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痛风的中药热敷贴配方及其制备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30694190发布日期:2022-07-09 16:07阅读:417来源:国知局

1.本发明涉及治疗用于痛风的中药配方领域,具体为一种用于痛风的中药热敷贴配方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2.痛风是一种由于嘌呤生物合成代谢增加,尿酸产生过多沉积在关节滑膜、滑囊、软骨及其他组织中引起的反复发作性炎性疾病,痛风在中医理论中称之为痹症,主要由五个证型,湿热蕴结型,寒湿痹阻型,肝肾不足型,痰淤闭阻型以及寒热错杂型。
3.中医诊断中,对于寒湿痹阻型痛风的治疗,主要通过祛风散寒,燥湿消肿,散结止痛的方剂来进行治疗,以达到彻底治愈的目的,鉴于此,我们提出一种用于痛风的中药配方。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痛风的中药热敷贴配方及其制备方法,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针对寒湿痹阻型痛风,需要祛风散寒,燥湿消肿,散结止痛的问题。
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6.一种用于痛风的中药配方,制成该药物有效成分的原料组成及其重量配比为:乌头11-13g,双眼龙5-8g,甘遂15-18g,白附子8-13g,朱丹15-23g,火麻草8-13g,茯背虫23-30g,蜈蚣25-35g,白灰12-28g和壁虫20-25g。
7.作为优选技术方案,通过加入药用油,药用油采用高辣素、花椒麻素、胡椒素和姜辣素组成的天然发热剂,将药物配置成膏状,药用油可以使皮肤发热,使得药品的有效成分渗透性更强,提高护理效果。
8.作为优选技术方案,治疗寒湿痹阻型痛风的中药配方,针对轻症患者,用药较轻,由下列重量份数的中药原料制作而成:乌头11g,双眼龙5g,甘遂15g,白附子13g,朱丹23g,火麻草13g,茯背虫30g,蜈蚣35g,白灰12g和壁虫20g。
9.作为优选技术方案,治疗寒湿痹阻型痛风的中药配方,针对中症患者,由下列重量份数的中药原料制作而成:乌头12g,双眼龙6g,甘遂17g,白附子9g,朱丹20g,火麻草11g,茯背虫26g,蜈蚣32g,白灰15g和壁虫21g。
10.作为优选技术方案,治疗寒湿痹阻型痛风的中药配方,针对重症患者,由下列重量份数的中药原料制作而成:乌头13g,双眼龙8g,甘遂18g,白附子13g,朱丹15g,火麻草8g,茯背虫23g,蜈蚣25g,白灰27g和壁虫25g。
11.一种用于痛风的中药热敷贴制备方法,通过蒸馏水清洗药材,淘洗三次后,加入蒸馏水没过药面,浸泡20-30分钟,将原料取出进行烘干,按照处方进行称重,之后通过制粉机进行破碎制粉,将粉末置于无纺布包中,粉末被加压制成薄片状,无纺布包一侧设置医用胶带,医用胶带四周超过无纺布包的边沿。
12.配伍组方:
13.乌头:性辛热,散寒止痛,通络冶风庳;
14.双眼龙:又称巴豆,性味辛、温,祛风消肿,利湿去毒;
15.甘遂:别名苦泽,消肿散结,清热镇痛;
16.白附子:独角莲加工而成,逐寒湿、祛风止痉、解毒散结;
17.朱丹:解毒收湿、坠痰镇惊;
18.火麻草:祛风除湿,镇痛消肿;
19.茯背虫:中药称全蝎,祛风镇痉,平肝息风;
20.蜈蚣:性温味辛,通络止痛、攻毒散结;
21.白灰:性辛温,燥湿定痛;
22.壁虫:味咸性凉,清热凉血。
23.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24.本发明提供的治疗寒湿痹阻型痛风的中药配方进行辨证配伍组方,组份中的各种原料药物相互协调,能够相辅相成发挥最大药效,通过对患处的热敷,针对风湿疼痛,肿胀不甚,局部不热的症状,具有祛风散寒,燥湿消肿,通络止痛的优点,可以到达结肠护理目的。
具体实施方式
25.实施例1
26.一种治疗寒湿痹阻型痛风的中药配方,针对轻症患者,用药较轻,由下列重量份数的中药原料制作而成:乌头11g,双眼龙5g,甘遂15g,白附子13g,朱丹23g,火麻草13g,茯背虫30g,蜈蚣35g,白灰12g和壁虫20g,通过通过蒸馏水清洗药材,淘洗三次后,加入蒸馏水没过药面,浸泡20分钟,将原料取出进行烘干,按照处方进行称重,之后通过制粉机进行破碎制粉,将粉末置于无纺布包中,粉末被加压制成薄片状,无纺布包一侧设置医用胶带,医用胶带四周超过无纺布包的边沿。
27.针对肢体关节轻微疼痛,痛无定处,得热痛减,遇寒痛增,关节屈伸不利,局部皮肤触之不热的症状,通过医用胶带按疗程热敷贴,每个疗程2天,直至痊愈。
28.实施例2
29.治疗寒湿痹阻型痛风的中药配方,针对中症患者,由下列重量份数的中药原料制作而成:乌头12g,双眼龙6g,甘遂17g,白附子9g,朱丹20g,火麻草11g,茯背虫26g,蜈蚣32g,白灰15g和壁虫21g,通过通过蒸馏水清洗药材,淘洗三次后,加入蒸馏水没过药面,浸泡25分钟,将原料取出进行烘干,按照处方进行称重,之后通过制粉机进行破碎制粉,将粉末置于无纺布包中,粉末被加压制成薄片状,无纺布包一侧设置医用胶带,医用胶带四周超过无纺布包的边沿。
30.针对肢体关节较为疼痛,痛有定处,关节较难屈伸,局部皮肤不红,触之不热,苔薄白的症状,通过医用胶带将热敷贴粘附于患处,按疗程敷贴,每个疗程2天,直至痊愈。
31.实施例3
32.治疗寒湿痹阻型痛风的中药配方,针对重症患者,由下列重量份数的中药原料制作而成:乌头13g,双眼龙8g,甘遂18g,白附子13g,朱丹15g,火麻草8g,茯背虫23g,蜈蚣25g,白灰27g和壁虫25g,通过通过蒸馏水清洗药材,淘洗三次后,加入蒸馏水没过药面,浸泡30
分钟,将原料取出进行烘干,按照处方进行称重,之后通过制粉机进行破碎制粉,通过加入药用油,药用油采用高辣素、花椒麻素、胡椒素和姜辣素组成的天然发热剂,将药物配置成膏状,通过挤压制片后,将片状固体药物置于无纺布包中,无纺布包一侧设置医用胶带,医用胶带四周超过无纺布包的边沿。
33.针对肢体关节剧痛,痛有定处,得热痛减,遇寒痛增,关节不可屈伸,局部皮肤不红,触之不热,苔薄白,脉弦紧的症状,通过医用胶带将热敷贴粘附于患处,药用油可以使皮肤发热,使得药品的有效成分渗透性更强,提高护理效果,按疗程敷贴,每个疗程2天,直至痊愈。
34.以下通过实用例来阐明本发明所述用于寒湿痹阻型痛风护理的中药配方的临床治疗效果;
35.1、按照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颁布的《中药新药研究指南》规定的中医诊断标准,对寒湿痹阻型痛风100例患者进行临床跟进观察,患者年龄分布为25-50岁,发病至今可在3个月到5年之间。
36.2、疗效标准:参照贝政平主编《3200个内科疾病诊断标准》拟定临床疗效标准:
37.(1)治愈:肢体关节疼痛消失,得热遇寒无痛感,关节可灵活屈伸,患处皮肤红红润温热,自觉症状全部消失或基本消失;
38.(2)显效:肢体关节偶有疼痛,屈伸稍不利,疼痛呈游走性,自觉症状主要病症大幅改善;
39.(3)有效:肢体关节疼痛缓解,恶风、发热偶发,痛处不固定,遇寒则疼痛加重,得热则疼痛缓解,自觉症状主要病症有效改善;
40.(4)无效:肢体关节剧痛,局部皮肤会有寒冷及局部痛刺感,自觉症状无改善。
41.3、治疗结果治疗效果:针对临床病例的观察记载,敷药2-5个疗程,每个疗程2天,痊愈84例,随访未见复发;显效8例,有效2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97%,中药品不良反应(adr)评价,未发生不良反应和毒副作用。
42.典型案例:患者王某,男,38岁,脚趾关节发生疼痛,痛有定处,疼痛较剧,得热痛减,遇寒痛增,3年余,曾在某医院作血常规和血沉检查、尿常规检查以及尿酸含量测定,并通过某中医院的中医诊断为寒湿痹阻型痛风。中西医治疗仅得一时之愈,停药后即发,症状时轻时重。近年来每日晨起则脚趾关节剧痛,呈撕裂样、刀割样或咬噬样,难以忍受,发作常呈自限性,多于数天内自行缓解,受累关节局部皮肤脱屑或瘙痒,形寒肢冷,苔白,脉弦紧。符合中医
‑‑
感受风寒湿热之邪,内生瘀血毒热,使筋骨气血痹阻,失于濡养
‑‑
的症候诊断标准,判定为寒湿痹阻型痛风。贴敷本发明所述的外敷药剂四个疗程后,临床症状趋于有效,疼痛日减,后又贴敷四个疗程以巩固疗效,半年后随访未复发。
43.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和本发明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发明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仅为本发明的优选例,并不用来限制本发明,在不脱离本发明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发明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发明范围内。本发明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