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明确出针位置的髌骨定位器

文档序号:29874824发布日期:2022-04-30 20:04阅读:257来源:国知局
一种明确出针位置的髌骨定位器

1.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明确出针位置的髌骨定位器。


背景技术:

2.髌骨位于膝关节前方,与股骨滑车构成髌股关节。随着膝关节的伸屈活动,髌骨在滑车内上下移动,髌骨主要起到传导并增强股四头肌的作用,对维持膝关节的稳定非常重要。当膝关节扭伤时,髌骨会从股骨滑车内向外侧脱出,称为髌骨脱位,出现剧烈疼痛和肿胀。初次髌骨脱位以10-17岁女性多见,一般会摔倒在地,大部分病人感到髌骨向侧方错动,髌骨脱位后常可自行复位,保守治疗后复发率高,容易反复脱位。
3.髌骨脱位是膝关节常见的运动损伤,对于严重的初次髌骨脱位和复发性髌骨脱位患者建议手术治疗,目前最主要的手术方式是内侧髌股韧带重建手术。内侧髌股韧带重建手术需要在髌骨和股骨上定位钻取骨道,将移植肌腱拉入骨道内,在股骨侧使用可吸收挤压螺钉固定。准确的髌骨止点和股骨止点定位是内侧髌股韧带重建手术成功的关键。骨道位置不合适会导致髌股关节压力增大和膝关节活动度减少等副作用。
4.目前并没有髌骨骨道定位器械,无法可靠准确确定骨道长度和骨道前壁厚度,只能依靠手术医师的经验来判断,因此容易出现定位和骨道偏差,可能导致副损伤。髌骨骨道较长会导致术中肌腱长度不足,并导致髌骨存在薄弱点,增加术后髌骨骨折的风险。骨道较短和骨壁较薄,可能导致骨道破裂,使手术失败。骨道前壁较厚会导致软骨损伤。
5.因此,针对以上不足,需要提供一种明确出针位置的髌骨定位器。


技术实现要素:

6.(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7.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解决现有的钻孔工具无法确定钻孔位置是否能和原设计位置相同的问题。
8.(二)技术方案
9.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明确出针位置的髌骨定位器,包括弧架、克氏钉、定位杆和手柄,弧架为u形金属杆件,弧架两端分别插入至髌骨内侧前方和内侧后方;克氏钉贯穿弧架两端并穿入至髌骨内;定位杆螺纹连接在弧架位于髌骨内侧前方一端的一侧,定位杆一端抵接在髌骨上,定位杆轴线方向与克氏钉轴线方向夹角为锐角;手柄架设在弧架弧形杆外侧,手柄轴线所处平面与弧架所处平面相交且不垂直。
10.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说明,优选地,弧架高度低于50mm,弧架厚度小于10mm。
11.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说明,优选地,弧架位于髌骨内侧前端长度大于弧架位于髌骨内侧后端长度。
12.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说明,优选地,弧架位于髌骨内侧后端设有凸台以使弧架厚度增大,凸台内表面刻印网格线以使凸台内表面粗糙,凸台内表面抵接在外部皮肤
或髌骨上。
13.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说明,优选地,弧架位于髌骨内侧前端设有弯头,弯头向后端弯折以使弯头长度方向与克氏钉轴线方向垂直。
14.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说明,优选地,弯头端部为圆弧状,弯头端部抵接在髌骨外部皮肤或髌骨上。
15.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说明,优选地,定位杆为螺纹杆,定位杆抵接在髌骨一端为圆锥状,定位杆另一端穿过弧架外固连有蝶形钮,蝶形钮为片状结构。
16.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说明,优选地,弧架上固连有限位台,限位台突出弧架外,定位杆贯穿限位台与髌骨抵接。
17.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说明,优选地,定位杆与克氏钉的夹角介于5
°
~60
°
之间。
18.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说明,优选地,手柄与弧架之间固连有弧形的连接杆,连接杆的圆弧夹角大于100
°

19.(三)有益效果
20.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方案具有如下优点:
21.本实用新型通过设计一种u型的定位器,手术医师只需通过观察弧架上出针孔的位置,结合前期确定的入针点,即可快速且准确的判断出针位置,进而能够明确克氏钉的穿孔路径,结合手术医师的经验判断,确保钻出的孔洞在未来进行韧带移植时既能稳定固定髌骨位置,还不会对髌骨造成结构性损伤,提高手术的康复率。
附图说明
22.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工作状态图;
23.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后视图;
24.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俯视图;
25.图4是图3中a的放大图。
26.图中:1、弧架;11、凸台;12、弯头;13、限位台;2、克氏钉;3、定位杆;31、蝶形钮;4、手柄;41、连接杆;5、髌骨。
具体实施方式
27.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28.一种明确出针位置的髌骨定位器,结合图1、图2,包括弧架1、克氏钉2、定位杆3和手柄4,弧架1为u形金属杆件,弧架1两端分别插入至髌骨5内侧前方和内侧后方;克氏钉2贯穿弧架1两端并穿入至髌骨5内;定位杆3螺纹连接在弧架1位于髌骨5内侧前方一端的一侧,定位杆3一端抵接在髌骨5上,定位杆3轴线方向与克氏钉2轴线方向夹角为锐角;手柄4架设在弧架1弧形杆外侧,手柄4与弧架1之间固连有弧形的连接杆41,连接杆41的圆弧夹角大于
100
°
,以使手柄4轴线所处平面与弧架1所处平面相交且不垂直,便于手术医师握持操作。
29.结合图2、图3,弧架1位于髌骨5内侧前端长度大于弧架位于髌骨内侧后端长度,可确保钻孔位置倾斜,使得孔洞长度较长,增加受力面,进而能够提高韧带的移植强度。弧架1高度低于50mm,弧架1厚度小于10mm,使得弧架1能够伸入至髌骨5和股骨之间的间隙中且不对肌肉组织或韧带组织造成额外损伤。
30.结合图3、图4,弧架1位于髌骨5内侧后端设有凸台11以使弧架1厚度增大,便于稳定克氏钉2的入针方向,减少克氏钉2的摆动。凸台11内表面刻印网格线以使凸台11内表面粗糙,凸台11内表面抵接在外部皮肤或髌骨5上,优选与髌骨5接触,设置网格线可在抵接时增大摩擦力,避免弧架1打滑,能确保定位稳定的同时避免弧架1滑移对其他组织造成损伤。弧架1位于髌骨5内侧前端设有弯头12,弯头12向后端弯折以使弯头12长度方向与克氏钉2轴线方向垂直,凸台11和弯头12上均开设有通孔,所述通孔位于同一直线上,用于导入克氏钉2。弯头12端部为圆弧状,弯头12端部抵接在髌骨5外部皮肤或髌骨5上,优选外部皮肤上,不仅使手术人员能够更为直观地判断出针位置,还可结合弧架1自身的结构弹性,通过弯头12的抵接配合凸台11夹持髌骨,进一步避免弧架1的打滑。
31.结合图3、图4,定位杆3为螺纹杆,定位杆3与克氏钉2的夹角介于5
°
~60
°
之间。弧架1上固连有限位台13,限位台13突出弧架1外,定位杆3贯穿限位台13与髌骨5抵接,定位杆3抵接在髌骨5一端为圆锥状,定位杆3另一端穿过弧架1外固连有蝶形钮31,蝶形钮31为片状结构。设置定位杆3可通过手捏蝶形钮31的方式手动旋转定位杆3使其圆锥部抵接在皮肤或穿刺皮肤与髌骨5接触,此时与凸台11配合使得定位器整体与髌骨较为紧实的连接,而且合适的定位杆装配角度,既能配合凸台11稳定夹持髌骨5,必要时可使手术医师无需握持手柄4而进行克氏钉2的钻孔;而且不影响克氏钉2的出针位置,一举多得。
32.在进行髌骨5钻孔时,只需在髌骨5一侧的皮肤上划开一个小口,将带有凸台11的弧架1嵌入小口内,并在小口内伸入摄像头,用于手术人员观察入针位置。随后轻轻掰开弧架1或直接操作手柄4使弯头12抵接在髌骨5的外侧皮肤上,根据患者情况由手术医师通过移动弯头12的位置后停止移动,则弯头12上的通孔位置即为出针位置;最后旋动蝶形钮31使定位杆3和凸台11夹持髌骨5,完成定位。然后可将克氏钉2从凸架11的通孔穿入,在凸台11的导向下从弯头12的通孔穿出,完成韧带移植前期的钻孔工作。
33.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通过简单的结构能为手术医师确定准确的出针位置,不仅对患者造成的创伤小,而且操作简单,有效提高手术的成功率和安全性,缩短手术时间,提高手术效率。另外定位器结构简单,制造和采购成本低,实用性强。
34.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