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紧肤植物提取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与流程

文档序号:31623431发布日期:2022-09-23 23:56阅读:78来源:国知局
一种紧肤植物提取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与流程

1.本发明属于化妆品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紧肤植物提取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背景技术:

2.健康的皮肤应当是光滑滋润富有弹性的,这在很大程度上归功于皮肤内的水分,皮肤含水量充足,则皮肤水润饱满,尤其是角质层的含水量直接影响到皮肤的表观状态。而皮肤从表面上看起来是否干燥,主要取决于表皮角质层的含水量,其含水量在10%~20%时,皮肤看起来水润紧实、富有弹性,是最理想的皮肤状态;若角质层含水量在10%下时,则皮肤干燥,呈粗糙状态甚至发生龟裂现象。比如秋冬季节天气比较干燥,如果不注重皮肤补水,造成皮肤内水分丢失过多,可能会导致皮肤变得干燥、粗糙、老化,严重时还会有脱皮现象,而且缺水肌肤缺少柔软性和伸展性,致使皮肤脂肪层断裂,进而导致眼纹和唇纹的产生。
3.如果皮肤只有干燥而无其它症状,平时只要注意皮肤补水,在做好皮肤清洁的情况下,可以适当敷没有刺激性的补水面膜或擦拭保湿类护肤品,帮助皮肤补充水分;也可以使用帮助锁水的护肤品,防止补水失效。但是针对皮肤长痘和产生细纹的情况,目前市面上的祛痘和去皱的护肤品种类繁多,但是,这类产品大多以合成的化学物质为功效成分,有的化学合成的功效成分为激素类,长期使用这些产品会对人体产生严重的伤害。因此,迫切需要研发出一种纯天然的护肤组合物。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不足,提供一种紧肤植物提取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该紧肤植物提取组合物对皮肤具有良好的紧肤效果,同时具有一定的保湿和祛痘效果。
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6.第一方面,本发明提供的一种紧肤植物提取组合物,包括植物提取液,其中,所述植物提取液,按重量份数计,包括如下原料:麦冬 15~40份、红枣5~20份、银耳5~25份、甘草10~30份、诃子10~30 份。
7.优选的,所述植物提取液,按重量份数计,包括如下原料:麦冬 25~35份、红枣8~12份、银耳8~12份、甘草15~25份、诃子12~18 份。
8.优选的,所述植物提取液,按重量份数计,包括如下原料:麦冬 30份、红枣10份、银耳10份、甘草20份、诃子15份。
9.优选的,所述植物提取液为采用下述方法制得:将麦冬、红枣、银耳、甘草、诃子加入水中,浸泡后加热蒸煮,冷却后分离得到滤液,将滤液静置后,精制得到植物提取液。
10.进一步优选的,所述浸泡的时间为30~60min;所述加热蒸煮的温度为90~120℃,时间为20~60min;所述冷却后分离的温度为 50~60℃;所述静置的温度为4~10℃,时间
为12~24h。
11.进一步优选的,所述水的重量与所述麦冬、红枣、银耳、甘草、诃子的总重量的比为(800~1500):(45~145)。
12.优选的,所述紧肤植物提取组合物还包括防腐剂。
13.进一步优选的,所述防腐剂与所述植物提取液的重量比为 (0.1~0.4):1。
14.第二方面,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如第一方面所述的紧肤植物提取组合物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将植物提取液和防腐剂混合均匀后,密封包装即可。
15.第三方面,本发明提供的如第一方面所述的紧肤植物提取组合物在化妆品中的应用。
16.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
17.本发明所述紧肤植物提取组合物中的植物提取液提取自麦冬、红枣、银耳、甘草和诃子等五种植物原料,无刺激性成分,各植物原料的有效成分不同,具有协同作用,对皮肤具有良好的紧肤效果,同时具有一定的保湿和祛痘效果。
具体实施方式
18.为更好地说明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下面将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进一步说明。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19.本发明所采用的试剂、方法和设备,如无特殊说明,均为本技术领域常规试剂、方法和设备。
20.实施例1
21.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紧肤植物提取组合物,其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22.(1)称取下述按重量份数计的原料:麦冬30份、红枣10份、银耳10份、甘草20份、诃子15份、水1200份,将麦冬、红枣、银耳、甘草、诃子加入水中,浸泡40min后,在20min内匀速升温至 100℃,保温蒸煮40min分钟;自然冷却至55
±
5℃后,过滤分离得到滤液,将滤液在5℃下静置15h,然后在室温下经过高速离心机进行离心初滤,再用直径为0.22微米的过滤膜进行过滤,得到清澈透明的植物提取液;
23.(2)将防腐剂和植物提取液按照0.3:100的重量比混合均匀,密封包装即可得到紧肤植物提取组合物。
24.实施例2
25.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紧肤植物提取组合物,其制备方法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在本实施例中,步骤(1)具体为:将麦冬、红枣、银耳、甘草、诃子加入水中,浸泡60min后,在10min内匀速升温至 90℃,保温蒸煮60min,自然冷却至55
±
5℃后,过滤分离得到滤液,将滤液在10℃下静置12h,然后在室温下经过高速离心机进行离心初滤,再用直径为0.22微米的过滤膜进行过滤,得到清澈透明的植物提取液。
26.实施例3
27.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紧肤植物提取组合物,其制备方法与实施例 1的区别在于:在本实施例中,步骤(1)具体为:将麦冬、红枣、银耳、甘草、诃子加入水中,浸泡30min后,在30min内匀速升温至 120℃,保温蒸煮30min,自然冷却至55
±
5℃后,过滤分离得到滤液,将
滤液在4℃下静置24h,然后在室温下经过高速离心机进行离心初滤,再用直径为0.22微米的过滤膜进行过滤,得到清澈透明的得到植物提取液。
28.实施例4
29.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紧肤植物提取组合物,其制备方法与实施例 1的区别在于:在本实施例中,步骤(1)称取下述按重量份数计的原料:麦冬35份、红枣12份、银耳8份、甘草15份、诃子12份、水1200份。
30.实施例5
31.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紧肤植物提取组合物,其制备方法与实施例 1的区别在于:在本实施例中,步骤(1)称取下述按重量份数计的原料:麦冬25份、红枣8份、银耳12份、甘草25份、诃子18份、水1200份。
32.实施例6
33.本实施例提供的紧肤植物提取组合物,其制备方法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在本实施例中,步骤(1)称取下述按重量份数计的原料:麦冬15份、红枣5份、银耳5份、甘草10份、诃子10份、水800 份。
34.实施例7
35.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紧肤植物提取组合物,其制备方法与实施例 1的区别在于:在本实施例中,步骤(1)称取下述按重量份数计的原料:麦冬40份、红枣20份、银耳25份、甘草30份、诃子30份、水1200份。
36.对比例1
37.本对比例提供了一种植物提取组合物,其制备方法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本对比例将实施例1中的“诃子”替换成“五倍子”。
38.对比例2
39.本对比例提供了一种植物提取组合物,其制备方法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在本对比例中,步骤(1)称取下述按重量份数计的原料:麦冬40份、银耳10份、甘草20份、诃子15份、水1200份。
40.对比例3
41.本对比例提供了一种植物提取组合物,其制备方法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在本对比例中,步骤(1)称取下述按重量份数计的原料:麦冬30份、红枣10份、银耳10份、甘草35份、水1200份。
42.对比例4
43.本对比例提供了一种植物提取组合物,其制备方法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在本对比例中,步骤(1)称取下述按重量份数计的原料:麦冬30份、红枣20份、甘草20份、诃子15份、水1200份。
44.应用例1~11
45.取实施例1~7及对比例1~4所提供的植物提取组合物,分别按照下述方法制得紧肤精华液:
46.(1)称取下述按重量百分比计的原料:丙二醇1%、卡波姆0.2%、透明质酸0.05%、三乙醇胺0.2%、丁二醇3%、对羟基苯乙酮0.5%、 1,2-己二醇0.5%、94.55%的植物提取组合物。
47.(2)称取植物提取组合物和卡波姆,混合在一起,均质3-5分钟,边搅拌边加热至80℃,保温搅拌30分钟,降温,待温度降至60℃时,加入三乙醇胺,降到50℃时依次加入透明质酸、丙二醇、丁二醇、对羟基苯乙酮和1,2-己二醇,待温度降低至40℃,抽样检测,合格后,出料,静置48小时,取样,进行微生物检测,合格后,灌装入瓶。
48.效果例1
49.募集110名女性志愿者,志愿者年龄为18~45岁,随机分为11 组,每组10人,各组分别试用应用例1~11所得的产品,连续试用 10天后,统计各组志愿者对产品的外观、气味、紧肤效果、保湿效果、皮肤肤感、整体满意度和祛痘满意度等指标的打分结果,每个指标值为0~10分,其中,0分为最低值,表示极不满意;10为最高值,表示非常满意。统计结果如下表1所示。
50.表1
[0051][0052][0053]
表2祛痘满意度统计表
[0054]
应用例提取液来源祛痘满意度1实施例18.52实施例27.23实施例37.44实施例47.35实施例57.66实施例68.17实施例78.38对比例16.99对比例27.110对比例35.811对比例46.3
[0055]
由消费者使用后的调查结果可知,消费者对应用例1~7所得精华液的整体满意度
高,使用后10~20分钟内,能明显感受到紧肤和保湿的效果,皮肤肤感光滑、柔嫩,整体比较比较满意;连续使用一周后,皮肤明显水嫩、光滑,富有弹性。本发明应用例1~7所得精华液对痤疮也一定的祛痘效果,连续使用三天后有一定的祛痘效果,连续使用7~15天有比较明显的祛痘效果。
[0056]
最后所应当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本发明保护范围的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发明作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的实质和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