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设备领域,具体是一种超声诊断用水囊固定装置。
背景技术:2.超声诊断时有需要借助水囊放置在诊断部位的情况,要将探头放在水囊上对机体的诊断部位进行诊断。如果被检者颈部器官距皮肤较近,容易形成空间而受气体干扰,致使成像不清,诊断受到影响。因此,在超声诊断时有需要借助水囊放置在诊断部位的情况,要将探头放在水囊上对机体的诊断部位进行诊断。但是现有的超声水囊,一般单独设置,其体积大,导致在检查时需要一只手扶正水囊,一只手操作超声探头,致使在需用水囊时的超声诊断过程不够便捷,同时水囊与人体接触的面积大,交叉感染的风险性高。
3.现有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超声诊断用水囊固定装置,授权公告号为cn209091431u,公开日期为2019.07.12,该专利技术包括固定部和连接带,连接带两端分别连接在固定部的两端;固定部包括两首尾连接的固定片,固定片为纺织面料;两固定片上均开设有一开口;两固定片的一侧通过一第一限位部连接;两固定片一相对内表面的两侧均设置有一第二限位部,第二限位部为纺织面料;一第二限位部的一端活动连接有一限位带,第二限位部为纺织面料;限位带通过一卡扣与另一第二限位部的一端卡接;连接带为一带状结构,解决了水囊不方便固定的问题。但是使用时依旧需要人工手动操作,且存在水囊与人体接触的面积大,交叉感染的风险性高。针对这种情况,本领域技术人员提供了一种超声诊断用水囊固定装置。
技术实现要素: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超声诊断用水囊固定装置,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水囊固定时采用人工手动操作、水囊与人体接触的面积大导致交叉感染的风险性高的问题。
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6.一种超声诊断用水囊固定装置,包括第一支撑柱,所述第一支撑柱底端设置有底座,所述第一支撑柱内开设有第一空腔,所述第一空腔内设置有转筒,所述转筒底端设置有锥齿,所述转筒内设置有第一螺孔,所述第一螺孔内设置有与第一螺孔相匹配的第一螺杆,所述底座内开设有第二空腔,所述第二空腔内设置有驱动电机,所述第一支撑柱一侧设置有与第一支撑柱结构相同的第二支撑柱,所述第一支撑柱与第二支撑柱之间设置有水囊袋,所述水囊袋左右两侧分别设置有连接装置,所述连接装置包括第一牵引带与第二牵引带,所述第一支撑柱与第二支撑柱上分别对称设置有辅助固定装置,所述辅助固定装置包括顶板与底板,所述底板上开设有第二螺孔,所述第二螺孔内螺纹连接有第二螺杆,所述第二螺杆底端固定有握柄,所述第二螺杆顶端固定有固定块,所述固定块上表面铺设有橡胶层。
7.作为本实用新型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驱动电机的输出端固定连接有锥齿的一
端,所述锥齿的另一端固定连接于转筒的底端,通过启动驱动电机,从而带动锥齿转动,进而带动锥齿另一端的转筒进行转动。
8.作为本实用新型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第一空腔顶端设置有与第一螺杆相匹配的开口,所述第一螺杆顶端延伸至第一空腔外,第一螺杆的顶端延伸至第一空腔外并固定连接有连接杆,第一螺杆上升或是下降时,连接杆也会随之上升或是下降。
9.作为本实用新型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水囊袋包括编织绳,所述编织绳上固定连接有网袋,通过网袋可以将水囊吊起,减小与人体接触的面积,减小交叉感染的可能。
10.作为本实用新型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第一螺杆顶端侧壁固定连接有连接杆,所述连接杆另一端固定连接有挂钩,通过挂钩可以将水囊袋吊起。
11.作为本实用新型再进一步的方案:两个所述挂钩上分别设置有挂环,所述两个挂环一侧分别固定连接有第一牵引带与第二牵引带,所述第一牵引带与第二牵引带另一端分别固定连接有编织绳,通过第一牵引带与第二牵引带将水囊袋固定吊起于连接杆上。
12.作为本实用新型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第一牵引带正面设置有魔术贴勾面,所述第二牵引带背面设置有与魔术贴勾面相匹配的魔术贴毛面,通过第一牵引带与第二牵引带上的魔术贴勾面与魔术贴毛面相互配合可以更方便地将水囊袋在人体上进行固定。
13.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4.1、与现有技术相比,该种超声诊断用水囊固定装置结构简单,只需要控制驱动电机即可控制升降,操作方便,实用性好,值得推广,当地面没有放置本装置的条件时,可以通过辅助固定装置将本装置固定于床板上;
15.2、与现有技术相比,该种超声诊断用水囊固定装置可以将水囊吊起来,减小与人体接触的面积,减小交叉感染的可能,且可以调节水囊袋的高度,以便于适应不同胖瘦的人群需要;
16.3、与现有技术相比,该种超声诊断用水囊固定装置可以在紧急情况下,如需要快速固定水囊带或是驱动电机损坏,可以直接从挂钩上取下第一牵引带与第二牵引带,通过第一牵引带与第二牵引带上的魔术贴勾面与魔术贴毛面相互配合可以更快速地将水囊袋在人体上进行固定。
附图说明
17.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
18.图1为一种超声诊断用水囊固定装置的立体示意图;
19.图2为图1中a处的放大示意图;
20.图3为图1中水囊袋与连接装置的放大示意图;
21.图4为图1中第一支撑柱与底座的正视截面放大示意图;
22.图5为图1中辅助固定装置的立体爆炸图。
23.图中:1、第一支撑柱;101、第一空腔;102、转筒;103、锥齿;104、第一螺孔;105、第一螺杆;106、开口;2、底座;201、第二空腔;202、驱动电机;3、第二支撑柱;4、水囊袋;401、编织绳;402、网袋;5、连接装置;501、第一牵引带;502、第二牵引带;503、魔术贴勾面;504、魔术贴毛面;6、连接杆;7、挂钩;8、挂环;9、辅助固定装置;901、顶板;902、底板;903、第二螺孔;904、第二螺杆;905、握柄;906、固定块;907、橡胶层。
具体实施方式
24.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请参阅图1~5,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如下:
25.一种超声诊断用水囊固定装置,在图1中:包括第一支撑柱1,第一支撑柱1底端设置有底座2,第一支撑柱1一侧设置有与第一支撑柱1结构相同的第二支撑柱3,第一支撑柱1与第二支撑柱3之间设置有水囊袋4,水囊袋4左右两侧分别设置有连接装置5,连接装置5包括第一牵引带501与第二牵引带502,水囊袋4包括编织绳401,编织绳401上固定连接有网袋402。
26.在图1~3中:第一螺杆105顶端侧壁固定连接有连接杆6,第一螺杆105上升或是下降时,连接杆6也会随之上升或是下降,连接杆6另一端固定连接有挂钩7,两个挂钩7上分别设置有挂环8,两个挂环8一侧分别固定连接有第一牵引带501与第二牵引带502,第一牵引带501与第二牵引带502另一端分别固定连接有编织绳401,第一牵引带501正面设置有魔术贴勾面503,第二牵引带502背面设置有与魔术贴勾面503相匹配的魔术贴毛面504,通过第一牵引带501与第二牵引带502可以将水囊袋4吊起,减小与人体接触的面积,减小交叉感染的可能,连接杆6另一端的挂钩7与挂环8的相互配合可以方便操作人员方便快捷地取下或是安置水囊袋4,当需要快速固定水囊袋4或是驱动电机202损坏,可以直接从挂钩7上取下第一牵引带501与第二牵引带502,通过第一牵引带501与第二牵引带502上的魔术贴勾面503与魔术贴毛面504相互配合可以更快速地将水囊袋4在人体上进行固定。
27.在图4中:第一支撑柱1内开设有第一空腔101,第一空腔101内设置有转筒102,转筒102底端设置有锥齿103,转筒102内设置有第一螺孔104,第一螺孔104内设置有与第一螺孔104相匹配的第一螺杆105,转筒102转动带动内部的第一螺杆105进行上升或是下降,第一空腔101顶端设置有与第一螺杆105相匹配的开口106,第一螺杆105顶端延伸至第一空腔101外,底座2内开设有第二空腔201,第二空腔201内设置有驱动电机202,驱动电机202的输出端固定连接有锥齿103的一端,锥齿103的另一端固定连接于转筒102的底端,通过启动驱动电机202,从而带动锥齿103转动,进而带动锥齿103另一端的转筒102进行转动。
28.在图1与图5中:第一支撑柱1与第二支撑柱3上分别对称设置有辅助固定装置9,辅助固定装置9包括顶板901与底板902,底板902上开设有第二螺孔903,第二螺孔903内螺纹连接有第二螺杆904,第二螺杆904底端固定有握柄905,第二螺杆904顶端固定有固定块906,固定块906上表面铺设有橡胶层907,当地面没有放置本装置的条件时,可以通过辅助固定装置9将本装置固定于床板上。
29.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是:通过启动驱动电机202,从而带动锥齿103转动,进而带动锥齿103另一端的转筒102进行转动,转筒102转动带动内部的第一螺杆105进行上升或是下降,第一螺杆105的顶端延伸至第一空腔101外并固定连接有连接杆6,第一螺杆105上升或是下降时,连接杆6也会随之上升或是下降,连接杆6另一端的挂钩7与挂环8的相互配合可以方便操作人员方便快捷地取下或是安置水囊袋4,通过连接装置5可以将水囊袋4吊起,减小与人体接触的面积,减少交叉感染的可能,当需要快速固定水囊袋4或是驱动电机202损坏,可以直接从挂钩7上取下第一牵引带501与第二牵引带502,通过第一牵引带501与第二牵引带502上的魔术贴勾面503与魔术贴毛面504相互配合可以更快速地将水囊袋4在人体上进行固定,当地面没有放置本装置的条件时,可以通过将第一支撑柱1与第二支撑柱3
上的顶板901分别放置于病床的两边床板上,拧动握柄905,缓缓将第二螺杆904顶端的固定块906向上移动,直至固定块906上表面的橡胶层907与床板下表面完全契合,完成本装置依附于床板的固定操作。
30.以上所述的,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其实用新型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