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内窥镜装置及内窥镜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9880435发布日期:2022-04-30 20:47阅读:109来源:国知局
一种内窥镜装置及内窥镜系统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内窥镜装置及内窥镜系统。


背景技术:

2.内窥镜是一种常用的医疗器械,使用时,通过人体天然孔道,或者是经手术做的小切口进入人体内,以对人体进行检查或进行其他微创手术。而医生在在借助于内窥镜、通过医疗器械进行手术操作的时候,往往还需要不同的器械进行同时操作。
3.例如在进行胰、胆管内病变检查和图像采集时,医生要同时操作三个器械:内窥镜、胰胆成像导管、活检钳。而这三个器械都是独立的,换言之,若医生需独立完成该操作,则必然需要单手操作两个器械,一般而言,医生会采用同时操作内窥镜与其他一个器械的方式进行操作,而医生在单手操作该两个器械时,操作困难。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包括,例如,提供了一种内窥镜装置,其能够改善医生在单手操作内窥镜及其他器械时操作困难的问题。
5.本实用新型的目的还包括,提供了一种内窥镜系统,其能够改善医生在单手操作内窥镜及其他器械时操作困难的问题。
6.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可以这样实现:
7.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内窥镜装置,其包括内窥镜本体以及连接架;
8.所述内窥镜本体包括操作部以及电缆,所述电缆的一端为固定端,所述固定端与所述操作部固定连接,所述电缆的另一端用于与光导接头连接;
9.所述连接架包括架体以及分别设置于所述架体的两端的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连接于所述固定端;所述第二连接部用于连接辅助医疗器械。
10.可选地,所述操作部位于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二连接部之间。
11.可选地,所述第一连接部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一夹持部和第二夹持部,所述第一夹持部和/或所述第二夹持部与所述架体连接;所述第一夹持部和所述第二夹持部之间形成有夹持通孔,所述固定端夹持于所述夹持通孔内。
12.可选地,所述第一夹持部的两端分别为第一连接端和第一自由端,所述第二夹持部的两端分别为第二连接端和第二自由端,所述第二连接端与所述第一连接端连接;所述第一自由端与所述第二自由端之间用于形成与所述夹持通孔连通的第一开口,所述固定端通过所述第一开口进出所述夹持通孔。
13.可选地,所述第一夹持部和/或所述第二夹持部具有弹性,以使改变所述第一开口的大小,且所述第一自由端与所述第二自由端具有相对靠近的趋势,以夹持所述固定端。
14.可选地,所述第一夹持部还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一自由端的第一引导部,所述第二夹持部还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二自由端的第二引导部;所述第一引导部和所述第二引导部沿
远离所述夹持通孔的方向延伸,且沿所述夹持通孔的径向向外的方向,所述第一引导部与所述第二引导部之间的距离增大。
15.可选地,所述第一连接端与所述第二连接端可转动地连接,以开闭所述第一开口。
16.可选地,所述第一连接部还包括锁止结构,所述锁止结构用于同时与所述第一自由端和所述第二自由端连接,以使所述第一夹持部与所述第二夹持部相对固定。
17.可选地,所述锁止结构包括螺母和螺栓,所述螺栓用于穿过所述第一自由端和所述第二自由端后与所述螺母螺接,以使所述第一夹持部与所述第二夹持部相对固定。
18.可选地,所述锁止结构包括第一锁止部和第二锁止部,所述第一锁止部设置于所述第一自由端,所述第二锁止部设置于所述第二自由端,所述第一锁止部与所述第二锁止部连接,以使所述第一夹持部与所述第二夹持部相对固定。
19.可选地,所述第一锁止部设置有限位面;所述第二锁止部包括连接杆以及连接于所述连接杆的限位块,所述连接杆远离所述限位块的一端与所述第二自由端可转动地连接,所述限位块用于与所述限位面抵紧,以使所述第一夹持部与所述第二夹持部相对固定。
20.可选地,所述限位块与所述连接杆可转动地连接,用于将所述第二夹持部锁紧于所述第一夹持部。
21.可选地,所述第一锁止部还具有缺口,所述缺口贯穿所述限位面,且所述缺口用于容纳所述连接杆。
22.可选地,所述第一夹持部具有第一内壁,所述第一连接部还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一内壁的第一弹性垫;
23.所述第二夹持部具有第二内壁,所述第一连接部还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二内壁的第二弹性垫;
24.所述第一弹性垫与所述第二弹性垫围成所述夹持通孔。
25.可选地,所述夹持通孔为与所述固定端适配的圆锥形孔。
26.可选地,所述第一连接部为扎带结构。
27.可选地,所述扎带结构包括扎带以及开设于所述架体的第一扎带孔和第二扎带孔,所述第一扎带孔和所述第二扎带孔相对间隔设置,所述扎带的两端分别穿设所述第一扎带孔和所述第二扎带孔,以将所述固定端固定于所述扎带与所述架体之间。
28.可选地,所述架体上还设置有位于所述第一扎带孔和所述第二扎带孔之间的凹陷部,所述凹陷部用于容纳所述固定端。
29.可选地,所述第一连接部与所述架体可转动地连接;所述连接架还包括锁紧件,所述锁紧件用于同时与所述架体和所述第一连接部连接,以使所述第一连接部在锁紧状态与可转动状态切换;
30.当所述第一连接部处于锁紧状态时,所述第一连接部与所述架体相对固定;当所述第一连接部处于可转动状态时,所述第一连接部可相对所述架体转动。
31.可选地,所述锁紧件为锁紧螺钉,所述锁紧螺钉用于穿过所述架体与所述第一连接部螺接。
32.可选地,所述第二连接部为设置于所述架体的卡槽。
33.可选地,所述第二连接部包括相对间隔设置的第一凸块和第二凸块,所述第一凸块与所述第二凸块之间形成所述卡槽。
34.可选地,所述架体包括第一子架体和第二子架体,所述第一连接部设置于所述第一子架体,所述第二连接部设置于所述第二子架体;所述第一子架体与所述第二子架体可滑动地配合,以改变所述第一连接部与所述第二连接部之间的距离。
35.可选地,所述第一子架体内开设有滑槽,所述第二子架体可滑动地设置于所述滑槽。
36.可选地,所述第一子架体设置有与所述滑槽连通的第二开口;所述架体还包括压紧件,所述压紧件可转动地设置于所述第二开口,且所述压紧件用于压紧或松开所述第二子架体。
37.可选地,所述第一子架体开设有与所述滑槽连通的第一连接孔,所述第二子架体开设有第二连接孔;
38.所述连接架还包括固定件,所述固定件同时与所述第一连接孔和所述第二连接孔配合,以使所述第一子架体和所述第二子架体相对固定。
39.可选地,所述第一连接孔为沿所述第一连接部至所述第二连接部的方向延伸的条形孔。
40.可选地,所述第一连接孔和/或所述第二连接孔的数量为多个,所述固定件与不同的所述第一连接孔和/或不同的所述第二连接孔配合,以改变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二连接部之间的距离。
41.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内窥镜系统。该内窥镜系统包括上述任意一种内窥镜装置。
42.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内窥镜装置及内窥镜系统的有益效果包括,例如:
43.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内窥镜装置,其包括内窥镜本体以及连接架。内窥镜本体为现有结构的内窥镜,具体地,内窥镜本体包括操作部以及电缆,电缆的一端为固定端,固定端固定连接于操作部,电缆的另一端用于与光导接头连接。连接架包括架体以及设置于架体两端的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第一连接部连接于固定端,第二连接部用于连接辅助医疗器械,即通过连接架实现内窥镜本体与辅助医疗器械的连接,实现单手对两个医疗器械的操作,而且由于连接架利用内窥镜本体本身的固定端实现与内窥镜本体的连接,因此无需对内窥镜本体的结构进行改进即可实现内窥镜与辅助医疗器械的连接,同时固定端位于操作部的上端,且与操作部上的操作旋钮等高度基本一致,因此辅助医疗器械通过第二连接部连接后能够与操作部的高度基本一致,从而便于医生单手对内窥镜本体以及辅助医疗器械的操作,有助于降低手术难度。
44.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内窥镜系统,该内窥镜系统包括上述的内窥镜装置,因此也具有便于医生单手对内窥镜本体以及辅助医疗器械的操作、有助于降低手术难度的有益效果。
附图说明
45.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46.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内窥镜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47.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内窥镜装置中连接架的结构示意图;
48.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内窥镜装置中连接架处于另一种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
49.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内窥镜装置中连接架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50.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内窥镜装置中限位块的结构示意图;
51.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第二种内窥镜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52.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第三种内窥镜装置在第一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53.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第三种连接架的结构示意图;
54.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第四种连接架的结构示意图;
55.图10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第四种连接架中扎带的结构示意图;
56.图1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第三种内窥镜装置在第二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57.图12为图11中a-a处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58.图1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内窥镜装置中架体的结构示意图;
59.图1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第五种连接架的结构示意图;
60.图1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第五种连接架中第一架体的结构示意图;
61.图1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第五种连接架中第二架体的结构示意图;
62.图1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第六种连接架在第一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63.图1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第六种连接架中第一子架体的结构示意图;
64.图1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第六种连接架在第二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65.图20为图19中b-b处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66.图21为图19中c-c处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67.图2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内窥镜装置中第二连接部在第一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68.图2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内窥镜装置中第二连接部在第二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69.图2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内窥镜系统中第二连接部与辅助医疗器械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70.图2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内窥镜系统中辅助医疗器械的结构示意图。
71.图标:10-内窥镜系统;100-内窥镜装置;110-内窥镜本体;111-操作部;112-电缆;113-固定端;120-连接架;121-架体;122-第一子架体;1221-滑槽;1222-第一连接孔;1223-第二开口;123-固定件;124-压紧件;125-第二子架体;1251-第二连接孔;126-加强筋;127-锁紧件;128-第三凹陷部;1281-第三弹性垫;130-第一连接部;131-第一夹持部;1311-第一自由端;1312-第一连接端;1313-第一凹陷部;1314-第一引导部;1315-第一弹性垫;132-第二夹持部;1321-第二自由端;1322-第二连接端;1323-第二凹陷部;1324-第二引导部;1325-第二弹性垫;133-锁止结构;1331-螺母;1332-螺栓;1333-限位面;1334-连接杆;1335-限位块;1336-第一壁面;1337-第二壁面;1338-操作柄;1339-缺口;134-扎带结构;1341-扎带;1342-带体;1343-卡齿;1344-限位凸起;1345-第一扎带孔;1346-第二扎带孔;135-第一开口;1361-第一转轴;1362-第二转轴;1363-第三转轴;137-夹持通孔;140-第二
连接部;141-第一凸块;1411-第一限位部;142-第二凸块;1421-第二限位部;143-限位凸块;144-第三凸块;145-第四凸块;146-第一平面;147-第二平面;148-导向面;149-卡槽;1491-第三开口;200-辅助医疗器械;210-卡接部;211-第一卡接凸起;212-第二卡接凸起。
具体实施方式
72.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
73.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实用新型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74.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
75.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若出现术语“上”、“下”、“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实用新型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76.此外,若出现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77.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结合。
78.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描述中,“连接”应做广义理解,其既可以是直接连接,也可以是通过中间件间接连接,既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活动连接。
79.图1为本实施例提供的内窥镜系统10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实施例提供的内窥镜装置100中连接架120的结构示意图。请结合参照图1和图2,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内窥镜装置100,相应地,提供了一种内窥镜系统10。
80.内窥镜系统10包括内窥镜装置100以及显影设备(图未示出),显影设备与内窥镜装置100电连接,从而对内窥镜装置100采集到的图像信息进行显示。可选地,内窥镜装置100还包括辅助医疗器械200。
81.内窥镜装置100包括内窥镜本体110以及连接架120。内窥镜本体110的结构为现有的内窥镜结构,具体地,内窥镜本体110包括操作部111以及电缆112,电缆112的一端为固定端113,固定端113固定连接于操作部111,电缆112的另一端用于与光导接头(图未示出)连接。由于该内窥镜本体110为现有结构,因此固定端113与操作部111的连接位置也为现有。连接架120包括架体121以及设置于架体121两端的第一连接部130和第二连接部140,第一连接部130连接于固定端113,第二连接部140用于连接辅助医疗器械200,即通过连接架120实现内窥镜本体110与辅助医疗器械200的连接,便于单手对两个医疗器械的操作。
82.由于连接架120利用内窥镜本体110本身的固定端113实现与内窥镜本体110的连
接,因此无需对内窥镜本体110的结构进行改进即可实现内窥镜本体110与辅助医疗器械200的连接,同时固定端113位于操作部111的上端,且与操作部111上的操作旋钮等高度基本一致,因此辅助医疗器械200通过第二连接部140连接后能够与操作部111的高度基本一致,从而便于医生单手对内窥镜本体110以及辅助医疗器械200的操作,有助于降低手术难度。
83.下面对本技术提供的内窥镜装置100进行进一步地说明:
84.图3为本实施例提供的内窥镜装置100中连接架120处于另一种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请结合参照图1-图3,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连接部130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一夹持部131和第二夹持部132,第一夹持部131和/或第二夹持部132与架体121连接。第一夹持部131与第二夹持部132之间形成有夹持通孔137,固定端113夹持固定于夹持通孔137内,从而实现第一连接部130与固定端113的连接。
85.图2和图3示例性地示出了第一种第一连接部130的结构,如图2和图3,第一夹持部131固定连接于架体121,第二夹持部132可转动地连接于第一夹持部131,从而使夹持通孔137在关闭状态(如图2所示)以及开启状态(如图3所示)之间切换,进而根据需求开闭夹持通孔137。
86.图4为本实施例提供的内窥镜装置100中连接架120的部分结构示意图。请参照图4,可选地,第一夹持部131与架体121采用注塑的方式一体成型,第一夹持部131与架体121的连接可靠,可以理解的,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也可以根据需求采用其他方式连接第一夹持部131和架体121,例如螺栓1332连接等。
87.请结合参照图1-图4,具体地,第一夹持部131形成第一凹陷部1313,该第一凹陷部1313的轴线沿架体121的长度方向延伸,需要说明的是,如图1-图4所示,架体121的长度方向即为第一连接部130指向第二连接部140的方向。同时第一凹陷部1313在预设平面内的截面为半圆形,需要说明的是,预设平面为垂直架体121的长度方向的平面。沿第一凹陷部1313的径向,第一凹陷部1313的两侧分别形成有第一自由端1311和第一连接端1312。
88.第二夹持部132形成有截面为半圆形的第二凹陷部1323,该第二凹陷部1323的轴线沿架体121的长度方向延伸。沿第二凹陷部1323的径向,第二凹陷部1323的两侧分别形成有第二自由端1321和第二连接端1322。第一连接端1312与第二连接端1322连接,第一自由端1311和第二自由端1321之间形成与夹持通孔137连通的第一开口135,以使固定端113能够通过该第一开口135进出夹持通孔137。
89.第二连接端1322通过转轴与第一连接端1312可转动的连接,该转轴为第一转轴1361,第一转轴1361的轴线沿架体121的长度方向延伸。当操作第二夹持部132向靠近第一夹持部131的方向转动至第一自由端1311与第二自由端1321相互抵接(如图2所示)时,第二凹陷部1323与第一凹陷部1313相对设置,从而在第一凹陷部1313和第二凹陷部1323之间形成周向封闭、两端贯通的夹持通孔137,以通过第一夹持部131和第二夹持部132的共同作用将固定端113固定于夹持通孔137内。当操作第二夹持部132向远离第一夹持部131的方向转动时,第一自由端1311与第二自由端1321分离,从而在第一自由端1311和第二自由端1321之间形成于夹持通孔137连通的第一开口135,固定端113可以通过第一开口135进出夹持通孔137。
90.进一步地,第一连接部130还包括第一弹性垫1315和第二弹性垫1325。第一夹持部
131具有对应于第一凹陷部1313的第一内壁,第一弹性垫1315设置于第一内壁。第二夹持部132具有对应于第二凹陷部1323的第二内壁,第二弹性垫1325设置于第二内壁。当第一凹陷部1313和第二凹陷部1323相对设置时,第一弹性垫1315和第二弹性垫1325相对,且围成夹持通孔137。当固定端113夹持固定于夹持通孔137内时,第一弹性垫1315和第二弹性垫1325同时作用于固定端113的两侧,第一弹性垫1315和第二弹性垫1325受到固定端113的挤压产生弹性形变,从而通过第一弹性垫1315和第二弹性垫1325的弹性力夹紧固定端113,固定可靠性高,同时可以减轻夹持力对固定端113的损伤。
91.请继续结合参照图1-图4,内窥镜本体110的固定端113为沿远离操作部111的方向径向尺寸逐渐减小的圆锥台形。夹持通孔137为与固定端113相适配的圆锥形孔,以使第一连接部130对固定端113的夹持效果更好。具体地,第一内壁呈半圆锥形,即第一内壁为圆锥台的周壁沿母线分割成两半后,其中一半的形状。第二内壁呈半圆锥形。当第一自由端1311和第二自由端1321相互抵接,第一凹陷部1313和第二凹陷部1323相对设置时,第一内壁与第二内壁拼接形成圆锥台形的孔。第一弹性垫1315为与第一内壁适配的半圆锥形,第二弹性垫1325为与第二内壁适配的半圆锥形,因此,第一弹性垫1315和第二弹性垫1325围成的夹持通孔137呈圆锥形。
92.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内壁、第二内壁、第一弹性垫1315和第二弹性垫1325均呈半圆锥形,从而使第一内壁和第二内壁围成的孔呈圆锥形,第一弹性垫1315和第二弹性垫1325围成的夹持通孔137也呈圆锥形,可以理解的,在本技术的其他一些实施例中,也可以仅将第一弹性垫1315和第二弹性垫1325中对应于夹持通孔137的壁面设置为半圆锥形,能够保证形成的夹持通孔137为圆锥形即可。例如将第一内壁和第二内壁均设置为半圆柱面,第一弹性垫1315和第二弹性垫1325的外壁分别设置为与第一内壁和第二内壁相适配的半圆柱面。
93.进一步地,在架体121的长度方向上向远离第二连接部140的方向,夹持通孔137的径向尺寸逐渐减小,因此内窥镜本体110的固定端113夹持固定于夹持通孔137内时,内窥镜本体110的操作部111位于夹持通孔137靠近第二连接部140的一侧,换言之,操作部111位于第一连接部130和第二连接部140之间。通过将操作部111设置在第一连接部130和第二连接部140之间,有助于提升内窥镜本体110的连接可靠性,进而有助于保证使用时的操作便捷性。
94.请再次结合参照图2和图3,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连接部130还包括锁止结构133。锁止结构133同时与第一自由端1311和第二自由端1321连接,从而使第一夹持部131与第二夹持部132相对固定,以使夹持通孔137维持关闭状态,避免在使用过程中第一开口135开启。
95.锁止结构133包括第一锁止部和第二锁止部,第一锁止部设置于第一自由端1311,第二锁止部设置于第二自由端1321,当第一锁止部与第二锁止部连接时,第一夹持部131与第二夹持部132相对固定,以使夹持通孔137处于关闭状态。
96.具体地,第一锁止部设置有限位面1333,限位面1333为第一自由端1311后侧的壁面,即当夹持通孔137处于关闭状态时,第二自由端1321与限位面1333分别位于第一自由端1311的两侧。第二锁止部包括连接杆1334以及连接于连接杆1334的限位块1335,连接杆1334远离限位块1335的一端与第二自由端1321通过转轴可转动地连接,该转轴为第二转轴1362。当第二夹持部132转动到夹持通孔137处于关闭状态的位置后,操作连接杆1334相对
第二夹持部132转动,以将限位块1335转动到第一自由端1311远离第二自由端1321的一侧,即此时限位块1335与限位面1333位于同一侧,通过限位块1335与限位面1333的抵紧配合,阻挡第二夹持部132向开启夹持通孔137的方向转动,从而使得第一夹持部131与第二夹持部132相对固定。
97.进一步地,第一锁止部还具有缺口1339,缺口1339贯穿限位面1333设置,且缺口1339用于容纳连接杆1334。具体地,缺口1339开设于第一自由端1311远离第一凹陷部1313的一端,且缺口1339在第一自由端1311远离第一凹陷部1313一端的端面上具有开口,从而使连接杆1334转动时能够通过该开口进入缺口1339内,有助于增加限位块1335与限位面1333的抵紧面积,使得锁止结构133的锁止效果更好。
98.图5为本实施例提供的内窥镜装置100中限位块1335的结构示意图。请结合参照图2、图3和图5,进一步地,限位块1335与连接杆1334通过转轴可转动地连接,该转轴为第三转轴1363。当转动连接杆1334使限位块1335与限位面1333位于同一侧后,通过转动限位块1335,使得限位块1335压紧于限位面1333,进而将第二夹持部132锁紧于第一夹持部131,且锁紧可靠性高。
99.具体地,限位块1335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一壁面1336和第二壁面1337,且第一壁面1336与第三转轴1363的轴线之间的距离小于第二壁面1337与第三转轴1363的轴线之间的距离。当转动连接杆1334以使限位块1335转动到与限位面1333同侧时,第一壁面1336与限位面1333相对设置,此时第一壁面1336与限位面1333之间存在间隙,换言之,此时第一壁面1336与第三转轴1363的轴线之间的距离小于限位面1333与第三转轴1363的轴线之间的距离,因此能够更加轻易地将限位块1335转动到限位面1333同侧。随后操作限位块1335相对连接杆1334转动,以使限位块1335转动至锁紧位置,进而锁紧于限位面1333。具体地,第二壁面1337与第三转轴1363的轴线之间的距离略大于或者等于限位面1333与第三转轴1363的轴线之间的距离,因而当第二壁面1337转动至与限位面1333相对的位置时,限位块1335紧紧抵压于限位面1333,限位块1335处于锁紧位置从而将第二夹持部132锁紧于第一夹持部131。
100.可选地,第一壁面1336与第二壁面1337圆弧过渡,便于转动限位块1335以使限位块1335处于锁紧位置。可选地,限位块1335还包括操作柄1338,操作柄1338为限位块1335的第三壁面向外凸出形成的凸起结构,第三壁面位于限位块1335中与第一壁面1336相对的一侧,从而形成哨子状的限位块1335。
101.需要说明的是,此处并不对锁止结构133的具体结构进行限制,可以理解的,在本技术的其他一些实施例中,也可以根据需求,具体设置锁止结构133。
102.作为示例性的,图6示出了本实施例提供的第二种内窥镜装置100的结构,第二种内窥镜装置100中连接架120的结构即为本实施例提供的第二种连接架120结构,因此相应地,图6中也示出了本实施例提供的第二种连接架120的结构。请参照图6所示,在该示例中,锁止结构133包括螺母1331和螺栓1332。螺栓1332同时穿过第一自由端1311和第二自由端1321与螺母1331螺接,从而将第二夹持部132锁紧于第一夹持部131,使得第一夹持部131和第二夹持部132相对固定。当需要打开夹持通孔137以装入或取出固定端113时,将螺母1331从螺栓1332上拧下,随后拆下螺栓1332即可转动第二夹持部132以打开夹持通孔137。
103.需要说明的是,此处并不对第一夹持部131和第二夹持部132的具体结构进行限
制,可以理解的,在本技术的其他一些实施例中,也可以根据需求设置第一夹持部131和第二夹持部132的具体结构。
104.作为示例性的,图7示出了本实施例提供的第三种内窥镜装置100在第一视角下的结构,第三中内窥镜装置100中连接架120的结构即为本实施例提供的第三中连接架120的结构,因此相应地,图7中也示出了本实施例提供的第三种连接架120的结构,图8为本实施例提供的第三种连接架120的结构示意图。请结合参照图7和图8,在该示例中,第一夹持部131与第二夹持部132固定连接。第一夹持部131和/或第二夹持部132具有弹性,从而通过第一夹持部131和/或第二夹持部132的弹性变形改变第一开口135的大小,进而使固定端113通过第一开口135进出夹持通孔137。而且第一自由端1311和第二自由端1321具有相互靠近的趋势,从而将固定端113夹持在限位通孔内。
105.具体地,第一夹持部131与第二夹持部132一体成型,即第一连接端1312和第二连接端1322通过一体成型固定成一体。第一夹持部131和第二夹持部132均为具有弹性的塑料材质,即第一夹持部131和第二夹持部132均具有弹性,因此可通过第一夹持部131和第二夹持部132同时进行弹性变形以改变第一开口135的大小。可以理解的,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也可以根据需求,仅设置第一夹持部131和第二夹持部132中的一个具有弹性,能够通过弹性变形改变第一开口135的大小,使固定端113通过第一开口135顺利进出夹持通孔137即可。
106.第一自由端1311与第二自由端1321间隔设置,从而使第一夹持部131和第二夹持部132围成的夹持通孔137在周向上具有缺口,即夹持结构对应于夹持通孔137的壁面的截面为优弧。第一自由端1311和第二自由端1321间隔形成的缺口1339即为第一开口135,也就是说,在本技术示出的第三种连接架120中第一开口135一直处于开启状态,因此,显然地,为了防止固定端113从夹持通孔137脱出,当夹持结构处于自然状态时,第一开口135的尺寸应小于固定端113对应位置的径向尺寸,即第一开口135位于夹持通孔137大端的尺寸小于固定端113大端的径向尺寸,第一开口135位于夹持通孔137小端的尺寸小于固定端113小端的径向尺寸。
107.由于第一夹持部131和第二夹持部132一体成型,第一夹持部131中对应于夹持通孔137的壁面与第二夹持部132中对应于夹持通孔137的壁面位于同一圆柱面,可选地,第一弹性垫1315与第二弹性垫1325一体成型。
108.请继续结合参照图7和图8,第一夹持部131还包括设置在第一自由端1311的第一引导部1314,第二夹持部132还包括设置于第二自由端1321的第二引导部1324。第一引导部1314和第二引导部1324均位于夹持通孔137外,且向远离夹持通孔137的方向延伸。沿夹持通孔137的径向向外的方向,第一引导部1314和第二引导部1324之间的距离逐渐增大,换言之,沿夹持通孔137的径向向内的方向,第一引导部1314和第二引导部1324之间的距离逐渐减小,从而通过第一引导部1314和第二引导部1324引导固定端113从第一开口135进入夹持通孔137,而且在固定端113沿第一引导部1314和第二引导部1324形成的通道向第一开口135运动的过程中,通过固定端113与第一引导部1314和第二引导部1324的相互挤压,使得第一自由端1311和第二自由端1321产生相互远离的趋势,即第一开口135具有尺寸增大的趋势。
109.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的描述中本技术提供了三种第一连接部130的结构,该三种
第一连接部130均通过夹持的方式与固定端113连接,以将内窥镜本体110固定于连接架120,可以理解的,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也可以通过对第一连接部130的设置,采用其他方式与固定端113连接,例如可以将第一连接部130设置为扎带结构134,通过扎带1341将固定端113固定于连接架120,进而实现内窥镜本体110与连接架120的固定连接。
110.作为示例性的,图9示出了本实施例提供的第四种连接架120的结构,图10示出了本实施例提供的第四种连接架120中扎带1341的结构。请结合参照图9和图10,第一连接部130为扎带结构134。可选地,扎带结构134包括扎带1341以及开设于架体121的第一扎带孔1345和第二扎带孔1346。第一扎带孔1345和第二扎带孔1346相对间隔设置,扎带1341的两端分别穿设第一扎带孔1345和第二扎带孔1346,从而使扎带1341的两端均固定于架体121,进而将固定端113固定于扎带1341与架体121之间。
111.具体地,第一扎带孔1345和第二扎带孔1346沿架体121的宽度方向间隔设置,且第一扎带孔1345的两端分别贯穿架体121相邻的两个壁面,第二扎带孔1346的两端分别贯穿架体121相邻的两个壁面。扎带1341包括带体1342以及设置在带体1342长度方向一端的限位凸起1344,限位凸起1344的尺寸大于第一扎带孔1345的开口尺寸,当带体1342从第一扎带孔1345穿设时,第一限位块1335抵接于架体121壁面,防止带体1342脱出第一扎带孔1345。沿带体1342的长度方向,带体1342上设置有多个卡齿1343,当带体1342穿过第二扎带孔1346后,通过卡齿1343与第二扎带孔1346的开口处形成的台阶结构的卡接,实现带体1342与第二扎带孔1346的固定。
112.进一步地,架体121上还设置有位于第一扎带孔1345和第二扎带孔1346之间的凹陷部,该凹陷部为第三凹陷部128。具体地,架体121具有对应于第三凹陷部128的壁面,该壁面呈沿架体121的长度方向延伸的半圆锥台形。可选地,连接架120还包括设置在第三凹陷部128内的弹性垫,该弹性垫为第三弹性垫1281。
113.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连接部130与架体121可转动地连接,从而可根据使用需求调节内窥镜本体110与架体121的相对角度位置。连接架120还包括锁紧件127,锁紧件127用于同时与第一连接部130和架体121连接,以使第一连接部130在锁紧状态和可转动状态之间切换。当第一连接部130处于锁紧状态时,第一连接部130相对架体121固定,以防止使用过程中内窥镜本体110的位置发生变化;当第一连接部130处于可转动状态时,第一连接部130可相对架体121转动,以调节第一连接部130与架体121的相对角度位置,从而使内窥镜本体110处于便于操作的位置,满足不同医生的操作需求。
114.下面以本实施例提供的第三种内窥镜装置100的结构对第一连接部130与架体121可转动地连接的结构进行说明,图11为本实施例提供的第三种内窥镜装置100在第二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图12为图11中a-a处的剖面结构示意图。请结合参照图11和图12,在本实施例中,锁紧件127为锁紧螺钉,第一连接部130上开设有螺纹孔,锁紧螺钉穿过架体121后通过螺纹孔与第一连接部130螺接,从而将第一连接部130连接于架体121。由于本实施例提供的第三种内窥镜装置100中第一连接部130通过一体成型的第一夹持部131和第二夹持部132构成,第一连接部130的螺纹孔设置在第一连接部130的中部,即螺纹孔同时开设于第一夹持部131和第二夹持部132,换言之,在本示例中,第一夹持部131和第二夹持部132可看做同时与架体121连接。可以理解的,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也可以将螺纹孔开设在第一连接部130的侧部,即螺纹孔位于第一夹持部131或第二夹持部132上。
115.当锁紧螺钉拧紧时,第一连接部130在锁紧螺钉的锁紧作用下相对架体121固定,此时第一连接部130处于锁紧状态。当锁紧螺钉松开时,第一连接部130相对架体121松动,此时第一连接部130处于可转动状态,从而可根据需求调节第一连接部130与架体121的相对角度位置,进而实现对内窥镜本体110与架体121的相对角度位置进行调节,换言之,可实现对内窥镜本体110与辅助医疗器械200的相对角度位置进行调节。
116.图13为本实施例提供的内窥镜装置100中架体121的结构示意图。请结合参照图4和图13,其中图13示出了架体121后侧的结构,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例中,架体121中设置第一连接部130和第二连接部140的一侧为架体121的前侧(如图4所示),相应地,架体121的后侧即为与前侧相对的另一侧,即架体121的后侧为背对第一连接部130和第二连接部140的一侧。在本实施例中,架体121的后侧具有楔形的空腔,因此架体121具有相应于该空腔的一个倾斜壁。空腔内设置有加强筋126,加强筋126的前端连接于倾斜壁。通过将架体121设置呈楔形同时增设加强筋126,可显著提高架体121的强度。
117.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例前述描述的多种内窥镜装置100中,架体121为注塑一体成型的部件,可以理解的,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根据需求设置架体121的结构,例如将架体121设置为可伸缩的结构,从而可对第一连接部130和第二连接部140之间的距离进行调节,以满足不同医生的使用需求,使用更加方便。
118.作为示例性的,图14示出了本实施例提供的第五种连接架120的结构,图15示出了本实施例提供的第五种连接架120中第一架体121的结构,图16示出了本实施例提供的第五种连接架120中第二架体121的结构。请结合参照图14-图16,在本实施例中,架体121包括第一子架体122和第二子架体125。第一连接部130设置于第一子架体122,第二连接部140设置于第二子架体125,同时第一子架体122与第二子架体125可滑动地配合,从而可以改变第一连接部130与第二连接部140之间的距离,进而实现对内窥镜本体110与辅助医疗器械200之间的距离,便于使用者进行操作。
119.具体地,第一子架体122上开设有滑槽1221,第二子架体125可滑动地设置在滑槽1221内。滑槽1221沿架体121的长度方向延伸,从而通过第一子架体122和第二子架体125沿滑槽1221的相对滑动实现对第一连接部130和第二连接部140之间的距离的调节。
120.请继续结合参照图14-图16,第一子架体122上开设有与滑槽1221连通的第一连接孔1222,第二子架体125上开设有第二连接孔1251。连接架120还包括固定件123,固定件123穿过第一连接孔1222与滑槽1221内的第二子架体125的第二连接孔1251连接,即固定件123同时与第一连接孔1222和第二连接孔1251配合,从而使第一子架体122和第二子架体125相对固定。第二连接孔1251的数量为多个,多个第二连接孔1251沿架体121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从而通过固定件123与不同的第二连接孔1251的配合,使第二子架体125固定于第一子架体122的不同位置,进而实现第一连接部130与第二连接部140之间的距离的调节。可以理解的,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也可以根据需求,仅将第一连接孔1222的数量设置为多个,多个第一连接孔1222沿架体121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通过固定件123与不同的第一连接孔1222的配合,实现对第一连接部130和第二连接部140之间的距离的调节,或者将第一连接孔1222和第二连接孔1251的数量均设置为多个。
121.可选地,第一连接孔1222的数量为一个,且第一连接孔1222为沿架体121的长度方向延伸的条形孔,即第一连接孔1222为沿第一连接部130至第二连接部140的方向延伸的条
形孔。因此在需要对第一连接部130和第二连接部140之间的距离进行调节时,拧松固定件123即可拉动第二子架体125相对第一子架体122滑动,同时可实现第一连接部130和第二连接部140之间的距离的无级调节,调节精度更高,便于使用者进行操作。可选地,固定件123的数量为两个,两个固定件123分别与两个第二连接孔1251配合。
122.需要说明的是,此处并不对实现第一连接部130和第二连接部140的距离可调的结构进行限定,可以理解的,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也可以根据需求具体设置连接架120的结构。
123.作为示例性的,图17示出了本实施例提供的第六种连接架120在第一视角下的结构,图18示出了本实施例提供的第六种连接架120中第一子架体122的结构,图19示出了本实施例提供的第六种连接架120在第二视角下的结构,图20示出了图19中b-b处的剖面结构,图21示出了图19中c-c处的剖面结构。请结合参照图17-图21,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子架体122设置有与滑槽1221连通的第二开口1223。架体121还包括压紧件124,压紧件124可转动地设置于第二开口1223,通过压紧件124的转动将第二子架体125压紧于滑槽1221内,或将第二子架体125松开,以使第二子架体125能够相对第一子架体122滑动。
124.具体地,压紧件124的结构与前述的限位块1335结构基本一致,如图20所示,当压紧件124抵压于第二子架体125时,第二子架体125被压紧件124压紧在滑槽1221内,以使第二子架体125相对第一子架体122固定,如图21所示,当压紧件124将第二子架体125松开时,压紧件124与第二子架体125无接触,换言之,此时压紧件124与第二子架体125之间距离最近的部位仍与第二子架体125之间存在间隙,如此可操作第二子架体125相对第一子架体122滑动,以实现对第一连接部130和第二连接部140之间的距离的调节。
125.可选地,第三开口1491为开设在第一子架体122的上端的条形孔,该条形孔沿架体121的长度方向延伸。压紧件124的数量为两个,两个压紧件124沿条形孔的延伸方向间隔设置,通过两个压紧件124同时进行压紧,有助于保证压紧效果。可以理解的,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也可以将压紧件124的数量设置为一个或三个,能够满足压紧需求即可。
126.图22为本实施例提供的内窥镜装置100中第二连接部140在第一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图23为本实施例提供的内窥镜装置100中第二连接部140在第二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图24为本实施例提供的内窥镜系统10中第二连接部140与辅助医疗器械200的连接结构示意图,图25为本实施例提供的内窥镜系统10中辅助医疗器械200的结构示意图。请结合参照图22-图25,在本实施例中,第二连接部140为设置于架体121的卡槽149,辅助医疗器械200上具有与卡槽149配合的卡接部210,通过卡接部210与卡槽149的卡接,实现第二连接部140与辅助医疗器械200的连接,且连接方便快捷。
127.可选地,第二连接部140包括相对间隔设置的第一凸块141和第二凸块142,第一凸块141和第二凸块142沿架体121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从而在第一凸块141和第二凸块142之间形成卡槽149。可以理解的,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也可以根据需求,直接在架体121上加工卡槽149。可选地,第一凸块141和第二凸块142与架体121通过注塑一体成型。
128.具体地,第一凸块141和第二凸块142的截面呈l形,即第一凸块141具有与架体121的前侧壁面相对间隔设置的第一限位部1411,第二凸块142具有与架体121的前侧壁面相对间隔设置的第二限位部1421,第一限位部1411与第二限位部1421间隔设置,从而在第一限位部1411和第二限位部1421之间形成开口,该开口为第三开口1491,从而通过第三开口
1491将卡槽149与外部连通,当辅助医疗器械200的卡接部210卡入卡槽149内时,卡接部210与辅助医疗器械200的本体连接的部位穿出第三开口1491以与位于卡槽149外的本体部分连接。卡接部210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卡接凸起211以及第二卡接凸起212,当卡接部210卡入卡槽149内时,第一卡接凸起211和第二卡接凸起212分别与第一限位部1411和第二限位部1421抵接限位,以防止卡接部210从第三开口1491脱出。
129.第一凸块141与第二凸块142相对平行设置,即第一凸块141与第二凸块142之间形成的卡槽149的尺寸在延伸方向上处处相等,为了防止卡接部210从卡槽149下侧滑出,进一步地,第二连接部140还包括设置在第一凸块141和第二凸块142之间的限位凸块143,限位凸块143的两端分别与第一凸块141的下端以及第二凸块142的下端连接,从而将卡槽149下侧的开口封闭。可以理解的,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也可以设置为沿从上到下的方向,第一凸块141和第二凸块142的距离逐渐靠近的结构,如此形成的卡槽149下端的宽度小于上端的宽度,进而使从卡槽149上侧卡入卡槽149内的卡接部210无法从卡槽149下侧滑出。
130.进一步地,第二连接部140还包括设置在第一凸块141和第二凸块142之间的第三凸块144和第四凸块145,第三凸块144和第四凸块145为架体121的前侧壁面向前凸出形成的条形凸起。第三凸块144的前侧端面与第四凸块145的前侧端面位于同一平面内,该平面为第一平面146,第一限位部1411的后侧壁面与第二限位部1421的后侧壁面位于同一平面内,该平面为第二平面147,第一平面146与第二平面147相对平行且间隔设置,当卡接部210卡入卡槽149内时,卡接部210被夹设在第一平面146与第二平面147之间,从而将辅助医疗器械200夹紧固定在卡槽149内,固定可靠性高。
131.进一步地,第三凸块144与第四凸块145的上端均设置有导向面148,沿从上到下的方向,导向面148与架体121的前侧端面之间的距离逐渐增大,即导向面148与第一平面146之间的距离逐渐减小。可选地,导向面148为斜面。
132.根据本实施例提供的内窥镜装置100,内窥镜装置100的工作原理:
133.内窥镜装置100的连接架120的第一连接部130与内窥镜本体110的固定端113固定连接,从而将内窥镜本体110固定于连接架120,然后通过连接架120的第二连接部140将辅助医疗器械200卡接固定于连接架120,从而实现内窥镜本体110与辅助医疗器械200的连接,便于使用者单手进行内窥镜本体110以及辅助医疗器械200这两个医疗器械的操作,当不同使用者使用该内窥镜装置100时,可通过对第一连接部130的角度,以及第一连接部130和第二连接部140之间的距离进行调节,以满足使用需求,使用者的操作舒适度更高,操作更加方便。
134.本实施例提供的内窥镜装置100至少具有以下优点:
135.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的内窥镜装置100,其通过将连接件连接于内窥镜装置100的固定端113,使得使用者在单手进行内窥镜本体110以及辅助医疗器械200的操作时,操作更加方便,而且无需对现有内窥镜本体110的结构进行改进即可进行使用,使用成本低,且连接架120与内窥镜本体110的连接可靠性高,从而有助于保证操作的准确性以及便捷性,进而能够降低手术难度。同时,内窥镜装置100的连接架120中,第一连接部130的角度以及第一连接部130与第二连接部140之间的距离可调,从而能够满足不同使用者的使用需求,使用舒适度更高,进一步提高了操作便捷性。
136.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也提供了一种内窥镜系统10,该内窥镜系统10包括上述的内
窥镜装置100,因此也具有使用成本低、使用便捷性以及舒适性高的有益效果。
137.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