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智能骨科术后病人康复的医疗系统

文档序号:30936061发布日期:2022-07-30 01:10阅读:205来源:国知局
一种智能骨科术后病人康复的医疗系统

1.本发明属于医疗康复领域,涉及骨科术后病人康复医疗技术,具体是一种智能骨科术后病人康复的医疗系统。


背景技术:

2.随着智慧医疗技术的发展,智能穿戴监测设备在医疗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与传统方式相比,能够更客观、准确地反馈身体活动,为病人康复奠定了数据基础。
3.现有技术(公开号为cn113171084a的发明专利)提供了一种智慧骨科关节康复监测系统及监测方法,通过智能护膝采集用户的相关数据,对病人术后康复过程进行实时连续的监测。现有技术仅能够根据相关数据确定康复状态,而无法根据相关数据灵活调整康复方案,导致康复效果不佳;因此,亟须一种智能骨科术后病人康复的医疗系统。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发明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发明提出了一种智能骨科术后病人康复的医疗系统,用于解决现有技术仅能够根据相关数据确定康复状态,而无法根据相关数据灵活调整康复方案,导致康复效果不佳的技术问题。
5.本发明与患者端相连接的智能护具采集监测数据,分别通过医师端和数据分析模块对监测数据进行评估,将两次评估结果进行对比获取目标评估标签,进而保证能够匹配到合适的康复方案,能够提高骨科术后的康复效果。
6.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智能骨科术后病人康复的医疗系统,包括数据分析模块,以及与之相连接的若干医师端和若干患者端;
7.若干患者端:通过与之相连接的智能护具采集监测数据;以及根据康复方案提醒用户进行康复训练,并及时反馈训练数据;
8.数据分析模块:通过智能评估模型对所述监测数据进行评估,获取一次评估标签;其中,所述智能评估模型基于人工智能模型建立;以及
9.将所述一次评估标签和二次评估标签进行对比,根据对比结果匹配所述康复方案,经过所述医师端确认之后将所述康复方案发送至对应所述患者端;
10.若干医师端:设置若干所述康复方案,并存储在所述数据分析模块中;以及对所述监测数据进行人工评估,获取所述二次评估标签。
11.优选的,所述数据分析模块分别与若干所述医师端和若干所述患者端通信和/或电气连接;其中,所述医师端和所述患者端均包括智能手机和电脑;
12.所述患者端与所述智能护具相关联并进行数据交互;其中,所述智能护具包括控制单元和若干类型传感器。
13.优选的,通过所述患者端导入就诊报告,并将所述就诊报告发送至所述数据分析模块;
14.所述数据分析模块对所述就诊报告进行提取,获取对应的所述医师端,将所述患
者端和所述医师端关联;其中,所述医师端与至少一个所述患者端相关联。
15.优选的,所述医师端根据所述就诊报告设置若干所述康复方案,并将若干所述康复方案发送至所述数据分析模块;
16.所述数据分析模块将若干所述康复方案与所述就诊报告对应的用户进行关联;其中,若干所述康复方案对应若干康复阶段。
17.优选的,所述数据分析模块对所述监测数据进行分析,获取所述一次评估标签,包括:
18.接收所述患者端发送的所述监测数据;其中,所述监测数据包括温度、屈膝度和压力值;
19.调用所述智能评估模型;
20.将经过预处理之后的所述监测数据输入至所述智能评估模型,获取输出的所述一次评估标签。
21.优选的,所述智能评估模型基于人工智能模型训练获取,包括:
22.获取标准训练数据;其中,所述标准训练数据包括输入数据以及对应的所述一次评估标签,且所述输入数据与所述监测数据内容属性一致;
23.构建所述人工智能模型;其中,所述人工智能模型包括深度卷积神经网络模型和rbf神经网络模型;
24.通过所述标准训练数据对所述人工智能模型进行训练,将训练完成的所述人工智能模型标记为所述智能评估模型。
25.优选的,所述数据分析模块对所述一次评估标签和所述二次评估标签进行对比,包括:
26.通过所述医师端对所述监测数据进行人工评估,获取所述二次评估标签;
27.将所述一次评估标签和所述二次评估标签进行对比;其中,所述一次评估标签和所述二次评估标签均表示用户对应的康复阶段;
28.当所述二次评估标签小于等于所述一次评估标签时,则将所述二次评估标签标记为目标评估标签;否则,将所述一次评估标签标记为目标评估标签。
29.优选的,若干所述医师端对所述目标评估标签进行确认,所述数据分析模块根据确定之后的所述目标评估标签匹配获取对应的所述康复方案;
30.所述患者端提醒用户根据所述康复方案进行康复训练,获取所述训练数据,并及时上报所述训练数据。
31.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32.1、本发明与患者端相连接的智能护具采集监测数据,分别通过医师端和数据分析模块对监测数据进行评估,将两次评估结果进行对比获取目标评估标签,进而保证能够匹配到合适的康复方案,能够提高骨科术后的康复效果。
33.2、本发明通过一次评估标签和二次评估标签的对比实现双重验证,保证对监测数据评估的准确性;同时从用户安全的角度考虑,通过至少一个医师端对目标评估标签进行确认,保证了目标评估标签的权威性,进而提高所匹配康复方案的准确性。
附图说明
34.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35.图1为本发明的工作步骤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36.下面将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37.现有技术(公开号为cn113171084a的发明专利)提供了一种智慧骨科关节康复监测系统及监测方法,通过智能护膝采集用户的相关数据,对病人术后康复过程进行实时连续的监测。现有技术仅能够根据相关数据确定康复状态,而无法根据相关数据灵活调整康复方案,导致康复效果不佳。
38.本发明与患者端相连接的智能护具采集监测数据,分别通过医师端和数据分析模块对监测数据进行评估,将两次评估结果进行对比获取目标评估标签,进而保证能够匹配到合适的康复方案,能够提高骨科术后的康复效果。
39.请参阅图1,本技术第一方面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智能骨科术后病人康复的医疗系统,包括数据分析模块,以及与之相连接的若干医师端和若干患者端;
40.若干患者端:通过与之相连接的智能护具采集监测数据;以及根据康复方案提醒用户进行康复训练,并及时反馈训练数据;
41.数据分析模块:通过智能评估模型对监测数据进行评估,获取一次评估标签;以及将一次评估标签和二次评估标签进行对比,根据对比结果匹配康复方案,经过医师端确认之后将康复方案发送至对应患者端;
42.若干医师端:设置若干康复方案,并存储在数据分析模块中;以及对监测数据进行人工评估,获取二次评估标签。
43.本技术中的数据分析模块相当于中央服务器,也可以用云平台或者云服务器代替,主要用户数据处理和存储,且与患者端和医师端相连接;患者端主要是指做完骨科手术的病人或者其家属对应的智能终端(智能手机和电脑);医师端主要是指医生(尤其是骨科医生)对应的智能终端。
44.本技术中的数据分析模块分别与若干医师端和若干患者端通信和/或电气连接;患者端与智能护具相关联并进行数据交互。
45.智能护具包括控制单元和若干类型传感器;控制单元主要控制数据采集,以及根据康复方案辅助用户进行康复训练,与若干类型传感器相连接;若干类型传感器包括用于监测窗口处的温度传感器,用于监测关键弯曲度的角度传感器以及用于监测肌肉力量的压力传感器。
46.需要说明的是,同一用户可以配置多个智能护具,如用于膝盖的智能护具和用于
肩膀的智能护具;同一用户对应的多个智能护具与一个患者端相关联。
47.本技术中的通过患者端导入就诊报告,并将就诊报告发送至数据分析模块;数据分析模块对就诊报告进行提取,获取对应的医师端,将患者端和医师端关联。
48.就诊报告中包含用户的身份信息和病情,以及诊断机构或者诊断医生;就诊报告既可以是诊断机构开具的诊疗单,又可以是诊断机构或者诊断医生开具的证明材料。
49.当然就诊报告也可以从医师端导入;数据分析模块自动识别就诊报告获取用户以及对应的医师,将对应的患者端和医师端进行关联;需要说明的是,如果就诊报告对应的医师无法关联,可将该用户划分至同一就诊机构中对应类型医师的医师端。
50.本技术中的医师端根据就诊报告设置若干康复方案,并将若干康复方案发送至数据分析模块;数据分析模块将若干康复方案与就诊报告对应的用户进行关联。
51.诊断医生根据用户的诊断报告或者其他诊断信息确定用户状态,然后根据用户状态为该用户规划若干康复阶段,且每个康复阶段均对应至少一个康复方案,根据监测数据判断用户处于哪一个康复阶段,进而匹配对应的康复方案。
52.值得注意的是,康复方案也包括通用方案和专属方案;通用方案大量不同用户的诊断报告指定的康复方案,即确定了某用户的康复阶段后无法匹配对应的专属方案,则可以根据康复阶段匹配对应的通用方案;专属方案则根据某用户的诊断报告定制的康复方案,理论上仅适用于该用户。
53.本技术中的数据分析模块对监测数据进行分析,获取一次评估标签,包括:
54.接收患者端发送的监测数据;调用智能评估模型;将经过预处理之后的监测数据输入至智能评估模型,获取输出的一次评估标签。
55.监测数据包括温度、屈膝度和压力值,即用户创口处的温度、关节可活动范围和肌肉状态,将温度、屈膝度、压力值等数据进行拼接完成预处理。将预处理之后的监测数据输入至智能评估模型即可获取对应的一次评估标签。
56.需要说明的是,智能评估模型基于人工智能模型训练获取,包括:
57.获取标准训练数据;构建人工智能模型;通过标准训练数据对人工智能模型进行训练,将训练完成的人工智能模型标记为智能评估模型。
58.标准训练数据包括输入数据以及对应的一次评估标签,且输入数据与监测数据内容属性一致;标准训练数据通过实验室或者临床数据获取,包括不同康复阶段对应的温度、屈膝度、压力值等数据,而输入数据对应的一次评估标签则是通过经验丰富的骨科医生根据输入数据设定。
59.标准训练数据定期更新,因此智能评估模型也需要定期训练更新,并及时上传至数据分析模块。
60.本技术中的数据分析模块对一次评估标签和二次评估标签进行对比,包括:
61.通过医师端对监测数据进行人工评估,获取二次评估标签;将一次评估标签和二次评估标签进行对比;当二次评估标签小于等于一次评估标签时,则将二次评估标签标记为目标评估标签;否则,将一次评估标签标记为目标评估标签。
62.一次评估标签和二次评估标签均表示用户对应的康复阶段,即一次评估标签和二次评估标签均可以用数字表示康复阶段,如1,2,3,

,n;1则是表示第一康复阶段,2则是表示第二康复阶段,数字越大,表示用户离完全康复越近。
63.为了用户安全起见,当一次评估标签和二次评估标签一致时,则将一次评估标签或者二次评估标签作为目标评估标签,进而根据目标评估标签匹配康复方案;当一次评估标签和二次评估标签不一致时,则应该选择数字较小的作为目标评估标签,能够避免康复方案与康复阶段不匹配对用户造成的损害。
64.在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若干医师端对目标评估标签进行确认,数据分析模块根据确定之后的目标评估标签匹配获取对应的康复方案;患者端提醒用户根据康复方案进行康复训练,获取训练数据,并及时上报训练数据。
65.目标评估标签确定之后,将目标评估标签以及对应的监测数据发送至医师端进行最终核验,核验通过之后才可以根据目标评估标签匹配康复方案。
66.值得注意的是,目标评估标签的确定还可以通过多个医师端进行确认,即为该目标评估标签筛选出多个医师端(实质是筛选出多个同类型诊断医生),多个医师端对同一目标评估标签进行联合确认,在联合确认过程中可以对目标评估标签进行修改。
67.本发明的工作原理:
68.若干患者端通过与之相连接的智能护具采集监测数据,数据分析模块通过智能评估模型对监测数据进行评估,获取一次评估标签。
69.数据分析模块一次评估标签和经人工评估获取的二次评估标签进行对比,经过若干医师端确认之后获取目标评估标签。
70.根据目标评估标签调用对应的康复方案,智能护具根据康复方案辅助用户进行康复训练,并及时反馈训练数据。
71.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法而非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法进行修改或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法的精神和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