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技术涉及皮肤镜的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复合皮肤镜。
背景技术:2.皮肤镜又称皮表透光显微镜,用来观察皮肤色素性疾病,医生在使用皮肤镜的时候,有手持式和固定式两种使用模式,手持式方便医生诊断,固定式用于一些特定伤口的观察和诊断,现有皮肤镜在两种使用模式切换以及固定式观察时,容易出现对焦不准。
3.另外,现有皮肤镜的光源是由环形led阵列组成,由于光源入射光的角度是固定不变的,因此不同观察距离下光源形成光亮强度不同,并且光源共同形成的最亮光斑点距离是固定不变的。在实际使用皮肤镜时,皮肤镜与皮肤之间的距离不同使得观察到的结果不同,并且光照的强度也影响观察的结果。
4.当患者伤口需要长期随诊观察时,为了便于观察伤口的愈合程度以及发展情况,需要皮肤镜与观察表面位置固定,而皮肤镜不可能长期固定为单一患者服务,所以每次均需要调节皮肤镜与患者皮肤之间的距离,拍摄距离由医生手工调节,此时为固定式使用,由于无法保证每次记录的图像的放大倍数相同,导致病理部位(如斑,疤痕)的大小变化无法准确对比,例如一处不断缩小的疤痕,如果每次都对焦在画面中央,则拍摄出的画面中疤痕的大小可能相同;现有的通常都是通过医生的经验进行调节距离,没有具体的参数进行指导,导致对于伤口的愈合程度以及发展情况评估不准确。
技术实现要素:5.本发明目的在于: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的皮肤镜的入射光源角度固定不变和同一距离的光照强度固定不变并且皮肤镜与患者皮肤之间的距离有效控制的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复合皮肤镜。
6.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复合皮肤镜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7.一种复合皮肤镜,包括主镜身、镜头底座、光源组件,所述主镜身内部设置有光学系统和电路系统,所述主镜身的一端设置有端盖,所述主镜身的另一端设置有镜头底座,所述镜头底座外周侧设置有所述光源组件,
8.所述光源组件包括安装外壳、安装座、三个调节灯、三个固定灯以及调节机构和复位机构,所述安装外壳与所述主镜身通过螺纹连接,所述安装座设置在所述安装外壳的内周壁,三个所述调节灯以及三个所述固定灯等间距圆周设置在所述安装座的底面,所述调节灯和所述固定灯交替间隔设置,每一个所述调节灯均对应设置有一个所述调节结构和一个所述复位机构,所述调节机构用于调节所述调节灯的角度,所述复位机构用于所述调节灯快速复位。
9.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10.所述光源组件还包括转动环,所述转动环转动连接在所述安装外壳的周侧,所有所述复位机构均与所述转动环连接,所述转动环用于同时触发所述复位机构。
11.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12.所述调节机构包括灯座、第一固定座、扭簧、转动杆、第一压缩弹簧、转动套、限位环、限位块、第二压缩弹簧、限位杆、第二固定座、挡环,所述调节灯固定在所述灯座上,转动杆设置在所述灯座远离所述调节灯的端面,所述转动杆垂直设置在所述灯座上,所述第一固定座固定在所述安装座的底面,所述第一固定座上开设有圆形孔,所述转动杆转动穿设在所述圆形孔内,所述扭簧套设在所述转动杆上,所述扭簧位于所述灯座与所述第一固定座之间,所述转动套滑移套设在所述转动杆远离所述灯座的端部,所述转动套与所述转动杆同轴转动,所述转动套远离所述调节灯的一端穿出所述安装外壳并设置有转动头,所述第一压缩弹簧设置在所述转动套与所述第一固定座之间,所述第一压缩弹簧所述套设在转动杆上,所述限位环设置在所述转动套靠近所述第一固定座的端部外周侧,所述限位块与所述限位块适配,所述限位杆设置在所述限位块上,所述限位杆的轴线与所述转动杆轴线相交且平行于所述安装外壳的中心轴线,所述第二固定座固定设置在所述第一固定座上,所述第二固定座开设有贯穿孔,所述限位杆穿过所述贯穿孔并于所述贯穿孔适配,所述第二压缩弹簧设置在所述第二固定座与所述限位块之间,所述第二压缩弹簧套设在所述限位杆上,所述挡环固定套设在所述限位杆上,所述挡环位于所述第二固定座远离所述限位块的一侧。
13.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14.所述复位机构包括连接杆、拨动片,所述连接杆的轴向中心位置设置在所述限位杆远离所述限位块的端部,所述连接杆垂直所述限位杆,所述拨动片由两个底片和一个顶片组成,所述顶片与所述底片之间通过所述弧片连接,所述拨动片两侧均设置有拨动杆,所述拨动杆穿出所述安装外壳与所述转动环固定连接,所述安装外壳侧壁开设豁口,所述豁口与所述拨动杆对应,所述豁口的开口宽度为所述拨动片宽度的两倍。
15.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16.所述转动杆包括圆柱杆和方杆,且两者同轴固定,所述转动套沿其中心轴线贯穿开设有方孔,所述方杆与所述方孔适配,所述扭簧套设在所述圆柱杆上,所述圆柱杆穿设在所述圆形孔内。
17.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18.所述限位环为锥形套筒状,所述限位环靠近所述第一固定座的一端的外径大于另一端的外径,所述限位块为半弧形状,所述限位块的内侧面为楔形,所述限位块与所述限位环对应适配。
19.综上所述,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20.1.医生在对患者皮肤进行观察时,光源亮度、对焦距离均会影响观察的结果,通过调节调节灯的角度,可以在不改变对焦距离的情况下将光源汇聚到患者皮肤患处,可以使得皮肤患处的光照强度增加因此观察的效果更好;
21.2.在患者伤口需要长期随诊时,由于三个调节灯调整到同一角度后光源的光斑汇聚点距离三个调节灯所在的平面的距离为垂直距离且是固定的,第一次对患处观察后,记录好调节灯的调节角度,后续的观察时按照首次调节灯的角度进行调节后直接将调节灯的光斑对准患处,此时观察距离以及光亮强度与首次一致,能够准确的获得患处痊愈情况;
22.3.调节机构和复位机构结构简单操作方便,转动环与所有复位机构的拨动杆固定
连接,只需要通过转动转动环就可以将所有调节灯调节后的角度进行复位,操作方便简单。
附图说明
23.图1是本发明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24.图2是本发明的镜头底座与光源组件安装结构示意图。
25.图3是本发明的镜头底座与光源组件安装结构另一角度示意图。
26.图4是调节灯光线图,其中调节灯调节角度一致。
27.图5是本发明光源组件结构示意图。
28.图6是图5中a处放大图。
29.图7是光源组件的仰视图。
30.图8是本发明转动杆轴线位置竖剖图。
31.图9是本发明调节机构和复位机构结构示意图。
32.附图标记说明:1、主镜身;2、镜头底座;3、光源组件;4、安装外壳;5、安装座;6、转动环;7、调节灯;8、固定灯;9、调节机构;10、灯座;11、第一固定座;12、扭簧;13、转动杆;14、第一压缩弹簧;15、转动套;16、限位环;17、限位块;18、第二压缩弹簧;19、限位杆;20、第二固定座;21、挡环;22、复位机构;23、连接杆;24、拨动片;25、拨动杆;26、顶片;27、底片;28、弧片;29、豁口。
具体实施方式
33.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34.以下结合附图1-9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35.本技术实施例公开一种复合皮肤镜。
36.参照图1和图2,一种复合皮肤镜,包括主镜身1,主镜身1为圆柱形盒体,主镜身1内部设置有光学系统和电路系统(附图中未示出),主镜身1的一端设置有端盖,端盖上穿设有连接线,连接线一端与光学系统连接另一端与显示屏连接。
37.主镜身1的另一端设置有镜头底座2,镜头底座2整体呈圆筒状,镜头底座2通过螺纹与主镜身1的盒体连接,镜头底座2外周侧设置有光源组件3,光源组件3与主镜身1之间通过螺纹连接。
38.参照图2、图3和图7,光源组件3包括安装外壳4、安装座5、转动环6、三个调节灯7、三个固定灯8以及调节机构9和复位机构22,安装外壳4为圆筒状,安装外壳4的上端外周侧设置有外螺纹,安装外壳4与主镜身1通过螺纹连接,安装座5设置在安装外壳4的内周壁,安装座5整体呈圆环形,安装座5与安装外壳4之间卡接固定,三个固定灯8、三个调节灯7沿安装座5底面等间距圆周设置,其中固定灯8和调节灯7交替间隔设置,固定灯8与主镜身1的盒体轴线保持一个固定的角度,调节机构9调控调节灯7与与主镜身1的盒体轴线角度,复位机构22同时将所有调节灯7恢复至与固定灯8角度一致,每个调节灯7对应一个调节机构9和一个复位机构22。
39.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例中包括三个调节灯7和三个固定灯8,在其他实施例中调节灯7的数量至少为三个而固定灯8数量可根据需要确定,在本实施例中固定灯8与主镜身1的盒体轴线夹角锐角为30
°
,在其他实施例中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确定。
40.参照图5-图9,调节机构9包括灯座10、第一固定座11、扭簧12、转动杆13、第一压缩弹簧14、转动套15、限位环16。调节灯7卡接固定在灯座10上,转动杆13包括圆柱杆和方杆,且两者同轴固定,转动杆13垂直设置在灯座10远离调节灯7的端面,灯座10上开设有螺纹孔,圆柱杆的端部开设有螺纹,两者通过螺纹配合连接,第一固定座11固定在安装座5的底面,第一固定座11上开设有圆形孔,圆柱杆穿设在圆形孔内,灯座10与第一固定座11之间设置有扭簧12,扭簧12套设在圆柱杆上,扭簧12为调节灯7提供复位的力,圆柱杆与圆形孔之间设置有阻尼,使得在扭簧12的回复力作用下调节灯7平缓的复位。方杆上套设有转动套15,转动套15为圆柱形的长杆,转动套15上沿其中心轴线贯穿开设有方孔,方杆与方孔适配,转动套15与第一固定座11之间设置有第一压缩弹簧14,第一压缩弹簧14与转动套15端面固定,第一压缩弹簧14套设在转动杆13上,转动套15远离调节灯7的一端穿出安装外壳4并设置有转动头,转动头与转动套之间固定连接,安装外壳4上设置有刻度,刻度设置在转动套15穿出安装外壳4的周侧,转动头与刻度位置对应(附图中未示出),通过转动转动头来调节转动套15转动的角度。转动套15靠近第一固定座11的端部外周侧设置有限位环16,限位环16为锥形套筒状,限位环16靠近第一固定座11的一端的外径大于另一端的外径。
41.调节机构9还包括限位块17、第二压缩弹簧18、限位杆19、第二固定座20、挡环21。限位块17为半弧形状,限位块17的内侧面为楔形,限位块17与限位环16适配,限位杆19设置在限位块17的外侧面上,限位杆19的轴线通过转动杆13轴线且平行于安装外壳4的中心轴线,第二固定座20固定在第一固定座11上,第二固定座20开设有贯穿孔,限位杆19穿过贯穿孔并于贯穿孔适配,第二固定座20与限位块17之间设置有第二压缩弹簧18,第二压缩弹簧18套设在限位杆19上,限位杆19上固定设置有挡环21,挡环21位于第二固定座20远离限位块17的一侧。初始状态时在第一压缩弹簧14和第二压缩弹簧18的弹力作用下,使得限位环16和限位块17在摩擦力作用下抵紧,因此转动杆13不能自由转动,调节灯7保持固定角度,此时挡环21的一端面与第二固定座20侧面贴合。
42.需要说明的是:三个固定灯8、三个调节灯7共同形成的圆环面为第一圆环曲面,转动杆13的轴线与第一圆环曲面相切,使得在转动转动杆13时,调节灯7光线轴线始终与主镜身1中心轴线相交。并且初始状态时固定灯8、调节灯7与主镜身1的盒体轴线的夹角一致,扭簧12处于松弛状态。
43.复位机构22包括连接杆23、拨动片24,连接杆23的轴向中心位置设置在限位杆19远离限位块17的端部,连接杆23垂直限位杆19,拨动片24设置有两个,两个拨动片24关于限位杆19对称设置,拨动片24由两个底片27和一个顶片26组成,顶片26位于两个底片27之间,顶片26与底片27之间通过弧片28连接,初始状态时连接杆23位于底片27上表面,拨动片24两侧均设置有拨动杆25,拨动杆25穿出安装外壳4与转动环6卡接固定(附图中未示出),相应的安装外壳4侧壁开设有与拨动杆25适配的豁口29,转动转动环6,连接杆23由底片27上表面位置移动到顶片26上表面,第二压缩弹簧18被压缩,限位块17与限位环16脱离接触,当扭簧12处于松弛状态时转动杆13不转动,当扭簧12有力作用时,转动杆13在扭簧12恢复力作用下转动,使得调节灯7复位到初始状态,连接杆23再由顶片26上侧面移动到底片27上侧
面位置,限位块17与限位环16接触后,调节灯7角度固定不动。在进行复位的过程限位块17与限位环16脱离接触后在进行接触,使得调节灯7从调整前的角度恢复到原始角度并在限位块17与限位环16的接触产生摩擦力作用下保持原始角度固定不动。转动转动环6时沿一个方向进行转动,直至无法转动即可停止,且观察亮度有明显变化,为确保调节灯7完全复位,转动转动环6时,可顺时针转动至无法转动后再逆时针转动到无法转动或者逆时针转动至无法转动后再顺时针转动到无法转动。
44.如图4所示,所述调节灯7和固定灯8均为方向性非常好的单色光源,一般而言,未经散射的光柱是不可见的(光柱的范围可由空气中的颗粒散射后而轻微可见),但投射到物体之后会形成一个光斑。本方案中,每次随诊调节时,首先每个调节灯7都在待拍摄的皮肤表面投下一个光斑,而由于刚开始调节时皮肤镜可能不垂直于伤口或疤痕表面,则三个调节灯7在皮肤表面形成的光斑并没有汇聚在一起,其中分别调节三个调节灯7的角度,当三个光斑汇聚在一起时,由三点确定一个平面的原理,可知此时呈现光斑的皮肤表面与摄像头镜头的距离为预设的确定的距离,并且与镜头的轴线垂直。即患者每次随诊时,均能保证每次皮肤镜与皮肤表面的距离一致并保持垂直,有利于疤痕评估和康复评估。
45.同时,由于皮肤镜固定在调节支架上,通过调节支架来调节皮肤镜距离皮肤表面的距离,这为非常常见的现有技术,在此不再赘述。
46.工作原理:如图4所示,由于三个调节灯7位于同一平面内,初始状态时调节灯7与主镜身1的中心轴线成一定角度并且调节灯7的中心轴线与主镜身1的中心轴线相交,当将三个调节灯7调节同样的角度后,三个调节灯7的光线的光斑相交一点且该点在主镜身1的中心轴线,因此该点距离三个调节灯7所在的平面即为确定的距离,通过根据调节灯7调节角度来控制观察距离。
47.医生在使用皮肤镜时首先旋转转动环6,具体方式为顺时针转动至无法转动后再逆时针转动到无法转动或者逆时针转动至无法转动后再顺时针转动到无法转动确保调节灯7复位,调节灯7的角度与固定灯8的角度一致,再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调节调节灯7的角度;医生对单一调节灯7进行调节,首先按压转动头即转动套15端面挤压第一压缩弹簧14,此时在第二压缩弹簧18弹力作用下限位块17有继续压紧限位环16的趋势,但由于挡环21的限制使得限位块17与限位环16之间不再接触,再根据调节角度要求转动转动头,转动角度即为调节灯7的调节角度,调节完成后保持调节角度不变,然后缓慢放松对转动头的按压力,在此过程第一压缩弹簧14的弹力作用下限位环16再一次与限位块17接触直至完全抵紧,此时限位环16与限位块17之间产生的摩擦力大于扭簧12的回复力,调节灯7保持调节后的状态固定不动。按照上述步骤逐一对调节灯7进行调整,对皮肤表面观察完之后,旋转转动环6使调节灯7复位,转动转动环6,转动环6带动所有拨动片24转动,与拨动片24对应的连接杆23由底片27上侧面位置移动到顶片26上侧面再移动到底片27上侧面,连接杆23带动限位杆19移动,压缩第二压缩弹簧18,限位块17脱离与限位环16的接触,在扭簧12的作用下转动杆13转动复位,在阻尼轴承的作用下调节灯7平缓的复位,然后在第二压缩弹簧18的作用下限位块17再次与限位环16接触,在摩擦力作用下转动杆13无法转动,调节灯7处于复位状态。
48.同时,在观察过程中,通过调节灯确定好距离后,由于皮肤的镜面反射作用较强,固定光场将皮肤表面的光反射或经皮肤表皮内折射-反射进入皮肤镜光学组件后,可能导
致观测不清晰的情况,这时可以单独调整某一个调节灯的角度,用来改变光场分布,从而更清晰的反应皮肤表面情况。
49.以上均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技术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