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多功能担架

文档序号:31502732发布日期:2022-09-14 09:20阅读:67来源:国知局
一种多功能担架

1.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多功能担架。


背景技术:

2.担架是用于紧急救援的转运工具,其主要用途是借助他人的力量搬运或移动因受伤或生病而失去自我控制能力的患者,以这种方式对患者进行及时的抢救和医疗。矿难、地震、山体滑坡等破坏性大的灾害往往会引起交通阻塞造成救援困难,传统担架需要双人抬运对伤员进行后送,而灾害现场瓦砾、碎石、陡坡和空间受限等复杂地形情况会增加伤员抬运难度,降低抬运效率,延误伤员病情;此外,雪地、冰面等低温环境下会引起路面湿滑,而传统抬运担架不具备雪地滑行拖曳的能力,双人抬运往往会由于路面湿滑导致抬运人员摔倒,发生担架倾覆或侧翻的情况,造成伤员的二次伤害。
3.现有产品存在如下不足:
4.①
在遇见灾害过后的特殊地形如瓦砾、碎石、陡坡等。现有担架缺乏普通担架双人抬运和单人背负的复用功能,无法根据实际灾害救援场合灵活调整适宜的应用模式。
5.②
在雪地、冰面等易滑路面环境中,现有担架不具备拖曳滑行能力,担架抬运转移效率低下。


技术实现要素:

6.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多功能担架,具备普通担架双人抬运和单人背负的复用功能,能够根据实际灾害救援场合灵活调整适宜的应用模式。
7.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多功能担架,包括第一壳体31 和第二壳体32,以及用于连接所述第一壳体31和所述第二壳体32的连接装置4;在双人抬运模式下,将所述第一壳体31和所述第二壳体32充分展开,拼接形成船型,所述连接装置4将所述第一壳体31和第二壳体32在船型中部腰线处连接固定;所述船型两头具有抓握结构,方便抬运者抓握担架;所述船型的凹仓用于容置伤员躺卧;从双人抬运模式转换为单人背负模式时,松开所述连接装置4,将所述第一壳体31和第二壳体32重叠成内部中空的背包状,由绑带结构固定;将一可拆卸座板11插入所述第二壳体32下部形成座椅;所述第二壳体32外表面贴近背负者后背,由绑带结构固定所述第二壳体32与背负者;伤员坐在所述可拆卸座板11上,所述第一壳体31外表面贴近伤员后背;由所述绑带结构固定所述第一壳体11 与伤员。所述连接装置4包括:所述第一壳体31外表面沿纵向间隔均匀设置的至少四组连接件组;所述连接件组包括细长条状的连接件及其细长条状中空的容置结构,所述容置结构被固定在所述第一壳体31外表面,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一壳体31外表面侧边的第一容置结构611、第四容置结构 614,及设置在所述第一壳体31外表面中部的第二容置结构612、第三容置结构613;以及设置在第二壳体32外表面的与所述连接件对应的至少四根管形孔,在双人担负模式下,将所述连接件从所述容置结构中往外拉出,插入对应的所述管形孔中,并使用限位装置固定。将所述连接件插入对应的管形孔中时,所述第二容置结构612与其对应的管形孔、第三容置
结构 613与其对应的管形孔,沿所述船型的底部纵向形成第一滑撬61和第二滑撬62;在滑撬模式下,所述第一滑撬61、第二滑撬62用于减少拖曳担架时担架底部对地摩擦力。
8.优选方案是:所述绑带结构包括背负者捆扎带与伤员捆扎带,在单人背负模式下,背负者捆扎带用于将背负者与背包状担架绑定,伤员捆扎带用于将伤员与背包状担架绑定。
9.优选方案是:背负者捆扎带包括一根第一拖曳带71和第一背带91、第二背带92;所述第一拖曳带71为y型连接带,由一根第一纵带711和第一横带712、第二横带713组成;第一纵带711一端固定于所述第一壳体 31的顶端,另一端与第一横带712、第二横带713连接,所述第一横带712、第二横带713末端具有带调节组件的插扣;在单人背负模式下,第一拖曳带71反向甩到所述第二壳体32的外表面,两根横带712、713反向从所述第一壳体31外表面绕至所述第二壳体32外表面,第一横带712、第二横带 713末端在所述第二壳体32外表面的中部横向相遇并拼接,形成所述第一壳体31和第二壳体32的横向抱力,防止壳体分开,固定壳体背包状态;所述第一背带91、第二背带92的上部分别缠绕在所述第一拖曳带71的第一横带712、第二横带713上,所述第一背带91、第二背带92下端分别固定在所述第二壳体32下部两侧;所述第一背带91、第二背带92的中部具有带调节组件的插扣,拼接后背负者两侧手臂分别穿过所述第一背带91和第二背带92,呈背书包状。
10.优选方案是:所述伤员捆扎带由一根第二拖曳带72,第三背带93、第四背带94以及第一腿带101、第二腿带102构成;所述第二拖曳带72为y 型连接带,由一根第二纵带721和第三横带722、第四横带723组成;所述第二纵带721一端固定于所述第二壳体32的顶端,另一端与第三横带722、第四横带723连接,所述第三横带722、第四横带723末端具有带调节组件的插扣;在单人背负模式下,第二拖曳带72反向甩到所述第一壳体31的外表面,第三横带722、第四横带723反向从所述第二壳体32外表面绕至所述第一壳体31外表面,第三横带722、第四横带723末端在所述第一壳体31外表面的中部横向相遇并拼接,形成所述第一壳体31和第二壳体32 的横向抱力,防止壳体分开,固定壳体背包状态;第三背带93的一端固定在所述第一壳体31的左侧边中上部,另一端固定在所述第一壳体31的右侧边下部;第四背带94与第三背带93呈交叉状,一端固定在第一壳体31 的右侧边中上部,另一端固定在第一壳体31的左侧边下部;第三背带93、第四背带94的中部分别具有带调节组件的插扣;所述可拆卸座板1包括一块方形座板11、第一背负插件121和第二背负插件122;第四背带94与第三背带93呈交叉状固定坐在所述方形座板11上的伤员;所述将一可拆卸座板1插入所述第二壳体32下部形成座椅,包括:所述一可拆卸座板1的第一背负插件121和第二背负插件122旋转为垂直于方形座板11的状态,将所述第一背负插件121和所述第二背负插件122插入所述第二壳体32的所述管形孔中,并使用快卸销,横插锁定,固定方形座板11;第一腿带101、第二腿带102上端分别与第三背带93、第四背带94的中部固定连接,下端与方形座板11相连,第一腿带101、第二腿带102具有调节组件,用于绑定伤员大腿部。
11.优选方案是:在双人担负模式或雪橇模式下,所述第一背带91、第二背带92、第三背带93、第四背带94用于将伤员固定在船型的凹仓内部。
12.优选方案是:在双人担负模式下,所述第一拖曳带71、第二拖曳带72 在船型凹仓上方连接,用于悬吊担架。
13.优选方案是:在滑撬模式下,所述第一拖曳带71的第一横带712、第二横带713拼
接,所述第二拖曳带72的第三横带722、第四横带723拼接,在担架两端分别形成可套在肩膀或者腰部的绳圈,用于拖曳担架。
14.籍由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有益效果如下:
15.①
可因地制宜,根据不同救援环境下调整为相应适宜的担架状态,增加了紧急救援的灵活性。在遇见灾害过后的特殊地形如瓦砾、碎石、陡坡时,普通双人抬运担架可调整为单人背负状态,实现在复杂越野路面的高效抬运,满足在狭小空间的搬运要求;
16.②
在雪地、冰面或者路面湿滑等使用场景下,还可以调整为滑行拖曳方式,可减少抬运人员摔倒,造成伤员二次伤害。
17.③
在特殊情况下,例如从深沟中往上转移伤员时,能够支持吊运。
18.上述说明仅是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手段,而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并且为了让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其它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明显易懂,以下特举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
附图说明
19.通过阅读下文优选实施方式的详细描述,各种其他的优点和益处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将变得清楚明了。附图仅用于示出优选实施方式的目的,而并不认为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而且在整个附图中,用相同的参考符号表示相同的部件。在附图中:
20.图1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多功能担架展开为双人抬运模式的结构示意图;
21.图2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多功能担架折叠为单人背负模式时的结构示意图;
22.图3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多功能担架展开为滑撬模式时的底部结构示意图;
23.图4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多功能担架中两个壳体的连接部分结构示意图;
24.图5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多功能担架中可拆卸座板结构示意图;
25.图6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多功能担架折叠为单人背负模式时的背负者捆扎带示意图;
26.图7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多功能担架折叠为单人背负模式时的伤员捆扎带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27.下面将参照附图更详细地描述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虽然附图中显示了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然而应当理解,可以以各种形式实现本公开而不应被这里阐述的实施例所限制。相反,提供这些实施例是为了能够更透彻地理解本公开,并且能够将本公开的范围完整的传达给本领域的技术人员。
28.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说明:
29.实施例1
30.图1为本实施例一种多功能担架展开为双人抬运模式的结构示意图;
31.图2为本实施例一种多功能担架折叠为单人背负模式时的结构示意图;
32.本实施例一种多功能担架可因地制宜,根据不同救援环境下调整为相应适宜的担架状态,降低救援工作的负荷,极大增加了紧急救援的灵活性,利于快速实施救援。在遇见灾害过后的特殊地形如瓦砾、碎石、陡坡时,普通双人抬运担架可调整为单人背负状态,实
现在复杂越野路面的高效抬运,满足在狭小空间的搬运要求。
33.下面通过具体阐述本实施例的多种工作模式,使得本实施例的具体结构更为清楚明白。
34.一:双人抬运模式。
35.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所述的多功能担架,具有壳体3,包括第一壳体 31和第二壳体32,用于连接第一壳体31和第二壳体32的连接装置4。
36.在双人抬运模式下,将第一壳体31和第二壳体32充分展开,第一壳体31外表面沿纵向间隔均匀的设置有4根细长条状连接件,分别为第一连接件411,第二连接件412,第三连接件413,第四连接件414,分别被容置于4根细长条状中空的容置结构中,该容置结构被固定在第一壳体31外表面,依次包括第一容置结构611、第一容置结构612、第三容置结构613、第四容置结构614;使用时,将4根连接件分别从容置结构中往外拉出,使用弹销锁定;第二壳体32外表面设置有4根与连接件对应的管形孔42,将 4个连接件41对应插入4个管形孔42,使得第一壳体31和第二壳体32连接。为了使第一壳体31和第二壳体32的连接更为稳固,再使用两根快卸销,插在左右两边的边口上设置的固定孔内,完成锁定。
37.需要说明的是,连接件41及其容置结构的数量可以根据需要设置更多,以能够实现本实施例所述多功能担架的功能为准。
38.展开和连接完成后形成的壳体3主体的中部为船型凹仓,凹仓底部平缓,用于容纳伤员,壳体3主体的四周有一圈一定高度的挡边。
39.图4为本实施例一种多功能担架中两个壳体的连接部分结构示意图。如图4所示,船型凹仓底部设置有容置插槽,在双人抬运模式下,可拆卸座板1平置于船型凹仓底部,利用容置插槽固定。第一壳体31上部两侧设置有手柄51和52,第二壳体32的上部两侧设置有手柄53和54,形成抓握结构。在展开为双人抬运模式时,4个手柄正好位于船型凹仓的头部两侧和尾部两侧,便于抬运时的抓握。
40.其中连接件41包括设置在第一壳体31挡边两侧的第一连接件411和第四连接件414;以及设置在第一壳体31船型底部外表面的第二连接件412 和第三连接件413。相对应的,管形孔42包括设置在挡边两侧的第一管形孔421和第四管形孔424;以及设置在船型凹仓底部的第二管形孔422和第三管形孔423。
41.二:单人背负模式。
42.本实施例所述的多功能担架设置有可拆卸座板1,当适于采用拖拉转运或担抬转运方式转移伤员时,将可拆卸座板1放入担架内,利用容置插槽固定;当遇见灾害过后的特殊地形如瓦砾、碎石、陡坡等不方便携行抬运时,可将担架折叠,将可拆卸座板1插入折叠后担架底部的管形孔42中,在此状态下,可采用背负转运方式转移伤员。
43.多功能担架从双人抬运模式转换为单人背负模式时,将壳体3主体的连接装置4松开,并将第一壳体31和第二壳体32扣合成内部中空的背包状,可单人背负;在单人背负状态时,第二壳体32的外表面贴近背负者后背,第一壳体31的外表面贴近伤员后背。将可拆卸座板1插入第二管形孔 422和第三管形孔423,形成单人背负模式的座椅。
44.图5为可拆卸座板1结构示意图。如图5所示,可拆卸座板1由一块方形座板11、第一背负插件121、第二背负插件122组成,第一背负插件 121、第二背负插件122固定于方形座板11上并可以旋转。在双人抬动模式和雪橇拖曳模式下,方形座板11卡在壳体3容置插槽
中,固定于船型凹仓的底部,第一背负插件121、第二背负插件122旋转为与方形座板11在一个平面上,平行贴近于船型凹仓的挡边,不影响病患躺入担架内部。在单人背负模式下,第一背负插件121、第二背负插件122可以旋转为垂直于方形座板11的状态,当重叠后壳体3主体成内部中空的背包状时,将可拆卸座板1的第一背负插件121、第二背负插件122插入第二壳体32的第二管形孔422和第三管形孔423,并使用快卸销,横插锁定,固定方形座板 11,形成单人背负模式的座椅。
45.单人背负模式下,背负者需要通过背负者捆扎带将担架与本人固定,坐在座椅上的伤员也需要通过伤员捆扎带与担架固定。
46.图6为单人背负模式下背负者捆扎带示意图。如图6所示,第二壳体 32的外表面贴近背负者背部,背负者捆扎带由第一拖曳带71,第一固定带 81、第二固定带82以及第一背带91、第二背带92构成。
47.其中第一拖曳带71为y型连接带,由一根位于y型下部的第一纵带 711和两根位于y型上部的第一横带712、第二横带713组成。第一纵带 711顶部与第一横带712、第二横带713连接,第一纵带711底部固定于第一壳体31的顶端,在双人担负模式下,第一拖曳带71收纳于第一壳体31 内部,用于固定伤员,在单人背负模式下,第一拖曳带71反向甩到第二壳体32的外表面,第一横带712、第二横带713反向从第一壳体31外表面绕至第二壳体32外表面,第一横带712、第二横带713的端头在第二壳体32 外表面的中部横向相遇并将插扣扣紧,形成第一壳体31和第二壳体32的横向抱力,防止壳体分开,固定壳体背包状态。
48.第一背带91、第二背带92的上部分别缠绕在第一拖曳带71的第一横带712、第二横带713上,第一背带91、第二背带92下面的固定连接头是分别绑定在第二壳体32两边的下部侧边;第一背带91、第二背带92的插扣扣紧后成为两个背带,救援人员的手臂穿过背带,可以让救援人员轻松的背起担架及伤员;第一固定带81的一端连接在第一背带91中部上方,另一端连接在第二背带92的中部上方,第一固定带81的中部具有连接装置,该连接装置可以是带调节装置的插扣组合,是用来横向拉住肩部背带的,类似于登山包的肩带。第二固定带82的一端连接在第一背带91中部下方,另一端连接在第二背带92的中部下方,第二固定带82的中部设置有连接装置,该连接装置例如可以是带调节装置的插扣组合,是用来横向拉住腰部背带的,类似于登山包的腰部固定带。第一固定带81、第二固定带82的插扣扣紧后可将担架与背负者的固定更为牢靠,成为救援人员的发力点,防止跑动时过大的晃动影响伤员的稳定。
49.图7为单人背负模式下伤员捆扎带示意图。如图7所示,伤员捆扎带由一个第二拖曳带72,第三背带93、第四背带94以及第一腿带101、第二腿带102构成。
50.其中第二拖曳带72为y型连接带,由一根位于y型下部的第二纵带 721和两根位于y型上部的第三横带722、第四横带723组成。第二纵带 721顶部与第三横带722、第四横带723连接,第二纵带721底部固定于第二壳体32的顶端,在双人担负模式下,第二拖曳带72收纳于第二壳体32 内部,用于固定伤员,在单人背负模式下,第二拖曳带72反向甩到第一壳体31的外表面,第三横带722、第四横带723反向从第二壳体32外表面绕至第一壳体31外表面,第三横带722和第四横带723的端头在第一壳体31 外表面的中部横向相遇并将插扣扣紧,形成第一壳体31和第二壳体32的横向抱力,防止壳体分开,固定壳体背包状态。
51.如图7所示,第三背带93的一端固定在第一壳体31的左侧边中上部,另一端固定在
第一壳体31的右侧边下部;第四背带94与第三背带93呈交叉状,一端固定在第一壳体31的右侧边中上部,另一端固定在第一壳体31 的左侧边下部。第三背带93、第四背带94的中部分别设置有连接装置,该连接装置例如可以是带调节装置的插扣组件。第四背带94与第三背带93 呈交叉状用于固定坐在方形座板11上的伤员,防止伤员在恶劣环境下掉落座板以免二次伤害,并能够辅助支持伤员体重。
52.第一腿带101、第二腿带102上端分别与第三背带93、第四背带94的中部固定连接,下端与方形座板11相连,腿带具有可调节长短的装置,腿带与座板连接好后成为伤员腿部的固定装置,可以让伤员最大程度的在座板上坐稳,以防摔落。
53.方形座板11两侧具有分别与第一腿带101、第二腿带102连接的连接装置,该连接装置例如可以是连接孔,第一腿带101、第二腿带102一端例如可以具有与连接孔匹配的卡钩。
54.在双人抬运模式下,背负者捆扎带和伤员捆扎带收于船型凹仓内部,其中第一背带91、第二背带92、第三背带93、第四背带94可灵活使用插扣互相连接,用于固定伤员。第一拖曳带71和第二拖曳带72在船型凹仓内部连接,具体来说,将第三横带722与第二横带713通过插扣连接,将第四横带723与第一横带712通过插扣连接,形成两条纵向的长带,能够悬吊担架,必要时能够通过直升机转运伤员或将伤员吊在高处,避免地面潮湿或野兽侵害。连接时,可先打个十字结,再把插扣插上,使得连接更稳固。
55.实施例2
56.本实用新型一种多功能担架的第二实施例具有壳体3,包括第一壳体 31和第二壳体32,用于连接第一壳体31和第二壳体32的连接装置4。具备双人抬运模式与单人背负模式,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连接装置4的外表结构。
57.三:滑撬模式。
58.在雪地、路面湿滑等使用场景下,采用滑行拖曳方式可减少抬运人员摔倒,造成伤员二次伤害的情况。
59.如图3所示,可见本实施例一种多功能担架展开为滑撬模式时的底部结构。
60.在滑撬模式下,沿壳体3的底部纵向形成两条滑撬:第一滑撬61、第二滑撬62,第一滑撬61、第二滑撬62为细长条状中空结构,长度与船型凹仓纵向一致或略短。第一滑撬61由位于第一壳体31的第二容置结构612 以及位于第二壳体32的第二管形孔422组成,第二容置结构612用于容置第二连接件412;第二滑撬62由位于第一壳体31的第三容置结构613以及位于第二壳体32的第三管形孔423组成,第三容置结构613用于容置第三连接件413。
61.当运用滑撬模式时,将担架变为双人抬运模式,放在雪地、冰面或草地上,救援者采用拖曳带7辅助拖曳转移伤员,拖曳担架时,第一滑撬61、第二滑撬62能够减少担架底部对地摩擦力,降低了救援的负荷,利于伤员的安全转运。
62.在滑撬模式下,第一拖曳带71的第一横带712、第二横带713拼接,第二拖曳带72的第三横带722、第四横带723拼接,在担架两端分别形成可套在救援者单肩或者腰部的绳圈,用于拖曳担架,并可灵活变换拖曳的方向。
63.进一步的,壳体3可以采用碳纤维t300材料,该材质强度高,质量轻。拖曳带、固定带、腰带、腿带材料可采用丙纶pp,该材质强度高、弹性好、耐磨、耐腐蚀,且质量轻。采用以上材质可进一步提高本实施例多功能担架的易用性。
64.在上述实施例中,对各个实施例的描述都各有侧重,某个实施例中没有详述的部分,可以参见其他实施例的相关描述。
65.可以理解的是,上述方法及装置中的相关特征可以相互参考。另外,上述实施例中的“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分各实施例,而并不代表各实施例的优劣。
66.在此处所提供的说明书中,说明了大量具体细节。然而,能够理解,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可以在没有这些具体细节的情况下实践。在一些实例中,并未详细示出公知的方法、结构和技术,以便不模糊对本说明书的理解。
67.类似地,应当理解,为了精简本实用新型并帮助理解各个实用新型方面中的一个或多个,在上面对本实用新型的示例性实施例的描述中,本实用新型的各个特征有时被一起分组到单个实施例、图、或者对其的描述中。然而,并不应将该公开的方法解释成反映如下意图:即所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要求比在每个权利要求中所明确记载的特征更多的特征。更确切地说,如下面的权利要求书所反映的那样,实用新型方面在于少于前面公开的单个实施例的所有特征。因此,遵循具体实施方式的权利要求书由此明确地并入该具体实施方式,其中每个权利要求本身都作为本实用新型的单独实施例。
68.此外,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能够理解,尽管在此所述的一些实施例包括其它实施例中所包括的某些特征而不是其它特征,但是不同实施例的特征的组合意味着处于本实用新型的范围之内并且形成不同的实施例。例如,在下面的权利要求书中,所要求保护的实施例的任意之一都可以以任意的组合方式来使用。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