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直肠癌术后造口周围护理器

文档序号:32052146发布日期:2022-11-04 18:06阅读:36来源:国知局
一种直肠癌术后造口周围护理器

1.本发明涉及肛肠外科护理技术领域,特别是一种直肠癌术后造口周围护理器。


背景技术:

2.直肠癌是指从齿状线至直肠乙状结肠交界处之间的癌,是消化道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直肠癌位置低,容易被直肠指诊及乙状结肠镜诊断。但因其位置深入盆腔,解剖关系复杂,手术不易彻底,术后复发率高。中下段直肠癌与肛管括约肌接近,手术时很难保留肛门及其功能是手术的一个难题,也是手术方法上争论最多的一种疾病。
3.直肠癌手术后一般都需要对患者做造口,即人工肛门,需要对造口周围的皮肤做好护理,每次排便后都需要用生理盐水将造口周围皮肤擦洗干净,然后将皮肤上的生理盐水擦干,并涂以凡士林软膏保护皮肤,对医护人员来说操作起来比较繁琐,工作量较大。


技术实现要素:

4.针对上述情况,为克服现有技术之缺陷,本发明之目的就是提供一种直肠癌术后造口周围护理器,有效的解决了医护人员对患者造口周围皮肤护理时操作繁琐的问题。
5.其解决的技术方案是,本发明包括开口朝下的外壳,外壳上侧转动连接有上下轴向的圆筒,圆筒外侧壁上开设有波浪形槽,外壳上端滑动连接有u型的压板,压板前后两端分别设有位于波浪形槽内的压块,外壳下侧经上下轴向的转轴转动连接有转块,转轴上滑动连接有三个沿上下方向均布且位于圆筒内的转盘,转盘可随着圆筒转动而上下滑动,转盘下端设有两个上下方向的连接杆,连接杆自由端贯穿转块且拆卸连接有可伸出外壳的擦块;所述的外壳左右两端分别开设有凹槽,左侧的凹槽内螺纹连接有开口朝下的盐水瓶,外壳内设有位于盐水瓶下方且与盐水瓶连通的第一弧形管,外壳左侧滑动连接有两个前后相对的楔形块,第一弧形管上部位于两个楔形块之间,两个楔形块可随上侧的转盘滑动而相对或相背移动,右侧的凹槽内螺纹连接有上下轴向的透明筒,外壳内设有位于透明筒下方且与透明筒连通的第二弧形管,外壳右侧设有位于透明筒正上方的活塞,活塞可随下侧的转盘转动而向下移动,外壳下端开设有多个与第一弧形管和第二弧形管连通的通孔。
6.本发明构思巧妙、使用方便,医护人员只需按下压板并松开,即可切换不同的护理方式,从而对患者造口周围的皮肤进行快速的护理,简化了医护人员进行护理时的操作步骤,减小了医护人员的工作量。
附图说明
7.图1是本发明的轴测图。
8.图2是本发明的全剖主视轴测图。
9.图3是本发明中转盘、连接杆和插块的轴测图。
10.图4是本发明中圆筒的轴测图。
11.图5是本发明中转块、螺杆和连接齿轮的轴测图。
12.图6是本发明的全剖左视轴测图。
13.图7是本发明的局部剖切左视轴测图。
14.图8是本发明的俯视剖切轴测图。
15.图9是本发明的仰视轴测图。
16.图10是本发明的仰视剖切轴测图。
具体实施方式
17.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18.由图1至图10给出,包括开口朝下的外壳1,外壳1上侧转动连接有上下轴向的圆筒2,圆筒2外侧壁上开设有波浪形槽3,外壳1上端滑动连接有u型的压板4,压板4前后两端分别设有位于波浪形槽3内的压块5,外壳1下侧经上下轴向的转轴6转动连接有转块7,转轴6上滑动连接有三个沿上下方向均布且位于圆筒2内的转盘8,转盘8可随着圆筒2转动而上下滑动,转盘8下端设有两个上下方向的连接杆9,连接杆9自由端贯穿转块7且拆卸连接有可伸出外壳1的擦块10;所述的外壳1左右两端分别开设有凹槽,左侧的凹槽内螺纹连接有开口朝下的盐水瓶11,外壳1内设有位于盐水瓶11下方且与盐水瓶11连通的第一弧形管12,外壳1左侧滑动连接有两个前后相对的楔形块13,第一弧形管12上部位于两个楔形块13之间,两个楔形块13可随上侧的转盘8滑动而相对或相背移动,右侧的凹槽内螺纹连接有上下轴向的透明筒14,外壳1内设有位于透明筒14下方且与透明筒14连通的第二弧形管15,外壳1右侧设有位于透明筒14正上方的活塞16,活塞16可随下侧的转盘8转动而向下移动,外壳1下端开设有多个与第一弧形管12和第二弧形管15连通的通孔17。
19.为了使转盘8可随着圆筒2转动而上下滑动,所述的圆筒2内侧壁上开设有三个沿上下方向均布的环形槽18,每个环形槽18上均设有向下的凸起,三个凸起沿圆筒2圆周方向均布且每两个相邻凸起的夹角均为90
°
,转盘8外缘面上开设有卡槽,外壳1内滑动连接有多个与卡槽一一对应的滑块19,滑块19左端位于其对应侧的卡槽内,滑块19右端设有位于其对应侧的环形槽18内的插柱20。
20.为了使两个楔形块13可随上侧的转盘8转动而相对或相背移动,所述的外壳1内设有滑动连接有开口朝左的u型板21,u型板21前后两端分别与其对应侧的楔形块13的斜面接触,u型板21右端开设有滑槽,上侧的转盘8下端经连接杆9同轴设有卡在滑槽内的圆环22。
21.为了使活塞16可随下侧的转盘8转动而向下移动,所述的外壳1右侧转动连接有与透明筒14同轴的转柱23,转柱23上端设有齿面朝上的上端面齿轮24,下侧的转盘8下端经连接杆9同轴设有齿面朝下的下端面齿轮25,外壳1右侧转动连接有左右轴向且与上端面齿轮24啮合的连接齿轮26,连接齿轮26可与下端面齿轮25啮合,转柱23上螺纹连接有与其同轴的螺杆27,螺杆27下端与同轴活塞16固定连接。
22.为了便于带动转轴6转动,所述的外壳1内设有位于转轴6上方的电机28,电机28输出端与转轴6同轴固定连接。
23.为了达到更好的使用效果,所述的外壳1内经开口朝右的u型杆滑动连接有稳定块
29,稳定块29与螺杆27上端转动连接,转块7下端贯穿外壳1且设有多个沿其圆周方向均布的拨杆30。
24.为了使压板4可自动复位,所述的外壳1上端经压簧31与压板4连接。
25.为了使两个楔形块13与u型板21保持接触,所述的两个楔形块13之间设有弹簧32。
26.为了便于医护人员了解盐水瓶11内的生理盐水余量,所述的盐水瓶11外表面上设有刻度33。
27.为了配合不同的过程使用,所述的中间的转盘8下端设置的插块10为吸水材质,上下两侧的转盘8下端设置的插块10为弹性材质。
28.本发明在使用时,设置多个擦块10均位于外壳1内的初始状态,第一弧形管12上部处于被两个楔形块13夹闭的初始状态,医护人员逆时针转动左侧的凹槽内的盐水瓶11,取出盐水瓶11后将配置好的生理盐水添加至盐水瓶11内,将外壳1倒置,使盐水瓶11开口朝上并将其固定在左侧的凹槽内,然后逆时针转动右侧的凹槽内的透明筒14,取出透明筒14后将凡士林药膏添加至透明筒14内后,将透明筒14重新固定在右侧的凹槽内,顺时针转动多个拨杆30,拨杆30带动转柱23顺时针转动,转柱23带动与其螺纹连接的螺杆27向下移动,螺杆27上端带动稳定块29沿u型杆向下滑动,稳定块29使螺杆27能够稳定移动,螺杆27下端带动活塞16向下移动,当活塞16移动至透明筒14内并与药膏的上表面贴合时,停止转动拨杆30;开始护理前医护人员需启动电机28,电机28输出端带动转轴6顺时针转动,转轴6带动转块7顺时针转动,转块7通过连接杆9带动三个转盘8顺时针同步转动,每个滑块19均在其对应侧的卡槽内滑动,同时多个插块10随着连接杆9顺时针转动,使外壳1的下端面与患者皮肤接触,然后使压板4向下移动,压板4向下压缩压簧31并带动两个压块5沿波浪形槽3向下滑动,压块5通过波浪形槽3带动圆筒2顺时针转动,当压块5移动至波浪形槽3下端时,松开压板4,压板4在压簧31的作用下向上滑动,压板4带动两个压块5沿波浪形槽3向上移动,此时压块5继续通过波浪形槽3带动圆筒2顺时针转动;当压块5移动至波浪形槽3上端时,压板4回到初始位置,圆筒2刚好顺时针转动90
°
,圆筒2内侧壁上的多个环形槽18顺时针转动90
°
,上侧的环形槽18内的插柱20移动至其凸起端,上侧的插柱20带动上侧的滑块19向下滑动,上侧的滑块19带动上侧的转盘8向下移动,上侧的转盘8通过连接杆9带动与其对应的两个擦块10向下移动并伸出外壳1,两个插块10下表面与患者皮肤接触并沿着患者皮肤表面转动,同时上侧的转盘8通过连接杆9带动圆环22向下移动,圆环22通过滑槽带动u型板21向下滑动,u型板21带动两个楔形块13朝相背方向移动,弹簧32逐渐伸长,第一弧形管12上端由夹闭状态逐渐变为打开状态;盐水瓶11内的生理盐水流入第一弧形管12内,然后经与其连通的通孔17流到患者皮肤上,医护人员可手持外壳1,使外壳1下端面沿患者造口周围皮肤水平滑动,伸出的擦块10通过流出的生理盐水对患者皮肤进行擦洗,擦洗过程中医护人员可通过观察刻度33了解生理盐水的余量;当皮肤擦洗结束后,医护人员使压板4向下滑动并松开,压板4通过两个压块5带动圆筒2顺时针转动90
°
,圆筒2带动多个环形槽18顺时针转动90
°
,上侧的插柱20滑出环形槽18的凸起端,上侧的插柱20带动上侧的滑块19向上滑动,上侧的滑块19带动上侧的转盘8向上移动,上侧的转盘8通过连接杆9带动圆环22向上移动,圆环22带动u型板21向上滑动,u型
板21带动两个楔形块13朝相对方向滑动并挤压弹簧32,两个楔形块13逐渐将第一弧形管12上部夹紧,盐水瓶11内的生理盐水停止向下流动,同时上侧的转盘8通过连接杆9带动与其对应的擦块10向上移动并进入外壳1;中间的环形槽18带动中间的插柱20进入其凸起端,中间的插柱20向下移动,中间的插柱20带动中间的滑块19向下滑动,中间的滑块19带动中间的转盘8向下移动,中间的转盘8通过连接杆9带动与其对应的擦块10向下移动并伸出外壳1,医护人员继续使外壳1下端面沿着患者皮肤滑动,吸水材质的擦块10将患者皮肤上的生理盐水擦干;当患者造口周围的皮肤被擦干时,再次按下压板4并松开,中间的插柱20滑出环形槽18的凸起端,中间的插柱20通过滑块19带动中间的转盘8向上移动,中间的转盘8通过连接杆9带动与其对应的擦块10向上移动并进入外壳1,同时下侧的插柱20进入下侧的环形槽18的凸起端,下侧的插柱20带动下侧的滑块19向下滑动,下侧的滑块19带动下侧的转盘8向下移动,下侧的转盘8通过连接杆9带动与其对应擦块10向下移动并伸出外壳1;同时下侧的转盘8通过连接杆9带动下端面齿轮25向下移动,下端面齿轮25与连接齿轮26的间距逐渐减小,当擦块10伸出外壳1时,下端面齿轮25与连接齿轮26啮合,下端面齿轮25开始通过连接齿轮26带动上端面齿轮24顺时针转动,上端面齿轮24带动转柱23逆时针转动,转柱23带动螺杆27向下移动,螺杆27带动活塞16向下移动,活塞16开始挤压透明筒14内的药膏,透明筒14内的药膏进入第二弧形管15内,然后通过与其连通的通孔17到达患者皮肤表面,医护人员使外壳1下端面沿着患者造口周围的皮肤滑动,伸出的擦块10将药膏涂抹均匀;当患者造口周围的皮肤被凡士林药膏涂满后,按下压板4并松开,压板4通过压块5带动圆筒2顺时针转动90
°
,圆筒2带动多个环形槽18顺时针转动90
°
,下侧的插柱20滑出环形槽18的凸起端,下侧的插柱20通过滑块19带动下侧的转盘8向上滑动,下侧的转盘8通过连接杆9带动下端面齿轮25向上移动,下端面齿轮25与连接齿轮26脱离啮合,同时伸出外壳1的擦块10移动至外壳1内,最后关闭电机28即可。
29.本发明构思新颖,结构巧妙,操作方便,实用性强,设置的u型板和楔形块,可在上侧的转盘向下移动时将第一弧形管打开,从而用生理盐水对患者皮肤进行擦洗,设置的吸水材质的擦块,可在中间的转盘向下移动时带动擦块伸出外壳并将患者皮肤擦干,设置的螺杆和活塞,可在下侧的转盘转动时挤压透明筒内的凡士林药膏,再利用擦块将药膏涂抹均匀,设置的电机,可驱动三个转盘顺时针转动,医护人员只需按下压板即可针对不同的护理过程进行使用,相对与现有的护理方式操作简便,减小了医护人员的工作量。
30.可见,利用本发明所提供的一种直肠癌术后造口周围护理器,可以有效解决医护人员对患者造口周围皮肤护理时操作繁琐的问题,此结构操作简单,使用方便,提高了医护人员对患者造口周围皮肤护理的效率。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