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痰管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0771662发布日期:2022-07-16 00:37阅读:152来源:国知局
吸痰管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医疗器械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吸痰管。


背景技术:

2.吸痰管主要是利用负压的原理,吸出位于患者呼吸道内部的痰液,避免痰液大量聚留在患者呼吸道内导致呼吸困难、呼吸系统感染等。现有的部分吸痰管带冲洗管,可实现一定的冲洗、通畅吸痰管的功能,避免浓痰堵住吸痰管,保证吸痰的顺利进行。
3.但现有吸痰管存在下列问题:一是很难吸除位于呼吸道深部的痰液,如果呼吸道深部的痰液无法及时排除、吸除,容易堵塞呼吸道,引起肺部感染或肺部感染迁延不愈,甚至导致患者缺氧、窒息;二是冲洗液直接通过吸痰管注入到呼吸道内,冲洗液四处流溢,使冲洗吸痰管的作用不确切,且冲洗液无法被全部吸除导致部分冲洗液滞留呼吸道内,滞留在呼吸道内的冲洗液过多可能会引起患者过度呛咳,甚至呼吸道痉挛,可能加剧患者缺氧,也会给患者带来不适,存在一些风险、弊端。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发明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吸痰管,能够在防溢管中稀释痰液,以减少冲洗液进入到肺部的情况,还能促使患者通过咳嗽的方式将肺部支气管深处的痰液和冲洗液排出到主气管,方便被吸痰管吸出,以增强吸痰管的清洁效果。
5.根据本发明第一方面实施例的一种吸痰管,包括:柔性管体,所述柔性管体内设置有吸引管腔和冲洗管腔,所述柔性管体包括有用于送入呼吸道的第一管段和位于体外的第二管段,所述第二管段上设置有连通所述吸引管腔的负压接头,所述第二管段上设置有连通所述冲洗管腔的注入口;防溢管,设置在所述第一管段的端部,所述防溢管内设置有防溢腔,所述防溢腔连通所述吸引管腔和所述冲洗管腔,所述防溢管上设置有开口;若干刺激器,所述刺激器设置在所述第一管段或所述防溢管中至少一个的外管壁上,所述刺激器具有刺激部,所述刺激部相对所述第一管段或所述防溢管的外管壁向外凸出,所述刺激部能够刺激呼吸道内壁。
6.根据本发明第一方面实施例的吸痰管,至少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7.1、本实施例的吸痰管设置有防溢管和防溢腔,吸引管腔和冲洗管腔都连通防溢腔,冲洗液先到达防溢腔;在吸痰的过程中,当吸引的负压足够大时,利用负压把呼吸道内的痰液吸入防溢腔、吸引管腔,同时把冲洗液限制在防溢腔、吸引管腔内以实现稀释痰液、冲洗通畅管腔,冲洗液起到内冲洗的作用,可有效防止冲洗液溢出到呼吸道,避免过多冲洗液溢出引起的过度呛咳、呼吸道痉挛等,又能使冲洗吸痰管的作用确切,提高吸痰的效果和效率,并提高患者舒适度,减少对患者的刺激,降低加剧患者缺氧的风险;
8.2、本实施例的吸痰管,在第一管段和/或防溢管外设置有若干刺激器,在吸痰的过程中,旋转或者抽拉柔性管体,通过刺激器刺激患者的呼吸道,能够诱发患者咳嗽,咳嗽可
促使患者将呼吸道深部的痰液向呼吸道浅部排出,利于吸除呼吸道深部的痰液,以增强吸痰管的吸痰效果。
9.根据本发明第一方面所述的吸痰管,所述防溢管和所述柔性管体一体成型。
10.根据本发明第一方面所述的吸痰管,所述防溢管为独立件,所述防溢管套设在所述第一管段的端部。
11.根据本发明第一方面所述的吸痰管,所述第一管段的端部或所述防溢管中至少一个开设有侧孔。
12.根据本发明第一方面所述的吸痰管,所述刺激器包括至少一个第一刺激器,所述第一刺激器设置在所述防溢管的外管壁上。
13.根据本发明第一方面所述的吸痰管,所述刺激器包括至少一个第二刺激器,所述第二刺激器设置在所述第一管段的外管壁上,所述第二刺激器与所述防溢管间的距离在0-30cm范围内。
14.根据本发明第一方面所述的吸痰管,所述刺激器一体成型设置在所述第一管段或所述防溢管上。
15.根据本发明第一方面所述的吸痰管,所述刺激器包括套件,所述刺激器通过所述套件套接在所述第一管段或所述防溢管上。
16.根据本发明第一方面所述的吸痰管,所述套件为完整的环状结构,或者所述套件为环状结构的一部分。
17.根据本发明第一方面所述的吸痰管,所述刺激部为毛状物、凸点、片状外凸块、柱形外凸块、锥形外凸块中的至少一种。
18.根据本发明第一方面所述的吸痰管,所述柔性管体的第二管段开设有通气孔,所述通气孔连通所述吸引管腔。
19.根据本发明第一方面所述的吸痰管,所述通气孔上设置有第一塞盖。
20.根据本发明第一方面所述的吸痰管,所述柔性管体的外管壁上设置有刻度。
21.本技术的其它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说明书中阐述,并且,部分地从说明书中变得显而易见,或者通过实施本技术而了解。本技术的目的和其他优点可通过在说明书、权利要求书以及附图中所特别指出的结构来实现和获得。
附图说明
22.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技术方案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技术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并不构成对本技术技术方案的限制。
23.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吸痰管的结构示意图;
24.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吸痰管的剖视图。
25.附图标记:柔性管体100;第一管段101;第二管段102;吸引管腔110;冲洗管腔120;防溢管130;防溢腔131;端孔132;侧孔133;第一刺激器141;第二刺激器142;负压接头150;通气孔160;冲洗接头170。
具体实施方式
26.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
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
27.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或活动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不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或可以相互通信;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间接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
28.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若干的含义是一个或者多个,多个(或多项)的含义是两个以上,大于、小于、超过等理解为不包括本数,以上、以下、以内等理解为包括本数。如果有描述到“第一”、“第二”等只是用于区分技术特征为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先后关系。
29.现有的吸痰管用于吸除呼吸道内的痰液、分泌物。因吸痰管插入呼吸道时是盲插管,吸痰管末端有时可插入到下呼吸道,有时未能进入下呼吸道而滞留在咽喉部;即便吸痰管到达下呼吸道,但由于深部的呼吸道管径小,吸痰管很难到达呼吸道深部,很难吸除呼吸道深部的痰液。且痰液过浓时容易出现堵管情况,需要用冲洗液对浓痰进行稀释。以上因素决定一次吸痰操作需要多次吸痰管插入操作,容易损伤呼吸道,难吸除呼吸道深部痰液;而且采用冲洗液冲洗,冲洗液直接通过吸痰管注入到呼吸道内,冲洗液四处流溢,使冲洗吸痰管的作用不确切,且冲洗液无法被全部吸除导致部分冲洗液滞留呼吸道内,滞留在呼吸道内的冲洗液过多可能会引起患者过度呛咳,甚至呼吸道痉挛,可能加剧患者缺氧,也会给患者带来不适。如果呼吸道深部的痰液和冲洗液积聚过多,无法及时排除、吸除,容易堵塞呼吸道,引起肺部感染或肺部感染迁延不愈,甚至导致患者缺氧、窒息。
30.针对上述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吸痰管。
31.参照图1和图2,吸痰管包括有柔性管体100,柔性管体100内设置有吸引管腔110和冲洗管腔120,柔性管体100包括用于送入呼吸道的第一管段101和位于体外接近操作者的第二管段102。第二管段102上设置有连通吸引管腔110的负压接头150,负压接头150用于与抽吸装置连接,通过抽吸装置产生负压,吸除痰液。第二管段102上还设置有连通冲洗管腔120的注入口,注入口上设置有冲洗接头170,冲洗接头170连接外界管道,用于往冲洗管腔120注入冲洗液。在第一管段101的端部设置有防溢管130,防溢管130内设置有防溢腔131,吸引管腔110和冲洗管腔120分别连通防溢腔131。防溢管130上设置有至少一个开口。本实施例的吸痰管设置有防溢管130和防溢腔131,吸引管腔110和冲洗管腔120都连通防溢腔131,冲洗液先到达防溢腔131;在吸痰的过程中,当吸引的负压足够大时,利用负压把呼吸道内的痰液吸入防溢腔131、吸引管腔110,同时把冲洗液限制在防溢腔131、吸引管腔110内以实现稀释痰液、冲洗通畅管腔,冲洗液起到内冲洗的作用,可有效防止冲洗液溢出到呼吸道,避免过多冲洗液溢出引起的过度呛咳、呼吸道痉挛等,又能使冲洗吸痰管的作用确切,提高吸痰的效果和效率,并提高患者舒适度,减少对患者的刺激,降低加剧患者缺氧的风险。
32.此外,本技术的吸痰管,在第一管段101或防溢管130中至少一个的外管壁上设置有刺激器,刺激器具有刺激部,刺激部相对第一管段101或防溢管130的外管壁向外凸出,刺激部能够刺激呼吸道内壁。应用上述的吸痰管,在吸痰的过程中,可以旋转或者抽拉柔性管
体100,通过设置在第一管段101或防溢管130外管壁的刺激器,刺激患者的呼吸道,诱发患者咳嗽,咳嗽可促使患者将呼吸道深部的痰液向呼吸道浅部排出,利于吸痰管吸除呼吸道深部的痰液,一次插入吸痰操作可吸除更多痰液,且更容易吸除呼吸道深部痰液,增强吸痰管的吸痰效果、效率,以减少吸痰管插入操作次数,提高舒适性。
33.需要说明的是,冲洗管腔120的管壁可以全部设置在吸引管腔110内部,如图1所示;或者冲洗管腔120的管壁部分嵌入吸引管腔110的管壁内;又或者冲洗管腔120的管壁可以全部设置在吸引管腔110外部,冲洗管腔120的管壁和吸引管腔110的管壁并排设置,两者一起构成柔性管体100。本技术实施例对冲洗管腔120与吸引管腔110之间的具体设置方式不作具体限定,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设置,在此不再赘述。
34.需要说明的是,防溢管130和柔性管体100的第一管段101之间可以是一次一体成型,或者二次一体成型,或多次一体成型,如图1所示,防溢管130与柔性管体100之间一体成型,可减少配件,方便使用。此外,防溢管130与柔性管体100之间,还可以是防溢管130二次成型于柔性管体100上;也可以是防溢管130作为独立件,套装连接在第一管段101的端部。本技术实施例对防溢管130与柔性管体100之间的具体连接方式不作具体限定,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设置,在此不再赘述。
35.需要说明的是,刺激器的数量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多个,本技术对刺激器的数量不作具体限定,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设置。
36.需要说明的是,刺激器的位置可以位于第一管段101和防溢管130的任何位置,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设置刺激器的位置。
37.需要说明的是,刺激器可以是与吸痰管一次成型为一体的结构,也可以是两次成型为一体结构,也可以是多次成型为一体结构,也可以是刺激器作为配件组装到柔性管体100上,然后固定连接或可移动的连接在柔性管体100上,本技术实施例对此不作具体限定,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设置,在此不再赘述。
38.需要说明的是,刺激部可以为毛状物、凸点、片状外凸块、柱形外凸块、锥形外凸块中的一种或者多种,本技术实施例对此不作具体限定,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设置,在此不再赘述。
39.下面结合附图实施例,对本技术的吸痰管作进一步阐述。
40.参照图1和图2,本技术提供的一种优选实施例。一种吸痰管,包括有柔性管体100,柔性管体100内设置有吸引管腔110和冲洗管腔120,柔性管体100包括用于送入呼吸道的第一管段101和位于体外接近操作者的第二管段102。第二管段102上设置有连通吸引管腔110的负压接头150。第二管段102上还设置有连通冲洗管腔120的注入口,注入口上设置有冲洗接头170。在第一管段101的端部设置有防溢管130,防溢管130内设置有防溢腔131,吸引管腔110和冲洗管腔120分别连通防溢腔131。防溢管130上设置有至少一个开口,开口包括开设在防溢管130端部的端孔132,以及开设在防溢管130侧壁的侧孔133。在第一管段101或防溢管130中至少一个的外管壁上设置有刺激器,刺激器具有刺激部,刺激部相对第一管段101或防溢管130的外管壁向外凸出,刺激部能够刺激呼吸道内壁。本实施例的吸痰管设置有防溢管130,在抽吸的过程中,当吸引管腔110内负压足够大时,能把冲洗液限制在防溢腔131内以实现稀释痰液、冲洗通畅管腔,冲洗液起到内冲洗的作用,可有效防止冲洗液溢出到呼吸道;同时本实施例的吸痰管还设置刺激器,刺激器能可控的诱发患者咳嗽,促使患者
将呼吸道深部的痰液向呼吸道浅部排出,利于吸痰管吸除呼吸道深部的痰液,以增强吸痰管的吸痰效果。
41.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1,防溢管130可以一体成型设置在第一管段101的端部,通过一体成型,使防溢管130的连接更加稳定可靠,同时可减少配件的数量,减少装配工艺。
42.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防溢管130还可以作为套管套装连接在第一管段101的端部。防溢管130套装在第一管段101的端部后,通过卡扣结构、粘连等方式实现固定。把防溢管130作为独立件,可以简化结构,便于量产,还可以设计为匹配现有的吸痰管,提高其适用范围。
43.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2,防溢管130侧壁开设有侧孔133,通过设置在防溢管130侧壁的侧孔133,能方便地将呼吸道侧壁的痰液吸入到防溢腔131内,加强吸痰管对呼吸道壁上的痰液的吸除效果,提高吸痰的效果和效率。进一步的,在吸痰的过程中,还可以在一定范围内旋转吸痰管,带动侧孔133转动,使侧孔133可以对呼吸道内壁一圈进行抽吸。侧孔133的数量可以是一个或者多个,本技术实施例对侧孔133的数量不作具体限定,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设置,在此不再赘述。
44.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还可以在第一管段101靠近防溢管130的一端开设有侧孔,通过设置在第一管段101侧壁的侧孔,把呼吸道侧壁的痰液直接吸入到吸引管腔110内。
45.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1,刺激器可以设置有多个,多个刺激器分开布置,可以对呼吸道的不同位置进行物理刺激,强化刺激的效果,更容易诱发患者咳嗽。
46.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1和图2,刺激器包括至少一个第一刺激器141,第一刺激器141设置在防溢管130的外管壁上。防溢管130位于第一管段101的端部,即第一刺激器141设置在吸痰管伸入呼吸道部分的最前端,当第一管段101通过声门插入到下呼吸道时,第一刺激器141可刺激呼吸道深部、中部,从而诱发患者咳嗽。因吸痰插入操作多是盲插,盲插导致吸痰管有时未能通过声门到达下呼吸道,当第一管段101无法插入下呼吸道而滞留在咽喉部时,第一刺激器141可刺激呼吸道的浅部、咽喉部,仍可以诱发患者咳嗽,咳嗽可使痰液由下呼吸道排出到上呼吸道,利于吸除呼吸道内的痰液。
47.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1和图2,刺激器还包括至少一个第二刺激器142,第二刺激器142设置在第一管段101的外管壁上,第二刺激器142与防溢管130间的距离在0-30cm范围内。当第一管段101通过声门插入到下呼吸道时,第二刺激器142仍然可以刺激呼吸道的浅部、咽喉部,由于呼吸道的浅部、咽喉部对物理刺激较为敏感,受到刺激后容易引发患者咳嗽。
48.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1,刺激器可以一体成型在第一管段101的外管壁上。通过一体成型,使刺激器的固定更可靠,同时可减少配件的数量,减少装配工艺。
49.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刺激器还可以作为配件组装到柔性管体100上。刺激器包括有套件,套件可以为完整的环状结构,或者套件还可以为环状结构的一部分。刺激器通过套件固定连接或可移动的套接在第一管段101外。刺激器和柔性管体100独立生产,再进行装配,可简化每个配件的结构,更加容易达成工业化生产。进一步的,当刺激器通过套件固定连接在第一管段101或防溢管130的外管壁上时,套件和外管壁可以为过盈配合,或者套件可以通过粘合剂固定在外管壁上。当刺激器通过套件可移动的套接在第一管段101外
时,第一管段101的外管壁可以设置有限位结构,限位结构对套件滑动的位置进行限位,避免滑脱脱离柔性管体100。
50.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刺激部为毛状物、凸点、片状外凸块、柱形外凸块、锥形外凸块中的一种或者多种,通过刺激部的移动、旋转运动对呼吸道产生物理刺激,促使诱发患者咳嗽。刺激部优选是柔性材料制作,如柔软的毛状物、柔性材料制作的片状外凸块,可以在呼吸道内形变,便于吸痰管插入呼吸道,便于刺激器通过声门等呼吸道狭窄部位,能够尽量降低刺激器对呼吸道的伤害,提高吸痰管的安全性。刺激部还可以是低高度的较硬凸起物,如凸点,刺激器仍可顺利通过声门,仍可以对呼吸道壁产生机械刺激,诱发咳嗽。进一步的,毛状物的刺激部能形成类似毛刷的结构,片状外凸块的刺激部能形成类似刮片的结构,在吸痰管的抽吸过程中,还能将呼吸道壁上粘性较高的痰液带出,进一步增强吸痰管的清洁效果。
51.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2,第二管段102的侧壁设置有通气孔160,通气孔160连通吸引管腔110。通过通气孔160,可以对吸引管腔110内负压进行控制,调整吸痰负压,利于柔性管体100的插入操作,减少吸痰操作对呼吸道的损失。当通气孔160关闭时,柔性管体100的管腔内负压较大,负压作用于第一管段101和防溢管130上,吸痰管可吸除痰液。当通气孔160打开时,负压作用于通气孔160,第一管段101和防溢管130处的压力较小,无法吸除痰液。如此,可以提高吸痰管的可控性,使得吸痰操作更加方便、安全。
52.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通气孔160上设置有塞盖。通过设置在通气孔160上的塞盖,可以方便地使通气孔160维持打开或者关闭状态,从而控制吸痰的状态。如此,可以进一步提高吸痰管的可控性,使得吸痰更加方便。
53.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柔性管体100上设置有刻度,刻度的起点可以是防溢管130的端部,也可不以防溢管130的端部为起点。通过设置在柔性管体100的刻度,可以清晰的获知吸痰管的插入长度,以控制吸痰管进入人体的深度,提高吸痰管的安全性,也可以计算吸痰操作中柔性管体移动的距离。
54.还应了解,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各种实施方式可以任意进行组合,以实现不同的技术效果。
55.以上是对本技术的较佳实施进行了具体说明,但本技术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方式,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违背本技术精神的共享条件下还可作出种种等同的变形或替换,这些等同的变形或替换均包括在本技术权利要求所限定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