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神经内科临床用康复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1800210发布日期:2022-10-14 18:36阅读:52来源:国知局
一种神经内科临床用康复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属于康复锻炼装置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神经内科临床用康复装置。


背景技术:

2.神经内科是独立的二级学科,不属于内科概念,神经系统由脑、脊髓及周围神经组成。神经内科是研究神经系统疾病、骨骼肌疾病的临床医学,主要通过内科手段进行研究,在针对神经内科患者康复过程中,需要借助康复装置提高康复效率。
3.如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神经内科临床用康复训练装置,公开号:cn214550866u,公开日:2021.11.02,患者只需要躺着就能够对上肢和下肢进行康复训练,减少了训练过程中患者体力的消耗,安全性高,同时也能够适用于不同长度上肢患者的康复训练,操作方便,实用性高。
4.但是其无法根据使用需要,对患者背部支撑角度进行调整,使用局限性大,且无法在上肢进行锻炼时对其进行按摩,进而不利于保障康复效果,同时极易导致上肢血液循环不畅造成酸疼的情况,且不利于对上肢锻炼组件进行转动收起,进而不利于节约空间使用,同时功能单一,不便调节,使用不便。


技术实现要素:

5.为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神经内科临床用康复装置,其解决了功能单一、不便调节和锻炼康复效果差的技术问题。
6.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神经内科临床用康复装置,包括支撑腿和第二支撑板,所述支撑腿的顶部开设有第一凹槽,所述第一凹槽内壁的底部固定连接有第一电动推杆,所述第一电动推杆的顶端固定连接有支撑座,所述支撑座的顶部固定连接有若干个减震器,所述减震器的顶部固定连接有座板,所述座板的顶部固定连接有第三阻尼轴承,所述第三阻尼轴承内穿设有第三转轴,所述第三转轴的顶端固定连接有第一支撑板,所述第一支撑板和第二支撑板的顶部均开设有第四凹槽,所述第四凹槽内壁的底部固定连接有第三电动推杆,所述第三电动推杆的顶端固定连接有活动板,所述第二支撑板的底部开设有第三凹槽,所述第三凹槽内设置有限位组件,所述座板的顶部开设有两个限位槽,所述限位组件卡接在其中一个限位槽内。
7.所述活动板的底部通过支架固定连接有第四阻尼轴承,所述第四阻尼轴承内穿设有第四转轴,所述第四转轴的表面设置有转筒,所述转筒的表面缠绕有拉力绳,所述拉力绳的两端固定连接有抓握组件,所述活动板的底部固定连接有筒体,所述筒体内部设置有加热板和通孔,所述筒体内侧转动连接有按摩球,所述筒体的表面设置有进风窗,所述座板的表面通过第一销轴活动连接有靠板,所述靠板与座板之间固定连接有调节组件,所述座板的顶部开设有第二凹槽,所述第二凹槽内壁固定连接有滑杆,所述滑杆的表面滑动连接有滑套,所述滑套上固定连接有踏板。
8.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方案:所述调节组件包括两个固定板,两个所述固定板分别固定连接在靠板和座板上,两个所述固定板均通过第二销轴活动连接有连接板,两个所述连接板之间固定连接有第二电动推杆。
9.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方案:所述限位组件包括第一阻尼轴承,所述第一阻尼轴承固定连接在第三凹槽内壁的顶部,所述第一阻尼轴承内穿设有第一转轴,所述第一转轴的表面固定连接有从动锥齿轮,所述从动锥齿轮的表面啮合有主动锥齿轮,所述第一支撑板的侧面固定连接有第二阻尼轴承,所述第二阻尼轴承内穿设有第二转轴,所述主动锥齿轮固定连接在第二转轴上,所述第二转轴的一端穿过第二阻尼轴承并固定连接有旋钮,所述第一转轴的底端固定连接有丝杆,所述丝杆的表面螺纹连接有卡块,所述卡块卡接在卡槽内。
10.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方案:所述第三凹槽内壁的侧面开设有滑槽,所述滑槽内滑动连接有滑块,所述滑块与卡块固定连接。
11.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方案:所述抓握组件包括锻炼架,所述锻炼架固定连接在拉力绳两端,所述锻炼架的表面套接有指套,所述锻炼架内壁的侧面开设有滑动槽,所述滑动槽内滑动连接有抓握板,所述滑动槽内壁与抓握板之间固定连接有伸缩弹簧。
12.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方案:所述靠板和座板上设置有软垫,所述踏板的表面设置有防滑垫,所述滑杆的表面套接有压力弹簧,所述压力弹簧的两端分别固定连接在滑套和第二凹槽内壁上。
13.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方案:所述支撑腿的底部固定连接有滚轮,所述滚轮内设置有刹车片,所述第二支撑板的侧面设置有操控面板,所述第四转轴的表面套接有回力弹簧,所述回力弹簧的两端分别固定连接在第四阻尼轴承和转筒上。
14.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5.1、该神经内科临床用康复装置,通过设置加热板和按摩球,能够在上肢进行拉力锻炼过程中,对上肢进行按摩和保温的目的,保障血液循环,提高康复效率,通过第三转轴在第三阻尼轴承中的转动,能够达到带动活动板和第一支撑板转动的目的,实现对第一支撑板和第二支撑板使用位置进行调整的目的,节约使用空间,通过握住指套,来回拉动拉力绳,借助回力弹簧的作用,能够实现对上肢进行锻炼的目的,同时借助抓握板和伸缩弹簧的弹性,能够对手指抓握力进行锻炼,使用功能多样,保障锻炼效果,通过第三电动推杆,随着第三电动推杆的伸长缩短,能够带动活动板上下移动,实现对抓握组件使用高度进行调整的目的,实现不同长度上肢进行锻炼使用的目的。
16.2、该神经内科临床用康复装置,通过转动旋钮,能够带动限位组件中的第二转轴转动,借助主动锥齿轮与从动锥齿轮的啮合转动,能够使第一转轴带动丝杆转动,进而能够卡块上下移动,实现与卡槽之间的卡接与分离,达到对第一支撑板进行固定限位的目的,通过调节组件中的第二电动推杆工作,随着第二电动推杆伸长缩短,借助第一销轴和第二销轴的活动作用,能够带动靠板进行活动,实现对患者倚靠角度进行调整的目的,提高倚靠舒适度,借助滑块在滑槽内的滑动作用,能够配合卡块移动更加稳定,通过设置滚轮,能够达到带动装置进行位置移动的目的。
17.3、该神经内科临床用康复装置,通过第一电动推杆工作,借助第一电动推杆伸长缩短,能够带动支撑座上下移动,实现对整体装置使用高度进行调整的目的,通过滑套在滑
杆表面的滑动,能够使患者脚部推动踏板,借助压力弹簧的弹性形成对冲力,达到对下肢进行锻炼的目的。
附图说明
18.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在附图中:
19.图1为本实用新型正视剖面的结构示意图;
20.图2为图1中第一支撑板和第二支撑板侧视的结构示意图;
21.图3为图2中a处放大的结构示意图;
22.图4为图1中限位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23.图中:1、支撑腿;2、第一凹槽;3、第一电动推杆;4、支撑座;5、减震器;6、座板;7、调节组件;71、第二电动推杆;72、连接板;73、第二销轴;74、固定板;8、靠板;9、软垫;10、活动板;11、第一支撑板;12、旋钮;13、限位组件;131、第一阻尼轴承;132、第一转轴;133、从动锥齿轮;134、主动锥齿轮;135、第二转轴;136、第二阻尼轴承;137、丝杆;138、卡块;14、卡槽;15、踏板;16、滑套;17、第二凹槽;18、压力弹簧;19、滑杆;20、第一销轴;21、操控面板;22、第二支撑板;23、第三转轴;24、第三阻尼轴承;25、抓握组件;251、指套;252、伸缩弹簧;253、抓握板;254、滑动槽;255、锻炼架;26、拉力绳;27、筒体;28、滚轮;29、滑块;30、滑槽;31、第三凹槽;32、第三电动推杆;33、第四凹槽;34、滑轮;35、支架;36、转筒;37、第四转轴;38、第四阻尼轴承;39、回力弹簧;40、进风窗;41、按摩球;42、通孔;43、加热板。
具体实施方式
24.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
25.请参阅图1-4,本实用新型提供以下技术方案:一种神经内科临床用康复装置,包括支撑腿1和第二支撑板22,支撑腿1的顶部开设有第一凹槽2,第一凹槽2内壁的底部固定连接有第一电动推杆3,通过第一电动推杆3工作,借助第一电动推杆3伸长缩短,能够带动支撑座4上下移动,实现对整体装置使用高度进行调整的目的,第一电动推杆3的顶端固定连接有支撑座4,支撑座4的顶部固定连接有若干个减震器5,减震器5的顶部固定连接有座板6,座板6的顶部固定连接有第三阻尼轴承24,第三阻尼轴承24内穿设有第三转轴23,通过第三转轴23在第三阻尼轴承24中的转动,能够达到带动活动板10和第一支撑板11转动的目的,实现对第一支撑板11和第二支撑板22使用位置进行调整的目的,节约使用空间,第三转轴23的顶端固定连接有第一支撑板11,第一支撑板11和第二支撑板22的顶部均开设有第四凹槽33,第四凹槽33内壁的底部固定连接有第三电动推杆32,通过第三电动推杆32,随着第三电动推杆32的伸长缩短,能够带动活动板10上下移动,实现对抓握组件25使用高度进行调整的目的,实现不同长度上肢进行锻炼使用的目的,第三电动推杆32的顶端固定连接有
活动板10。
26.第二支撑板22的底部开设有第三凹槽31,第三凹槽31内设置有限位组件13,限位组件13包括第一阻尼轴承131,第一阻尼轴承131固定连接在第三凹槽31内壁的顶部,第一阻尼轴承131内穿设有第一转轴132,第一转轴132的表面固定连接有从动锥齿轮133,从动锥齿轮133的表面啮合有主动锥齿轮134,第一支撑板11的侧面固定连接有第二阻尼轴承136,第二阻尼轴承136内穿设有第二转轴135,主动锥齿轮134固定连接在第二转轴135上,第二转轴135的一端穿过第二阻尼轴承136并固定连接有旋钮12,第一转轴132的底端固定连接有丝杆137,丝杆137的表面螺纹连接有卡块138,卡块138卡接在卡槽14内,通过转动旋钮12,能够带动限位组件13中的第二转轴135转动,借助主动锥齿轮134与从动锥齿轮133的啮合转动,能够使第一转轴132带动丝杆137转动,进而能够卡块138上下移动,实现与卡槽14之间的卡接与分离,达到对第一支撑板11进行固定限位的目的,座板6的顶部开设有两个限位槽,限位组件13卡接在其中一个限位槽内。
27.活动板10的底部通过支架35固定连接有第四阻尼轴承38,第四阻尼轴承38内穿设有第四转轴37,第四转轴37的表面设置有转筒36,转筒36的表面缠绕有拉力绳26,拉力绳26的两端固定连接有抓握组件25,抓握组件25包括锻炼架255,锻炼架255固定连接在拉力绳26两端,锻炼架255的表面套接有指套251,锻炼架255内壁的侧面开设有滑动槽254,滑动槽254内滑动连接有抓握板253,滑动槽254内壁与抓握板253之间固定连接有伸缩弹簧252,通过握住指套251,来回拉动拉力绳26,借助回力弹簧39的作用,能够实现对上肢进行锻炼的目的,同时借助抓握板253和伸缩弹簧252的弹性,能够对手指抓握力进行锻炼,使用功能多样,保障锻炼效果。
28.活动板10的底部固定连接有筒体27,筒体27内部设置有加热板43和通孔42,通过设置加热板43和按摩球41,能够在上肢进行拉力锻炼过程中,对上肢进行按摩和保温的目的,保障血液循环,提高康复效率,筒体27内侧转动连接有按摩球41,筒体27的表面设置有进风窗40,座板6的表面通过第一销轴20活动连接有靠板8,靠板8与座板6之间固定连接有调节组件7,调节组件7包括两个固定板74,两个固定板74分别固定连接在靠板8和座板6上,两个固定板74均通过第二销轴73活动连接有连接板72,两个连接板72之间固定连接有第二电动推杆71,通过调节组件7中的第二电动推杆71工作,随着第二电动推杆71伸长缩短,借助第一销轴20和第二销轴73的活动作用,能够带动靠板8进行活动,实现对患者倚靠角度进行调整的目的,提高倚靠舒适度。
29.座板6的顶部开设有第二凹槽17,第二凹槽17内壁固定连接有滑杆19,滑杆19的表面滑动连接有滑套16,滑套16上固定连接有踏板15,通过滑套16在滑杆19表面的滑动,能够使患者脚部推动踏板15,借助压力弹簧18的弹性形成对冲力,达到对下肢进行锻炼的目的。
30.具体的,第三凹槽31内壁的侧面开设有滑槽30,滑槽30内滑动连接有滑块29,滑块29与卡块138固定连接,借助滑块29在滑槽30内的滑动作用,能够配合卡块138移动更加稳定。
31.具体的,靠板8和座板6上设置有软垫9,踏板15的表面设置有防滑垫,滑杆19的表面套接有压力弹簧18,压力弹簧18的两端分别固定连接在滑套16和第二凹槽17内壁上。
32.具体的,支撑腿1的底部固定连接有滚轮28,滚轮28内设置有刹车片,通过设置滚轮28,能够达到带动装置进行位置移动的目的,第二支撑板22的侧面设置有操控面板21,第
四转轴37的表面套接有回力弹簧39,回力弹簧39的两端分别固定连接在第四阻尼轴承38和转筒36上。
33.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为:
34.s1、首先,通过滚轮28推动装置移动至使用位置,移动过程中产生的震动通过减震器5进行缓冲,然后踩下刹车片对装置进行固定,然后通过操控面板21控制第一电动推杆3工作,随着第一电动推杆3伸长缩短,带动支撑座4上下移动,对座板6使用高度进行调整;
35.s2、然后使患者躺在座板6上,然后借助第三转轴23在第三阻尼轴承24内的转动,转动第一支撑板11至座板6上与第三转轴23对应位置的卡槽14上方,然后转动旋钮12,借助主动锥齿轮134与从动锥齿路的啮合转动,使第一转轴132带动丝杆137转动,使卡块138向下移动卡接在卡槽14内,然后通过操控面板21控制第二电动推杆71工作,借助第一销轴20和第二销轴73的活动作用,带动靠板8进行活动,对靠板8使用角度进行调整,使患者倚靠,然后患者脚部可踩在踏板15上,借助滑套16在滑杆19表面的滑动作用,通过压力弹簧18的弹性形成对冲力,通过推动踏板15对患者下肢进行锻炼,同时患者可双手握住锻炼架255上指套251,然后左右依次拉动拉力绳26,借助转筒36的转动和回力弹簧39的弹性,对上肢进行锻炼,同时在上肢上下锻炼时,胳膊位于筒体27内部,与按摩轮形成摩擦实现对胳膊的按摩,同时通过操控面板21控制加热板43工作,将热量通过通孔42输送至手臂表面,实现保温目的,保障血液循环,避免胳膊酸痛情况;
36.s3、使用完毕后,可反向转动旋钮12,使主动锥齿轮134与从动锥齿轮133啮合转动,使第一转轴132带动丝杆137反转,使卡块138向上移动,与卡槽14分离,然后将第一支撑板11转动至座板6一侧所开设的凹槽上方,然后转动旋钮12,使卡块138与该处卡槽14卡接,将第一支撑板11和第二支撑板22固定在座板6一侧实现收纳即可。
37.尽管上面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可以对上述实施例进行改动、修改、替换和变型。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