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治疗血虚瘀阻型颈椎病的中药组合物、制剂与应用

文档序号:29697375发布日期:2022-04-16 13:25阅读:223来源:国知局
一种治疗血虚瘀阻型颈椎病的中药组合物、制剂与应用

1.本发明属于中药组合物及制剂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治疗血虚瘀阻型颈椎病的中药组合物、制剂与应用。


背景技术:

2.颈椎病是指颈椎间盘退行性该病及其继发性改变所导致的脊髓、神经、血管损害,以及由此所表现出的相应症状和体征。目前西医上其病因与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清楚,总的来说认为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颈椎病在中医上属于痹症、萎症、眩晕等范围,随着现在电子产品的普及和工作生活方式的改变,如长期低头办公、玩手机、看书等都使得颈椎病的发病率逐年增高,并呈年轻化的趋势。这不仅影响到患者日常的工作生活,更严重加重患者心理负担。目前,非手术治疗为临床医生治疗颈椎病的首选,如非甾体抗炎药、肌松剂等西药治疗起效快,效果明显常常为止痛的首选,但由于其对胃黏膜刺激大等副作用并不适合广泛适用,当病情严重、症状反复时,只能选择手术治疗。而相比较与西医的手术治疗有创且痛苦,经济费用高且伴并发症的发生可能,中医中药在疗效上则具有更大的优势。
3.神经根型颈椎病在临床上常常表现为肩颈部疼痛、上肢放射性疼痛、麻木等症状,大多数的病人的临床表现以疼痛为主,而有一部分病人常常以肢体麻木为主症。但是,临床上常用药对此类病症的治疗效果不佳,导致患者的治疗时间延长,功能恢复效果不够理想。因此,针对这类症型研发更有效的中药制剂是极具临床意义的,一是可以减轻患者承受的病痛折磨;二是加速患者机体功能的恢复,三是降低用药成本。可见通过中医辨证论证,以中药方剂解决骨痹症的治疗问题,对加速患者康复与功能恢复是一种良好的途径,临床应用潜力很大。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发明的第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治疗血虚瘀阻型颈椎病的中药组合物;进一步的目的在于提供该中药组合物之制剂,以及用途。
5.本发明的第一目的是这样实现的,所述种治疗颈椎病的中药组合物由重量计的当归15~30g、川芎10~15g;熟地15~20g、赤芍10~15g;桂枝10~20g、桑枝10~20g、葛根15~30g、丹参10~20g;炙甘草3~9g组成,适用于血虚瘀阻型颈椎病。
6.进一步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所述种治疗颈椎病的中药组合物的药物制剂,所述中药组合物组方中加入医学上可以接受的辅料,制备成汤剂、颗粒剂、丸剂、片剂、胶囊剂、膏剂、糖浆剂、粉剂和散剂中的任意一种。
7.所述中药组合物在制备治疗血虚瘀阻患者药物中的应用。
8.神经根型颈椎病在临床上常常表现为肩颈部疼痛、上肢放射性疼痛、麻木等症状,虽然大多数的病人的临床表现以疼痛为主,然而仍有一部分病人常常以肢体麻木为主症,且发明人在临床上发现此类患者初期还常伴有面色无华、失眠健忘、脉细无力等血虚表现,长此以往,因虚致瘀,后期患者常常伴有血瘀表现。因此,发明人将这类患者归于血虚瘀阻
型,提出以补血活血、化淤通络以治疗本病。众所皆知,血虚不能充盈于脉络,则肢体肌肉筋脉失于濡养可致肢体麻木,长此以往,由血虚可致机体正气虚弱,或加之外邪入侵则正气无力祛除外出而留于体内,血液运行缓慢,由此脉络瘀阻,发为疼痛。责其根本,则为血虚,心主血脉,肝主藏血,则血虚不荣所致麻木必多责于心、肝,且肝主筋,肝血虚,筋脉失养,除肢体麻木外,亦可见肢体感觉减退、障碍等不适,而心主神明、其华在面,心血虚则可见面色无华,失眠多梦、脉细无力等不适。
9.本发明方中以当归、川芎为君药,共领全方补血化淤。当归甘辛苦温,入心肝脾经,养血和血以补虚,且其味辛散,乃血中气药,补中有行,能活血通络而不伤血,川芎辛散温通,功善活血行气,与当归相协则行血之力益彰,又使诸药补血而不滞血。且其作为少阳经之引经药,助调和少阳经之气血,经脉气血畅行,则局部筋脉得以濡养,麻木不仁、疼痛等不适随之消散,故为君药。熟地、赤芍共为臣药,熟地甘温味厚入肝肾经,质润滋腻,为滋阴补血之要药,能增强当归的补血之力,赤芍,味苦归肝经,能助君药活血化淤之功,补血之虚,祛血之淤。二者合用故为臣。桂枝、桑枝、葛根、丹参共为佐药,桂枝辛甘温,能温经通脉,与君臣药合用,能温通经脉,合营止痛,能治气血虚所致淤血停滞之肢体经脉痛。桑枝性味偏凉,与辛温之品桂枝寒热相伍共奏疏通经络之效。葛根能通经活络,善治肩颈背部疼痛不适,且全方多为滋补之品,恐过于滋腻,葛根辛凉入脾胃经,则其能防脾胃受损,损伤气血生化之源。丹参活血散瘀,可使诸药补而不滞,上述药味为佐药,共奏疏筋活血,通络止痛之效。炙甘草补益中气,既助气血生化之源,又调和诸药,是谓佐使药。
10.本发明针对血虚瘀阻型颈椎病的治疗欲以补血活血、祛瘀通络。方用以当归、川芎行气活血为君,使补血不滞,调畅经络气血,以缓局部疼痛、麻木等不适,更以养桂枝、桑枝、葛根等物以活血舒筋通络,使全方活血散瘀,亦使诸药补而不滞,本发明配伍精当,用药平淡清灵,服之能快速缓解上肢及肩颈部麻木不仁症状、缓解肩颈部疼痛症状、缓解肌肉紧张状态,并护胃生津,防损伤气血生化之源。
11.本发明治疗血虚瘀阻型颈椎病患者,治疗组及对照组均对中医症状明显改善(p《0.05)。说明两组对血虚瘀阻型颈椎病症状改善均有一定优势。两组治疗后症状积分对比,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本发明方药中医症候疗效总有效率治疗组达84.37%,对照组63.33%,进一步证实治疗组在治疗血虚瘀阻颈椎病患者在中医症候疗效方面优于对照组。
具体实施方式
12.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说明,但不以任何方式对本发明加以限制,基于本发明技术教导所作的任何变换或替换,均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13.本发明所述治疗血虚瘀阻型颈椎病的中药组合物,所述中药组合物由按重量计的当归15~30g、川芎10~15g;熟地15~20g、赤芍10~15g;桂枝10~20g、桑枝10~20g、葛根15~30g、丹参10~20g;炙甘草3~9g组成。
14.所述中药组合物中加黄芪10~30g、防风10~20g,适用于血虚瘀阻症,兼有气虚症;达到补气活血,化淤通络,两者合用以加卫气固表之力。
15.所述中药组合物中加枸杞10~20g、杜仲10~30g,适用于血虚瘀阻症,兼有肾虚症;达到补气活血,补肾益精,两者合用以加补肾祛瘀之力。
16.所述中药组合物中加薏苡仁20~30g、防风10~30g,适用于血虚瘀阻症,兼有湿邪内阻症;达到补气活血,渗湿除痹,两者合用以加渗湿除痹之力。
17.所述中药组合物中加柴胡10~30g、香附10~30g,适用于血虚瘀阻症,兼有气滞症;达到行气活血,化淤通络,两者合用以加行气活之力。
18.所述的治疗血虚瘀阻型颈椎病的中药组合物的药物制剂,所述中药组合物组方中加入医学上可以接受的辅料,制备成汤剂、颗粒剂、丸剂、片剂、胶囊剂、膏剂、糖浆剂、粉剂和散剂中的任意一种。
19.所述治疗血虚瘀阻型颈椎病的中药组合物制剂之述汤剂按下述工艺制备:将所有药物置于锅中,加水没过药物2~3cm,浸泡30min,先用大火煮沸,再改为小火煎30~60min,取汁约150ml。再次加入适量水,大火煮沸,小火煎10min,取汁约150ml,合并汤汁得汤剂。
20.所述治疗血虚瘀阻型颈椎病的中药组合物制剂之颗粒剂由下列工艺制备:(1)煎煮:将组方各药味按药水重量比1:6~10加水煎煮1~3次,每次30~60min,合并煎煮液;(2)浓缩:将所得煎煮液在50~75℃,-0.02~-0.06mpa真空度下浓缩成稠膏,稠膏50~60℃时密度为1.20~1.35g/ml;(3)干燥:将稠膏于50~75℃,-0.02~-0.06mpa真空度下干燥成干膏,备用;(4)干膏粉碎并过100目筛得混合干膏粉,加入10~30g制粒辅料混匀,加入适量70~90%的乙醇,湿法制粒,干燥后即得颗粒剂。
21.所述制粒辅料为糊精、麦芽糊精或蔗糖中的一种或一种以上的组合。
22.所述治疗血虚瘀阻型颈椎病的中药组合物制剂之丸剂由下列工艺制备:(1)煎煮:将组方中各药味按组方量称量,并按药水重量比1:6~10加水煎煮1~3次,每次30~60min,合并煎煮液;(2)浓缩:将所得煎煮液在50~75℃,-0.02~-0.06mpa真空度下浓缩成稠膏,稠膏50~60℃时密度为1.20~1.35g/ml;(3)干燥:将稠膏于50~75℃,-0.02~-0.06mpa真空度下干燥成干膏,备用;(4)干膏粉碎并过100目筛得混合干膏粉,用水或30%及以下浓度乙醇泛丸,即得丸剂。
23.所述中药组合物在制备治疗血虚瘀阻症药物或治疗颈椎病药物中的应用。
24.实施例1组方:当归15g、川芎15g;熟地20g、赤芍15g;桂枝15g、桑枝20g、葛根15g、丹参20g;炙甘草6g。将所有药物置于锅中,加水没过药物2~3cm,浸泡30min,先用大火煮沸,再改为小火煎30min,取汁约150ml。再次加入适量水,大火煮沸,小火煎10min,取汁约150ml,合并汤汁得汤剂。
25.实施例2组方:当归30g、川芎10g;熟地15g、赤芍10g;桂枝10g、桑枝10g、葛根20g、丹参10g;炙甘草3g。将组方各药味按药水重量比1:6加水煎煮1~3次,每次60min,合并煎煮液;将所得煎煮液在65℃,-0.02~-0.06mpa真空度下浓缩成稠膏,稠膏60℃时密度为1.35g/ml;将稠膏于65℃,-0.02~-0.06mpa真空度下干燥成干膏,干膏粉碎并过100目筛得混合干膏粉,加入10g蔗糖混匀,加入适量75%的乙醇,湿法制粒,干燥后即得颗粒剂。
26.实施例3组方:当归20g、川芎15g;熟地20g、赤芍15g;桂枝20g、桑枝15g、葛根30g、丹参15g;炙甘草9g。将组方中各药味按组方量称量,并按药水重量比1:9加水煎煮1~3次,每次45min,合并煎煮液;将所得煎煮液在75℃,-0.02~-0.06mpa真空度下浓缩成稠膏,稠膏50℃时密度为1.20g/ml;将稠膏于75℃,-0.02~-0.06mpa真空度下干燥成干膏,干膏粉碎并过100目筛得混合干膏粉,用水泛丸,即得丸剂。
27.实施例4组方:当归20g、川芎15g;熟地15g、赤芍15g;桂枝15g、桑枝15g、葛根20g、丹参15g;炙甘草6g、黄芪10g、防风20g。将组方各药味按药水重量比1:8加水煎煮1~3次,每次45min,合并煎煮液;将所得煎煮液在65℃,-0.02~-0.06mpa真空度下浓缩成稠膏,稠膏50℃时密度为1.20g/ml;将稠膏于65℃,-0.02~-0.06mpa真空度下干燥成干膏,干膏粉碎并过100目筛得混合干膏粉,加入15g麦芽糊精混匀,加入适量80%的乙醇,湿法制粒,干燥后即得颗粒剂。本方适于血虚瘀阻症,兼有气虚症;达到补气活血,化淤通络,两者合用以加卫气固表之力。
28.实施例5组方:当归25g、川芎10g;熟地20g、赤芍10g;桂枝20g、桑枝10g、葛根25g、丹参10g;炙甘草9g、黄芪30g、防风10g。将组方中各药味按组方量称量,并按药水重量比1:10加水煎煮1~3次,每次30min,合并煎煮液;将所得煎煮液在70℃,-0.02~-0.06mpa真空度下浓缩成稠膏,稠膏60℃时密度为1.35g/ml;将稠膏于70℃,-0.02~-0.06mpa真空度下干燥成干膏,干膏粉碎并过100目筛得混合干膏粉,用25%乙醇泛丸,即得丸剂。本方适于血虚瘀阻症,兼有气虚症;达到补气活血,化淤通络,两者合用以加卫气固表之力。
29.实施例6组方:当归20g、川芎15g;熟地15g、赤芍10g;桂枝10g、桑枝10g、葛根20g、丹参20g;炙甘草9g、枸杞20g、杜仲10。将组方各药味按药水重量比1:10加水煎煮1~3次,每次35min,合并煎煮液;将所得煎煮液在65℃,-0.02~-0.06mpa真空度下浓缩成稠膏,稠膏50℃时密度为1.20g/ml;将稠膏于65℃,-0.02~-0.06mpa真空度下干燥成干膏,干膏粉碎并过100目筛得混合干膏粉,加入25g蔗糖混匀,加入适量85%的乙醇,湿法制粒,干燥后即得颗粒剂。本方适用于血虚瘀阻症,兼有肾虚症;达到补气活血,补肾益精,两者合用以加补肾祛瘀之力。
30.实施例7组方:当归15g、川芎15g;熟地15g、赤芍15g;桂枝15g、桑枝15g、葛根15g、丹参15g;炙甘草6g、枸杞15g、杜仲15。将组方中各药味按组方量称量,并按药水重量比1:8加水煎煮1~3次,每次60min,合并煎煮液;将所得煎煮液在75℃,-0.02~-0.06mpa真空度下浓缩成稠膏,稠膏60℃时密度为1.35g/ml;将稠膏于75℃,-0.02~-0.06mpa真空度下干燥成干膏,干膏粉碎并过100目筛得混合干膏粉,用30%乙醇泛丸,即得丸剂。本方适用于血虚瘀阻症,兼有肾虚症;达到补气活血,补肾益精,两者合用以加补肾祛瘀之力。
31.实施例8组方:20g、川芎15g;熟地15g、赤芍10g;桂枝10g、桑枝15g、葛根20g、丹参10g;炙甘草3g、薏苡仁20g、防风30g。将组方各药味按药水重量比1:9加水煎煮1~3次,每次45min,合并煎煮液;将所得煎煮液在70℃,-0.02~-0.06mpa真空度下浓缩成稠膏,稠膏50℃时密度为1.20g/ml;将稠膏于70℃,-0.02~-0.06mpa真空度下干燥成干膏,干膏粉碎并过100目筛得
混合干膏粉,加入30g糊精混匀,加入适量90%的乙醇,湿法制粒,干燥后即得颗粒剂。本方适用于血虚瘀阻症,兼有湿邪内阻症;达到补气活血,渗湿除痹,两者合用以加渗湿除痹之力。
32.实施例9组方:当归30g、川芎10g;熟地20g、赤芍15g;桂枝15g、桑枝15g、葛根30g、丹参20g;炙甘草9g、薏苡仁30g、防风10g。将组方中各药味按组方量称量,并按药水重量比1:10加水煎煮1~3次,每次60min,合并煎煮液;将所得煎煮液在75℃,-0.02~-0.06mpa真空度下浓缩成稠膏,稠膏60℃时密度为1.35g/ml;将稠膏于75℃,-0.02~-0.06mpa真空度下干燥成干膏,干膏粉碎并过100目筛得混合干膏粉,用10%乙醇泛丸,即得丸剂。本方适用于血虚瘀阻症,兼有湿邪内阻症;达到补气活血,渗湿除痹,两者合用以加渗湿除痹之力。
33.实施例10组方:当归25g、川芎10g;熟地20g、赤芍10g;桂枝15g、桑枝10g、葛根25g、丹参10g;炙甘草6g、柴胡10g、香附30g。将组方各药味按药水重量比1:7加水煎煮1~3次,每次40min,合并煎煮液;将所得煎煮液在70℃,-0.02~-0.06mpa真空度下浓缩成稠膏,稠膏50℃时密度为1.20g/ml;将稠膏于70℃,-0.02~-0.06mpa真空度下干燥成干膏,干膏粉碎并过100目筛得混合干膏粉,加入30g糊精混匀,加入适量90%的乙醇,湿法制粒,干燥后即得颗粒剂。本方适用于血虚瘀阻症,兼有气滞症;达到行气活血,化淤通络,两者合用以加行气活之力。
34.实施例11组方:当归15g、川芎15g;熟地20g、赤芍15g;桂枝20g、桑枝10g、葛根20g、丹参15g;炙甘草9g、柴胡30g、香附10g。将组方中各药味按组方量称量,并按药水重量比1:8加水煎煮1~3次,每次45min,合并煎煮液;将所得煎煮液在75℃,-0.02~-0.06mpa真空度下浓缩成稠膏,稠膏60℃时密度为1.35g/ml;将稠膏于75℃,-0.02~-0.06mpa真空度下干燥成干膏,干膏粉碎并过100目筛得混合干膏粉,用10%乙醇泛丸,即得丸剂。本方适用于血虚瘀阻症,兼有气滞症;达到行气活血,化淤通络,两者合用以加行气活之力。
35.病例1李某,49岁,女,因“肩颈部酸痛10余年,加重伴右上肢放射性疼痛10天”至云南省中医医院骨科门诊部就诊,患者自诉肩颈部酸痛不适,活动不利伴肩关节活动受限,伴右上肢放射性疼痛,局部皮肤无发红,肤温不高,偶有双上肢麻木,偶感腰部酸痛不适,偶感头晕,无头痛、恶心、呕吐,无视物游转、行走不稳、间歇性跛行,无心悸、胸闷等症,精神可,纳可,眠差,二便调,舌淡,苔白,脉弦涩。查体:颈肩肌肉广泛压痛,颈椎横突尖前侧有放射性压痛,肩胛骨内上部有压痛,可触及条素状硬结,颈部活动受限,僵硬,双手握力减退。双侧臂丛神经牵拉试验(+),压顶试验(+),双侧椎间孔挤压试验(+),双上肢肱二头肌肌腱反射亢进,双侧霍夫曼征(-)。双下肢肌力、肌张力可,双下肢生理放射存在,病理反射未引出。
36.西医诊断:混合型颈椎病;中医诊断:颈痹;辨证:血虚瘀阻症;治法:补血化淤、通络止痛处方:颈椎病自拟方加减制剂:当归15g、川芎15g;熟地20g、赤芍15g;桂枝15g、桑枝20g、葛根15g、丹参20g、炙甘草6g、香附15g、柴胡20g,制汤剂。
37.用法:每日3次,每次150ml,每剂2天,共3剂二诊患者诉右上肢及肩颈部疼痛症状已有明显缓解,但仍偶感双上肢麻木不适,且近来胃口不佳,常觉周身困倦,舌淡有齿痕,苔白,脉弦细。患者疼痛症状明显减轻,在前方基础上加白术20g、黄芪20g、山药15g益气健脾,用法同上,共5剂。
38.按语:患者为中年女性,长期情志不畅,肝气郁结于内,则肝气失于条达,疏泄失职,机体气机升降出入运动失衡,经络气血运行受阻,再加外感风邪侵袭,则经络气血受阻更重,肩颈部疼痛症状更重,血虚不得濡养筋脉,故可见上肢麻木。故方中以补血化淤、通络止痛之基础方,再加理气药,意在疏肝行气,助肝气条达升发,则气血运行通畅,痹痛自除,筋脉得养,不适自去。
39.下面介绍本发明方临床药效试验情况1、临床资料选取2019年8月~2020年10月云南省中医医院骨科门诊、住院符合血虚瘀阻型颈椎病患者诊断标准的患者作为观察对象。
40.1.1西医诊断标准1.1.1参考2018年颈椎病专家共识的诊断标准制定

具有较典型的根性症状(手臂麻木、疼痛),且范围与颈脊神经所支配的区域相一致,体检示压颈试验或臂丛牵拉试验阳性;

影象学检查所见与临床表现相符合;

除外,颈椎外病变(胸廓出口综合征,网球肘,腕管综合征,肘管综合征,肩周炎,肱二头肌腱鞘炎及肺尖部肿瘤等)所致以上肢疼痛为主的疾患。
41.1.2中医诊断标准1.2.1参照2017年版《中医内科学》中关于血虚瘀阻之诊断标准:

主症:颈背强痛或肩膀胸疼痛,颈部活动受限,恶风寒,无汗,喜温喜按。
42.②
次症:颈项强痛,活动不利,肢端麻木疼痛,四肢拘急,或者肌肉萎弱,手指麻木。舌质淡,苔薄白,脉浮紧。
43.③
辨证诊断:具备主症及次症中的2项或2项以上,结合舌脉即可诊断。
44.1.3纳入标准1.3.1符合上述中西医的诊断标准

年龄18-80岁之间

治疗前1个月未接受其它相关治疗且未服用抗炎镇痛类药物者

患者的意识清醒,可以配合资料采集,能够完成临床观察。
45.④
患者了解研究内容及目的,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46.1.4病例排出标准1.4.1不符合纳入标准者

符合诊断但合并严重心、脑血管、肝、肾、造血系统等疾病者。
47.②
不能配合研究,临床资料缺乏,无法判断疗效者。
48.③
不宜使用本次研究药物治疗的特殊人群,例如孕妇等1.5剔除病例标准

对于纳入后发现不符合纳入标准的病例予以剔除。
49.②
未按治疗方案要求治疗或治疗不到规定疗程,无法判定疗效者。
50.③
资料不全,影响到有效性和安全性判断者。
51.④
在试验过程中出现其它病变,需要服用可能对本试验产生影响的药物者。
52.1.6病例脱落标准

观察中自然脱落、失访的患者。
53.②
受试者发生并发症或特殊生理变化等不宜继续接受试验,自行退出者。
54.1.7终止实验标准

不能坚持治疗者。
55.②
试验中出现过敏反应、或其它严重不良反应者。
56.2、治疗方法2.1分组参加观察的72例患者,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分组,按随机对照试验原则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36例,对照组36例,在研究过程中治疗组有4例脱落,对照组脱落6例,最终完成62例,其中治疗组32例,实验组30例。
57.2.2治疗方案

治疗组予颈椎病自拟方,主要成分当归15g、川芎15g;熟地20g、赤芍15g;桂枝15g、桑枝20g、葛根15g、丹参20g;炙甘草6g。煎煮方法及服用方法:患者自煎。将所有药物置于锅中,加入适量水(一般没过药物2~3cm)浸泡30min,先用大火煮沸,再改为小火煎30min,取汁约150ml。再次加入适量水,大火煮沸,小火煎30min,取汁约150ml。将两次汤汁混合,分早晚两次服用,连服1月。
58.②
对照组予痹祺胶囊(国药准字z10910026,天津达仁堂京万红药业有限公司)口服,一次4粒(0.3g/粒),一日2次,饭后半小时服用,连服1月。
59.2.3观察项目

通过颈椎病症状量表1评价患者治疗前后总体状况。
60.②
患者治疗前后麻木程度、麻木持续时间、麻木频数。
61.表1颈椎病症状量表
2.4疗效评定标准

治愈:疼痛、麻木、活动不利等症状、体征积分减少≥95%。
62.②
显效:疼痛、麻木、活动不利等症状、体征积分减少≥70%,<95%。
63.③
有效:疼痛、麻木、活动不利等症状、体征积分减少≥30%,<70%。
64.④
无效:疼痛、麻木、活动不利等症状、体征减少不足30%。
65.2.5分析结果2.5.1两组受试者一般信息资料统计对比两组受试者性别、年龄分布情况及其统计结果两组受试者中,治疗组男性15例,女性16例;对照组男性15例,女性14例。治疗组年龄最小为23岁,最大为69岁,平均年龄48岁;对照组年龄最小为23岁,最大为70岁,平均年龄48岁。两组受试者性别、年龄经检验计算,差异不显著,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66.表2两组受试者性别、年龄分布情况及其统计结果
2.5.2两组受试者总体状况及统计结果受试者总体状况根据颈椎病症状量表确定,总体状况最大评分为18分,小评分为2分。治疗前两组受试者总体状况经独立样本t检验计算,t=-0.706,(p﹥0.05),总体状况差异不明显,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67.表3受试者总体状况及统计结果综合上述可知,治疗前两组受试者在性别、年龄、总体状况方面评分差异均不明显,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68.2.5.3用药前后两组受试者总体状况评分分析用药后两组受试者总有效率经卡方检验计算,χ2=9.221,p=0.010<0.05,总有效率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且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69.表4用药前后两组受试者总体状况评分2.5.4用药前后两组受试者疼痛和麻木评分分析

麻木程度:治疗组组内比较,t=5.304,p<0.05,用药前后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且用药后评分明显优于用药前;对照组组内比较,t=4.039,p<0.05,用药前后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且用药后评分明显优于用药前;用药后两组组间比较,t=-2.247,p<0.05,评分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且治疗组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
70.②
麻木持续时间:治疗组组内比较,t=5.578,p<0.05,用药前后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且用药后评分明显优于用药前;对照组组内比较,t=1.393,p》0.05,用药前后差异不明显,没有统计学意义;用药后两组组间比较,t=-4.196,p<0.05,评分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且治疗组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
71.③
麻木频数:治疗组组内比较,t=4.739,p<0.05,用药前后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且用药后评分明显优于用药前;对照组组内比较,t=2.536,p<0.05,用药前后差异明
显,有统计学意义,且用药后评分明显优于用药前;用药后两组组间比较,t=-2.775,p<0.05,评分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且治疗组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
72.④
疼痛程度:治疗组组内比较,t=3.393,p<0.05,用药前后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且用药后评分明显优于用药前;对照组组内比较,t=0.597,p》0.05,用药前后差异不明显,没有统计学意义;用药后两组组间比较,t=-2.861,p<0.05,评分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且治疗组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
73.表5用药前后两组受试者疼痛和麻木评分综上所述,两组在麻木程度、持续时间、麻木频数和疼痛程度方面用药前后组内比较均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且用药后评分明显优于用药前;用药后两组在疼痛程度、持续时间、疼痛频数和麻木程度方面组间比较均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且治疗组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