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下肢动脉顺行穿刺动脉鞘

文档序号:29599063发布日期:2022-04-09 10:22阅读:354来源:国知局
一种用于下肢动脉顺行穿刺动脉鞘

1.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领域,具体涉及的是一种用于下肢动脉顺行穿刺动脉鞘。


背景技术:

2.在下肢动脉介入手术中,动脉穿刺成功是所有介入手术成功的首要步骤。下肢动脉的介入手术入路分为两种,第一种是逆行穿刺,就是通过对侧股总动脉逆血流穿刺进入血管,朝动脉向心端走向操作,再翻过主动脉分叉到对侧髂动脉和下肢动脉进行操作。这种逆行穿刺比较容易操作,并发症少。另一种是顺行穿刺,也就是在同侧股总动脉上方顺血流穿刺,进入同侧股总动脉后再向同侧远心端方向进行操作。这种顺行穿刺用临床常用的穿刺针和动脉鞘进行操作难度较大,需要有熟练的操作经验和掌握一定穿刺技巧,穿刺到进成功进入血管的时间较长,往往需要结合其它的定位和导航系统来完成,而且一旦失败会产生较为严重的并发症,如出血、血肿、假性动脉瘤,甚至死亡。
3.对于下肢动脉腘动脉膝关节以下动脉病变的治疗,由于对侧逆行穿刺的路线太长,而且操作方向相反,因此往往需要顺行穿刺来解决。膝下病变用顺行穿刺进行治疗,路线短,操作方向相同,因此更容易打通闭塞的病变血管,更方便下一步的治疗操作。目前下肢动脉顺行穿刺操作往往在彩超定位、盲穿或双导丝技术下进行。(1)彩超定位:穿刺点定位在股总动脉分叉以上,但不能超过腹股沟韧带,穿刺针进入股总动脉后将导丝在彩超定位下导入股浅动脉,再进入动脉鞘然后进行下一步操作。缺点是依赖彩超机器,而且操作者必须熟练掌握彩超定位穿刺技术,对肥胖或动脉钙化、皮肤疤痕患者彩超定位不清。(2)盲穿操作则在高位穿刺股动脉搏动点,穿刺针进入动脉后,可进行造影透视,在路途下将导丝送入股浅动脉,再进入动脉鞘进行下一步操作。缺点是穿刺失败概率大,并发症多。(3)双导丝技术:高位穿刺进入股总动脉后,如果穿刺方向和角度不佳,导丝反复进入股深动脉,可保留导丝在股深动脉,导入动脉鞘,保证动脉鞘头端在分叉上方,然后经动脉鞘再导入一根细导丝,在透视下导入股浅动脉。缺点是要将动脉鞘头端定位在分叉以上透视下有时难度较大,从动脉鞘再进入一根导丝空间有限,限制了导丝的操作,尤其对于分叉角度不佳者导丝选择进入股浅动脉困难。
4.目前临床所采用的顺穿技术有以下缺点:1、穿刺定位要求高:由于需要将动脉鞘导入到股浅动脉,因此在导入动脉鞘之前要将导丝选择进入股浅动脉,一般要求穿刺定位在高位的股总动脉,才能更好地将导丝选择进入股浅动脉,否则一旦进入股深动脉很难回到股浅动脉;2、导丝进入股浅动脉技术难度大:由于股总动脉分叉解剖变异,股浅和股深动脉分叉的角度差别很大,成功穿刺进入股总动脉后,由于穿刺点的角度关系,有时候导丝很难进入股浅动脉,即使是在彩超或透视路途定位下,也很难将导丝顺利导入股浅动脉;3、穿刺失败概率高:在将动脉鞘或导丝退出选择进入股浅动脉的时候,很容易将动脉鞘或导丝完全退出而导致穿刺失败;4、并发症多且严重:常规顺穿操作,一旦失败将造成穿刺点出血或血肿,而且如果穿刺点位置高,出血容易进入盆腔和覆膜后,无法压迫而造成大出血甚至
死亡。5、要求操作者熟练掌握彩超定位穿刺技术,而且对肥胖或动脉钙化、皮肤疤痕患者彩超定位不清,限制了彩超的使用。
5.有鉴于此,本发明人针对现有技术中的上述缺陷深入研究,遂有本案产生。


技术实现要素:

6.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下肢动脉顺行穿刺动脉鞘,其具有便于下肢动脉顺行穿刺的特点,减少并发症,大大增加下肢动脉顺行穿刺成功地概率。
7.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解决方案是:
8.一种用于下肢动脉顺行穿刺动脉鞘,其包括鞘管、鞘芯和导丝,所述鞘管中段设置有与鞘管内腔相通的侧孔,所述鞘管内设置有带孔的单向部件,所述鞘芯能够穿过所述单向部件,所述单向部件设置在侧孔所在位置靠近鞘管头端的一侧;所述导丝穿设在所述鞘芯内并从鞘管头端导出,或者在鞘管内无鞘芯时,导丝穿设在所述鞘管内并从所述鞘管上的侧孔导出。
9.进一步,所述单向部件设置在靠近鞘管头端的侧孔边缘。
10.进一步,所述鞘管的鞘尾设置有防止血液倒流的橡皮单向阀,所述鞘管的鞘尾通过管道连接有鲁尔接头。
11.进一步,所述侧孔与鞘头的距离为3cm。
12.进一步,鞘管大小为5f,长度为7cm。
13.进一步,所述单向部件所在位置的鞘管上设置有不透光标记。
14.进一步,所述导丝的头端为j形。
15.进一步,所述单向部件为带孔的橡皮阀。
16.进一步,所述单向部件为单向活瓣。
17.采用上述结构后,本实用新型涉及的一种下肢动脉顺行穿刺动脉鞘,其至少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8.一、沿着导丝导入包含的鞘芯的鞘管,如果通过相应的技术手段证实了鞘管误入了股深动脉,则可以拔除鞘芯和导丝,将鞘管的侧孔移动至股动脉分叉上方,从鞘管尾部导入导丝,导丝从尾端进入鞘管内腔,由于单向部件的阻挡,导丝会经侧孔导出。由于鞘管头端在股深动脉内,侧孔位于股总动脉分叉上方,此时能够很容易可将导丝选择进入股浅动脉。在鞘芯从鞘管内撤出后,单向部件处于闭合状态,从鞘管尾部进入的导丝无法穿过单向部件,只能从而单向部件上侧部的侧孔导出,从而降低导丝从鞘管内部穿过侧孔进入至股浅动脉的难度。
19.二、所述单向部件还具有自鞘管尾端输入造影剂时,造影剂从侧孔流出,可完成股总分叉上方的定向造影。更进一步的,造影剂通过连接在鞘管尾部的鲁尔接头进行推注输入。
20.三、通过设置不透光标记判断单向部件以及侧孔的位置,从而可以将单向部件和侧孔定位在股动脉分叉上方,便于导丝进入股浅动脉。医生能够通过血管造影系统观察不同标记位于血管内的位置情况。
21.四、所述导丝的头端设计成j形,便于调整方向选择进入股浅动脉。
22.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通过在鞘管内设置侧孔和单向部件,让导丝既可以
沿鞘芯从鞘管头端导出,又可以让导丝在没有鞘芯情况下从侧孔导出;可在有或无彩超定位下,穿刺针进入股总动脉后,直接导入导丝和鞘管,然后利用鞘管的特殊设计,再将导丝导入到股浅动脉,退出鞘管后再进入股浅动脉。利用这种特殊设计的鞘管,可简单易行地进行下肢动脉顺穿操作,克服了常规技术的缺点,大大增加了穿刺成功率,减少并发症。
附图说明
23.图1为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用于下肢动脉顺行穿刺动脉鞘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24.图2为导丝与鞘管的结构示意图。
25.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使用状态示意图。
26.图4为橡皮阀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27.图5为设置橡皮阀的鞘管的局部剖视结构示意图。
28.图6为图5中a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29.图7为导丝穿过侧孔时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30.图中:
31.鞘管1;侧孔11;橡皮阀12;鲁尔接头13;不透光标记14;鞘管头端15;鞘管尾端16;
32.鞘芯2;导丝3;
33.股深动脉100;股浅动脉200;股总动脉300。
具体实施方式
34.为了进一步解释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下面通过具体实施例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阐述。
35.如图1至图7所示,其为本实用新型涉及的一种用于下肢动脉顺行穿刺动脉鞘,包括鞘管1、鞘芯2和导丝3,所述鞘管1中段设置有与鞘管1内腔相通的侧孔11,所述鞘管1内设置有带孔的单向部件,所述鞘芯2能够穿过所述单向部件,所述单向部件设置在侧孔11所在位置靠近鞘管头端15的一侧;所述导丝3穿设在所述鞘芯2内并从鞘管头端15导出,或者在鞘管1内无鞘芯2时,导丝3穿设在所述鞘管1内并从所述鞘管1上的侧孔11导出。
36.这样,本实用新型涉及的一种下肢动脉顺行穿刺动脉鞘,沿着导丝3导入包含的鞘芯2的鞘管1,如果通过相应的技术手段证实了鞘管1误入了股深动脉100,则可以拔除鞘芯2和导丝3,将鞘管1的侧孔11移动至股动脉分叉上方,从鞘管1尾部导入导丝3,导丝3从尾端进入鞘管1内腔,由于单向部件的阻挡,导丝3会经侧孔11导出。由于鞘管头端15在股深动脉100内,侧孔11位于股总动脉300分叉上方,此时能够很容易可将导丝3选择进入股浅动脉200。在鞘芯2从鞘管1内撤出后,单向部件处于闭合状态,从鞘管1尾部进入的导丝3无法穿过单向部件,只能从而单向部件上侧部的侧孔11导出,从而降低导丝3从鞘管1内部穿过侧孔11进入至股浅动脉200的难度。
37.优选地,所述单向部件为带孔的橡皮阀12,所述橡皮阀12上设置有十字形孔,在无鞘芯2穿过时,十字形孔处于闭合状态,由于导丝3较软,导丝3不能通过橡皮阀。或者所述单向部件为单向活瓣。无论是橡皮阀12还是单向活瓣都能够在无鞘芯2时将位于鞘管1内的导丝3导引从侧孔11穿出。优选地,所述单向部件设置在靠近鞘管头端15的侧孔11边缘。这样,单向部件能够更顺畅的将导丝3从侧孔11中导出(如图7所示)。
38.优选地,所述鞘管1的鞘尾设置有防止血液倒流的橡皮单向阀,所述鞘管1的鞘尾通过管道连接有鲁尔接头13。
39.由于单向部件的设置,在自鞘管尾端16的鲁尔接头13输入造影剂时,造影剂从侧孔11流出(如图6所示),可完成股总分叉上方的定向造影。更进一步的,所述单向部件所在位置的鞘管1上设置有不透光标记14。通过设置不透光标记14判断单向部件以及侧孔11的位置,从而可以将单向部件和侧孔11定位在股动脉分叉上方,便于导丝3进入股浅动脉200。医生能够通过血管造影系统观察不同标记位于血管内的位置情况。造影剂通过连接在鞘管1尾部的鲁尔接头13进行推注输入。
40.所述鞘管1也可以根据需要设计成多种不同的规格。优选地,所述侧孔11与鞘头的距离为3cm。优选地,鞘管1大小为5f,长度为7cm。
41.优选地,所述导丝3的头端为j形。所述导丝3的头端设计成j形,便于调整方向选择进入股浅动脉200。
42.本实用新型的用于下肢动脉顺行穿刺动脉鞘在使用时,可以采用如下步骤:
43.1、穿刺前准备:动脉鞘的准备和其他普通的动脉鞘无明显差别,用肝素生理盐水冲洗各部件,将鞘芯2插入鞘管1,使之经过鞘管尾端16的橡皮单向阀到达鞘管头端15,并成为一个整体,为下一步穿刺做好准备。
44.2、定位股总动脉300分叉点:可用彩超定位,或根据分叉处的骨性标志定位。
45.3、在股总动脉300分叉上方用seldinger技术经皮穿刺进入股总动脉300,可在彩超引导下穿刺,或定位分叉点后根据股动脉搏动位置盲穿。
46.4、导入导丝3,然后沿导丝3导入包含鞘芯2的动脉鞘管1,这时导丝3应该从动脉鞘头端进入鞘芯2,并从鞘管尾端16导出。
47.5、拔除鞘芯2和导丝3,经鲁尔接头13手推造影,造影剂从侧孔11流出至动脉显影,如果造影证实鞘管1在股浅动脉200内,则顺穿完成,可进行下一步介入治疗操作;如果造影证实鞘管1位于股深动脉100里,则进行如下操作。
48.6、将机位倾斜为同侧斜位,手推造影形成路径图,定位股总动脉300分叉和股浅股深动脉100走向,向外缓慢拔除动脉鞘管1,使橡皮阀12(鞘管1外有不透光金属标记)底端位于股动脉分叉上方,此时侧孔11位于股总动脉300内,鞘管头端15位于股深动脉100内。
49.7、经鞘管尾端16导入导丝3,导丝3从尾端进入鞘管1内腔,由于橡皮阀12(即单向部件)阻挡,导丝3会经侧孔11导出。由于鞘管头端15在股深动脉100内,侧孔11位于股总动脉300分叉上方,此时利用导丝3的j形头端,很容易可将导丝3选择进入股浅动脉200。
50.8、导丝3进入股浅动脉200后,保留导丝3在股浅动脉200内,退出动脉鞘管1并用手按压动脉穿刺点防止出血,体外将鞘芯2插入鞘管1使之成为一体,然后沿导丝3经鞘芯2将动脉鞘导入到股浅动脉200内,拔除导丝3和鞘芯2,完成下肢动脉顺穿操作。
51.采用上述步骤后,能够解决穿刺进入股深动脉100后再次返回股浅动脉200的难题,使顺穿操作变得更简单易行。
52.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通过在鞘管1内设置侧孔11和单向部件,让导丝3既可以沿鞘芯2从鞘管头端15导出,又可以让导丝3在没有鞘芯2情况下从侧孔11导出;可在有或无彩超定位下,穿刺针进入股总动脉300后,直接导入导丝3和鞘管1,然后利用鞘管1的特殊设计,再将导丝3导入到股浅动脉200,退出鞘管1后再进入股浅动脉200。利用这种特殊设
计的鞘管1,可简单易行地进行下肢动脉顺穿操作,克服了常规技术的缺点,大大增加了穿刺成功率,减少并发症。
53.上述实施例和图式并非限定本实用新型的产品形态和式样,任何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对其所做的适当变化或修饰,皆应视为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