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柠檬烯乳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医药用途与流程

文档序号:36472047发布日期:2023-12-21 23:16阅读:128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一种柠檬烯乳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医药用途,属于医药领域。

背景技术

0、
背景技术:

1、近年来,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病率及病死率均居高不下。气管、支气管、肺等是呼吸系统疾病的主要病灶,症状较轻的患者可能会有出咳嗽、胸痛等表现,而症状较重的患者则会出现呼吸困难、缺氧,更有严重者甚至会出现急性呼吸衰竭进而导致死亡。

2、因此,治疗呼吸系统疾病药物的开发也成为药物研究的一个重要部分。在呼吸道感染(如慢性支气管炎等呼吸道疾病)的情况下,往往会产生大量的痰液。痰多不是一种疾病,而是呼吸道疾病的一种症状,在呼吸道感染如感冒等,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肺气肿以及全麻等情况下,呼吸道往往产生大量的痰,可以说,100%的人都经历过痰多这个症状。

3、痰的存在堵塞呼吸道,容易引起咳嗽、喘息,甚至造成呼吸困难,尤其是小儿和老人经常出现咳痰困难.痰液清除不彻底往往继发肺部感染,病程的慢性迁延将最终损害肺功能,严重者危及生命,所以使用祛痰药缓解症状非常必要。在呼吸系统用药终端市场中,镇咳祛痰类药物占据39%的市场份额。

4、国内外应用的祛痰药主要指可特异性改变粘液的粘弹性,并促进其清除的促粘液活性药物,祛痰药按其作用机制可分为以下三大类:

5、1、恶心性祛痰药

6、主要是通过刺激胃粘膜来使患者产生轻微的恶心感,反射性地增加呼吸道腺体分泌,稀释痰液使其更易排出,适用于呼吸道炎症痰液粘稠又难以咳出的患者,如氯化铵、愈创木酚甘油醚等。在呼吸道炎症的发病初期可选用此类药物进行治疗,能够有效地减轻症状。但此类药物刺激性较大,以氯化铵为例,对胃粘膜有刺激性,可引起胃痛、恶心、呕吐,用量不宜太大,对患有溃疡病、肝、肾功能不良者慎用。

7、2、粘痰溶解药

8、主要使痰液中的粘性成分(主要是粘多糖和dna)分解,降低其粘度,使痰液易于咳出。属于这一类药物的有羧甲司坦、福多司坦、氨溴索、溴己新、乙酰半胱氨酸、桃金娘油、桉柠蒎肠溶软胶囊等,最常用的药物是氨溴索,是溴己新的体内活性代谢物,祛痰作用强于溴已新,能增加呼吸道粘膜浆液腺的分泌,减少粘液腺分泌,从而降低痰液粘度,促进肺表面活性物质的分泌,增加支气管纤毛运动,使痰液易于咳出。

9、根据说明书,氨溴索的口服制剂虽然是otc药物,但给药后仍偶见皮疹、恶心、胃部不适、食欲缺乏、腹痛、腹泻。过敏反应包括过敏性休克、血管性水肿、荨麻疹和瘙痒。胃肠道反应,如:胃肠道功能紊乱,包括呕吐和消化不良。神经系统反应包括头痛、头晕。罕见严重的皮肤反应,包括多形性红斑、史蒂文斯-约翰逊综合征(sjs)/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ten)和急性全身性发疹性脓疱病。吸入给药后常见味觉紊乱、恶心、口腔麻木、咽喉麻木等。

10、桉柠蒎肠溶软胶囊也是国内祛痰药的主流产品之一,口服桉柠蒎诱发的不良反应包括胃肠道不适及过敏反应,如皮疹、面部浮肿、呼吸困难和循环障碍,患者用药的耐受性较差。进口的桃金娘油肠溶胶囊由于成分类似,也有类似问题。

11、3、刺激性祛痰药

12、一些挥发性物质,如桉叶油、复方安息香酊等,1~4ml/次,加入于500ml沸水中,利用蒸汽刺激患者呼吸道,起到稀释痰液,加速痰液排出的效果。此方法既可减少痰量,又能矫正痰的恶臭,并有抗菌消炎的作用。这类药适合急性呼吸道炎症初期,痰少而粘滞且不易咯出的情况。但因给药不方便,此类祛痰药目前已很少应用。

13、综上,在呼吸道疾病的祛痰治疗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不容忽视的是,这些祛痰药存在的上述不足之处,使得临床使用受限,开发新的祛痰药已势在必行。


技术实现思路

1、我公司针对解决“有痰不易咳出、导致呼吸困难”为主要命题,对其现存市售且对症的桃金娘油进行了深入研究。桃金娘油主要成分包含桉叶油、柠檬烯、α-蒎烯等的蒸馏提取物,剂型为肠溶软胶囊,在德国、俄罗斯等国家有销售,且应用较广。国内也有桉柠蒎肠溶软胶囊作为桃金娘油软胶囊的同类产品在售,均表现出了良好的疗效。但是,现存市售的品种的剂型(肠溶软胶囊)只适用于成人,不适于咳痰困难的儿童、老人服用。我们对桃金娘油的多种成分进行了分析,最终分别以各个组分的单方以及复方的多种形式做成制剂,进行了药效学实验对比,发现其组分中的柠檬烯表现出了良好药效,且较优于复方。

2、柠檬烯是一种天然产物,它在商业上是作为d-柠檬烯形式上市销售,化学上,它是一种单环单萜,具有特有的柠檬状气味。柠檬烯为单帖类化合物,为无色油状液体,有类似柠檬烯香味,沸点175~177℃,密度约为0.8g/m3,可与乙醇混溶,几乎不溶于水。柠檬烯是从柠檬、橘子、柚子和柚子等柑橘类水果的果皮(果皮)中获得的精油的主要成分,已发现这些精油被用于芳香疗法治疗各种疾病,如胃灼热、压力缓解、胃食管反流病(gerd)和哮喘。

3、目前已报道上市的柠檬烯制剂为胶囊剂,具有理气开胃、消炎、止痛、利胆、溶石的功效,是用于治疗胆囊炎、胆结石、胆管炎、胆道炎、胆道术后综合征的药物。药理学研究显示,它的有效成分柠檬烯具有松弛oddi氏括约肌和降低胆压的作用,还能够增加胰脏分泌脂肪酶、淀粉酶和弹性蛋白酶。

4、综上,我们针对柠檬烯的特性,开发了柠檬烯的乳剂,主要包括口服乳液、雾化吸入剂、注射液,可针对不同人群的疾病缓急程度进行给药。口服乳液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吞咽困难的问题,雾化吸入剂能更好的靶向于肺部快速起效,注射液适用于急性发作或慢性病症状急性恶化。

5、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柠檬烯乳剂的处方及制备方法。所述柠檬烯乳剂活性成分为柠檬烯,优选为d-柠檬烯,其浓度为0.1%~5.0%,较优范围0.1%~2.0%,更优范围0.2%~1.0%;辅料包括:磷脂占比为0.5~8.0%,较优范围0.5%~5.0%,更优范围1.0%~2.0%,磷脂可选用蛋黄磷脂、大豆磷脂、合成磷脂等的一种或几种混合,优选大豆磷脂,进一步优选大豆磷脂sc95 或s100;甘油占比为2.0~3.0%,其余为水,例如水占比可以为90.0~95.0%;所述百分比均为质量百分比。

6、该乳液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7、(1)按照所述质量比称取大豆磷脂、甘油、水,经过高速搅拌使磷脂均匀分散于水相中,在1000~1500bar压力条件下经高压均质循环2~4次,得到半透明溶液。

8、(2)控制水浴循环温度为4~20℃,将处方量柠檬烯泵入(1)中,在压力1500~2000bar 条件下均质循环5~10次,即得柠檬烯乳剂。

9、上述第(2)步制得的柠檬烯乳剂可以口服给药,例如可以制成口服液;

10、或者,经0.22μm微孔滤膜过滤除菌后,可以雾化吸入或注射给药,例如,制成雾化吸入液或注射液。

11、本发明的优势

12、本发明首次提供了一种柠檬烯乳剂的处方及制备方法。所述柠檬烯乳剂活性成分为柠檬烯,优选为d-柠檬烯,其浓度为0.1%~5.0%,较优范围0.1%~2.0%,更优范围0.2%~1.0%;辅料包括:磷脂占比为0.5~8.0%,较优范围0.5%~5.0%,更优范围1.0%~2.0%,磷脂可选用蛋黄磷脂、大豆磷脂、合成磷脂等的一种或几种混合,优选大豆磷脂;甘油占比为2.0~3.0%,其余为水,通常水占比为90.0~95.0%;采用高压均质制得柠檬烯乳剂,可以口服给药,或者经0.22μm微孔滤膜过滤除菌后,可以雾化吸入或注射给药。与现有类似的技术相比,一方面,本产品制备工艺采用低温条件下(4-20℃,优化条件6℃)进行均质乳化,而目前报道的乳剂制备工艺均需要在70℃左右条件下均质乳化;另一方面,在优化的处方工艺条件下制备的乳剂平均粒径100nm左右,粒径分布结果表明99%以上粒子均小于200nm,见实施例1中样品 1-3,制备的乳剂经0.22μm微孔滤膜进行过滤除菌,可以注射或雾化吸入给药,而现有注射用乳剂产品粒径平均粒径大于200nm,不能经0.22μm微孔滤膜进行过滤除菌,只能采用高压灭菌方式,由于柠檬烯为挥发油,在高温条件下含量明显下降,因此在我们优化的处方工艺条件下才可以制备得到合格样品。

13、与桃金娘油或桉柠蒎[含p1(桉叶油)、p2(d-柠檬烯)和p3(α-蒎烯)的混合物],或桃金娘油或桉柠蒎中其他活性成分p1(桉叶油)、p3(α-蒎烯)相比,小鼠气管酚红分泌实验表明,柠檬烯乳剂出人意料地具有非常明显的促酚红排泌作用,表明具有优异的祛痰作用,并且具有明显量效关系。然而已上市的桃金娘油或桉柠蒎[含p1(桉叶油)、p2(d-柠檬烯)和p3(α-蒎烯)的混合物],不仅相同剂量下效果不如本发明的柠檬烯乳剂,而且随剂量增加效果不增加,甚至下降。

14、实施例

15、以下具体实施方式,为本发明的实施举例,用以介绍本发明的实现方式,但是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限于这些方案,其他与本发明具有相同设计思路的技术方案,均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

16、实施例1:制剂处方及制备工艺研究

17、1、不同药物浓度样品制备及考察(所述百分比为质量百分比)

18、

19、制备工艺:

20、(1)按照所述处方量称取大豆磷脂、甘油、纯化水,经过高速搅拌使磷脂均匀分散于水相中,在1000~1500bar压力条件下经高压均质循环2次,得到半透明溶液。

21、(2)取(1)水相,控制压力至1500bar,控制水浴循环温度为6℃,按照一定速度泵入处方量柠檬烯,经高压均质循环8次,即得乳液。

22、(3)取(2)中乳液经0.22μm微孔滤膜进行过滤除菌,并以透明中硼硅安瓿进行灌封。以上样品进行了粒径检测和对比:

23、

24、小结:由表中数据证明在一定浓度范围内,乳滴粒径能满足纳米乳的要求,且制备工艺可行。

25、2、考察不同的制备工艺参数

26、本品活性成分为柠檬烯,是一种有挥发性的油,目标制剂为吸入用纳米乳,工艺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是高压均质,均质的压力、循环次数、温度控制均为关键指标。

27、处方:

28、

29、采用1.0%(所述百分比为质量百分比)为制剂规格,对均质温度、均质压力、循环次数等进行了考察。

30、制备工艺:

31、(1)按照所述处方量称取大豆磷脂、甘油、纯化水,高速搅拌使磷脂均匀分散于水相中,控制压力在1000~1500bar(压力波动的均值约1300bar),经高压均质循环2~4次(样5循环 4次,样6循环2次),即得水相。两者水相经0.22μm微孔滤膜均顺畅,且外观无明显差异,根据实验情况,确认了水相制备的合适的参数。

32、(2)取(1)水相,控制压力至在1500~2000bar之间(压力波动均值约1800bar),样5批控制水浴循环温度为4℃,样6控制水浴循环温度为20℃,按照固定速度泵入处方量柠檬烯,经高压均质循环5~10次,即得乳液。

33、分别取循环5次和10次的样品考察了乳滴粒径和含量,结果如下:

34、

35、

36、小结:在既定的参数波动范围内,乳滴粒径、含量、外观等指标均相近,证明制备工艺稳健性较好,结果可重复,生产工艺控制得当。

37、另外,为了对比工艺参数的重要影响,重复了上述样品5循环10次的处方和制备工艺,命名为样品7,该样品在制备过程中不提供低温控制的环境,在不提供冷却循环控制时,循环过程中样品温度明显升高,其他控制参数与样品5完全一致。对样品7的成品进行了含量检测,并与样品5进行了对比,含量明显降低,结果如下:

38、

39、小结:工艺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是高压均质,均质的压力、循环次数、温度控制均为关键指标。我们选择的处方、工艺参数设计合理,具有明显的优越性。

40、3、雾滴分布的研究

41、处方组成:

42、

43、制备工艺:

44、(1)按照所述处方量称取大豆磷脂、甘油、纯化水,高速搅拌使磷脂均匀分散于水相中,控制压力在1200~1500bar,经高压均质循环2~4次,即得水相。

45、(2)取(1)中水相,控制压力至1500~2000bar,控制水浴循环温度为4~20℃,按照固定速度泵入处方量柠檬烯,经高压均质循环8次,即得乳液。

46、(3)取(2)中乳液,经0.22μm微孔滤膜过滤,以透明中硼硅安瓿进行灌封。

47、(4)取(3)中的样8~样10,以激光衍射法,进行乳滴粒度的测定,结果如下:

48、

49、

50、(5)取(3)中的样8~样10进行雾滴粒度分布

51、①稀释介质及体积:

52、样8、样9、样10稀释于2.5%甘油水溶液中,稀释倍数为5倍,

53、平行以样8、样9、样10稀释于0.9%氯化钠水溶液中,稀释倍数为5倍

54、②测定过程

55、安装雾化装置,取样品2ml,置于雾化杯中,连接激光粒度仪,进行雾滴粒度测定。

56、激光粒度仪参数设定:

57、镜头选择:r1:0.1/0.18...35μm

58、触发条件:开始:c.opt≥5%结束:0.1s c.opt≤5%or 300s real time

59、分散方法:5mb relative

60、③测定结果

61、稀释介质为2.5%甘油的雾滴粒度测定结果:

62、   样8 样9 样10 d10/μm 1.98 1.80 2.21 d50/μm 3.91 4.71 5.82 d90/μm 6.74 8.00 10.74 

63、稀释介质为0.9%nacl的雾滴粒度测定结果:

64、   样8 样9 样10 d10/μm 1.69 1.74 1.62 d50/μm 4.27 4.92 4.36 d90/μm 9.66 10.19 7.89 

65、小结:乳滴粒度在一定范围内,经雾化器分散后,其雾滴粒度分布满足吸入制剂的要求,且中值在最佳的2.5~6μm之间。

66、实施例2:制剂体内活性评价

67、摘要:采用小鼠气管酚红分泌实验评价桃金娘油或桉柠蒎混合组分(p4)与各单一组分p1(桉叶油)、p2(d-柠檬烯)、p3(α-蒎烯)的祛痰作用,分别采用腹腔注射及气管雾化吸入两种给药方式,结果表明:

68、1、腹腔注射

69、与生理盐水组(ns)比较,溶剂对照组(p0)、p1组和p3组无明显促酚红排泌作用(p>0.05);p2组(p<0.001)和p4组(p<0.001)小鼠的酚红排泌作用显著高于p0组,p2组的酚红排泌作用显著高于p4组(p<0.05)。

70、2、气管内雾化

71、气管内雾化给药后,与p0组相比,p2组(p<0.001)和p4组(p<0.01)小鼠酚红排泌量显著增加,p2组的酚红排泌作用显著高于p4组(p<0.05)。

72、3、p2、p4的量效关系评价

73、(1)p2

74、腹腔注射:与溶剂对照组(p0)比较,p2各剂量给药组后均有显著促酚红排泌作用,酚红浓度分泌量呈剂量依赖性增加(p<0.01或p<0.001),具有明显的量效关系。

75、气管内雾化:与溶剂对照组(p0)比较,p2各给药组气管雾化给药后均具有明显的促酚红排泌作用(p<0.001);随p2剂量的增加,酚红浓度分泌量具有明显的量效关系。

76、(2)p4

77、腹腔注射:p4腹腔注射给药后,随剂量增加,酚红排泌量未表现出剂量相关性,提示混合组分中可能存在相互拮抗作用。

78、一、评价方法:

79、采用小鼠气管酚红分泌实验(检验小鼠气管粘液分泌功能的药理学经典实验方法)评价桉柠蒎混合组分(p4)与各单一组分p1(桉叶油)、p2(d-柠檬烯)、p3(α-蒎烯)祛痰作用。

80、二、初步研究结果

81、1、不同组分药物的药效比较

82、实验过程:小鼠气管酚红分泌实验按照经典药理学实验方法操作进行。

83、取健康昆明种小白鼠,雄性,体重20-25g,购自斯贝福(北京)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分为对照组和给药组,每组10只,实验前1天空腹过夜,只供饮水。

84、在腹腔注射1%酚红溶液前30min分别腹腔注射生理盐水、p0,给药组p1、p2、p3和p4 (剂量100mg/kg),30min后,处死动物,背位固定,分离气管,剪取环状软骨以下到支气管分支以上气管段,浸泡于1.5ml含0.05g/ml na2co3生理盐水溶液中,涡旋振荡3min,超声25min,离心4000rpm,20min,取上清。使用分光光度计于波长546nm处读取光密度od值,并与酚红标准曲线比较,计算出酚红浓度,比较各组气道排出酚红量。

85、生理盐水组(ns):注射体积与给药组相同,每只小鼠注射生理盐水0.2ml。

86、溶剂对照组(p0):按照实施例1中样品2所述处方量,称取除柠檬烯外辅料,经过高速搅拌使磷脂均匀分散于水相中,在1000bar压力条件下经高压均质循环2次,经过0.22μm微孔滤膜进行过滤除菌,作为溶剂。注射体积与给药组相同,每只小鼠0.2ml。

87、p1、p2、p3、p4注射液配制过程:

88、(1)按照实施例1中样品2所述处方量称取大豆磷脂、甘油、纯化水,高速搅拌使磷脂均匀分散于水相中,在1000~1500bar压力条件下经高压均质循环2次,得到半透明溶液。

89、(2)取(1)水相,控制压力至1500bar,控制水浴循环温度为6℃,按照一定速度分别加入p1、p2、p3、p4,其中p4为桉柠蒎混合物(按照p1∶p2∶p3重量比0.44∶0.44∶0.12混合得到),经高压均质循环8次,经0.22μm微孔滤膜进行过滤除菌即得乳液p1、p2、p3、p4。

90、p1、p2、p3、p4浓度:p1、p2、p4浓度10mg/ml,p3浓度5mg/ml,腹腔注射体积按照给药剂量(100mg/kg)及动物体重折算,p1、p2、p4每只小鼠约0.2ml,p3每只小鼠约 0.4ml。测定酚红分泌量%(酚红分泌量%=给药组酚红排泌浓度/对照组酚红排泌浓度*100)。

91、实验结果见表1。

92、表1腹腔注射不同药物小鼠气管酚红分泌量(n=10)

93、 组别(剂量) 酚红分泌量/% ns(生理盐水组) 102±33 p0(溶剂对照组) 96±42 p1(100mg/kg) 84±37 p2(100mg/kg) <![cdata[180±36<sup>***&amp;</sup>]]> p3(100mg/kg) 110±35 p4(100mg/kg) <![cdata[154±29<sup>***</sup>]]>

94、注:与p0组相比,***p<0.001;p2与p4组相比,&p<0.05。

95、结果表明:与生理盐水组(ns)比较,溶剂对照组(p0)、p1组和p3组无明显促酚红排泌作用(p>0.05);p2组(p<0.001)和p4组(p<0.001)的酚红排泌作用显著高于p0组, p2组的酚红排泌作用显著高于p4组(p<0.05)。

96、2、p2与p4的药效(气管内雾化吸入)比较

97、实验过程:实验操作过程与前述腹腔注射相同,区别在于给药途径采用气管内雾化:小鼠用戊巴比妥钠(i.p,50mg/kg)麻醉后,分别在腹腔注射1%酚红后即刻及10min后气管内雾化给药2次,30min后处死动物,同前述腹腔注射方法分离气管,计算酚红浓度,比较各组气道排出酚红量。

98、溶剂对照组(p0):与前述腹腔注射溶剂对照组相同

99、给药组p2、p4:p2、p4雾化乳液与前述注射乳液配制相同,浓度10mg/ml。

100、给药量:每只小鼠气管内雾化给药50μl

101、实验结果见表2。

102、表2 p2与p4的药效(气管内雾化吸入)比较(酚红分泌量)(n=10)

103、 组别(剂量) 酚红分泌量/% p0(溶剂对照组) 103±27 p2(0.5mg/只) <![cdata[150±23<sup>***&amp;</sup>]]> p4(0.5mg/只) <![cdata[129±45<sup>**</sup>]]>

104、注:p2组、p4组与p0组相比,**p<0.01,***p<0.001;p2与p4组相比,&p<0.05。

105、结果表明:气管内雾化给药后,与p0组相比,p2组(p<0.001)和p4组(p<0.01)小鼠酚红排泌量显著增加;p2组的酚红排泌作用显著高于p4组(p<0.05)。

106、3、p2的量效研究(腹腔注射及气管雾化给药)

107、3.1腹腔注射

108、实验操作同前,溶剂对照组(p0):配制方法同前,每只小鼠给药0.2ml。

109、p2腹腔注射的注射液按照实施例1中样品2所述处方工艺配制,浓度10mg/ml。按照给药剂量(50、100和200mg/kg)调整给药体积。

110、实验结果见表3。

111、表3腹腔注射不同剂量的p2后的酚红分泌量(n=10)

112、 组别(剂量) 酚红分泌量/% p0(溶剂对照组) 105±24 p2(50mg/kg) <![cdata[135±37<sup>**</sup>]]> p2(100mg/kg) <![cdata[176±32<sup>***</sup>]]> p2(200mg/kg) <![cdata[220±35<sup>***</sup>]]>

113、注:与p0组相比,***p<0.01,***p<0.001。

114、结果表明:与溶剂对照组(p0)比较,p2各剂量给药组腹腔注射后均有显著促酚红排泌作用,酚红浓度分泌量呈剂量依赖性增加(p<0.01或p<0.001),具有明显的量效关系。

115、3.2气管雾化给药

116、实验操作同前,其中,溶剂对照组(p0):配制方法同前,每只小鼠给药50μl。

117、p2按照实施例1中样品2所述处方工艺配制,浓度10mg/ml。按照给药剂量(0.5mg/只、1mg/只、1.5mg/只)调整给药体积。

118、实验结果见表4。

119、表4不同剂量p2气管雾化给药后酚红分泌量(n=10)

120、 组别(剂量) 酚红分泌量/% p0(溶剂对照组) 106±28 p2(0.5mg/只) <![cdata[145±26<sup>***</sup>]]> p2(1mg/只) <![cdata[175±37<sup>***</sup>]]> p2(1.5mg/只) <![cdata[209±32<sup>***</sup>]]>

121、注:与p0组相比,***p<0.001。

122、结果表明,同溶剂对照组(p0)比较,p2各给药组气管雾化给药后均具有明显的促酚红排泌作用(p<0.001);随p2剂量的增加,酚红浓度分泌量具有明显的量效关系。

123、4、p4的量效研究(腹腔注射)

124、实验过程:

125、实验操作同前,其中,溶剂对照组(p0)配制方法同前,每只小鼠给药0.2ml。

126、p4注射液配制方法与浓度同前,按照给药剂量(50mg/kg、100mg/kg及200mg/kg)调整给药体积。

127、实验结果见表5。

128、表5不同剂量p4腹腔注射后酚红分泌量(n=10)

129、 组别(剂量) 酚红分泌量/% p0(溶剂对照组) 104±38 p4(50mg/kg) <![cdata[125±33<sup>**</sup>]]> p4(100mg/kg) <![cdata[158±26<sup>***</sup>]]> p4(200mg/kg) <![cdata[141±27<sup>***</sup>]]>

130、注:与p0组相比,**p<0.01,***p<0.001

131、结果表明:p4腹腔注射给药后,随剂量增加,酚红排泌量未见明显的剂量相关性,提示混合组分中可能存在相互拮抗作用。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