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配、送餐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0960506发布日期:2022-07-30 12:57阅读:202来源:国知局
智能配、送餐系统的制作方法

1.本发明智能配、送餐系统,涉及智能控制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医疗行业的智能配送、餐系统。


背景技术:

2.目前,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身体健康的要求越来越高,各种身体健康检测中心、膳食中心和康复中心应运而生,这些医疗、康复中心都会对客户的身体情况进行检测,并根据检测的结果配置各种营养套餐,以满足客户通过饮食改善身体状况的目的。
3.但是上述各种医疗、康复中心都是只进行检测和配餐,需要客户根据配餐表自行进行采购和烹饪,由于每个人的烹饪、饮食习惯不同而无法完全达到配餐的最佳效果。针对上述现有技术中所存在的问题,研究设计一种新型的智能配、送餐系统,从而克服现有技术中所存在的问题是十分必要的。


技术实现要素:

4.根据上述现有技术提出的由客户自行采购烹饪营养餐,无法达到配餐的最佳效果的技术问题,而提供一种智能配、送餐系统。本发明主要通过医疗康复中心统一制作配餐食品,根据检测结果分析所需餐食,统一去送配餐,从而达到营养配餐的最佳效果。
5.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手段如下:
6.一种智能配、送餐系统是针对不同体质人群,通过检测数据,结合数据库各项数据的对比,进行智能配餐,经送餐系统安全送到客户手中食用;
7.进一步地,智能配、送餐系统包括:分析系统、配餐系统和送餐系统;
8.进一步地,分析系统结合客户检测数据分析配餐数据,并将配餐数据传输给配餐系统;
9.进一步地,配餐系统接收到分析系统传输的配餐数据后,按照配餐数据自配餐库中配取对应餐包,将餐包送入送餐系统中;
10.进一步地,送餐系统接收到餐包后,按照指令送到相对应的位置由护理人员或客户取餐。
11.进一步地,分析系统包括:输入模块、分析模块、对比模块和输出模块;
12.进一步地,输入模块将检测数据输入到系统中,并传输给分析模块;
13.进一步地,分析模块将监测数据与系统内存储的各项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分析后得出所需具体餐食数据,并将餐食数据传送给对比模块;
14.进一步地,对比模块将分析模块传送来的餐食数据与配餐库中的存储数据进行对比,将对比结果传送给输出模块;
15.进一步地,输出模块将餐食数据传送给配餐系统。
16.进一步地,配餐系统包括:信息接收模块、配餐库、机械手和打印机;
17.进一步地,信息接收模块接收到输出模块传送的信息,将信息传送给控制系统;
18.进一步地,控制系统将接收到信息后,将信息分别传送给机械手和打印机;
19.进一步地,机械手按照传送来的信息后,在配餐库中将相应的餐包取出后送入到送餐系统中;
20.进一步地,配餐库与对比模块适时进行存储数据共享;
21.进一步地,打印机接收到信息后打印出带有食品信息的二维码,通过机械手拾取二维码后粘贴到相应的餐包上。
22.进一步地,送餐系统包括:送餐车和扫码装置;
23.进一步地,送餐车具有自动驾驶系统;
24.进一步地,送餐车上装配有扫码装置,对粘贴在餐包上的二维码进行扫码,并将二维码信息传送给自动驾驶系统;
25.进一步地,自动驾驶系统根据接收到的二维码信息进行分析后,驾驶送餐车行至取餐处,由护理人员或客户扫码取餐。
26.进一步地,输入模块为键盘输入、扫码输入和远程无线输入中的一种或几种。
27.进一步地,输出模块采用无线传输形式将餐食数据传送给配餐系统。
28.进一步地,对比模块的对比结果为以下两种:
29.1、当餐食数据与配餐库中的存储数据匹配后,将餐食数据传送给配餐系统;
30.2、当餐食数据与配餐库中的存储数据不匹配后,将不匹配的数据内容回传给分析模块,分析模块根据检测数据进行二次分析,得出备选餐食数据,将备选餐食数据再次传送给对比模块进行对比,直至餐食数据与配餐库中的存储数据相匹配后,将餐食数据传送给配餐系统。
31.进一步地,存储数据包括存储的食品品种、数量、包装重量、存储期限。
32.进一步地,检测数据包括客户身体的病理数据、过敏食物、忌口食物、饮食习惯等数据。
33.进一步地,餐包为小包装结构,内部装有不同重量、不同材质、不同烹饪工艺加工好的食品以及不同重量的各种调味料。
34.较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以下优点:
35.1、本发明提供的智能配、送餐系统,通过智能系统进行分析、取餐、送餐各个程序,能够满足各个客户的不同需求;
36.2、本发明提供的智能配、送餐系统,通过智能分析系统,快速有效的分析出每个客户的具体配餐需求,最大程度的配出客户所需营养套餐,达到对客户身体健康的呵护;
37.3、本发明提供的智能配、送餐系统,通过分析模块、对比模块和配餐库之间的反复分析、对比,能够配备适合不同体质特征客户需求的配餐;
38.4、本发明提供的智能配、送餐系统,通过只能取餐和送餐系统,卫生、安全的将配餐送入到医护人员或客户手中,确保了配餐的食品安全;
39.5、本发明提供的智能配、送餐系统,通过读取二维码取餐,再次对配餐安全问题进行保障。
40.综上,应用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的由客户自行采购烹饪营养餐,无法达到配餐的最佳效果的问题。
附图说明
41.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做以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42.图1为本发明系统布局图;
43.图2为本发明系统流程框图。
44.图中:
45.1、分析系统11、输入模块12、分析模块13、对比模块14、输出模块;
46.2、配餐系统21、配餐库22、机械手23、信息接收模块24、打印机;
47.3、送餐系统31、送餐车32、扫码装置;
48.4、餐包。
具体实施方式
49.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发明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发明。
50.为使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以下对至少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的描述实际上仅仅是说明性的,决不作为对本发明及其应用或使用的任何限制。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51.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使用的术语仅是为了描述具体实施方式,而非意图限制根据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如在这里所使用的,除非上下文另外明确指出,否则单数形式也意图包括复数形式,此外,还应当理解的是,当在本说明书中使用术语“包含”和/或“包括”时,其指明存在特征、步骤、操作、器件、组件和/或它们的组合。
52.除非另外具体说明,否则在这些实施例中阐述的部件和步骤的相对布置、数字表达式和数值不限制本发明的范围。同时,应当清楚,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所示出的各个部分的尺寸并不是按照实际的比例关系绘制的。对于相关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己知的技术、方法和设备可能不作详细讨论,但在适当情况下,所述技术、方法和设备应当被视为授权说明书的一部分。在这里示出和讨论的所有示例中,任何具体值应被解释为仅仅是示例性的,而不是作为限制。因此,示例性实施例的其它示例可以具有不同的值。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讨论。
53.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方位词如“前、后、上、下、左、右”、“横向、竖向、垂直、水平”和“顶、底”等所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通常是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这些方位词并不指示和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或者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保护范围的限制:方位词“内、外”是指相对于各部件本身的轮廓的内外。
54.为了便于描述,在这里可以使用空间相对术语,如“在
……
之上”、“在
……
上方”、“在
……
上表面”、“上面的”等,用来描述如在图中所示的一个器件或特征与其他器件或特征的空间位置关系。应当理解的是,空间相对术语旨在包含除了器件在图中所描述的方位之外的在使用或操作中的不同方位。例如,如果附图中的器件被倒置,则描述为“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上方”或“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之上”的器件之后将被定位为“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下方”或“在其位器件或构造之下”。因而,示例性术语“在
……
上方”可以包括“在
……
上方”和“在
……
下方”两种方位。该器件也可以其他不同方式定位(旋转90度或处于其他方位),并且对这里所使用的空间相对描述作出相应解释。
55.此外,需要说明的是,使用“第一”、“第二”等词语来限定零部件,仅仅是为了便于对相应零部件进行区别,如没有另行声明,上述词语并没有特殊含义,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保护范围的限制。
56.如图所示,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智能配、送餐系统是针对不同体质人群,通过检测数据,结合数据库各项数据的对比,进行智能配餐,经送餐系统3安全送到客户手中食用;智能配、送餐系统包括:分析系统1、配餐系统2和送餐系统3;分析系统1结合客户检测数据分析配餐数据,并将配餐数据传输给配餐系统2;配餐系统2接收到分析系统1传输的配餐数据后,按照配餐数据自配餐库21中配取对应餐包4,将餐包4送入送餐系统3中;送餐系统3接收到餐包4后,按照指令送到相对应的位置由护理人员或客户取餐。
57.分析系统1包括:输入模块11、分析模块12、对比模块13和输出模块14;输入模块11将检测数据输入到系统中,并传输给分析模块12;分析模块12将监测数据与系统内存储的各项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分析后得出所需具体餐食数据,并将餐食数据传送给对比模块13;对比模块13将分析模块12传送来的餐食数据与配餐库21中的存储数据进行对比,将对比结果传送给输出模块14;输出模块14将餐食数据传送给配餐系统2。
58.配餐系统2包括:信息接收模块23、配餐库21、机械手22和打印机24;信息接收模块23接收到输出模块14传送的信息,将信息传送给控制系统;控制系统将接收到信息后,将信息分别传送给机械手22和打印机24;机械手22按照传送来的信息后,在配餐库21中将相应的餐包4取出后送入到送餐系统3中;配餐库21与对比模块13适时进行存储数据共享;打印机24接收到信息后打印出带有食品信息的二维码,通过机械手22拾取二维码后粘贴到相应的餐包4上。
59.送餐系统3包括:送餐车31和扫码装置32;送餐车31具有自动驾驶系统;送餐车31上装配有扫码装置32,对粘贴在餐包4上的二维码进行扫码,并将二维码信息传送给自动驾驶系统;自动驾驶系统根据接收到的二维码信息进行分析后,驾驶送餐车31行至取餐处,由护理人员或客户扫码取餐。
60.输入模块11为键盘输入、扫码输入和远程无线输入中的一种或几种。
61.输出模块14采用无线传输形式将餐食数据传送给配餐系统2。
62.对比模块13的对比结果为以下两种:
63.1、当餐食数据与配餐库21中的存储数据匹配后,将餐食数据传送给配餐系统2;
64.2、当餐食数据与配餐库21中的存储数据不匹配后,将不匹配的数据内容回传给分析模块12,分析模块12根据检测数据进行二次分析,得出备选餐食数据,将备选餐食数据再次传送给对比模块13进行对比,直至餐食数据与配餐库21中的存储数据相匹配后,将餐食
数据传送给配餐系统2。
65.存储数据包括存储的食品品种、数量、包装重量、存储期限。
66.检测数据包括客户身体的病理数据、过敏食物、忌口食物、饮食习惯等数据。
67.餐包4为小包装结构,内部装有不同重量、不同材质、不同烹饪工艺加工好的食品以及不同重量的各种调味料。
68.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