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治疗气虚血瘀型脏腑功能失调症的中药组合物、制剂与应用

文档序号:29643448发布日期:2022-04-13 19:16阅读:355来源:国知局
一种治疗气虚血瘀型脏腑功能失调症的中药组合物、制剂与应用

1.本发明属于中药组合物及制剂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治疗气虚血瘀型脏腑功能失调症的中药组合物、制剂与应用。


背景技术:

2.随着社会和科技进步发展,临床医疗水平不断提高,手术作为一种现代医疗手段得到了广泛地应用,手术设备和技术也得到了长足的提高,同时,患者对术后恢复的期望值也逐步提高。临床上因手术创伤造成的显性失血和/或隐性失血时有发生,易造成术后贫血、加重贫血或低血容量性休克。国外研究显示骨科手术术后贫血发生率可高达 80%以上,脊柱手术后贫血率,男性为82.7%,女性为85.8%。术后贫血发生率较术前明显增高,术后血液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脊柱手术出血量大,异体输血率高。围术期失血量平均1000~2000ml,术后血红蛋白(hemoglobin,hb)下降30~46g/l,术后异体输血率高达545%~80%。同时,围术期失血和未纠正的术前贫血增加了术后急性贫血的发生率,髋部骨折术后的贫血发生率高达87%。围术期贫血增加术后感染及死亡风险,延长住院时间,影响术后功能康复和生活质量。术前与术中的损伤,造成患者术后出现不同程度的气血亏虚、阴虚火旺和血瘀内阻。目前,临床上,也采用中药扶正方药进行免疫调节,常用方如补中益气汤、四君子汤、六味地黄汤等以补气为主的方药,这些常用药的使用虽然临床上有助于患者的贫血状态,提高手术后恢复效果,但由于这类药并未考虑到临床实际发生的患者气血流失导致阴血亏损、虚火偏旺和瘀血内阻的问题,所以整体临床防治或控制患者贫血的效果并不理想。如何充分考虑患者术后机体处于脏腑功能失调的状态,体质较差,机能低下,免疫力下降,恢复能力减弱,通过中医辨证论治,针对性改善患者身体的基础状态,一定能够取得更为理想的抑制或改善患者贫血状态,增强身体免疫力,进而提高术后恢复是有益的,研发针对性的中药方剂的治疗术后贫血是值得深入研究的,对加速患者康复与功能恢复是一种良好的途径,临床应用潜力很大。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发明的第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治疗气虚血瘀型脏腑功能失调症的中药组合物;进一步的目的在于提供该中药组合物之制剂,以及用途。
4.本发明的第一目的是这样实现的,所述治疗气虚血瘀型脏腑功能失调症的中药组合物,所述中药组合物适于气虚血瘀症,由重量计的黄芪30~60 g、人参 15~20g、当归15~20g、白术10~15g、白芍15~30g、茯苓20~30g、川芎10~15g、皂角刺20~30g、砂仁5~10g、葛根15~30g、柴胡10~15g、炙甘草5~10g组成,适用于气虚血瘀型脏腑功能失调症。
5.进一步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所述治疗气虚血瘀型脏腑功能失调症的中药组合物的药物制剂,所述中药组合物组方中加入医学上可以接受的辅料,制备成汤剂、颗粒剂、丸剂、片剂、胶囊剂、膏剂、糖浆剂、粉剂和散剂中的任意一种。
6.所述中药组合物在制备治疗脏腑功能失调症药物中的应用。
7.所述中药组合物在制备治疗气虚血瘀症药物中的应用。
8.本发明人基于中医理论和大量临床实践,发现创伤可导致气血俱损导致阴血亏虚。中医药促进伤口愈合可从补气养阴,养血活血、化瘀生肌的角度出发。中医辩证研究发现,患者在术后存在不同程度的气虚和阴血亏虚。现有技术手段以“扶正方”进行免疫调节,如补中益气汤、四君子汤、六味地黄汤等以补气为主的方药,但是,往往只重视补气,而忽略了阴血亏虚、虚火偏旺的病理机制,所以一味地补气不能达到治疗的最佳效果,本发明人充分考虑到患者术后机体处于“阴血亏虚、虚火偏旺,瘀血阻滞脉道”的状态,进而导致了其脏腑功能失调。往往出现疼痛、胃肠功能紊乱、伤口延迟愈合等症状。其病机可概括为因气血亏虚所致的“不荣则痛”和因气血壅滞所致的“不通则痛”,或见其一,或两者并存。几乎所有大手术都要经历胃肠功能恢复过程,一般认为术后肠交感神经系统过度激活是主要原因;其次是术中对胃肠道的损伤或刺激以及麻醉药物的作用;而术后腹腔内炎症和电解质紊乱等多种因素对胃肠功能有抑制作用。正如中医所说的手术损伤了人体元气,并导致气血流失、阴精、津液亏损和脉断血瘀,由于术后脏腑功能失调,其中脾胃升降失常,运化失司,腑气不通是导致胃肠功能紊乱的主要机制。脾主肌肉,乃气血生化之源,脾胃功能失调使生化无源,不能濡养肌肉、筋骨,出现伤口延迟愈合,骨痂生长缓慢等。故,这才是本症的病因所在。由于长期劳损、跌破损伤、手术治疗等原因导致湿热外邪内侵、耗气伤血,因虚致实的症候最常见,临床表现为免疫力低下、贫血、疼痛、潮热、盗汗、咽喉痛、口糜、神疲乏力、气短懒言、失眠、纳差、便秘、尿潴留等。据此辨证为气虚血瘀症。确定治则:扶正祛邪、标本兼治;治法:益气健脾、运转机枢、养血和血、化瘀通络。
9.本发明方中以黄芪、人参为君药。黄芪甘温善补,入脾肺经,补气升阳、托疮生肌;人参甘苦,微温,入脾肺经,大补元气、补脾益肺,生津止喝,安神益智。两药相合大补无形之气,速生有形之血。气有温煦推动之力,使血液运行周身,输布精微,濡养脏腑、四肢、百骸、官窍,固摄创伤或手术中流失的有形之血。
10.当归、白芍、白术、茯苓为臣药。当归味甘、辛,性温,入肝、心、脾经,能补血活血、化瘀生新,充补有形之血以助黄芪、人参化生无形之气;白芍味苦、酸、甘,性微寒,入肝脾经,能养血柔肝,合当归补血养肝充盈血海,并有除血痹,破坚积寒热疝瘕,止痛,利小便,益气之功;白术味苦、甘,性温,入脾胃经,补气健脾,燥湿利水;茯苓甘淡性平,入心脾肾经,健脾安神,利水渗湿。白术、茯苓相合共奏益气健脾,补中利湿之效,助君药补益中气,化生阴血。诸臣药与君药相须为用,益气补血之余调和中焦,健运气血生化之源。
11.川芎、皂角刺、砂仁、葛根、柴胡为佐药。川芎辛温能散,入肝胆、心胞经,行气调血,活血祛瘀;皂角刺辛温通散,入肝肺经,消肿排脓、托毒透里、搜风通络;砂仁辛温行散,入脾胃经,行气化湿,健脾开胃,温中止泻;葛根味甘辛,性

,入脾胃经,通行十二经脉,升阳举陷,解热生津,解肌止痛,通经活络;柴胡味苦辛,性

,入肝胆经,疏肝理气,助脾升清,和解退热。葛根、柴胡相合佐君药益气升阳,又能发表解肌、退热生津以消气虚发热兼术后体虚易感风寒之症。诸佐药合用有运转机枢、活血和血、化瘀通络、消肿止痛之功。
12.炙甘草味佐使药。其味甘能补、能缓,入脾、胃、肺、心经,补益中气、调和诸药;合黄芪、人参、砂仁辛甘化阳、补气生血;合白芍酸甘化阴、缓急止痛。
13.本发明方扶正祛邪,重中焦气化以调脏腑功能。脾胃同居中焦,乃后天之本,为气
血生化之源,二者之间水谷纳运相得,气机升降相因,阴阳燥湿相济,维持着水谷之气的化生,精微、津液的吸收转输,为五脏六腑气机升降平衡的枢纽。本方重视脾胃的生理功能、病理表现是不可忽视的环节,如此而治,当补而不碍滞,用消而不伤正,纳运有序,升降正常,生化源足,疗效增强,药到病除。在治疗它脏的同时,调养脾胃,即培养中气,滋助气化,扶持化源。并使药物入于胃中,能得到正常的纳运敷布,保证药物较好吸收,药效直达病所,充分发挥抗邪治病的效力,提高治疗效果。全方三焦同调,五脏同治,共奏益气健脾、运转机枢、养血和血、化瘀通络之效。现代药理研究结果表明全方药物有益气、补血、活血、止血、止痛、生肌、续骨、强筋等功效;能提高机体免疫力,促进伤后愈合,减轻疼痛,减少术后并发症等作用,对治疗气虚血瘀型脏腑功能失调有靶向性作用。
14.本发明针对气虚血瘀型脏腑功能失调的治疗以欲调整三焦气化作用,改善脏腑功能,上中下同调、先后天同治思想的运用,方用参芪和血汤之人参、黄芪大补肺脾肾上中下三焦之气,以速生损耗之血;当归养血活血,助参芪补气生血;白术、茯苓健运中焦,以助气血生化之源;白芍、当归、甘草三药相合肝脾同治,滋养肝血、缓急止痛、补益中气;葛根疏经升阳,通行十二经脉,柴胡升散、疏肝、助阳,二药同用疏肝调脾,畅中宣上,既条达肝气,又助脾升清,乃运转机枢之关键,可达四两拨千斤之神效。本发明配伍精当,用药平淡清灵,有助于促进胃肠功能恢复;伤口愈合;筋骨愈合;改善骨密度;缩短卧床时间,尽早恢复功能活动;减少并发症。
15.本发明治疗气虚血瘀型脏腑功能失调患者,治疗组及对照组均对中医症状明显改善(p《0.05)。说明两组对脏腑功能失调症状改善均有一定优势。两组治疗后症状积分对比,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医症候疗效总有效率治疗组达92%,对照组79.17%,进一步证实治疗组参芪和血汤在治疗气虚血瘀型脏腑功能失调患者在中医症候疗效方面优于常规对照组。
具体实施方式
16.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说明,但不以任何方式对本发明加以限制,基于本发明技术教导所作的任何变换或替换,均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17.本发明所述治疗气虚血瘀型脏腑功能失调症的中药组合物,所述中药组合物适于气虚血瘀症,由重量计的黄芪30~60 g、人参 15~20g、当归15~20g、白术10~15g、白芍15~30g、茯苓20~30g、川芎10~15g、皂角刺20~30g、砂仁5~10g、葛根15~30g、柴胡10~15g、炙甘草5~10g组成,适用于气虚血瘀型脏腑功能失调症。
18.所述治疗气虚血瘀型脏腑功能失调症的中药组合物,所述中药组合物中加三七8~12g、续断10~15g、鸡血藤10~15g,适用于气虚血瘀症,兼有瘀血阻络、筋骨痿软之症;达到化瘀通络、强筋健骨的功效,三者合用以加强活血化瘀、养血止血、补益肝肾之力。
19.所述治疗气虚血瘀型脏腑功能失调症的中药组合物,所述中药组合物中加苍术10~15g、枳壳8~12g,适用于气虚血瘀症,兼有运化失司、腑气不通之症;达到运脾调中、芳香化湿、升降气机的功效,两者合用以加强运脾燥湿、宣通腑气之力。
20.所述治疗气虚血瘀型脏腑功能失调症的中药组合物,所述中药组合物中加山药20~30g、熟地黄15~20g,适用于气虚血瘀症,兼有阴虚火旺、精血亏虚之症;达到滋养心肝肾之阴、补益精血的功效,两者合用以加强填补阴精,滋养阴血之力。
21.所述治疗气虚血瘀型脏腑功能失调症的中药组合物,所述中药组合物中加麦冬8~12g、炙黄精10~15g,适用于气虚血瘀症,兼有脾肺精亏、虚火上炎之症;达到滋养肺阴、益胃生津的功效,两者合用以加强养阴降火、生津止喝之力。
22.所述治疗气虚血瘀型脏腑功能失调症的中药组合物,所述中药组合物中加柏子仁10~15g、火麻仁10~15g、大黄4~8g,适于气虚血瘀症,兼有精亏便秘之症;达到润肠通便的功效,三者合用以加润肠泻下、通降腑气之力。
23.所述治疗气虚血瘀型脏腑功能失调症的中药组合物的药物制剂,所述中药组合物组方中加入医学上可以接受的辅料,制备成汤剂、颗粒剂、丸剂、片剂、胶囊剂、膏剂、糖浆剂、粉剂和散剂中的任意一种。
24.所述治疗气虚血瘀型脏腑功能失调症的中药组合物制剂之汤剂的制备:将所有药物置于锅中,加水没过药物2~3cm,浸泡30min,先用大火煮沸,再改为小火煎30min,取汁约150ml;再次加入适量水,大火煮沸,小火煎10min,取汁约150ml,合并汤汁得汤剂。
25.所述治疗气虚血瘀型脏腑功能失调症的中药组合物制剂之颗粒剂由下列工序制备:(1)煎煮:将组方各药味按药水重量比1:6~10加水煎煮1~3次,每次25~35min,合并煎煮液;(2)浓缩:将所得煎煮液在60~75℃,于-0.02~-0.06mpa真空度下浓缩成稠膏,稠膏50~60℃时相对密度为1.20~1.35g/ml;(3)干燥:将稠膏于60~75℃,于-0.02~-0.06mpa真空度下干燥成干膏,备用;(4)制粒:干膏粉碎并过100目筛得混合干膏粉,加入20~40g制粒辅料混匀,加入适量50~75%的乙醇,湿法制粒,干燥后即得颗粒剂。
26.所述制粒辅料为淀粉、糊精或糖粉中的一种或一种以上的组合。
27.所述治疗气虚血瘀型脏腑功能失调症的中药组合物制剂之丸剂由下列工序制备:(1)煎煮:将组方中各药味按组方量称量,并按药水重量比1:6~10加水煎煮1~3次,每次25~35min,合并煎煮液;(2)浓缩:将所得煎煮液在60~75℃,于-0.02~-0.06mpa真空度下浓缩成稠膏,稠膏50~60℃时相对密度为1.20~1.35g/ml;(3)干燥:将稠膏于60~75℃,于-0.02~-0.06mpa真空度下干燥成干膏,备用;(4)制丸:干膏粉碎并过100目筛得混合干膏粉,加入60~80g制丸辅料混匀,用水或40%及以下浓度乙醇泛丸,即得丸剂。
28.所述制粒辅料为蜂蜜、饴糖、淀粉、糊精或糖粉中的一种或一种以上的组合。
29.实施例1组方:黄芪40 g、人参 15g、当归15g、白术15g、白芍15g、茯苓25g、川芎10g、皂角刺20g、砂仁10g、葛根15g、柴胡10g、炙甘草5g。按组方将所有药物置于锅中,加水没过药物2~3cm,浸泡30min,先用大火煮沸,再改为小火煎30min,取汁约150ml;再次加入适量水,大火煮沸,小火煎10min,取汁约150ml,合并汤汁得汤剂。
30.实施例2组方:黄芪60 g、人参 20g、当归20g、白术10g、白芍30g、茯苓30g、川芎15g、皂角刺30g、砂仁5g、葛根30g、柴胡15g、炙甘草10g。将组方中的各药味按药水重量比1:12加水煎煮
1~3次,每次50min,合并煎煮液;将所得煎煮液在75℃,-0.02~-0.06mpa真空度下浓缩成稠膏,稠膏60℃时相对密度为1.35g/ml;将稠膏在75℃,-0.02~-0.06mpa真空度下干燥成干膏,干膏粉碎并过100目筛得混合干膏粉,加入40g蔗糖混匀,加入适量75%的乙醇,湿法制粒,干燥后即得颗粒剂。
31.实施例3组方:黄芪30g、人参 20g、当归15g、白术10g、白芍20g、茯苓20g、川芎10g、皂角刺25g、砂仁5g、葛根25g、柴胡15g、炙甘草10g。将组方各药味按药水重量比1:8加水煎煮1~3次,每次40min,合并煎煮液;将所得煎煮液在60℃,-0.02~-0.06mpa真空度下浓缩成稠膏,稠膏60℃时相对密度为1.35g/ml;将稠膏于60℃,-0.02~-0.06mpa真空度下干燥成干膏,干膏粉碎并过100目筛得混合干膏粉,加入50g淀粉混匀,用水泛丸,即得丸剂。。
32.实施例4组方:黄芪50 g、人参 20g、当归15g、白术10g、白芍20g、茯苓20g、川芎15g、皂角刺30g、砂仁5g、葛根20g、柴胡10g、炙甘草10g、三七12g、续断10g、鸡血藤10g。将组方中各药味按组方量称量,并按药水重量比1:10加水煎煮1~3次,每次30min,合并煎煮液;将所得煎煮液在70℃,-0.02~-0.06mpa真空度下浓缩成稠膏,稠膏50℃时相对密度为1.20g/ml;将稠膏于70℃,-0.02~-0.06mpa真空度下干燥成干膏,干膏粉碎并过100目筛得混合干膏粉,加入60g蜂蜜混匀,用30%乙醇泛丸,即得丸剂。本方适用于气虚血瘀症,兼有瘀血阻络、筋骨痿软之症;达到化瘀通络、强筋健骨的功效,三者合用以加强活血化瘀、养血止血、补益肝肾之力。
33.实施例5组方:黄芪55 g、人参 15g、当归20g、白术10g、白芍25g、茯苓25g、川芎10g、皂角刺30g、砂仁10g、葛根25g、柴胡15g、炙甘草5g、三七8g、续断15g、鸡血藤15g。将组方各药味按药水重量比1:10加水煎煮1~3次,每次30min,合并煎煮液;将所得煎煮液在70℃,-0.02~-0.06mpa真空度下浓缩成稠膏,稠膏60℃时相对密度为1.35g/ml;将稠膏于70℃,-0.02~-0.06mpa真空度下干燥成干膏,干膏粉碎并过100目筛得混合干膏粉,加入30g淀粉混匀,加入适量70%的乙醇,湿法制粒,干燥后即得颗粒剂。本方适用于气虚血瘀症,兼有瘀血阻络、筋骨痿软之症;达到化瘀通络、强筋健骨的功效,三者合用以加强活血化瘀、养血止血、补益肝肾之力。
34.实施例6组方:黄芪35 g、人参 20g、当归15g、白术15g、白芍20g、茯苓20g、川芎15g、皂角刺20g、砂仁10g、葛根20g、柴胡10g、炙甘草10g、苍术10g、枳壳12g。将组方中各药味按组方量称量,并按药水重量比1:10加水煎煮1~3次,每次60min,合并煎煮液;将所得煎煮液在65℃,-0.02~-0.06mpa真空度下浓缩成稠膏,稠膏60℃时相对密度为1.35g/ml;将稠膏于65℃,-0.02~-0.06mpa真空度下干燥成干膏,干膏粉碎并过100目筛得混合干膏粉,加入60g饴糖混匀,用20%乙醇泛丸,即得丸剂。本方适用于气虚血瘀症,兼有运化失司、腑气不通之症;达到运脾调中、芳香化湿、升降气机的功效,两者合用以加强运脾燥湿、宣通腑气之力。
35.实施例7组方:黄芪45g、人参20g、当归20g、白术15g、白芍30g、茯苓25g、川芎15g、皂角刺30g、砂仁5g、葛根15g、柴胡10g、炙甘草10g、苍术15g、枳壳8g。将组方各药味按药水重量比
1:8加水煎煮1~3次,每次45min,合并煎煮液;将所得煎煮液在75℃,-0.02~-0.06mpa真空度下浓缩成稠膏,稠膏60℃时相对密度为1.35g/ml;将稠膏于75℃,-0.02~-0.06mpa真空度下干燥成干膏,干膏粉碎并过100目筛得混合干膏粉,加入30g蔗糖混匀,加入适量60%的乙醇,湿法制粒,干燥后即得颗粒剂。本方适用于气虚血瘀症,兼有运化失司、腑气不通之症;达到运脾调中、芳香化湿、升降气机的功效,两者合用以加强运脾燥湿、宣通腑气之力。
36.实施例8组方:黄芪60 g、人参 15g、当归15g、白术10g、白芍15g、茯苓20g、川芎15g、皂角刺20g、砂仁5g、葛根15g、柴胡15g、炙甘草5g、山药20g、熟地黄20g。将组方中各药味按组方量称量,并按药水重量比1:8加水煎煮1~3次,每次60min,合并煎煮液;将所得煎煮液在75℃,-0.02~-0.06mpa真空度下浓缩成稠膏,稠膏60℃时相对密度为1.35g/ml;将稠膏于75℃,-0.02~-0.06mpa真空度下干燥成干膏,干膏粉碎并过100目筛得混合干膏粉,加入60g糖粉混匀,用40%乙醇泛丸,即得丸剂。本方适用于气虚血瘀症,兼有阴虚火旺、精血亏虚之症;达到滋养心肝肾之阴、补益精血的功效,两者合用以加强填补阴精,滋养阴血之力。
37.实施例9组方:黄芪30 g、人参 20g、当归20g、白术15g、白芍30g、茯苓30g、川芎15g、皂角刺30g、砂仁10g、葛根30g、柴胡15g、炙甘草10g、山药30g、熟地黄15g。将组方各药味按药水重量比1:7加水煎煮1~3次,每次40min,合并煎煮液;将所得煎煮液在65℃,-0.02~0.06mpa真空度下浓缩成稠膏,稠膏50℃时相对密度为1.20g/ml;将稠膏于65℃,-0.02~-0.06mpa真空度下干燥成干膏,干膏粉碎并过100目筛得混合干膏粉,加入40g淀粉混匀,加入适量70%的乙醇,湿法制粒,干燥后即得颗粒剂。本方适用于气虚血瘀症,兼有阴虚火旺、精血亏虚之症;达到滋养心肝肾之阴、补益精血的功效,两者合用以加强填补阴精,滋养阴血之力。
38.实施例10组方:黄芪50 g、人参 20g、当归20g、白术10g、白芍15g、茯苓25g、川芎15g、皂角刺25g、砂仁10g、葛根25g、柴胡10g、炙甘草10g、麦冬8g、炙黄精15g。将组方中各药味按组方量称量,并按药水重量比1:8加水煎煮1~3次,每次35min,合并煎煮液;将所得煎煮液在75℃,-0.02~-0.06mpa真空度下浓缩成稠膏,稠膏60℃时相对密度为1.35g/ml;将稠膏于75℃,-0.02~-0.06mpa真空度下干燥成干膏,干膏粉碎并过100目筛得混合干膏粉,加入60糊精混匀,用40%乙醇泛丸,即得丸剂。本方适用于气虚血瘀症,兼有脾肺精亏、虚火上炎之症;达到滋养肺阴、益胃生津的功效,两者合用以加强养阴降火、生津止喝之力。
39.实施例11组方:黄芪40 g、人参 15g、当归15g、白术15g、白芍30g、茯苓30g、川芎15g、皂角刺20g、砂仁5g、葛根15g、柴胡10g、炙甘草10g、麦冬12g、炙黄精10g。将组方各药味按药水重量比1:8加水煎煮1~3次,每次50min,合并煎煮液;将所得煎煮液在70℃,-0.02~-0.06mpa真空度下浓缩成稠膏,稠膏50℃时相对密度为1.20g/ml;将稠膏于70℃,-0.02~-0.06mpa真空度下干燥成干膏,干膏粉碎并过100目筛得混合干膏粉,加入30g糊精混匀,加入适量60%的乙醇,湿法制粒,干燥后即得颗粒剂。本方适用于气虚血瘀症,兼有脾肺精亏、虚火上炎之症;达到滋养肺阴、益胃生津的功效,两者合用以加强养阴降火、生津止喝之力。
40.实施例12组方:黄芪55 g、人参 15g、当归20g、白术10g、白芍20g、茯苓20g、川芎15g、皂角刺
30g、砂仁10g、葛根20g、柴胡10g、炙甘草10g、柏子仁15g、火麻仁15g、大黄4g。将组方中各药味按组方量称量,并按药水重量比1:9加水煎煮1~3次,每次30min,合并煎煮液;将所得煎煮液在60℃,-0.02~-0.06mpa真空度下浓缩成稠膏,稠膏60℃时相对密度为1.35g/ml;将稠膏于60℃,-0.02~0.06mpa真空度下干燥成干膏,干膏粉碎并过100目筛得混合干膏粉,用20%乙醇泛丸,即得丸剂。本方适用于气虚血瘀症,兼有精亏便秘之症;达到润肠通便的功效,三者合用以加润肠泻下、通降腑气之力。
41.实施例13组方:黄芪40 g、人参 20g、当归15g、白术15g、白芍25g、茯苓20g、川芎10g、皂角刺20g、砂仁10g、葛根20g、柴胡10g、炙甘草5g、柏子仁10g、火麻仁10g、大黄8g。将组方各药味按药水重量比1:10加水煎煮1~3次,每次55min,合并煎煮液;将所得煎煮液在75℃,-0.02~-0.06mpa真空度下浓缩成稠膏,稠膏50℃时相对密度为1.25g/ml;将稠膏于75℃,-0.02~-0.06mpa真空度下干燥成干膏,干膏粉碎并过100目筛得混合干膏粉,加入30g糊精混匀,加入适量60%的乙醇,湿法制粒,干燥后即得颗粒剂。本方适用于气虚血瘀症,兼有精亏便秘之症;达到润肠通便的功效,三者合用以加润肠泻下、通降腑气之力。
42.病例金某,男性,57岁,于2020年4月3日被重物砸伤致双下肢肿胀疼痛4小时,于当日下午被救护车送到我院救治。
43.患者入院时精神较差,神志清楚,右下肢肿胀明显,皮肤张力增高,皮肤散在淤青,左足外侧可见长约15cm l型伤口,少量出血,活动不利,压痛明显,皮温低,二便调,舌淡红,体稍胖,苔白腻,脉弦细弱。
44.x片示:右膝胫骨平台粉碎性骨折。患者在检查过程中即出现失血性休克,抢救后生命体征恢复,但意识不清,告知家属患者随时会有生命危险,可能需要截肢,刻下病危通知书。
45.初步诊断:1.右小腿创伤性骨筋膜室综合征;2.右膝胫骨平台粉碎性骨折;3.失血性休克。于当晚行右小腿筋膜间隙切开减压术+右小腿坏死肌肉清除+右腓总神经探查。术中发现右胫骨前动静脉破裂,出血量超过3000ml,即时行右胫骨前动静脉破裂修复术。术后补充诊断:1.创伤性右下肢肌肉坏死;2.右胫前动脉损伤;3.右腓总神经损伤 ;4.右创伤性胫后动静脉损伤;5.右小腿大隐静脉损伤。
46.根据患者的整体情况,通过中医望闻问切收集资料,结合舌脉象表现,中医诊断:骨折病;辨证:气血亏虚、瘀血内阻。
47.处方:本发明方剂(临床命名“参芪和血汤”,下同)药物:黄芪30 g、人参 15g、当归15g、白术15g、白芍30g、茯苓30g、川芎15g、皂角刺30g、砂仁10g、葛根30g、柴胡10g、炙甘草10g。
48.术后8小时后口服参芪和血汤,每日3次,每次150ml,饭后温服。服药三剂后伤口疼痛减轻,引流液渗出减少,精神改善,面色转润,纳食增加,睡眠尚可,大便1次/天,量少,质偏稀,小便可(尿管已拔出),舌红稍淡,苔白,脉沉细稍弱。
49.经过2个疗程的治疗,患者病情趋向平稳,恢复良好,康复出院。半年后回访,患者告知下肢功能已基本恢复,每次可持续步行1.5h,距离达5km之远,上下楼梯和骑单车出行等日常活动。
50.按语:患者被重物砸伤后造成右侧胫骨骨折、右腓总神经损伤、动静脉断裂,右下肢组织持续出血,充盈整个筋膜间室,形成巨大张力压迫肌肉组织导致部分肌肉坏死。受伤过程造成患者大量出血,正气受损,气血亏虚,瘀血内阻。予参芪和血汤大补肺脾元气,意在补气以生血和血,加速气血运行,增强新陈代谢,促进骨折端、肌肉、腓总神经、周围组织和伤口愈合。筋骨和肌肤得到气血濡养,骨续筋长,肌生肤合,逐渐恢复良好的功能活动。
51.下面详细介绍本发明方“参芪和血汤”临床药效试验情况:一、临床资料1.1 病例来源选取病例60例,均为 2020年~2021年在云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superpath髋关节置换术的住院患者。
52.1.2纳入标准a.superpath人工髋关节置换术b.自愿作为受试对象,能接受针灸治疗、观察和各项检查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53.1.3排除标准a.术前有下肢静脉血栓或其它下肢血管疾病患者b.此次实验之前有连续使用普通肝素、低分子肝素等抗凝或抗血小板药物患者c.术前有严重肝、肾功能损害的患者d.术前血液流变学、出凝血时间指标明显异常患者或凝血酶原活动度《60%,血小板《10
×
109/l的患者。
54.e.术前心脑血管疾病、高血压病、糖尿病未能得到良好控制的患者f.不能耐受中药治疗或禁忌症患者g.大量出血,指能够改变患者治疗过程和结果的出血h.滥用酒精或毒品者i.近3月内有脑出血史、活动性消化性溃疡、细菌性心内膜炎等病史的患者1.4 中止临床试验标准:a.中药治疗依从性《80%的患者,应作为剔除病例终止临床试验b.试验过程中出现严重的其他疾病的患者可以中止该病例的临床试验c.试验过程中发生严重不良事件,可以中止该病例的临床试验d.非疗效性原因不能坚持治疗,主动退出试验的患者,中止该病例的临床试验。
55.1.5研究样本量跟据临床研究报道及前期的临床观察显示,superpath入路微创髋关节置换术后第7天harris评分约为65分,参芪和血汤治疗后预期harris评分约为75分;设定检验的第ⅰ类错误概率α=0.05,第ⅱ类错误概率β=0.2,采用双侧检验,根据样本含量公式n=2{ (μ1+μ2)σ/δ}2,结合实际情况,计划筛选符合纳入标准的合格病例60例,均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
56.1.6 随机分组方法采用随机化进行分组,严格按照纳入标准选择病例60例,将60例患者按入院次序从 1,2,3
……
60 进行编号,应用spss25.0统计软件随机生成器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n=30)及对照组(n=30)两组。
57.二、疗效指标和观察方法
4.54-16.38,p《0.001)。
63.vas疼痛评分:治疗前vas评分总体分布无统计学差异(z=0.654,p=0.513),治疗7天vas评分总体分布存在统计学差异(z=4.411,p《0.001),治疗30天vas评分总体分布存在统计学差异(z=3.233,p《0.001)。治疗组vas评分治疗前后存在统计学差异(z=-4.455,p《0.001),对照组vas评分治疗前后存在统计学差异(z=-4.321,p《0.001)。
64.c-反应蛋白:治疗组治疗前后c-反应蛋白存在统计学差异(z=-2.46,p=0.014)。
65.血沉: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血沉差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差值0.52, 95%ci 0.00-0.59,p=0.023)。
66.表2 harris评分、vas评分、血沉及c-反应蛋白治疗后组间比较与治疗前后组内比较情况注:治疗组治疗前后c-反应蛋白存在统计学差异(z=-2.46, p =0.014)。
67.表3 harris评分、vas评分、血沉及c-反应蛋白差值比较情况表4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中医症候评分比较情况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症候评分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92%,对照组总有效率79.17%,说明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
68.综合上述结果,患者年龄、bmi、性别、患部及基础疾病,以及治疗前harris、vas评分、血沉、c-反应蛋白总体均数与分布无统计学差异(p》0.05),说明研究分组均衡,具有可比性。治疗7天和30天harris评分与vas评分总体均数与分布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说明治疗后治疗组髋关节功能恢复和缓解疼痛的作用优于对照组。治疗组和对照组harris评分与vas评分治疗前后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说明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股骨颈骨折术后改善髋关节功能和减轻疼痛均有疗效。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harris评分差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治疗组髋关节功能恢复优于对照组。治疗组治疗前后c-反应蛋白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说明参芪和血汤调节c-反应蛋白水平优于对照组。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血沉差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参芪和血汤调节血沉水平优于对照组。对照组发生术后愈合延迟2例、胃肠功能紊乱1例,治疗组无并发症。以上结论说明研究具有统计学意义。
69.本研究结果表明参芪和血汤治疗股骨颈骨折术后加速康复优于对照组,能有效改善髋关节活动功能和缓解术后疼痛,降低术后并发症,并能调节血沉与c-反应蛋白水平。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