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研究皮瓣血流灌注及微循环的电子植入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0497166发布日期:2022-06-22 05:58阅读:93来源:国知局
一种用于研究皮瓣血流灌注及微循环的电子植入设备的制作方法

1.本发明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研究皮瓣血流灌注及微循环的电子植入设备。


背景技术:

2.皮瓣是指具有血液供应的皮肤及其附着的皮下脂肪组织,在皮瓣移植的过程中分为带蒂移植和不带蒂移植,带蒂移植是必须有一部分与供皮瓣区相连称为蒂部,通过蒂部的血液供应以保持整个皮瓣的血液供应,等受皮瓣区创面血管长入皮瓣,建立新的血运后,可将蒂部切断,此方法称为带蒂移植,不带蒂移植是将局部皮瓣或岛状皮瓣转移切割后直接种植到受皮瓣区。
3.由于受患者心里因素、患者制动、术后疼痛刺激、病室环境、术后用药、饮食护理和功能训练等方面的影响,皮瓣再植后植体的血液循环恢复情况各异,血液循环不畅严重的情况会导致植体坏死和手术失败,会给病人带来巨大的身心痛苦和经济负担。对于皮瓣移植术后的血液微循环状态检查,基本上通过一摸、二看、三试验,看颜色,摸温度及张力,试验毛细血管反应。血管危象包括动脉危象、静脉危象,动脉危象表现为再植指皮肤苍白、张力底、温度下降,毛细血管充盈时间延长,静脉危象表现为患者皮肤逐渐变暗紫、张力高,甚至出现水疱、温度下降、毛细血管充盈时间低于1s,甚至消失。上述观察判断都是基于医生护士的经验判断,存在较大的主观误差。
4.因此,我们提出了一种用于研究皮瓣血流灌注及微循环的电子植入设备用于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而提出的一种用于研究皮瓣血流灌注及微循环的电子植入设备。
6.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用于研究皮瓣血流灌注及微循环的电子植入设备,包括芯片盒,所述芯片盒的一侧设有依次连接的柔性带和创口粘合片,所述芯片盒的另一侧设有定位组件,所述芯片盒内安装有监测芯片,其中:
7.监测芯片,所述监测芯片密封安装在芯片盒的内部,且将芯片盒埋在皮瓣下方并通过监测芯片检测皮瓣血流灌注量及微循情况;
8.柔性带,所述柔性带的一端与芯片盒连接在一起,所述柔性带的另一端延伸至皮瓣外用于将芯片盒从皮瓣内抽出;
9.创口粘合片,所述创口粘合片与柔性带延伸至皮瓣外的一端连接在一起,通过将创口粘合片粘贴在创口处进行防护以及杀菌;
10.定位组件,所述定位组件与芯片盒连接在一起并与监测芯片电性连接在一起,所述定位组件用于防止芯片盒在皮瓣下方移位、同时增大监测芯片与皮瓣下方血流的接触面积。
11.优选的,所述芯片盒包括可拆卸式连接在一起的下盒体和上盒盖,所述监测芯片与下盒体的底部内壁固定连接在一起。
12.优选的,所述下盒体的两侧内壁上均开设有卡槽,所述上盒盖的底部转动安装有两个转轴,所述转轴的底部固定安装有卡块,所述转轴上转动套设有扭簧,所述扭簧的两端分别与上盒盖以及卡块固定连接在一起,所述上盒盖的顶部开设有两个转动槽,两个转轴的顶端分别延伸至对应的转动槽内并固定安装有拨动块。
13.优选的,所述定位组件包括贯穿下盒体与监测芯片固定连接在一起的矩形杆,所述矩形杆的两侧对称开设有多个内凹槽,所述内凹槽内转动安装有撑杆,所述撑杆远离矩形杆的一侧固定安装有多个线性分布的监测块,多个监测块上并联有同一个导线,所述导线嵌入式的安装在矩形杆内部,且导线与监测芯片电性连接在一起。
14.优选的,位于矩形杆两侧上对称分布的两个内凹槽相互靠近的一侧开设有同一个矩形孔,所述矩形孔内活动安装有弹片,所述弹片的两端均延伸至矩形孔外并分别与对应的撑杆固定连接在一起。
15.优选的,所述创口粘合片的一侧固定安装有两个粘连片,两个粘连片之间设有粘连基片一和粘连基片二,所述粘连基片一和粘连基片二均和创口粘合片弹性连接在一起,所述粘连基片一和粘连基片二上安装多个用于拉近粘连基片一和粘连基片二之间距离的拉近组件,多个拉近组件呈线性分布。
16.优选的,所述创口粘合片上固定安装有防护外围,所述粘连基片一以及粘连基片二均位于防护外围内。
17.优选的,所述拉近组件包括贯穿粘连基片二并和粘连基片二滑动连接在一起的拉绳,所述拉绳的一端和粘连基片一固定连接在一起,所述拉绳上滑动套设有单向限位组件,所述单向限位组件贯穿防护外围并和防护外围固定连接在一起,所述拉绳远离粘连基片一的一端固定安装有拉拽块。
18.优选的,所述单向限位组件包括锥形筒,所述锥形筒内开设有凹台,所述凹台内安装有变径爪,所述凹台内过盈安装有将变径爪抵在凹台内壁上的固定筒。
19.优选的,所述监测芯片包括微循环血流监测模块以及数据传输模块,其中微循环血流监测模块包括激光器、衰减器、扩束装置以及图像传感器,其中扩束装置以及图像传感器均安装在监测块上。
20.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21.1、本发明能够设置定位组件不仅能够增大监测芯片与皮瓣下方组织的接触范围,通过对较大范围的监测,能够增大监测芯片的检测精度,同时通过定位组件支撑在皮瓣下方的肌肉组织上,能够防止芯片盒随着身体的运动而出现转移的情况,确保芯片盒能够停留在原先预埋的位置,部件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同时也便于医护人员顺利的找到芯片盒并进行取出;
22.2、本发明通过设置创口粘合片将创口处进行短时间的粘合,能够避免血液外流以及伤口出现感染的情况,且因为无需缝合,也便于后续将芯片盒从皮瓣下方取出,同时通过柔性带与芯片盒连接在一起,可以直接将芯片盒从皮瓣下方拽出,为需打开皮瓣,降低了感染的风险。
附图说明
23.图1为本发明提出的一种用于研究皮瓣血流灌注及微循环的电子植入设备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24.图2为本发明提出的一种用于研究皮瓣血流灌注及微循环的电子植入设备中监测芯片结构示意图以及芯片盒的展开图;
25.图3为本发明提出的一种用于研究皮瓣血流灌注及微循环的电子植入设备中上盒盖的侧剖图;
26.图4为图3中a部分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27.图5为本发明提出的一种用于研究皮瓣血流灌注及微循环的电子植入设备中定位组件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28.图6为本发明提出的一种用于研究皮瓣血流灌注及微循环的电子植入设备中创口粘合片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29.图7为图6的部分放大示意图以及局部放大图;
30.图8为本发明提出的一种用于研究皮瓣血流灌注及微循环的电子植入设备中拉拽块的爆炸图;
31.图9为本发明提出的一种用于研究皮瓣血流灌注及微循环的电子植入设备中监测芯片的结构框图。
32.图中:1、芯片盒;11、下盒体;111、卡槽;12、上盒盖;121、卡块;122、转轴;123、扭簧;124、转动槽;125、拨动块;2、定位组件;21、矩形杆;22、内凹槽;23、撑杆;24、监测块;25、矩形孔;26、弹片;27、导线;3、柔性带;4、创口粘合片;41、粘连片;42、粘连基片一;43、粘连基片二;44、防护外围;45、拉近组件;451、拉绳;452、单向限位组件;4521、固定筒;4522、锥形筒;4523、凹台;4524、变径爪;453、拉拽块;5、监测芯片。
具体实施方式
33.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34.实施例
35.参考图1-9,本实施例中提出了一种用于研究皮瓣血流灌注及微循环的电子植入设备,包括芯片盒1,芯片盒1的一侧设有依次连接的柔性带3和创口粘合片4,芯片盒1的另一侧设有定位组件2,芯片盒1内安装有监测芯片5,其中:
36.监测芯片5,监测芯片5密封安装在芯片盒1的内部,且将芯片盒1埋在皮瓣下方并通过监测芯片5检测皮瓣血流灌注量及微循情况;
37.柔性带3,柔性带3的一端与芯片盒1连接在一起,柔性带3的另一端延伸至皮瓣外用于将芯片盒1从皮瓣内抽出;
38.创口粘合片4,创口粘合片4与柔性带3延伸至皮瓣外的一端连接在一起,通过将创口粘合片4粘贴在创口处进行防护以及杀菌;
39.定位组件2,定位组件2与芯片盒1连接在一起并与监测芯片5电性连接在一起,定
位组件2用于防止芯片盒1在皮瓣下方移位、同时增大监测芯片5与皮瓣下方血流的接触面积。
40.芯片盒1包括可拆卸式连接在一起的下盒体11和上盒盖12,监测芯片5与下盒体11的底部内壁固定连接在一起。
41.进一步的,在需要对皮瓣下方血流灌注量以及微循环状况进行检测的情况下,将下盒体11以及上盒盖12固定连接在一起,并且在下盒体11以及上盒盖12之间通过密封圈或者密封胶等密封方式进行密封,因此在芯片盒1埋在皮瓣下方时,能够避免血液与监测芯片5接触而使监测芯片5出现短路的风险,将芯片盒1从皮瓣下方取出时,通过将下盒体11与上盒盖12进行分离,之后通过仪器导出监测芯片5所监测到的血流灌注量以及微循环状况数据。
42.下盒体11的两侧内壁上均开设有卡槽111,上盒盖12的底部转动安装有两个转轴122,转轴122的底部固定安装有卡块121,转轴122上转动套设有扭簧123,扭簧123的两端分别与上盒盖12以及卡块121固定连接在一起,上盒盖12的顶部开设有两个转动槽124,两个转轴122的顶端分别延伸至对应的转动槽124内并固定安装有拨动块125。
43.进一步的,当下盒体11和上盒盖12连接在一起的情况下,两个卡块121在各自扭簧123的推动下分别卡进下盒体11两侧内壁上的卡槽111内,因而能够通过两个卡块121与两个卡槽111的配合将下盒体11与上盒盖12紧密连接在一起,而需要将下盒体11与上盒盖12分离的情况下,只需要拨动两个拨动块125,拨动块125通过转轴122带动卡块121在克服转轴122的弹力下进行进行转动,随着卡块121从卡槽111内移出,便可以将上盒盖12从下盒体11上取下;
44.进一步的,在下盒体11的顶部开设有多个导孔,而在上盒盖12的底部固定安装有和多个导孔过渡配合的导杆,在下盒体11与上盒盖12紧密贴合在一起的情况下,多个导杆分别插进对应的导孔当中,从而避免下盒体11或上盒盖12受到侧方向推力而出现分离的情况,因此提高了下盒体11与上盒盖12之间的连接稳固性。
45.定位组件2包括贯穿下盒体11与监测芯片5固定连接在一起的矩形杆21,矩形杆21的两侧对称开设有多个内凹槽22,内凹槽22内转动安装有撑杆23,撑杆23远离矩形杆21的一侧固定安装有多个线性分布的监测块24,多个监测块24上并联有同一个导线27,导线27嵌入式的安装在矩形杆21内部,且导线27与监测芯片5电性连接在一起。
46.进一步的,当定位组件2与芯片盒1同时埋在皮瓣下方时,通过撑开的撑杆23抵在周边肌肉组织上,能够对芯片盒1的安装位置进行限位,防止芯片盒1随着身体的运动而在皮瓣下方四处乱窜,不仅提高了监测精度,同时也便于后续医护人员找到芯片盒1将其从皮瓣下方取出。
47.位于矩形杆21两侧上对称分布的两个内凹槽22相互靠近的一侧开设有同一个矩形孔25,矩形孔25内活动安装有弹片26,弹片26的两端均延伸至矩形孔25外并分别与对应的撑杆23固定连接在一起。
48.进一步的,当两个撑杆23不受到任何外力的情况下,通过弹片26的支撑,两个撑杆23之间将形成一端角度,保证两个撑杆23的两端能够抵在周边的肌肉组织上,提高了定位组件2在皮瓣下方的稳定性,避免其四处乱窜,而通过柔性带3将芯片盒1从皮瓣下方抽出的情况下,两个撑杆23受到周边肌肉组织的压迫将同时往中间转动,随着两个撑杆23两端之
间的间距不断变小,因而可以很方便的将定位组件2与芯片盒1从皮瓣下方抽出。
49.创口粘合片4的一侧固定安装有两个粘连片41,两个粘连片41之间设有粘连基片一42和粘连基片二43,粘连基片一42和粘连基片二43均和创口粘合片4弹性连接在一起,粘连基片一42和粘连基片二43上安装多个用于拉近粘连基片一42和粘连基片二43之间距离的拉近组件45,多个拉近组件45呈线性分布。
50.进一步的,在将芯片盒1和定位组件2植入皮瓣下方之后,将粘连基片一42和粘连基片二43粘连在创口两侧的皮肤上,之后通过拉拽多个拉近组件45,使粘连基片一42和粘连基片二43相互靠近,从而能够将创口两侧皮肤紧密贴合在一起,之后再将创口粘合片4绷紧并通过两个粘连片41粘连在皮肤上,由于无需对创口进行缝合,便于之后将芯片盒1和定位组件2从皮瓣下方取出。
51.创口粘合片4上固定安装有防护外围44,粘连基片一42以及粘连基片二43均位于防护外围44内。
52.进一步的,使得防护外围44能够完全将创口包裹住,从而达到防止血液外流以及避免细菌或灰尘对创口造成感染的情况,提高了卫生效果。
53.拉近组件45包括贯穿粘连基片二43并和粘连基片二43滑动连接在一起的拉绳451,拉绳451的一端和粘连基片一42固定连接在一起,拉绳451上滑动套设有单向限位组件452,单向限位组件452贯穿防护外围44并和防护外围44固定连接在一起,拉绳451远离粘连基片一42的一端固定安装有拉拽块453。
54.进一步的,将粘连基片一42与粘连基片二43拉近在一起的情况时,只需通过拉拽拉拽块453,拉拽块453通过拉绳451将粘连基片一42往粘连基片二43的一侧拉动,而且拉绳451在单向限位组件452当中只能够单向滑动,因而能够防止粘连基片一42往原来的位置回弹,确保粘连基片一42和粘连基片二43贴合在一起之后无法自动分离,从而保证创口两侧的皮肤能够紧密贴合在一起。
55.单向限位组件452包括锥形筒4522,锥形筒4522内开设有凹台4523,凹台4523内安装有变径爪4524,凹台4523内过盈安装有将变径爪4524抵在凹台4523内壁上的固定筒4521。
56.进一步的,变径爪4524呈广口设置,拉绳451在变径爪4524当中只能够从直径大的一侧往直径小的一侧移动,而无法从直径小的一侧往直径大的一侧的一侧一定,从而达到拉绳451单向移动的效果。
57.监测芯片5包括微循环血流监测模块以及数据传输模块,其中微循环血流监测模块包括激光器、衰减器、扩束装置以及图像传感器,其中扩束装置以及图像传感器均安装在监测块24上。
58.进一步的,利用激光散斑对比分析技术监测皮瓣再植术后的微循环血流灌注情况,激光散斑对比分析技术是利用血管中红细胞运动产生的后向动态散斑对比度值来获取血流速度信息,因此通过成像方式就能够获得全场的二维高分辨率的血流分布的图像,不需要结合机械扫描,就可以实现长时间并且连续性的血流监测,再结合图像传感器以及高性能的并行运算设备,该技术可达到毫秒量级的时间分辨率和微米量级的空间分辨率,真正实现了实时高分辨血流成像;而且监测块24上的扩束装置和图像传感器能够充分的与皮瓣以及下方组织接触,通过大范围的监测来提高监测精度。
59.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及其发明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