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有活性微藻的可溶解微针、微针贴片、制备方法和应用

文档序号:30267061发布日期:2022-06-02 04:46阅读:196来源:国知局
含有活性微藻的可溶解微针、微针贴片、制备方法和应用

1.本发明涉及活性微藻递送、微针工艺技术和微藻制剂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含有活性微藻的可溶解微针、微针贴片、制备方法和应用。


背景技术:

2.氧气治疗已经广泛的应用于肿瘤治疗,烧伤恢复等多种临床疾病。最新的研究发现表明,局部溶解氧递送可以逆转肿瘤乏氧环境促进伤口愈合、刺激皮肤中胶原蛋白再生。然而目前传统的溶解氧局部递送方式面临着递送量小,持续递送困难以及递送深度不够等问题。并且通过注射以及口服等方式进行递送药物,会面临患者依从性较差以及首过效应影响药物吸收度的问题。因此,针对局部溶解氧递送的问题,仍需开发出新一代能够持续稳定供给氧气,同时能保证递送效率以及患者安全性的递送系统。
3.鉴于此,特提出本发明。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而提供的含有活性微藻的可溶解微针、微针贴片、制备方法和应用。
5.本发明是这样实现的:
6.本发明提供一种含有活性微藻的可溶解微针,其制备原料包括具有光合作用的活性微藻、水溶性聚合物和无菌水,且具有光合作用的活性微藻的浓度为10
5-108个每毫升,水溶性聚合物的质量百分比为30%-50%。
7.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含有活性微藻的可溶解微针贴片,含有活性微藻的可溶解微针贴片包括背衬和排布在背衬上的微针阵列,其中,微针阵列为根据上述的可溶解微针形成的微针阵列。
8.本发明还提供一种上述基于活性微藻的溶解微针贴片的制备方法,其包括:将具有光合作用的活性微藻、水溶性聚合物材料与无菌水混合,浇注在微孔阵列模具中,离心以去除气泡,再将制备背衬的聚合物材料加入,二次离心并干燥,制备得到可溶解微针贴片。
9.本发明还提供一种上述可溶性微针贴片在制备改善肿瘤缺氧,促进伤口愈合,皮肤烧伤恢复,牙科治疗或改善贫血的微环境的药物或试剂中的应用。
10.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1.本发明提供一种含有活性微藻的可溶解微针、微针贴片、制备方法和应用,可溶解微针的制备原料包括具有光合作用的活性微藻、水溶性聚合物和无菌水,且具有光合作用的活性微藻的浓度为10
5-108个每毫升,水溶性聚合物的质量百分比为30%-50%,基于活性微藻的溶解微针贴片可通过递送活性微藻,使其在肌肤深层通过光合作用产氧以实现局部治疗,基于聚合物的溶解微针贴片具有高生物相容性、且无痛微创,适应性好。
附图说明
12.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发明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13.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1的基于活性微藻的溶解微针贴片荧光成像图;
14.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1的基于活性微藻的溶解微针贴片的扫描电镜图;
15.图3为本发明中实施例1中使用的107个每毫升浓度的小球藻在60分钟内光照中的时间-产氧曲线;
16.图4为本发明对比例1中,微针针头倒塌的扫描电镜图。
具体实施方式
17.为使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实施例中未注明具体条件者,按照常规条件或制造商建议的条件进行。所用试剂或仪器未注明生产厂商者,均为可以通过市售购买获得的常规产品。
18.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含有活性微藻的可溶解微针贴片及制备方法和应用。
19.为实现本发明的上述目的,特采用以下的技术方案。
20.第一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含有活性微藻的可溶解微针,其制备原料包括具有光合作用的活性微藻、水溶性聚合物和无菌水,且具有光合作用的活性微藻的浓度为10
5-108个每毫升,水溶性聚合物的质量百分比为30%-50%。
21.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具有光合作用的活性微藻为蓝藻门、红藻门、绿藻门及金藻门内的任意一种或几种藻类;
22.优选地,具有光合作用的活性微藻为绿藻门内的任意一种或几种藻类;
23.更优选地,具有光合作用的活性微藻为绿藻门内的小球藻。
24.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水溶性聚合物为溶解型聚合物和/或降解型聚合物;
25.优选地,水溶性聚合物包括丙烯酸树脂、环氧树脂、聚乙烯、聚苯乙烯、聚氯乙烯、聚四氟乙烯、聚二甲硅氧烷、聚酯聚氨酯、聚乙烯吡咯烷酮、壳聚糖、麦芽糖、葡聚糖、硫酸软骨素、明胶、透明质酸和白蛋白中的一种或几种;
26.优选地,水溶性聚合物的分子量为5-1000kda;
27.更优选地,水溶性聚合物为透明质酸。
28.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微针针体的长度为300-1700μm。
29.第二方面,本发明实施例还一种含有活性微藻的可溶解微针贴片,含有活性微藻的可溶解微针贴片包括背衬和排布在背衬上的微针阵列,其中,微针阵列为根据上述的可溶解微针形成的微针阵列。
30.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背衬由以下聚合物材料制成:丙烯酸树脂、环氧树脂、聚乙烯、聚苯乙烯、聚氯乙烯、聚四氟乙烯、聚二甲硅氧烷、聚酯聚氨酯、聚乙烯吡咯烷酮、壳聚糖、麦芽糖、葡聚糖、硫酸软骨素、明胶、透明质酸和白蛋白中的一种或几种;
31.优选地,背衬由聚乙烯吡咯烷酮和聚乙烯醇的混合物制成。
32.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可溶解微针贴片的微针针体和背衬的制备原料还包括增塑剂和防腐剂中的一种或多种。
33.第三方面,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基于活性微藻的溶解微针贴片的制备方法,其包括:将具有光合作用的活性微藻、水溶性聚合物材料与无菌水混合,浇注在微孔阵列模具中,离心以去除气泡,再将制备背衬的聚合物材料加入,二次离心并干燥,制备得到可溶解微针贴片。
34.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可溶解微针贴片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将浓度为10
5-108个每毫升的活性微藻与浓度为30%-50%的水溶性聚合物溶液混合,再将最终混合溶液浇注进入聚二甲基硅氧烷微孔阵列模具中并以3000-5000rpm速度离心30-60分钟;
35.将制备背衬部分的浓度为10%-70%聚合物溶液加入离心完毕的聚二甲基硅氧烷微孔阵列模具中,然后继续以3000-5000rpm速度离心30-60分钟,干燥,制备得到可溶性微针针贴。
36.优选地,可溶解微针贴片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活性微藻以终浓度为每毫升107个微藻与浓度为50%的水溶性聚合物进行混合,再将最终混合溶液浇注进入聚二甲基硅氧烷微孔阵列模具中并以4000rpm速度离心30分钟;
37.浇注制备背衬部分的聚合物溶液后,以4000rpm的速度二次离心30分钟,再干燥,制备得到可溶性微针针贴。
38.第四方面,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上述可溶性微针贴片在制备改善肿瘤缺氧,促进伤口愈合,皮肤烧伤恢复,牙科治疗或改善贫血的微环境的药物或试剂中的应用。
39.以下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的特征和性能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40.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含有活性微藻的可溶解微针,其包括具有光合作用的活性微藻(可以产氧的微藻),并且通过使用聚合物成分的溶解微针贴片实现经皮递送活微藻。
41.氧气治疗是近年来的热门研究方向,在临床中,氧气已经被应用于重症患者的医治以及烧伤患者的皮肤修复等等。传统的氧气治疗通常采用高压氧舱疗法或者局部注射供给氧气。前者的治疗方式需要配合大型舱式仪器,价格昂贵并且耗时较长。长期的局部注射治疗对于患者而言较为痛苦,同时普通化学药物也难以实现持续供给氧气,甚至有毒副作用风险。微藻是一类常见的单细胞光合生物,其广泛存在于海洋或淡水湖泊中,在食品以及保健品中有广泛应用,安全性较高。微藻具有高效光催化持续产生氧气的能力,可以作为溶解氧的持续供给源头,实现持续的局部氧气供给。
42.发明人创造性的提供了一种新的局部溶解氧供给方式,通过使用天然的微藻,利用微藻本身的光合作用来产生溶解氧,用于局部治疗。微藻本身安全性高,可以避免药物带来的毒副作用。同时,微藻本身持续进行光合作用,可以保证氧气的持续供给,以及供给氧气水平的稳定。有利于实现相关疾病的治疗和保障体内氧气水平的安全可控。
43.经皮递送系统作为一种安全有效的给药方式被广泛应用于临床。但由于皮肤的天然屏障作用,许多尺寸较大的药物会被皮肤角质层阻拦,影响进一步的吸收。因此在本发明中采用溶解微针贴片技术,克服微藻经皮递送吸收度差的问题。溶解微针贴片是较为安全高效的一种皮肤递送方式,通过控制微针长度,可避免触及真皮层中丰富的毛细血管和神经末梢,降低或消除使用过程产生的疼痛;另外,微针贴片的使用方式便捷,可自行施用,无
需专业人员操作。在制作时通过使用水溶性聚合物成分,使微针针头可以迅速在皮肤中溶解并释放有效成分,实现微藻的高效递送。同时由于微针的固态塑性,更利于储存运输,能够长时间保持有效成分的稳定性。
44.在本发明应用较佳的实施方式中,上述产氧微藻为蓝藻门,红藻门,绿藻门,金藻门内包括的所有微藻;优选地,产氧微藻为小球藻。
45.上述藻类均为单细胞微藻,个体形态较小,有利于体内递送,同时微藻体内都含有大量叶绿素,可以实现高效产氧的光合作用,并且由于其被广泛应用于食品以及保健品之中,毒副作用较小,安全性高。
46.在本发明应用较佳的实施方式中,上述的溶解微针针头聚合物成分,应为丙烯酸树脂、环氧树脂、聚乙烯、聚苯乙烯、聚氯乙烯、聚四氟乙烯、聚二甲硅氧烷、聚酯和聚氨酯、聚乙烯吡咯烷酮等水溶性高分子;以及壳聚糖、麦芽糖、葡聚糖等糖类;以及硫酸软骨素、明胶、透明质酸和白蛋白中的任意一种以及他们的任意比例混合物。优选地,溶解微针针头聚合物成分为透明质酸。
47.不同的聚合物可以为溶解微针贴片系统提供不同的功能,如水溶性较好的聚合物可以实现快速给药,同时水溶性较差的聚合物作为针头可以帮助实现药物缓释。因此可以根据不同疾病的需求,对聚合物材料进行选择,也可以根据综合需要以及藻类特质将不同聚合物以不同比例进行混合使用。本发明提供的溶解微针贴片系统可以根据需要选择相应的不同聚合物。
48.在本发明应用较佳的实施方式中,上述的溶解微针背衬聚合物成分,可以是丙烯酸树脂、环氧树脂、聚乙烯、聚苯乙烯、聚氯乙烯、聚四氟乙烯、聚二甲硅氧烷、聚酯和聚氨酯、聚乙烯吡咯烷酮等水溶性高分子;以及壳聚糖、麦芽糖、葡聚糖等糖类;以及硫酸软骨素、明胶、透明质酸和白蛋白中的任意一种以及他们的任意比例混合物。优选地,溶解微针背衬聚合物成分为聚乙烯吡咯烷酮以及聚乙烯醇混合物。
49.微针贴片的背衬部分需要具有一定的机械强度以及柔韧性,因此可以根据具体应用选择不同特性的聚合物作为微针贴片的背衬原料。同时,根据是否需要具有粘附性质,以及是否需要完全被皮肤吸收也可以对聚合物进行筛选。
50.在一种实施方式中,可以利用聚乙烯吡咯烷酮以及聚乙烯醇混合物构建韧性适中且不具有粘附性和吸收性质的微针贴片背衬。
51.在另一种实施方式中,可以利用透明质酸构建机械强度较高并且具有粘附性,可以完全被皮肤吸收的微针贴片背衬。
52.一种基于活性微藻的溶解微针贴片的制备方法,其包括:将活性微藻与聚合物材料混合,浇注在聚二甲基硅氧烷微孔阵列模具中,离心以去除气泡。再将背衬聚合物材料加入,二次离心并充分混合均匀,干燥聚合物溶液以获得溶解微针贴片。
53.本发明提供的基于活性微藻的溶解微针贴片的制备方法,制备工艺简单、快速、条件温和、具有普适性,有利于后续的产品开发以及商品化。
54.在本发明应用较佳的实施方式中,上述制备方法还包括先将浓度为10
5-108个每毫升的活性微藻与一定浓度的针头聚合物溶液混合(30%-50%(w/v)),再将最终混合溶液浇注进入聚二甲基硅氧烷微孔阵列模具中并以4000rpm速度离心30-60分钟以去除气泡。去除模具中多余的针头聚合物溶液后,再将一定浓度背衬聚合物材料加入(10%-70%(w/v)),
以4000rpm的速度二次离心30-60分钟后,使其充分混合均匀,以30-50摄氏度干燥聚合物溶液以获得溶解微针贴片;
55.优选地,活性微藻以终浓度为每毫升107个微藻与30%浓度的聚合物进行混合并以4000rpm的速度离心30分钟;
56.优选地,浇注浓度为50%背衬聚合物材料溶液后以4000rpm速度进行二次离心30分钟;优选地,最终干燥温度为30摄氏度。
57.在其他实施方式中,也可以直接使用同一种材料混合微藻后浇注填满模具,使得背衬与针头部分成分均一,离心后直接进行干燥。
58.本发明提供的活性微藻溶解微针贴片,可以实现局部高效递送微藻,有助于局部溶解氧的持续供给,同时可以保持微藻活力,避免药物的首过效应以及胃肠道酶的消化作用对微藻递送浓度的影响。
59.微藻可以是产氧效率高且低毒性的小球藻,经皮递送后,可以在局部皮肤产生消炎作用帮助修复皮肤炎症。
60.实施例1
61.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基于活性微藻的溶解微针贴片的制备方法,本实施例中,微藻为小球藻,购于上海光语生物科技公司,透明质酸、聚乙烯吡咯烷酮以及聚乙烯醇均购于上海阿拉丁生化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聚二甲基硅氧烷微孔阵列模具购于台州微芯医药科技公司。
62.制备了透明质酸溶液(mw 20kda,30%(w/v)),以及聚乙烯吡咯烷酮(mw 30kda,30%(w/v))和聚乙烯醇混合溶液(mw 30kda,30%(w/v),1:1(w/w))并通过超声波溶解充分排空气泡。
63.将浓度为107个每毫升的3毫升微藻母液离心去除培养基,然后加入1毫升透明质酸溶液,将针头混合液浇注进入聚二甲基硅氧烷微孔阵列模具,以4000rpm速度离心30分钟以填充针头空腔,离心后除去模具上面多余的溶液。
64.将聚乙烯吡咯烷酮以及聚乙烯醇混合溶液(0.1毫升)浇注进入模具上层。再次以4000rpm速度离心40分钟,以30摄氏度干燥三小时。完全干燥后,剥离模具获得微针贴片。
65.由于小球藻本身有红色荧光,将制得的活性微藻溶解微针贴片进行荧光成像和扫描电镜成像。含有小球藻的溶解微针贴片荧光成像图参照图1所示,由图1可以看出所制得的微针贴片针头清晰,尺寸均一,针头内部含有由小球藻发出的红色荧光,证明在包封后小球藻活性良好,含有小球藻的溶解微针贴片的扫描电镜图参照图2所示,由图2可以看出所得微针贴片在扫描电镜下的针头尺寸均一,针头表面完整平滑,本发明中实施例1中使用的107个每毫升浓度的小球藻在60分钟内光照中的时间-产氧曲线参见图3,由图3可以看出小球藻在光照条件下产氧能力良好,可以实现稳定的持续供氧。
66.实施例2
67.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基于活性微藻的溶解微针贴片的制备方法,本实施例中,微藻为螺旋藻,购于上海光语生物科技公司,壳聚糖、聚乙烯吡咯烷酮以及聚乙烯醇均购于上海阿拉丁生化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聚二甲基硅氧烷微孔阵列模具购于台州微芯医药科技公司。
68.制备了壳聚糖溶液(mw 60kda,30%(w/v)),以及聚乙烯吡咯烷酮(mw 30kda,30%
(w/v))和聚乙烯醇混合溶液(mw 30kda,30%(w/v),1:1(w/w))并通过超声波溶解充分排空气泡。
69.将浓度为107个每毫升的3毫升微藻母液离心去除培养基,然后加入1毫升壳聚糖溶液,将针头混合液浇注进入聚二甲基硅氧烷微孔阵列模具,以4000rpm速度离心30分钟以填充针头空腔,离心后除去模具上面多余的溶液。
70.将聚乙烯吡咯烷酮以及聚乙烯醇混合溶液(0.1毫升)浇注进入模具上层。再次以4000rpm速度离心40分钟,室温下自然干燥。完全干燥后,剥离模具获得微针贴片。
71.实施例3
72.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基于活性微藻的溶解微针贴片的制备方法,本实施例中,微藻为衣藻,购于上海光语生物科技公司,壳聚糖、聚乙烯吡咯烷酮均购于上海阿拉丁生化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聚二甲基硅氧烷微孔阵列模具购于台州微芯医药科技公司。
73.制备了壳聚糖溶液(mw 60kda,40%(w/v)),以及聚乙烯吡咯烷酮(mw 30kda,50%(w/v)),并通过超声波溶解充分排空气泡。
74.将浓度为107个每毫升的3毫升微藻母液离心去除培养基,然后加入1毫升壳聚糖溶液,将针头混合液浇注进入聚二甲基硅氧烷微孔阵列模具,以4000rpm速度离心30分钟以填充针头空腔,离心后除去模具上面多余的溶液,以30摄氏度干燥三小时。
75.将0.1毫升聚乙烯吡咯烷酮溶液浇注进入已经干燥过后的模具上层。再次以4000rpm速度离心30分钟,30摄氏度下干燥过夜。完全干燥后,剥离模具获得微针贴片。
76.实施例4
77.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基于活性微藻的溶解微针贴片的制备方法,本实施例中,微藻为小球藻,购于上海光语生物科技公司,透明质酸购于上海阿拉丁生化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聚二甲基硅氧烷微孔阵列模具购于台州微芯医药科技公司。
78.制备了透明质酸溶液(mw 1000kda,30%(w/v)),并通过超声波溶解充分排空气泡。
79.将浓度为108个每毫升的3毫升微藻母液离心去除培养基,然后加入1毫升透明质酸溶液,将混合液浇注进入聚二甲基硅氧烷微孔阵列模具,以4000rpm速度离心50分钟以填充全部空腔。40摄氏度下过夜烘干,完全干燥后,剥离模具获得微针贴片。
80.实施例5
81.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基于活性微藻的溶解微针贴片的制备方法,本实施例中,微藻为栅藻,购于上海光语生物科技公司,透明质酸、聚乙烯吡咯烷酮以及聚乙烯醇均购于上海阿拉丁生化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聚二甲基硅氧烷微孔阵列模具购于台州微芯医药科技公司。
82.制备了透明质酸溶液(mw 200kda,30%(w/v)),以及聚乙烯吡咯烷酮(mw 30kda,30%(w/v))和聚乙烯醇混合溶液(mw 30kda,30%(w/v),1:1(w/w))并通过超声波溶解充分排空气泡。
83.将浓度为107个每毫升的3毫升微藻母液离心去除培养基,然后加入1毫升透明质酸溶液,将针头混合液浇注进入聚二甲基硅氧烷微孔阵列模具,以4000rpm速度离心30分钟以填充针头空腔,离心后除去模具上面多余的溶液。
84.将0.1毫升聚乙烯吡咯烷酮以及聚乙烯醇混合溶液浇注进入模具上层。再次以
4000rpm速度离心30分钟,以38摄氏度干燥过夜。完全干燥后,剥离模具获得微针贴片。
85.实施例6
86.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基于活性微藻的溶解微针贴片的制备方法,本实施例中,微藻为纤维藻,购于上海光语生物科技公司,透明质酸、壳聚糖均购于上海阿拉丁生化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聚二甲基硅氧烷微孔阵列模具购于台州微芯医药科技公司。
87.制备了透明质酸溶液(mw 200kda,30%(w/v)),以及壳聚糖溶液(mw 60kda,50%(w/v))并通过超声波溶解充分排空气泡。
88.将浓度为108个每毫升的3毫升微藻母液离心去除培养基,然后加入1毫升透明质酸溶液,将针头混合液浇注进入聚二甲基硅氧烷微孔阵列模具,以4000rpm速度离心30分钟以填充针头空腔,离心后除去模具上面多余的溶液。
89.将0.1毫升壳聚糖溶液浇注进入模具上层。再次以4000rpm速度离心30分钟,以40摄氏度干燥过夜。完全干燥后,剥离模具获得微针贴片。
90.对比例1
91.制备了透明质酸溶液(mw 20kda,3%(w/v)),以及聚乙烯吡咯烷酮(mw 30kda,30%(w/v))和聚乙烯醇混合溶液(mw 30kda,30%(w/v),1:1(w/w))并通过超声波溶解充分排空气泡。
92.将浓度为107个每毫升的3毫升微藻母液离心去除培养基,然后加入1毫升透明质酸溶液,将针头混合液浇注进入聚二甲基硅氧烷微孔阵列模具,以4000rpm速度离心30分钟以填充针头空腔,离心后除去模具上面多余的溶液。
93.将聚乙烯吡咯烷酮以及聚乙烯醇混合溶液(0.1毫升)浇注进入模具上层。再次以4000rpm速度离心40分钟,以30摄氏度干燥三小时。完全干燥后,剥离模具获得微针贴片。
94.以上制备的微针贴片针头过于柔软缺乏机械强度无法支撑,同时在施加于皮肤后会发生针头倒塌,无法实现插入皮肤的效果。微针倒塌后的扫描电镜图片参考图4所示。
95.对比例2
96.制备了透明质酸溶液(mw 2000kda,30%(w/v)),以及聚乙烯吡咯烷酮(mw 30kda,30%(w/v))和聚乙烯醇混合溶液(mw 30kda,30%(w/v),1:1(w/w))并通过超声波溶解充分排空气泡。
97.将浓度为107个每毫升的3毫升微藻母液离心去除培养基,然后加入1毫升透明质酸溶液,将针头混合液浇注进入聚二甲基硅氧烷微孔阵列模具,以4000rpm速度离心30分钟以填充针头空腔,离心后除去模具上面多余的溶液。
98.将聚乙烯吡咯烷酮以及聚乙烯醇混合溶液(0.1毫升)浇注进入模具上层。再次以4000rpm速度离心40分钟,以30摄氏度干燥三小时。完全干燥后,剥离模具获得微针贴片。
99.以上制得的微针贴片针头机械性较强,但脆度过高,柔韧性较差,会在施加于皮肤时发生针头断裂,无法实现插入皮肤以及在皮下溶解。
100.对比例3
101.制备了透明质酸溶液(mw 20kda,30%(w/v)),以及聚乙烯吡咯烷酮(mw 30kda,30%(w/v))和聚乙烯醇混合溶液(mw 30kda,30%(w/v),1:1(w/w))并通过超声波溶解充分排空气泡。
102.将浓度为103个每毫升的3毫升微藻母液离心去除培养基,然后加入1毫升透明质
酸溶液,将针头混合液浇注进入聚二甲基硅氧烷微孔阵列模具,以4000rpm速度离心30分钟以填充针头空腔,离心后除去模具上面多余的溶液。
103.将聚乙烯吡咯烷酮以及聚乙烯醇混合溶液(0.1毫升)浇注进入模具上层。再次以4000rpm速度离心40分钟,以30摄氏度干燥三小时。完全干燥后,剥离模具获得微针贴片。
104.将上述制得的活性微藻溶解微针贴片进行荧光成像,结果发现所制得的微针贴片针头清晰,尺寸均一,但是针头内部仅观察到微弱小球藻荧光。将浓度为103个每毫升的小球藻溶液进行光照下氧气产生能力测试并制作产氧曲线,发现小球藻浓度过低导致产氧效率较差。
105.对比例4
106.制备了透明质酸溶液(mw 20kda,30%(w/v)),以及聚乙烯吡咯烷酮(mw 30kda,30%(w/v))和聚乙烯醇混合溶液(mw 30kda,30%(w/v),1:1(w/w))并通过超声波溶解充分排空气泡。
107.将浓度为107个每毫升的3毫升微藻母液离心去除培养基,然后加入1毫升透明质酸溶液,将针头混合液浇注进入聚二甲基硅氧烷微孔阵列模具,以1000rpm速度离心30分钟以填充针头空腔,离心后除去模具上面多余的溶液。
108.将聚乙烯吡咯烷酮以及聚乙烯醇混合溶液(0.1毫升)浇注进入模具上层。再次以1000rpm速度离心40分钟,以30摄氏度干燥三小时。完全干燥后,剥离模具获得微针贴片。
109.以上制得的微针贴片在脱模是发现有部分针头不完整,系离心速度过低,溶液填充模具不充分导致,同时观察到贴片中有大量气泡,导致受力不均匀,贴片在施加于皮肤时极易发生断裂。
110.对比例5
111.制备了透明质酸溶液(mw 20kda,30%(w/v)),以及聚乙烯吡咯烷酮(mw 30kda,30%(w/v))和聚乙烯醇混合溶液(mw 30kda,30%(w/v),1:1(w/w))并通过超声波溶解充分排空气泡。
112.将浓度为107个每毫升的3毫升微藻母液离心去除培养基,然后加入1毫升透明质酸溶液,将针头混合液浇注进入聚二甲基硅氧烷微孔阵列模具,以4000rpm速度离心20分钟以填充针头空腔,离心后除去模具上面多余的溶液。
113.将聚乙烯吡咯烷酮以及聚乙烯醇混合溶液(0.1毫升)浇注进入模具上层。再次以4000rpm速度离心40分钟,以70摄氏度干燥三小时。完全干燥后,剥离模具获得微针贴片。
114.上述制得的微针贴片,由于烘干温度过高,脆性极大,在施加于皮肤表面时极易断裂。同时将该贴片进行荧光成像,发现并无小球藻红色荧光,系高温导致小球藻全部死亡,失去产氧能力。
115.综上,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基于活性微藻的可溶解微针、微针贴片、制备方法和应用。基于活性微藻的溶解微针贴片可通过递送活性微藻,使其在肌肤深层通过光合作用产氧以实现局部治疗,基于聚合物的溶解微针贴片具有高生物相容性、且无痛微创,适应性好。本发明提供的活性微藻溶解微针贴片的制备方法具有制备工艺简单、快速、条件温和及普适性好的优势,微针工艺机械性以及韧性良好,同时能保证微藻的长期活力,易于储存运输,有利于商品化。
116.以上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
员来说,本发明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