连接装置,该假肢连接装置不仅可以紧密固定在残端骨质上,而且术后患者可随意更换外置假肢,使患者活动更加便利且舒适。
6.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取以下技术方案:一种内置的假肢连接装置,包括:骨残端固定套筒,为两端开口的管状结构,所述骨残端固定套筒的第一端形成第一结合部,所述骨残端固定套筒的第二端形成骨残端固定腔,所述骨残端固定腔被配置为可套设在残端骨外部并与之紧固连接;骨残端固定柄,包括一体连接的髓针、第二结合部和外接部,所述骨残端固定柄的髓针经所述骨残端固定套筒的第一端穿入后通过所述第二结合部与所述骨残端固定套筒的第一结合部紧固连接,所述骨残端固定柄的髓针用于插入残端骨的髓腔并与之紧固连接,所述骨残端固定柄的外接部用于与外置假肢连接。
7.所述的假肢连接装置,优选地,所述骨残端固定腔为三分叉式管状结构,即所述骨残端固定腔包括沿轴向延伸的三块固定臂,且三块所述固定臂沿周向等距布置在所述第一结合部上部,三块所述固定臂共同围成用于容纳残端骨的骨残端固定腔。
8.所述的假肢连接装置,优选地,在三块所述固定臂上均沿轴向间隔加工有多个第一肌肉缝合孔。
9.所述的假肢连接装置,优选地,在所述第二结合部和外接部的连接处形成有向外凸伸的凸缘,所述凸缘上沿周向间隔加工有多个第二肌肉缝合孔。
10.所述的假肢连接装置,优选地,所述外接部上具有螺旋接口,所述外接部通过螺旋接口与外置假肢可拆卸地连接。
11.所述的假肢连接装置,优选地,所述第一结合部的内壁上形成有内螺纹,相应地,所述第二结合部的外壁上形成有外螺纹,所述第一结合部和第二结合部螺纹旋合连接。
12.所述的假肢连接装置,优选地,在各所述固定臂与残端骨外表面相接触的内接触面利用3d打印技术制备孔隙大小为400-600μm并且完全连通的多孔金属骨小梁结构,且孔隙率在80%以上,孔隙层厚2mm。
13.所述的假肢连接装置,优选地,所述凸缘的表面设计为涂层结构。
14.本实用新型由于采取以上技术方案,其具有以下优点:
15.1、本实用新型通过三分叉式管状结构的骨残端固定套筒和带髓针的骨残端固定柄将两部件组装后可将髓针插入残端骨的髓腔内,外侧通过骨残端固定套筒固定,从而将假肢连接装置紧密固定在残端骨质上,便于实现连接装置和残端骨的一体化和稳定固定,实现连接器同骨质的稳定固定,充分发挥机械稳定性。
16.2、本实用新型在各固定臂与残端骨外表面相接触的内接触面利用3d打印技术制备多孔金属骨小梁结构,便于骨质长入,实现长期稳定性,从而增加远期骨整合效果,减少远期机械性并发症的发生。
17.3、本实用新型在外接部上设计螺旋接口,外接部通过该螺旋接口与假肢可拆卸地
连接,由此患者可以根据自身需求,随意更换不同的更为舒适的外置假肢。
18.综上,本实用新型能够广泛应用于不同原因行截肢术的患者,实现连接器和残端骨的一体化,便于截肢患者根据自身需求更换不同的更为舒适的外置假肢。
附图说明
19.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骨残端固定套筒的结构示意图;
20.图2为本实用新型该实施例提供的骨残端固定柄的结构示意图;
21.图3为本实用新型该实施例提供的假肢连接装置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22.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23.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上”、“下”、“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系统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使用术语“第一”、“第二”等词语来限定零部件,仅仅是为了便于对上述零部件进行区别,如没有另行声明,上述词语并没有特殊含义,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24.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设置”、“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25.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内置的假肢连接装置,包括:骨残端固定套筒,为两端开口的管状结构,骨残端固定套筒的第一端形成第一结合部,骨残端固定套筒的第二端形成骨残端固定腔,骨残端固定腔被配置为可套设在残端骨外部并与之紧固连接;骨残端固定柄,包括一体连接的髓针、第二结合部和外接部,骨残端固定柄的髓针经骨残端固定套筒的第一端穿入后通过第二结合部与骨残端固定套筒的第一结合部紧固连接,骨残端固定柄的髓针用于插入残端骨的髓腔并与之紧固连接,骨残端固定柄的外接部用于与外置假肢连接。本实用新型能够广泛应用于不同原因行截肢术的患者,实现连接器和残端骨的一体化,便于截肢患者根据自身需求更换不同的更为舒适的外置假肢。
26.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内置的假肢连接装置进行详细的说明。
27.如图1至图3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假肢连接装置,包括骨残端固定套筒10和骨残端固定柄20。其中,骨残端固定套筒10为两端开口的管状结构,骨残端固定套筒1 0的第一端形成与骨残端固定柄20连接的第一结合部11,骨残端固定套筒10的第二端形成骨残端固定腔12,骨残端固定腔12被配置为可套设在残端骨外部并与之紧固连接。骨残端固定柄20
包括一体连接的髓针21、第二结合部22和外接部23,骨残端固定柄20的髓针21经骨残端固定套筒10的第一端穿入后通过第二结合部22与骨残端固定套筒10的第一结合部11紧固连接,骨残端固定柄20的髓针21用于插入残端骨的髓腔并与之紧固连接,骨残端固定柄20的外接部23用于与外置假肢连接。
28.上述实施例中,优选地,骨残端固定腔12为三分叉式管状结构,即骨残端固定腔 12包括沿轴向延伸的三块固定臂13,且三块固定臂13沿周向等距布置在第一结合部 11上部,三块固定臂13共同围成用于容纳残端骨的骨残端固定腔12,由此可通过三分叉式管状结构轻松地将骨残端固定套筒10套入管状残端骨。
29.上述实施例中,优选地,在三块固定臂13上均沿轴向间隔加工有多个第一肌肉缝合孔14,由此可以通过韧带缝合线将截肢后残端的肌肉紧密包裹在骨残端固定套筒10 外部,便于肌肉覆盖和附着,降低假体感染风险及增加残端假体的动力。
30.上述实施例中,优选地,在第二结合部22和外接部23的连接处形成有向外凸伸的凸缘24,凸缘24上沿周向间隔加工有多个第二肌肉缝合孔25,由此可以通过韧带缝合线将深筋膜固定于凸缘24的表面,从而实现动力肌群的良好附着,增加假肢活动的动力效果,同时能够使假肢连接装置被肌肉良好包被,减少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
31.上述实施例中,优选地,外接部23上具有螺旋接口(图中未示出),外接部23 通过螺旋接口与外置假肢可拆卸地连接,由此患者可以根据自身需求,随意更换不同的更为舒适的外置假肢。
32.上述实施例中,优选地,第一结合部11的内壁上形成有内螺纹,相应地,第二结合部22的外壁上形成有外螺纹,第一结合部11和第二结合部22螺纹旋合连接,由此可以将骨残端固定套筒10和骨残端固定柄20相互拧紧,从而将二者组装连接在一起。
33.上述实施例中,优选地,在各固定臂13与残端骨外表面相接触的内接触面利用 3d打印技术制备孔隙大小为400-600μm并且完全连通的多孔金属骨小梁结构,且孔隙率在80%以上,孔隙层厚2mm,从而为新生骨组织提供长入空间,使得新生骨组织可以爬行长入孔隙结构中,最终使骨残端固定套筒10整合在残端骨上,大大增加远期稳定性和假肢连接装置使用寿命。
34.上述实施例中,优选地,凸缘24的表面可设计为涂层结构,以增加软组织附着。
35.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