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发明涉及一种辅助座椅,尤其涉及一种背部烧伤患者上药辅助座椅。
背景技术:2.烧伤整形外科是外科学的一个分支,又称整复外科或成形外科,治疗范围主要为:皮肤、肌肉及骨骼等烧伤、疾病,先天性或后天性组织或器官的缺陷与畸形。
3.根据专利授权公开号为cn210963541u的一种烧伤整形科用上药辅助装置,包括装置壳体;把手;生理盐水箱;清理调压泵;清理管;清理雾化喷头;伤口喷涂机构;药液箱,把手与装置壳体固定连接且位于装置壳体,生理盐水箱与装置壳体固定连接且位于装置壳体的上表面,清理调压泵与装置壳体固定连接且位于装置壳体的内部,清理管与清理调压泵固定连接且位于清理调压泵的右表面,清理雾化喷头与清理管固定连接且清理雾化喷头位于清理管,药液箱位于药液调压泵的左表面,该装置通过工作人员将药剂放入到药液箱,再通过控制机构中的上药按钮启动药液调压泵,然后通过设计的药液调压泵将生理盐水箱中的生理盐水进行抽出,再通过药液管将药液通过药液雾化喷头对伤口进行上药,此方法在上药过程中操作较为繁琐,且患者无法独自完成,较为不便,成本较高。
4.为此,我们提出一种操作简便,患者可独自完成,较为便捷的背部烧伤患者上药辅助座椅,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
技术实现要素:5.本发明为了克服操作较为繁琐,患者无法独自完成,较为不便的缺点,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操作简便,患者可独自完成,较为便捷的背部烧伤患者上药辅助座椅。
6.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这样一种背部烧伤患者上药辅助座椅,包括有放置板、连接轴、靠背垫、连接杆、滑动杆、第一弹性件、海绵块、第二弹性件、坐垫、倾斜机构、旋转机构和拉动机构,放置板的上部后侧转动式地连接有连接轴,连接轴的外壁中部连接有靠背垫,靠背垫与放置板接触配合,靠背垫的中间等距连接有三个连接杆,三个连接杆的内部前侧均滑动式地连接有滑动杆,滑动杆的后侧与连接杆之间连接有第一弹性件,第一弹性件位于连接杆的内部,三个滑动杆的前侧均连接有海绵块,放置板上部中间的左右两侧均连接有第二弹性件,两个第二弹性件的顶部之间连接有坐垫,放置板的内部后侧连接有倾斜机构,连接杆的后侧连接有旋转机构,靠背垫的右侧下部连接有拉动机构。
7.优选地,倾斜机构包括有旋转轴、第一涡卷弹簧、第一连接块、接触块和固定环,连接轴的左右两侧均连接有旋转轴,旋转轴位于放置板的内部,两个旋转轴外壁相互远离的一侧均连接有第一连接块,两个旋转轴外壁相互靠近的一侧均转动式连接有固定环,固定环与放置板相连接,旋转轴与固定环转动配合,两个固定环相互远离的一侧与第一连接块之间均连接有第一涡卷弹簧,坐垫的后侧连接有两个接触块,两个接触块左右对,接触块与第一连接块接触配合。
8.优选地,旋转机构包括有直齿轮、第一导向板、第二连接块、第一导向杆、第三弹性件和齿条,三个连接杆的外壁后侧均连接有直齿轮,靠背垫的左后侧连接有第一导向板,第一导向板的内部右侧连接有第一导向杆,第一导向杆的外壁下部滑动式地连接有第二连接块,第二连接块的顶部与第一导向板之间连接有第三弹性件,第三弹性件套在第一导向杆的外壁上,第二连接块的右侧连接有齿条,齿条与直齿轮啮合。
9.优选地,拉动机构包括有绕线轮、支撑杆、限位轮、第二导向板、第三连接块、限位杆、第一安装板、电机、转动盘和滑块,下方连接杆的外壁后侧连接有绕线轮,绕线轮位于直齿轮的前侧,靠背垫的左后侧下部连接有第一安装板,第一安装板的后侧安装有电机,电机的输出轴上连接有转动盘,靠背垫的左后侧下部连接有支撑杆,支撑杆在第一安装板的上方,支撑杆的外壁后侧转动式地连接有限位轮,靠背垫的左侧下部连接有第二导向板,第二导向板的内部上侧滑动式地连接有限位杆,限位杆的后侧上部连接有第三连接块,限位杆的外壁中部滑动式地连接有滑块,滑块与转动盘转动并滑动配合,绕线轮的外壁绕接有拉绳,拉绳的另一端绕过限位轮与第三连接块相连接。
10.优选地,还包括有放置机构,放置机构包括有支撑板、第二导向杆、连接板、滑动板和限位板,放置板底部的左右两侧均连接有支撑板,两个支撑板内部相互靠近的一侧均连接有第二导向杆,两个第二导向杆的外壁中部均滑动式地连接有连接板,两个连接板相互靠近的一侧之间连接有滑动板,滑动板的顶部后侧连接有限位板。
11.优选地,还包括有卡位机构,卡位机构包括有第一固定杆、限位环、第三导向板、第一固定块、卡板、第二涡卷弹簧和第四弹性件,放置板的左后侧连接有第一固定杆,第一固定杆的下部右侧铰接式地连接有第三导向板,第三导向板的内部前侧连接有限位环,限位环与齿条相连接,限位环与第三导向板滑动配合,第三导向板的左前侧连接有两个第一固定块,两个第一固定块的内部之间铰接式地连接有卡板,卡板与限位板接触配合,卡板右侧的前后两侧与两个第一固定块之间均连接有第二涡卷弹簧,两个连接板的前侧与支撑板之间均连接有第四弹性件,第四弹性件套在第二导向杆的外壁上。
12.优选地,还包括有存放机构,存放机构包括有第二安装板、放置桶、第二固定块、第二固定杆、第四连接块和盖板,放置板后侧上部的左右两侧均连接有第二安装板,两个第二安装板的内部均连接有放置桶,两个放置桶外壁上部相互远离的一侧均连接有两个第二固定块,同侧两个第二固定块的内部之间转动式地连接有第二固定杆,第二固定杆的外壁连接有第四连接块,第四连接块的外壁上部连接有盖板,盖板与放置桶接触配合。
13.优选地,滑动板的顶部连接有凸块。
14.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1、通过患者将药膏涂抹至海绵块上,紧接着,患者坐在坐垫上,靠背垫带动连接杆运动,海绵块会与患者的背部接触,患者启动电机,海绵块会发生转动,如此,患者只需重复上述操作,无需他人陪同即可方便快捷的进行上药,给患者带来了便利。
15.2、通过当患者坐在坐垫上后,患者将滑动板向前侧拉出,患者将脚抬起并放置于滑动板上,紧接着,患者的脚部不停的移动,如此,在滑动板的作用下,使得患者在上药过程中脚部神经可得到舒缓,提高了患者的使用舒适度。
16.3、通过患者启动电机,限位环带动第三导向板向上转动,第四弹性件复位,第四弹性件带动连接板向前侧运动,连接板带动滑动板运动,如此,患者无需弯腰即可将滑动板拉
出,避免了患者在拉动滑动板时受伤,提高了安全性。
附图说明
17.图1为本发明的第一种立体结构示意图。
18.图2为本发明的第二种立体结构示意图。
19.图3为本发明的部分立体结构示意图。
20.图4为本发明的局部剖视图。
21.图5为本发明倾斜机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22.图6为本发明倾斜机构的部分立体结构示意图。
23.图7为本发明旋转机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24.图8为本发明旋转机构的局部剖视图。
25.图9为本发明拉动机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26.图10为本发明拉动机构的部分立体结构示意图。
27.图11为本发明放置机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28.图12为本发明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29.图13为本发明卡位机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30.图14为本发明卡位机构的局部立体结构示意图。
31.图15为本发明存放机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32.附图中的标记为:1-放置板,2-连接轴,3-靠背垫,4-连接杆,5-滑动杆,6-第一弹性件,7-海绵块,8-第二弹性件,9-坐垫,10-倾斜机构,101-旋转轴,102-第一涡卷弹簧,103-第一连接块,104-接触块,105-固定环,11-旋转机构,111-直齿轮,112-第一导向板,113-第二连接块,114-第一导向杆,115-第三弹性件,116-齿条,12-拉动机构,121-绕线轮,122-支撑杆,123-限位轮,124-第二导向板,125-第三连接块,126-限位杆,127-第一安装板,128-电机,129-转动盘,1210-滑块,1211-拉绳,13-放置机构,131-支撑板,132-第二导向杆,133-连接板,134-滑动板,135-限位板,14-卡位机构,141-第一固定杆,142-限位环,143-第三导向板,144-第一固定块,145-卡板,146-第二涡卷弹簧,147-第四弹性件,15-存放机构,151-第二安装板,152-放置桶,153-第二固定块,154-第二固定杆,155-第四连接块,156-盖板。
具体实施方式
33.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说明。
34.第一种实施方式一种背部烧伤患者上药辅助座椅,请参照图1、图2、图3、图4、图5、图6、图7、图8、图9、图10和图12,包括有放置板1、连接轴2、靠背垫3、连接杆4、滑动杆5、第一弹性件6、海绵块7、第二弹性件8、坐垫9、倾斜机构10、旋转机构11和拉动机构12,放置板1的上部后侧转动式地连接有连接轴2,连接轴2的外壁中部通过焊接的方式连接有靠背垫3,靠背垫3与放置板1接触配合,靠背垫3的中间等距连接有三个连接杆4,三个连接杆4的内部前侧均滑动式地连接有滑动杆5,滑动杆5的后侧与连接杆4之间通过焊接的方式连接有第一弹性件6,第一弹性件6用于带动滑动杆5复位,第一弹性件6位于连接杆4的内部,三个滑动杆5的前侧均通过
卡接的方式连接有海绵块7,海绵块7用于涂抹药物,放置板1上部中间的左右两侧均通过焊接的方式连接有第二弹性件8,第二弹性件8用于带动坐垫9复位,两个第二弹性件8的顶部之间通过焊接的方式连接有坐垫9,放置板1的内部后侧连接有倾斜机构10,连接杆4的后侧连接有旋转机构11,靠背垫3的右侧下部连接有拉动机构12;倾斜机构10包括有旋转轴101、第一涡卷弹簧102、第一连接块103、接触块104和固定环105,连接轴2的左右两侧均通过焊接的方式连接有旋转轴101,旋转轴101位于放置板1的内部,两个旋转轴101外壁相互远离的一侧均连接有第一连接块103,两个旋转轴101外壁相互靠近的一侧均转动式连接有固定环105,固定环105与放置板1相连接,旋转轴101与固定环105转动配合,两个固定环105相互远离的一侧与第一连接块103之间均通过焊接的方式连接有第一涡卷弹簧102,第一涡卷弹簧102用于带动靠背垫3复位,坐垫9的后侧通过焊接的方式连接有两个接触块104,两个接触块104左右对称,接触块104与第一连接块103接触配合;旋转机构11包括有直齿轮111、第一导向板112、第二连接块113、第一导向杆114、第三弹性件115和齿条116,三个连接杆4的外壁后侧均通过键连接的方式连接有直齿轮111,直齿轮111用于带动连接杆4转动,靠背垫3的左后侧通过焊接的方式连接有第一导向板112,第一导向板112的内部右侧通过焊接的方式连接有第一导向杆114,第一导向杆114的外壁下部滑动式地连接有第二连接块113,第二连接块113的顶部与第一导向板112之间通过焊接的方式连接有第三弹性件115,第三弹性件115套在第一导向杆114的外壁上,第二连接块113的右侧通过焊接的方式连接有齿条116,齿条116用于带动直齿轮111转动,齿条116与直齿轮111啮合;拉动机构12包括有绕线轮121、支撑杆122、限位轮123、第二导向板124、第三连接块125、限位杆126、第一安装板127、电机128、转动盘129和滑块1210,下方连接杆4的外壁后侧通过键连接的方式连接有绕线轮121,绕线轮121位于直齿轮111的前侧,靠背垫3的左后侧下部通过焊接的方式连接有第一安装板127,第一安装板127的后侧通过螺栓连接的方式安装有电机128,电机128用于带动转动盘129转动,电机128的输出轴上通过焊接的方式连接有转动盘129,靠背垫3的左后侧下部连接有支撑杆122,支撑杆122在第一安装板127的上方,支撑杆122的外壁后侧转动式地连接有限位轮123,靠背垫3的左侧下部通过焊接的方式连接有第二导向板124,第二导向板124的内部上侧滑动式地连接有限位杆126,限位杆126的后侧上部连接有第三连接块125,限位杆126的外壁中部滑动式地连接有滑块1210,滑块1210与转动盘129转动并滑动配合,绕线轮121的外壁绕接有拉绳1211,拉绳1211的另一端绕过限位轮123与第三连接块125相连接。
35.当患者需要进行上药时,首先,患者将药膏涂抹至海绵块7上,紧接着,患者坐在坐垫9上,此时,由于患者自身的重量,坐垫9会被向下压动,第一弹性件6第二弹性件8压缩,坐垫9带动接触块104运动,接触块104在向下运动的过程中会挤压第一连接块103转动,第一连接块103带动旋转轴101转动,第一涡卷弹簧102发生形变,旋转轴101带动连接轴2转动,连接轴2带动靠背垫3向前侧转动,靠背垫3带动连接杆4运动,连接杆4带动滑动杆5以及第一弹性件6运动,滑动杆5带动海绵块7运动,同时,患者缓慢向后侧靠下,当靠背垫3运动至一定距离时,海绵块7会与患者的背部接触,此时,患者的背部挤压海绵块7使其向后移动,第一弹性件6压缩,当坐垫9运动至极限距离时,患者启动电机128,电机128的输出轴带动转动盘129转动,在转动盘129转动的过程中,可以带动滑块1210向下运动,滑块1210向下运动带动限位杆126向下运动,限位杆126向下运动带动第三连接块125向下运动,第三连接块
125在运动的过程中会拉动拉绳1211,拉绳1211会带动绕线轮121转动,在此过程中限位轮123会随之转动,绕线轮121带动连接杆4转动,连接杆4带动滑动杆5以及最下侧的直齿轮111转动,滑动杆5带动海绵块7转动,最下侧的直齿轮111带动齿条116向上运动,齿条116向上运动带动第二连接块113向上运动,第三弹性件115压缩,在齿条116向上运动的过程中,上方的两个直齿轮111会随之转动,上方的两个海绵块7随之转动,在海绵块7转动的过程中,海绵块7上的药膏会均匀涂抹在患者的背部,当转动盘129转动至一百八十度后,滑块1210开始向上运动复位,滑块1210带动限位杆126复位,同时,第三弹性件115复位,齿条116运动复位,直齿轮111随之反转,海绵块7随之反转,直齿轮111带动绕线轮121反转复位,此时,拉绳1211会重新绕卷至绕线轮121的外壁上,如此反复,当患者上药完毕后,患者关闭电机128,紧接着,患者起身从坐垫9上离开,第二弹性件8复位,第二弹性件8带动坐垫9复位,同时,第一涡卷弹簧102与第一弹性件6复位,海绵块7与靠背垫3随之复位,如此,患者只需重复上述操作,无需他人陪同即可方便快捷的进行上药,给患者带来了便利。
36.第二种实施方式在第一种实施方式的基础之上,请参照图1、图2、图11、图12和图14,还包括有放置机构13,放置机构13包括有支撑板131、第二导向杆132、连接板133、滑动板134和限位板135,放置板1底部的左右两侧均通过焊接的方式连接有支撑板131,两个支撑板131内部相互靠近的一侧均通过焊接的方式连接有第二导向杆132,两个第二导向杆132的外壁中部均滑动式地连接有连接板133,两个连接板133相互靠近的一侧之间连接有滑动板134,滑动板134用于放置患者的脚,滑动板134的顶部连接有凸块,使得患者将脚放置于滑动板134上时,可达到脚部按摩的效果,滑动板134的顶部后侧连接有限位板135。
37.初始状态下,滑动板134处于放置板1的下方,当患者坐在坐垫9上后,患者将滑动板134向前侧拉出,滑动板134带动连接板133与限位板135运动,当滑动板134运动至极限距离时,患者将脚抬起并放置于滑动板134上,紧接着,患者的脚部不停的移动,此时,在滑动板134的作用下,患者的脚部神经会得到舒缓,当患者上药完毕后,患者将滑动板134向后侧推动复位即可,如此,在滑动板134的作用下,使得患者在上药过程中脚部神经可得到舒缓,提高了患者的使用舒适度。
38.第三种实施方式在第二种实施方式的基础之上,请参照图2、图12、图13和图14,还包括有卡位机构14,卡位机构14包括有第一固定杆141、限位环142、第三导向板143、第一固定块144、卡板145、第二涡卷弹簧146和第四弹性件147,放置板1的左后侧通过焊接的方式连接有第一固定杆141,第一固定杆141的下部右侧铰接式地连接有第三导向板143,第三导向板143的内部前侧连接有限位环142,限位环142与齿条116相连接,限位环142与第三导向板143滑动配合,第三导向板143的左前侧连接有两个第一固定块144,两个第一固定块144的内部之间铰接式地连接有卡板145,卡板145与限位板135接触配合,卡板145右侧的前后两侧与两个第一固定块144之间均通过焊接的方式连接有第二涡卷弹簧146,第二涡卷弹簧146用于带动卡板145复位,两个连接板133的前侧与支撑板131之间均连接有第四弹性件147,第四弹性件147套在第二导向杆132的外壁上。
39.初始状态下,卡板145与限位板135处于接触状态,第四弹性件147处于压缩状态,当患者坐在坐垫9上后,患者启动电机128,电机128的输出轴带动转动盘129转动,齿条116
随之向上运动,齿条116带动限位环142向上运动,限位环142向上运动带动第三导向板143向上转动,第三导向板143转动带动第一固定块144向下转动,第一固定块144向下转动带动卡板145以及第二涡卷弹簧146向下转动,当卡板145运动至与限位板135脱离接触时,第四弹性件147复位,第四弹性件147带动连接板133向前侧运动,连接板133带动滑动板134向前侧运动,当转动盘129转动至一定距离时,齿条116随之向下运动复位,齿条116带动第三导向板143复位,卡板145随之复位,当患者上药完毕后,患者关闭电机128,随后,患者将滑动板134向后侧推动复位,第四弹性件147压缩,滑动板134带动限位板135运动复位,当滑动板134运动至一定距离时,滑动板134会与卡板145接触,此时,患者持续推动滑动板134,限位板135挤压卡板145向上转动,第二涡卷弹簧146发生形变,当限位板135运动至不再挤压卡板145时,第二涡卷弹簧146复位,第二涡卷弹簧146带动卡板145复位,此时,患者松开滑动板134,卡板145会卡住限位板135,如此,患者无需弯腰即可将滑动板134拉出,避免了患者在拉动滑动板134时受伤,提高了安全性。
40.第四种实施方式在第三种实施方式的基础之上,请参照图1、图2和图15,还包括有存放机构15,存放机构15包括有第二安装板151、放置桶152、第二固定块153、第二固定杆154、第四连接块155和盖板156,放置板1后侧上部的左右两侧均通过焊接的方式连接有第二安装板151,两个第二安装板151的内部均连接有放置桶152,放置桶152用于储存药膏,两个放置桶152外壁上部相互远离的一侧均通过焊接的方式连接有两个第二固定块153,同侧两个第二固定块153的内部之间转动式地连接有第二固定杆154,第二固定杆154的外壁连接有第四连接块155,第四连接块155的外壁上部连接有盖板156,盖板156与放置桶152接触配合。
41.首先,患者将盖板156向上转动打开,盖板156带动第四连接块155转动,第四连接块155带动第二固定杆154转动,随后,患者再将药膏放置于放置桶152内,当患者需要进行上药时,患者将盖板156打开即可将药膏取出,如此,在放置桶152的作用下,使得患者在进行上药时无需频繁的将药膏找出,再涂抹至海绵块7上,进一步的给患者带来了便利。
42.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改进及替代,这些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发明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