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具有保护装置的头皮针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0180082发布日期:2022-05-26 13:02阅读:202来源:国知局
一种具有保护装置的头皮针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属于医疗用器械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具有保护装置的头皮针。


背景技术:

2.头皮针用于头皮针法,是通过刺激头部发际区域的特定部位治疗疾病的一种疗法。头皮针法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有人提出,但真正在临床上推广则在70年代以后。通过大量病人的治疗,证明头皮针法不仅方法简便安全,而且对脑部引起的多种疾病有独特的效果。
3.临床中,医护人员在拔除头皮针过程中以及对使用后的头皮针进行处置时,极易造成针刺伤,使用安全系数低,且针头刺伤过程中,容易导致交叉感染,造成医疗事故。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问题是提供一种头皮针,尤其具有针头保护装置,避免针头刺伤他人,避免交叉感染,安全系数高,结构简单,操作方便的一种具有保护装置的头皮针。
5.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具有保护装置的头皮针,包括针头,所述针头底部设有针座,所述针座侧面设有针柄,所述针座底部连接输液管一端,所述输液管另一端连接连接头,所述连接头靠近所述输液管一端设有手持板,所述输液管外表面套设有保护装置,所述保护装置沿着所述输液管滑动,所述保护装置顶部设有第一固定装置,所述第一固定装置与所述针柄配合时,所述保护装置固定在所述针头外表面,所述保护装置底部设有第二固定装置,所述第二固定装置与所述手持板配合时,所述保护装置固定在所述输液管底部。
6.进一步的,所述保护装置为保护套,所述保护套为圆管状,所述保护套的长度大于所述针头长度与所述针座长度之和。
7.进一步的,所述针柄为片状,所述针柄置于所述针座一侧。
8.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固定装置为单面卡槽,所述单面卡槽置于所述保护套侧面,所述单面卡槽顶端贯穿所述保护套顶端部,所述单面卡槽底端延伸至所述保护套中下部,所述单面卡槽长度大于所述针柄与针座连接点底端至针头顶端长度之和。
9.进一步的,所述手持板为板状,所述手持板水平置于所述连接头端部。
10.进一步的,所述第二固定装置为双面卡槽,所述双面卡槽对称分布,所述双面卡槽置于所述保护套两侧面,所述双面卡槽底端贯穿所述保护套底端部,所述双面卡槽顶端延伸至所述保护套中下部,所述双面卡槽长度小于所述手持板长度。
11.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固定装置所在平面与所述第二固定装置所在平面垂直。
12.进一步的,所述针头长为15mm-28mm,所述输液管外径为3mm,所述连接头外径为6mm,所述连接头内径为4mm。
13.进一步的,所述保护套外径为6mm,所述保护套内径为4mm,所述保护套长度为60mm。
14.进一步的,所述单面卡槽长为47mm,所述双面卡槽长为8mm。
15.本实用新型具有的优点和积极效果是:
16.1、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操作方便,使用时,将针柄沿着单面卡槽划出,使针柄与保护套分离,保护套沿着输液管外径向底部滑动,使手持板卡入保护套的双面卡槽内,避免保护套上下滑动。使用完毕后,拔针或将头皮针丢弃时,将手持板沿着双面卡槽划出,使手持板与保护套分离,保护套沿着输液管外径向顶部滑动,使针柄卡入保护套的单面卡槽内,使针头在非输液状态时一直处于被保护状态,降低刺伤风险,避免交叉感染。
17.2、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操作方便,生产成本低,不会增加患者经济负担,同时,改良后的头皮针不会增加医护人员的工作量,且可有效避免医护人员及清洁人员在工作过程中刺伤,实用性强,适合推广应用。
附图说明
18.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19.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保护套与头皮针分离状态示意图。
20.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保护套与头皮针结合状态示意图。
21.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保护套与连接头结合状态示意图。
22.图中:
23.1、连接头
ꢀꢀꢀꢀꢀꢀꢀꢀꢀꢀꢀꢀꢀꢀ
2、手持板
ꢀꢀꢀꢀꢀꢀꢀꢀꢀꢀꢀꢀ
3、输液管
24.4、第二固定装置
ꢀꢀꢀꢀꢀꢀꢀꢀ
5、保护装置
ꢀꢀꢀꢀꢀꢀꢀꢀꢀꢀ
6、第一固定装置
25.7、针座
ꢀꢀꢀꢀꢀꢀꢀꢀꢀꢀꢀꢀꢀꢀꢀꢀ
8、针柄
ꢀꢀꢀꢀꢀꢀꢀꢀꢀꢀꢀꢀꢀꢀ
9、针头
26.10、单面卡槽
ꢀꢀꢀꢀꢀꢀꢀꢀꢀꢀ
11、保护套
ꢀꢀꢀꢀꢀꢀꢀꢀꢀꢀꢀ
12、双面卡槽。
具体实施方式
27.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28.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做进一步描述:
29.如图1所示,一种具有保护装置的头皮针,包括针头9,针头9底部设有针座7,针座7侧面设有针柄8,针座7底部连接输液管3一端,输液管3另一端连接连接头1,连接头1靠近输液管3一端设有手持板2。输液管3外表面套设有保护装置5,保护装置5沿着输液管3滑动,保护装置5顶部设有第一固定装置6,第一固定装置6与针柄8配合时,保护装置5固定在针头9外表面,保护装置5底部设有第二固定装置4,第二固定装置4与手持板2配合时,保护装置5固定在输液管3底部。
30.具体的,如图2、图3所示,保护装置5为保护套11,保护套11为圆管状,保护套11的长度大于针头9长度与针座7长度之和。优选的,本实施例提供的头皮针的针头9长为15mm-28mm,输液管3外径为3mm,连接头1外径为6mm,连接头1内径为4mm。具体的,保护套11外径为6mm,保护套11内径为4mm,保护套11长度为60mm。
31.如图1所示,针柄8为方便医护人员手持,辅助完成扎针与拔针操作的装置,针柄8
可以为多种结构,只要实现上述功能即可。具体的,本实施例提供的针柄8为片状,针柄8置于针座7一侧。
32.第一固定装置6为与针柄8配合,实现针头9露出与隐藏的装置,第一固定装置6可以为多种结构,只要实现上述功能即可。具体的,如图2、图3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第一固定装置6为单面卡槽10,单面卡槽10置于保护套11侧面,单面卡槽10顶端贯穿保护套11顶端部,单面卡槽10底端延伸至保护套11中下部,单面卡槽10长度大于针柄8与针座7连接点底端至针头9顶端长度之和。具体的,本实施例提供的单面卡槽10长为47mm,厚度为1mm。
33.手持板2为方便医护人员手持,辅助完成连接头1与主体输液管的连接与分离的装置,手持板2可以为多种结构,只要实现上述功能即可。具体的,本实施例提供的手持板2为板状,手持板2水平置于连接头1端部。
34.第二固定装置4为与手持板2配合,实现保护套11固定的装置,第二固定装置4可以为多种结构,只要实现上述功能即可。具体的,如图2、图3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第二固定装置4为双面卡槽12,双面卡槽12对称分布,双面卡槽12置于保护套11两侧面,双面卡槽12底端贯穿保护套11底端部,双面卡槽12顶端延伸至保护套11中下部,双面卡槽12长度小于手持板2长度。具体的,本实施例提供的双面卡槽12长为8mm。
35.优选的,如图2、图3所示,第一固定装置6所在平面与第二固定装置4所在平面垂直。
36.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是:
37.如图2所示,医护人员使用时,将针柄8沿着单面卡槽10划出,使针柄8与保护套11分离,保护套11沿着输液管3外径向底部滑动,使手持板2卡入保护套11的双面卡槽12内,如图4所示,避免保护套11上下滑动。医护人员手持针柄8,将针头9扎入患者头皮内,通过手持板2,将连接头1与主体输液管连通,对患者进行输液操作。
38.使用完毕后,医护人员将手持板2沿着双面卡槽12划出,使手持板2与保护套11分离,在拔针操作过程中,使保护套11沿着输液管3外径向顶部滑动,针头9拔出后,使针柄8卡入保护套11的单面卡槽10内,如图3所示,便于将使用后的头皮针丢弃,使针头9在非输液状态时一直处于被保护状态,降低刺伤风险,避免交叉感染。
39.本实用新型具有的优点和积极效果是:
40.1、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操作方便,使用时,将针柄沿着单面卡槽划出,使针柄与保护套分离,保护套沿着输液管外径向底部滑动,使手持板卡入保护套的双面卡槽内,避免保护套上下滑动。使用完毕后,拔针或将头皮针丢弃时,将手持板沿着双面卡槽划出,使手持板与保护套分离,保护套沿着输液管外径向顶部滑动,使针柄卡入保护套的单面卡槽内,使针头在非输液状态时一直处于被保护状态,降低刺伤风险,避免交叉感染。
41.2、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操作方便,生产成本低,不会增加患者经济负担,同时,改良后的头皮针不会增加医护人员的工作量,且可有效避免医护人员及清洁人员在工作过程中刺伤,实用性强,适合推广应用。
42.以上对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进行了详细说明,但所述内容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不能被认为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的实施范围。凡依本实用新型申请范围所作的均等变化与改进等,均应仍归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专利涵盖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