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纳米化铜粒子抗菌材料的应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1410368发布日期:2022-09-03 09:08阅读:来源:国知局

技术特征:
1.一种纳米化铜粒子抗菌材料的应用,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s1:材料的制备包括有:待利用化学还原法制备纳米铜的纳米级粒子样品;s2:准备聚乙烯吡咯烷酮和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为表面修饰剂;s3:对s1和s2中的材料采用水合肼液相还原法制备得到不同粒径的纳米铜颗粒材料;s4:对s3中化学反应的过程中,可通过添加氨水去调节整个溶液的ph值s5:对s4中最终所制备获得的铜粉,以30%的添加量加入至水性环氧树脂中;s6:对s5以聚酰胺树脂为环氧树脂的固化剂添加进去,并混合搅拌均匀;s7:对s6中混合完毕后的液体,取出并涂布与载玻片上进行升温40度-60度的固化处理,并添加包覆剂进而得到环氧树脂包覆纳米铜涂层;s8:采用贴膜法对制得的环氧树脂纳米铜复合涂层进行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实验;s9:得出实验结果。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纳米化铜粒子抗菌材料的应用,其特征在于,所述s6中搅拌的转速为600-1200r/min。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纳米化铜粒子抗菌材料的应用,其特征在于,所述s4中的ph值可以调节为9、10、11以及12中的一个。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纳米化铜粒子抗菌材料的应用,其特征在于,所述s3中水合肼液的浓度可以为0.1m、0.15m、0.2m以及0.25m中的一个。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纳米化铜粒子抗菌材料的应用,其特征在于,所述s5中铜粉的添加量可根据s4中的铜氨络合物与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结合后的粒径不同适当改变。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纳米化铜粒子抗菌材料的应用,其特征在于,所述聚乙烯吡咯烷酮的用量在3g-10g,所述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的用量在0.5g-6g。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纳米化铜粒子抗菌材料的应用,其特征在于,所述s5中的铜粉需要进行洗涤干燥。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纳米化铜粒子抗菌材料的应用,其特征在于,所述s5中的铜粉需要用无水乙醇将铜粉洗涤三次。

技术总结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纳米化铜粒子抗菌材料的应用,包括以下步骤:一种纳米化铜粒子抗菌材料的应用,包括以下步骤:S1:材料的制备包括有:待利用化学还原法制备纳米铜的纳米级粒子样品,S2:准备聚乙烯吡咯烷酮和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为表面修饰剂,S3:对S1和S2中的材料采用水合肼液相还原法制备得到不同粒径的纳米铜颗粒材料。通过采用贴膜法对样品进行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抗菌实验。对添加纳米铜粉试样和未添加纳米铜粉的空白试样抗菌性能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这几种功能材料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生长抑制都达到99%,并且其抗菌耐久性效果也非常好,表明纳米铜对细菌的生长抑制有优异的效果。菌的生长抑制有优异的效果。


技术研发人员:赵亚丁 杨勇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飞万生物科技(苏州)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2.06.02
技术公布日:2022/9/2
当前第2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